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微孔透气的弹性薄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40034发布日期:2020-02-07 21:52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微孔透气的弹性薄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弹性薄膜,具体是涉及一种具有微孔透气的弹性薄膜。



背景技术:

在防水材料、卫生材料、口罩、纸尿裤和卫生巾等产品的外表面都需要防水,因此都需要做防水处理,虽然它们外表需要防水,但是同时又需要透气,不能够使用密封的方式来达到防水的效果,现有的既能够防水又能够透气的材料在使用时总是会出现要么防水效果好透气性差,要么透气性好防水效果差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具有微孔透气的弹性薄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微孔透气的弹性薄膜,解决了现有的防水透气材料在使用时,要么防水效果好透气性差,要么透气性好防水效果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微孔透气的弹性薄膜,包括弹性薄膜主体、透气凸台和透气孔,所述弹性薄膜主体上端为光滑面,所述弹性薄膜主体底端为粗糙面,所述弹性薄膜主体底端一体凸起设有透气凸台,所述透气凸台底端设有透气孔。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透气凸台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透气凸台均匀设置在弹性薄膜主体上。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透气凸台之间的中心距离为2毫米-10毫米,所述透气孔的大小为0.5毫米-1毫米。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透气凸台为喇叭口形状。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喇叭口形状的透气凸台位于弹性薄膜主体光滑面的一端开口大,所述喇叭口形状的透气凸台远离弹性薄膜主体光滑面一端的透气孔开口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具有微孔透气的弹性薄膜,在弹性薄膜主体上设置了喇叭口形状的透气凸台,通过喇叭小口进行透气,有水洒到弹性薄膜主体上时,在透气凸台受到冲击力时,喇叭口外端的小口就会收缩,水不会从透气孔处进入到弹性薄膜主体的内侧,当水滑落离开弹性薄膜主体之后,喇叭口外端的透气孔会伸展开,便于透气,即使透气孔没有收缩,由于透气孔比较小,水也很难从透气孔进入到弹性薄膜主体内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防水透气性好,制作成本低,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微孔透气的弹性薄膜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微孔透气的弹性薄膜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需要增加厚度时多层组合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1-弹性薄膜主体、2-透气凸台、3-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至图3可知:一种具有微孔透气的弹性薄膜,包括弹性薄膜主体1、透气凸台2和透气孔3,所述弹性薄膜主体1上端为光滑面,所述弹性薄膜主体1底端为粗糙面,凸起的透气凸台2让弹性薄膜主体1表面形成粗糙面,所述弹性薄膜主体1底端一体凸起设有透气凸台2,所述透气凸台2底端设有透气孔3。透气孔3便于透气。

所述透气凸台2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透气凸台2均匀设置在弹性薄膜主体1上,多个透气凸台2透气性好;所述透气凸台2之间的中心距离为2毫米-10毫米,所述透气孔3的大小为0.5毫米-1毫米,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置;所述透气凸台2为喇叭口形状,使用性能好;所述喇叭口形状的透气凸台2位于弹性薄膜主体1光滑面的一端开口大,所述喇叭口形状的透气凸台2远离弹性薄膜主体1光滑面一端的透气孔3开口小,能够让水很难进入到弹性薄膜主体1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优点:一种具有微孔透气的弹性薄膜,在使用时,将弹性薄膜主体1固定连接在防水材料、卫生材料、口罩、纸尿裤和卫生巾等产品的外表面,弹性薄膜主体1的光滑面设置在内侧,带有透气凸台2的一侧设置在外侧,当有水洒到弹性薄膜主体1外侧的透气凸台2上时,水的冲击力会将透气凸台2压缩,透气凸台2外端的透气孔3会闭合,防止水进入到弹性薄膜主体1的内侧,即使透气凸台2上的透气孔3没有被压缩,由于透气孔3很小,还是凸起的,水也很难进入到弹性薄膜主体1内侧,提高了产品的防水性能,在使用时,根据需要的厚度可以增加弹性薄膜主体1的层数,可以将多层弹性薄膜主体1重叠固定在一起使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防水透气性好,制作成本低,适合推广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