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17833发布日期:2019-12-14 01:06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隔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例如汽车、工业机械等且用于吸收和减弱发动机等振动产生部的振动的隔振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7年4月27日向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7-88247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隔振装置,以往已知如下结构,该结构包括: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该第1安装构件呈筒状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一者,该第2安装构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弹性体,其将上述的两个安装构件连结;以及分隔构件,其将封入有液体的第1安装构件内的液室划分为主液室和副液室。在分隔构件形成有使主液室与副液室连通的限制通路。在该隔振装置中,在振动输入时,两个安装构件在使弹性体弹性变形的同时相对位移,使主液室的液压变动而使液体在限制通路中流通,从而吸收和减弱振动。

然而,在该隔振装置中,存在如下可能:例如在因路面的凹凸等而输入较大的载荷(振动),主液室的液压急剧地上升之后,在因弹性体的回弹等而向相反方向输入了载荷时,主液室急剧地负压化。于是,存在如下可能:因该急剧的负压化而在液体中生成大量的气泡即发生气穴,进而因生成的气泡破裂即气穴破裂而产生异响。

在此,已知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隔振装置那样的如下结构:在限制通路内设置阀芯,从而即使在输入了振幅较大的振动时,也能够抑制主液室的负压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2-17283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所述以往的隔振装置中,结构因设有阀芯而变得复杂,还需要对阀芯进行调整,因此存在制造成本增加这样的问题。此外,设计自由度因设有阀芯而降低,结果还存在隔振特性降低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易的构造在不降低隔振特性的前提下抑制因气穴破裂而导致的异响的产生的隔振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隔振装置是液体封入型的隔振装置,包括: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该第1安装构件呈筒状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该第2安装构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弹性体,其将上述的两个安装构件弹性地连结;以及分隔构件,其将封入有液体的所述第1安装构件内的液室划分为第1液室和第2液室,并且在所述分隔构件形成有使所述第1液室与所述第2液室连通的限制通路,其中,所述限制通路包括:第1连通部,其向所述第1液室开口;第2连通部,其向所述第2液室开口;以及主体流路,其使所述第1连通部与所述第2连通部连通,所述主体流路包括根据来自所述第1连通部和所述第2连通部中的另一者侧的液体的流速而产生液体的回旋流的涡流室,所述涡流室远离所述第1连通部和所述第2连通部中的一者地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简易的构造在不降低隔振特性的前提下抑制因气穴破裂而导致的异响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是构成图1所示的隔振装置的分隔构件的a-a线向视剖视图。

图3是构成图1所示的隔振装置的分隔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3,说明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隔振装置10是液体封入型的隔振装置,包括:第1安装构件11,其呈筒状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第2安装构件12,其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弹性体13,其将第1安装构件11和第2安装构件12彼此弹性地连结;以及分隔构件16,其将第1安装构件11内的液室19划分为后述的主液室(第1液室)14和副液室(第2液室)15。

以下,将沿着第1安装构件11的中心轴线o的方向称为轴向。此外,在轴向上,将第2安装构件12所在的那一侧称为上侧,将分隔构件16所在的那一侧称为下侧。此外,在从轴向观察隔振装置10的俯视时,将与中心轴线o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围绕中心轴线o环绕的方向称为周向。

另外,第1安装构件11、第2安装构件12以及弹性体13分别形成为在俯视的状态下呈圆形状或圆环状,并且与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

在该隔振装置10安装于例如汽车的情况下,第2安装构件12连结于作为振动产生部的发动机,第1安装构件11连结于作为振动承受部的车身。由此,抑制发动机的振动向车身传递。

第2安装构件12是沿着轴向延伸的柱状构件,下端部形成为朝向下方鼓出的半球面状,并且在比该半球面状的下端部靠上方的位置具有凸缘部12a。在第2安装构件12穿设有从其上端面朝向下方延伸的螺纹孔12b,作为发动机侧的安装件的螺栓(未图示)螺纹结合于该螺纹孔12b。第2安装构件12借助弹性体13配置于第1安装构件11的上端开口部。

弹性体13是分别硫化粘接于第1安装构件11的上端开口部和第2安装构件12的下部的外周面而介于第1安装构件11的上端开口部与第2安装构件12的下部的外周面之间的橡胶体,从上侧封闭第1安装构件11的上端开口部。在弹性体13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有第1橡胶膜13a,该第1橡胶膜13a一体地覆盖凸缘部12a的下表面、外周面以及上表面。在弹性体13的下端部一体地形成有第2橡胶膜13b,该第2橡胶膜13b液密地包覆第1安装构件11的内周面。另外,作为弹性体13,除了橡胶之外,也能够使用由合成树脂等形成的弹性体。

第1安装构件11形成为圆筒状,借助未图示的支架连结于作为振动承受部的车身等。第1安装构件11的下端开口部被隔膜20封闭。

隔膜20由橡胶、软质树脂等弹性材料形成,形成为有底圆筒状。隔膜20的外周面硫化粘接于隔膜环21的内周面。隔膜环21借助第2橡胶膜13b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11的下端部内。隔膜环21弯边而固定于第1安装构件11的下端部内。隔膜20和隔膜环21各自的上端开口缘液密地抵接于分隔构件16的下表面。

并且,这样隔膜20安装于第1安装构件11,由此第1安装构件11内成为被弹性体13和隔膜20液密地封闭的液室19。在该液室19封入(填充)有液体l。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隔膜20的底部成为在外周侧较深且在中央部较浅的形状。但是,作为隔膜20的形状,除了这样的形状之外,也能够采用以往公知的各种形状。

液室19被分隔构件16划分为主液室14和副液室15。主液室14在壁面的局部具有弹性体13的下表面13c,是由弹性体13、分隔构件16以及液密地覆盖第1安装构件11的内周面的第2橡胶膜13b包围的空间,内容积根据弹性体13的变形而变化。副液室15是由隔膜20和分隔构件16包围的空间,内容积根据隔膜20的变形而变化。由这样的结构形成的隔振装置10是以主液室14位于铅垂方向上侧且副液室15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方式安装而使用的压缩式的装置。

在分隔构件16设有使主液室14与副液室15连通的限制通路24。如图2和图3所示,限制通路24包括:第1连通部26,其向主液室14开口;第2连通部27,其向副液室15开口;以及主体流路25,其使第1连通部26与第2连通部27连通。

主体流路25沿着周向延伸。主体流路25包括:上侧流路(第1主体流路)32,其连接于第1连通部26;以及下侧流路(第2主体流路)31,其连接于第2连通部27,并且轴向上的位置与上侧流路32不同。上侧流路32配置于分隔构件16的上部,下侧流路31配置于分隔构件16的下部。

第2连通部27开设于下侧流路31的周向上的一侧的端部。

下侧流路31和上侧流路32形成于分隔构件16的外周面。下侧流路31和上侧流路32分别在分隔构件16配置于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小于360°的角度范围。在图示的例子中,下侧流路31和上侧流路32分别在分隔构件16配置于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大于180°的角度范围。下侧流路31的周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和上侧流路32的周向上的一侧的端部各自的周向上的位置彼此相同。

下侧流路31和上侧流路32被与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且正反面朝向轴向的环状的第1障壁36在轴向上分隔。

下侧流路31由第2障壁37、上述的第1障壁36以及下槽底面38划分形成,该第2障壁37呈环状,与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位于下侧且正反面朝向轴向,上述的第1障壁36位于上侧,该下槽底面38将第1障壁36和第2障壁37各自的内周缘彼此连结,朝向径向上的外侧。第2障壁37面向副液室15,第2连通部27由在轴向上贯通第2障壁37的1个开口形成。

上侧流路32由上述的第1障壁36、第3障壁39以及上槽底壁40划分形成,上述的第1障壁36位于下侧,该第3障壁39呈环状,与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位于上侧且正反面朝向轴向,该上槽底壁40呈筒状,将第1障壁36和第3障壁39各自的内周缘彼此连结。

第3障壁39面向主液室14。上槽底壁40的外周面位于比下槽底面38靠径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上侧流路32中的周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相比于其他部分朝向径向上的内侧突出。上槽底壁40中的划分形成上侧流路32的周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的部分(以下,称为凹陷部)40a位于比其他部分靠径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划分形成上侧流路32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周向上的另一侧的端缘且朝向周向上的一侧的周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面32a连接于凹陷部40a的周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

第1连通部26形成于第3障壁39中的划分形成上侧流路32的周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的部分。也可以是,第1连通部26包括沿着轴向贯通第3障壁39的多个细孔26a。第3障壁39的下表面成为平坦面。

在包括细孔26a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多个细孔26a均为流路截面积比下侧流路31和上侧流路32各自的流路截面积小,在从轴向观察的俯视时配置于上侧流路32的内侧。在包括细孔26a的情况下,也可以是,细孔26a的内径比后述的连接通路33的内径小。也可以是,多个细孔26a的开口面积的总和设为下侧流路31和上侧流路32各自的流路截面积的最小值的例如1.5倍以上且4.0倍以下。在图示的例子中,下侧流路31和上侧流路32各自的流路截面积在全长的范围内相等。也可以是,细孔26a的开口面积例如设为25mm2以下,优选设为0.7mm2以上且17mm2以下。

在包括细孔26a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多个细孔26a在周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多个细孔26a在径向上也空开间隔地配置。也可以是,多个细孔26a的轴向上的长度彼此相等。也可以是,多个细孔26a形成为,在主体流路25内从第2连通部27侧朝向第1连通部26侧的流路方向t上的位置距第2连通部27越远,液体l的流通阻力越大。也可以是,在径向上彼此相邻的细孔26a彼此中的液体l的流通阻力彼此相等。

在图示的例子中,多个细孔26a形成为,所述流路方向t上的位置距第2连通部27越远,各细孔26a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整个区域的内径越小。另外,多个细孔26a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可:所述流路方向t上的位置距第2连通部27越远,内径的最小值越小。也可以取而代之,例如,将多个细孔26a形成为,所述流路方向t上的位置距第2连通部27越远,各细孔26a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越长。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流路25包括根据来自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中的另一者侧的液体l的流速而产生液体l的回旋流的涡流室34。涡流室34远离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中的一者地配置。在流入涡流室34内的液体l的流速较低时,涡流室34内的液体l的回旋被抑制,但在液体l的流速较高时,在涡流室34内形成液体l的回旋流。回旋流围绕涡流室34的中心轴线回旋。

涡流室34从第1连通部26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朝向所述流路方向t的相反方向分开大于180°。在图示的例子中,涡流室34在所述流路方向t上远离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这两者。涡流室34根据从第2连通部27朝向第1连通部26的液体l的流速而产生液体l的回旋流。

另外,也可以是,涡流室34配设于下侧流路31与第2连通部27的连接部分。也可以是,涡流室34根据从第1连通部26朝向第2连通部27的液体l的流速而产生液体l的回旋流。在该情况下,第2连通部27包括多个细孔,此外,也可以是,涡流室34配设于上侧流路32与第1连通部26的连接部分。

涡流室34从下侧流路31朝向径向上的内侧突出。涡流室34位于比上侧流路32靠下方的位置。在包括细孔26a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包括多个细孔26a的第1连通部26与未连接于涡流室34的上侧流路32连接。涡流室34连接于下侧流路31的周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涡流室34的内部经由整流通路35而与下侧流路31的内部连通。涡流室34根据从整流通路35流入的液体l的流速而形成液体l的回旋流。

涡流室34在从轴向观察的俯视时呈圆形状,涡流室34的中心轴线沿着轴向延伸。涡流室34位于比下槽底面38靠径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划分形成涡流室34的壁面中的位于上侧且朝向下方的上壁面和位于下侧且朝向上方的下壁面分别成为沿着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

整流通路35在所述俯视时呈直线状延伸。整流通路35在所述俯视时沿着涡流室34的内周面的切线方向延伸。整流通路35的周向上的大小比涡流室34的内径小。整流通路35和涡流室34各自的轴向上的大小彼此相等。从整流通路35流入涡流室34的液体l在整流通路35中流通而被沿着所述切线方向整流,之后沿着涡流室34的内周面流动而回旋。

在下侧流路31和上侧流路32中的另一者配设有经由连接通路33而与涡流室34在轴向上连通的扩散室43。

扩散室43从上侧流路32朝向径向上的内侧突出。扩散室43位于比下侧流路31靠上方的位置。扩散室43连接于上侧流路32的周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扩散室43的内部从其径向上的外侧经由开口46而与上侧流路32的内部连通。开口46的周长与扩散室43的径向上的外端部的周长相等。开口46配设于扩散室43的径向上的外端部的整个区域。

扩散室43在从轴向观察的俯视时呈随着从径向上的外侧朝向内侧去而周向上的长度逐渐变短的矩形状。划分形成扩散室43的壁面中的在周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侧壁面沿着随着从径向上的外侧朝向内侧去而逐渐彼此靠近的方向延伸,位于上侧且朝向下方的上壁面(相对面)43a随着从径向上的外侧朝向内侧去而逐渐朝向下方延伸,位于下侧且朝向上方的下壁面成为沿着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

在此,扩散室43和涡流室34在轴向上相邻,被正反面朝向轴向的第4障壁47在轴向上分隔。在第4障壁47中,下表面成为涡流室34的上壁面,上表面成为扩散室43的下壁面。第4障壁47从第1障壁36的内周缘朝向径向上的内侧突出。第4障壁47和第1障壁36各自的正反面以无高度差的方式连接。

连接通路33沿着轴向贯通第4障壁47,将涡流室34与扩散室43在轴向上连通。连接通路33与涡流室34的下壁面和扩散室43的上壁面43a在轴向上相对。连接通路33在从轴向观察时呈圆形状,与涡流室34的中心轴线同轴地配置。连接通路33在所述俯视时位于涡流室34和扩散室43各自的内侧。连接通路33的中心位于比扩散室43的径向上的中央部靠径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在以上的结构中,在下侧流路31内从第2连通部27侧朝向第1连通部26侧流通且经由整流通路35而流入涡流室34的液体l在其流速较高时在涡流室34内形成液体l的回旋流。之后,经由连接通路33而流入扩散室43的液体l与上壁面43a碰撞,从而在扩散室43内扩散,之后经由开口46而流入上侧流路32内并朝向第1连通部26流通。

在此,分隔构件16由上侧构件44和下侧构件45在轴向上重叠而构成。上侧构件44形成为扁平的有底筒状,下侧构件45形成为板状。另外,分隔构件16也可以整体一体地形成。

在上侧构件44中,在周壁的外周面形成有上侧流路32,在底壁形成有位于比上侧流路32靠径向上的内侧的位置的连接通路33。也就是说,第4障壁47成为上侧构件44的底壁的局部。上侧构件44的底壁的下表面成为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沿着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第1障壁36成为上侧构件44的周壁的局部,成为具有划分形成上侧流路32的内表面中的位于下方且朝向上方的面的环状的壁面。开口46在径向上贯通上侧构件44的周壁,划分形成扩散室43的上壁面43a和一对侧壁面从上侧构件44的周壁的内周面的开口46的周缘部朝向径向上的内侧突出。

下侧构件45的外周面成为下槽底面38。在下侧构件45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部,在该凹部与上侧构件44的底壁的下表面之间划分形成涡流室34和整流通路35。该凹部中的划分形成整流通路35的部分开设于下侧构件45的外周面。

在下侧构件45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朝向径向上的外侧突出且与第1障壁36在轴向上相对的环状的第2障壁37。

在由这样的结构形成的隔振装置10中,在振动输入时,两个安装构件11、12在使弹性体13弹性变形的同时相对位移。于是,主液室14的液压变动,主液室14内的液体l经由限制通路24而流入副液室15,或者,副液室15内的液体l经由限制通路24而流入主液室14。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10,在输入了较大的载荷(振动)的情况且液体l从第2连通部27侧流入涡流室34时,若该液体l的流速足够高并在涡流室34内形成液体l的回旋流,则能够基于例如因形成该回旋流而产生的能量损失、因液体l与涡流室34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能量损失等而提高液体l的压力损失。

并且,在包括细孔26a的情况下,液体l在经由多个细孔26a而从限制通路24向主液室14流出时,在因形成有上述的细孔26a的第3障壁39而产生压力损失的同时在各细孔26a中流通,因此能够抑制流入主液室14的液体l的流速。并且,液体l不是在单一的细孔26a中流通而是在多个细孔26a中流通,因此能够使液体l分支为多股地流通,能够降低经过了各个细孔26a的液体l的流速。由此,即使向隔振装置10输入了较大的载荷(振动),也能够将在经过细孔26a而流入主液室14的液体l与主液室14内的液体l之间产生的流速差抑制得较小,能够抑制因流速差而导致的涡流的产生和因该涡流而导致的气泡的产生。此外,即使未在主液室14产生气泡而是在限制通路24产生气泡,也能够通过使液体l经过多个细孔26a而使产生的气泡在主液室14内彼此分开,能够抑制气泡合流而生长而易于维持于使气泡零细地分散的状态。

如以上那样,能够抑制气泡的产生本身,此外,即使产生了气泡,也能够易于维持于使气泡零细地分散的状态,因此即使气泡破裂即发生气穴破裂,也能够将产生的异响抑制得较小。

特别是,涡流室34在主体流路25中配置于远离第1连通部26的部分,因此能够使液体l在从主体流路25到达第1连通部26之前经过涡流室34,从而降低液体l的流速。此外,在包括细孔26a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抑制从各细孔26a流入主液室14的液体l的流速,并且易于使液体l扩散于第1连通部26的整个区域,能够可靠地降低经过第1连通部26的液体l的流速。

此外,在包括细孔26a的情况下,多个细孔26a形成为,在主体流路25内从第2连通部27侧朝向第1连通部26侧的流路方向t上的位置距第2连通部27越远,液体l的流通阻力越大,因此能够抑制在主体流路25内流通的液体l在到达第1连通部26时因惯性力而跨过多个细孔26a中的位于第2连通部27侧的细孔26a。由此,易于使液体l从主体流路25也流入位于第2连通部27侧的细孔26a,能够使从各细孔26a流入主液室14的液体l的流速均等而抑制局部变快的状况。因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气泡的产生和因气穴破裂而导致的异响的产生。

此外,涡流室34连接于下侧流路31而不是连接于下侧流路31和上侧流路32这两者,因此能够确保分隔构件16中的位于比上侧流路32靠径向上的内侧的位置的部分的空间。

此外,在包括细孔26a的情况下,包括多个细孔26a的第1连通部26与未连接于涡流室34的上侧流路32连接,因此能够将从涡流室34到细孔26a的所述流路方向t上的距离确保得较长,能够更可靠地降低经过第1连通部26的液体l的流速。

此外,在未连接于涡流室34的上侧流路32配设有经由连接通路33而与涡流室34在轴向上连通的扩散室43,因此在涡流室34内回旋的液体l在经由连接通路33而流入扩散室43时,与扩散室43的相对面43a碰撞,从而在该扩散室43内扩散,能够可靠地提高液体l的压力损失。

另外,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包括细孔26a的情况下,既可以是仅第2连通部27包括多个细孔,也可以是第1连通部26和第2连通部27这两者包括多个细孔。

此外,在包括细孔26a的情况下,示出了如下结构:多个细孔26a形成为,所述流路方向t上的位置距第2连通部27越远,液体l的流通阻力越大,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适当变更为使所有的细孔26a的流通阻力相同等。

此外,在包括细孔26a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涡流室34和包括多个细孔26a的第1连通部26这两者配设于上侧流路32和下侧流路31中的任一者。

此外,也可以适当变更扩散室43的形状和大小,也可以采用不具有扩散室43的主体流路25。

此外,也可以将涡流室34和扩散室43配设于上侧流路32或下侧流路31的周向上的中间位置。

此外,作为主体流路25,示出了包括上侧流路32和下侧流路31且环绕分隔构件16约两周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环绕分隔构件16一周或三周以上的结构。

此外,作为主体流路25,也可以适当变更为例如沿着轴向延伸等。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作用支承载荷而对主液室14作用正压的压缩式的隔振装置10,但也能够应用于以主液室14位于铅垂方向下侧且副液室15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式安装,通过作用支承载荷而对主液室14作用负压的悬吊式的隔振装置。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分隔构件16将第1安装构件11内的液室19分隔为副液室15和在壁面的局部具有弹性体13的主液室14,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轴向上设置一对弹性体13来代替隔膜20,设置在壁面的局部具有弹性体13的受压液室来代替副液室15。例如,能够适当变更为如下的另一结构:分隔构件16将封入有液体l的第1安装构件11内的液室19分隔为第1液室14和第2液室15,第1液室14和第2液室15这两个液室中的至少一者在壁面的局部具有弹性体13。

此外,本发明的隔振装置10不限定于车辆的发动机支座,也能够应用于发动机支座之外的部件。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在建筑机械搭载的发电机的支座,或者也能够应用于在工厂等设置的机械的支座。

此外,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将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适当地替换为众所周知的结构要素,此外,也可以将所述的变形例适当地组合起来。

根据本发明,在振动输入时,两个安装构件在使弹性体弹性变形的同时相对位移,第1液室和第2液室的液压变动,液体要经由限制通路而在第1液室与第2液室之间流通。此时,液体经由第1连通部和第2连通部中的一者而流入限制通路并经过主体流路,之后,经由第1连通部和第2连通部中的另一者而从限制通路流出。

在此,在向隔振装置输入了较大的载荷(振动)的情况且液体从第1连通部和第2连通部中的另一者侧流入涡流室时,若该液体的流速足够高并在涡流室内形成液体的回旋流,则能够基于例如因形成该回旋流而产生的能量损失、因液体与涡流室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能量损失等而提高液体的压力损失。并且,在包括细孔的情况下,液体在经由多个细孔而从限制通路向第1液室或第2液室流出时,在因形成有上述的细孔的障壁而产生压力损失的同时在各细孔中流通,因此能够抑制流入第1液室或第2液室的液体的流速。并且,在包括细孔的情况下,液体不是在单一的细孔中流通而是在多个细孔中流通,因此能够使液体分支为多股地流通,能够降低经过了各个细孔的液体的流速。由此,即使向隔振装置输入了较大的载荷(振动),也能够将在经过细孔而流入第1液室或第2液室的液体与第1液室内或第2液室内的液体之间产生的流速差抑制得较小,能够抑制因流速差而导致的涡流的产生和因该涡流而导致的气泡的产生。此外,即使未在第1液室、第2液室产生气泡而是在限制通路产生气泡,也能够通过使液体经过多个细孔而使产生的气泡在第1液室内或第2液室内彼此分开,能够抑制气泡合流而生长而易于维持于使气泡零细地分散的状态。

如以上那样,能够抑制气泡的产生本身,此外,即使产生了气泡,也能够易于维持于使气泡零细地分散的状态,因此即使气泡破裂即发生气穴破裂,也能够将产生的异响抑制得较小。

特别是,涡流室在主体流路中配置于远离第1连通部和第2连通部中的一者的部分,因此能够使液体在从主体流路到达第1连通部和第2连通部中的一者之前经过涡流室,从而降低液体的流速。

此外,在包括细孔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抑制从各细孔流入第1液室或第2液室的液体的流速,并且易于使液体扩散于第1连通部和第2连通部中的一者的整个区域,能够可靠地降低经过该连通部的液体的流速。

此外,在包括细孔的情况下,也可以是,所述多个细孔在所述主体流路的流路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在所述主体流路内从所述第1连通部和所述第2连通部中的另一者侧朝向一者侧的流路方向上的位置距所述另一者越远,液体的流通阻力越大。

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在主体流路内流通的液体在到达第1连通部和第2连通部中的一者时因惯性力而跨过多个细孔中的位于第1连通部和第2连通部中的另一者侧的细孔。由此,易于使液体从主体流路也流入位于该另一者侧的细孔,能够使从各细孔流入第1液室或第2液室的液体的流速均等而抑制局部变快的状况。因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气泡的产生和因气穴破裂而导致的异响的产生。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主体流路沿着围绕所述第1安装构件的中心轴线的周向延伸,所述主体流路包括:第1主体流路,其连接于所述第1连通部;以及第2主体流路,其连接于所述第2连通部,并且沿着所述中心轴线的轴向上的位置与所述第1主体流路不同,所述涡流室从所述第1主体流路和所述第2主体流路中的一者朝向径向上的内侧突出。

在该情况下,涡流室连接于第1主体流路和第2主体流路中的一者而不是连接于第1主体流路和第2主体流路这两者,因此能够确保分隔构件中的位于比第1主体流路和第2主体流路中的另一者靠径向上的内侧的位置的部分的空间。

在该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连通部和所述第2连通部中的包括所述多个细孔的一者连接于所述第1主体流路和所述第2主体流路中的另一者。

在该情况下,能够将从涡流室到细孔的所述流路方向上的距离确保得较长,能够更可靠地降低经过第1连通部和第2连通部中的一者的液体的流速。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涡流室的中心轴线沿着所述轴向延伸,在所述第1主体流路和所述第2主体流路中的另一者配设有经由连接通路而与所述涡流室在所述轴向上连通的扩散室,所述扩散室包括与所述连接通路在所述轴向上相对的相对面。

在该情况下,在第1主体流路和第2主体流路中的未配设涡流室的另一者配设有经由连接通路而与涡流室在所述轴向上连通的扩散室,因此在涡流室内回旋的液体在经由连接通路而流入扩散室时与扩散室的相对面碰撞,从而在该扩散室内扩散,能够可靠地提高液体的压力损失。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简易的构造在不降低隔振特性的前提下抑制因气穴破裂而导致的异响的产生。

附图标记说明

10、隔振装置;11、第1安装构件;12、第2安装构件;13、弹性体;14、主液室(第1液室);15、副液室(第2液室);16、分隔构件;19、液室;24、限制通路;25、主体流路;26、第1连通部;26a、细孔;27、第2连通部;31、下侧流路(第2主体流路);32、上侧流路(第1主体流路);33、连接通路;34、涡流室;37、第2障壁;39、第3障壁;43、扩散室;43a、上壁面(相对面);l、液体;o、中心轴线;t、流路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