一种沟槽式管接头防粘连胶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3455发布日期:2019-09-12 09:43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沟槽式管接头防粘连胶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沟槽式管接头防粘连胶圈,属于密封配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人们普遍使用管接头进行管道与管道之间的连接,但这种连接结构通常需要中间安装胶圈进行密封,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胶圈的形状是圆环形,胶圈包括胶圈本体11的两端各设有与胶圈本体11连为一体的呈环状的侧壁12,所述侧壁12内边缘轴向内凸形成环唇13。连接方式及密封原理是:将胶圈套在两支管端带有环形槽的管道上,然后把管接头的两端扣在两支管端的环形槽内并用螺栓、螺母紧固。由于环唇13的内周面的轮廓线为与胶圈的轴线成设定夹角的倾斜线,当流体通过管路时,流体作用在环唇13的内表面上会产生径向分力,该径向分力压缩环唇13贴紧管道外壁,能起到自密封作用。

而现有技术中由于胶圈本体11的内周面是光滑的,随着胶圈的老化,在管道的挤压下易造成环唇13的内周面与胶圈本体11的内周表面挤压在一起而发生粘连(橡胶自溶性),流体不能流入环唇13和胶圈本体11之间,从而使环唇13失去密封性而引起泄漏。

目前胶圈本体11的内周面的两端设置凸起来防止环唇13的内周面与胶圈本体11的内周表面挤压在一起而发生粘连,比如专利号“CN201520902437.4”的专利,但是凸起只设置胶圈本体11的内周面的两端,胶圈本体11的内周面中间部分还是光滑的,若胶圈老化严重时,环唇13的内周面与胶圈本体11的内周表面的中间部分还是会发生挤压在一起粘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沟槽式管接头防粘连胶圈,能够有效防止胶圈发生粘连,提高了胶圈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胶圈的密封性能,大大降低了胶圈的更换频率,使用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沟槽式管接头防粘连胶圈,括胶圈本体,胶圈本体的两端设有一呈环状的侧壁,侧壁与胶圈本体连为一体,侧壁的内边缘轴向内凸形成有环唇,所述胶圈本体内周面上设有凸起构件,凸起构件之间形成有过液槽,液体可从过液槽中流过,凸起构件用于防止环唇与胶圈本体的内周面发生粘连。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构件包括若干第一凸起件和或第二凸起件,第一凸起件沿胶圈本体内周面的轴向均匀设置,第二凸起件沿胶圈本体内周面的径向均匀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起件的形状是尖棱状,第一凸起件是中间高两端低的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起件分两排均匀设置在胶圈本体内周面的两端,两排第一凸起件的尖端部分相重叠交错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凸起件的形状是方形棱状。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构件相对于胶圈本体内周面的高度为0.8-1.2mm。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胶圈能够有效防止胶圈发生粘连,提高了胶圈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胶圈的密封性能,大大降低了胶圈的更换频率,使用方便。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胶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胶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1中A-A的旋转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胶圈本体,2-侧壁,3-环唇,4-凸起构件,5-第一凸起件,6-第二凸起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2至图3所示,一种沟槽式管接头防粘连胶圈,包括胶圈本体1,胶圈本体1的两端设有一呈环状的侧壁2,侧壁2与胶圈本体1连为一体,侧壁2的内边缘轴向内凸形成有环唇3,环唇3内周面的轮廓线相对于胶圈本体1的轴心线倾斜设置,胶圈本体1内周面上设有凸起构件4,凸起构件4之间形成有过液槽,液体可从过液槽中流过,胶圈本体1内周面的高度为0.8-1.2mm。

所述凸起构件4包括若干第一凸起件5和第二凸起件6,第一凸起件5沿胶圈本体1内周面的轴向均匀设置,第一凸起件5的形状是尖棱状,第一凸起件5是中间高两端低的设置,第一凸起件5分两排均匀设置在胶圈本体1内周面的两端,两排第一凸起件5的尖端部分相重叠交错设置;所述第二凸起件6的形状是方形棱状,第二凸起件6沿胶圈本体1内周面的径向均匀设置。

使用时,所述凸起构件4可以都设为第一凸起件5,也可以都设为第二凸起件6,也可第一凸起件5和第二凸起件6作为组合共同使用。

当流体通过管路时,流体会在凸起构件4之间的缝隙中流动,从而对环唇3和胶圈本体1内周面之间施加压力,使得环唇3从胶圈本体1上脱离,达到有效防止环唇3与胶圈本体1粘连的目的,提高了胶圈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了胶圈的密封性能。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