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框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5430发布日期:2020-03-24 13:42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框胶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密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框胶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电子设备已经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物品。电子设备的密封性能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可靠性。电子设备的密封性能好,能够避免水和尘土等进入到电子设备内部,损坏电子设备内部的元器件,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目前,电子设备的屏幕和壳体之间的密封方式有:点胶方式、贴闭合框胶的方式和贴非闭合框胶加点胶的方式。贴闭合框胶的密封方式简单高效、易操作,电子设备返工维修也比较简单,且不会造成其它器件损伤,被广泛采用。由于同一电子设备的多个部位需要密封,需要贴装多个密封装置。每次贴装一个密封装置,需要多次贴装才能完成。但是,每贴装一个密封装置,都会产生偏差,多个密封装置贴装后形成的偏差会叠加,造成电子设备密封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框胶组件,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密封装置的贴装次数,降低密封装置与密封区域的偏差,降低贴装偏差,从而提升电子设备的密封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框胶组件,其中:

第一密封区域设有第一密封装置,用于阻断异物从所述第一密封区域进入电子设备内部;

第二密封区域设有第二密封装置;用于阻断异物从所述第二密封区域进入电子设备内部;

所述第一密封装置与所述第二密封装置一体成型,从而降低所述密封装置与所述密封区域的偏差;

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区域与所述第二密封区域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区域围绕电子设备背部的摄像头设置,用于阻断异物从所述摄像头处进入电子设备内部;

所述第二密封区域沿电子设备的边框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区域围绕电子设备正面的听筒部位设置,用于阻断异物从所述听筒部位进入电子设备内部;

所述第二密封区域沿电子设备的边框设置。

进一步地,第三密封区域设有第三密封装置;所述第三密封装置围绕电子设备背面的指纹识别模块设置,用于阻断异物从所述指纹识别模块处进入电子设备内部;

所述第三密封装置与所述第一密封装置和所述第二密封装置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密封区域设有第四密封装置;所述第四密封装置围绕电子设备正面的听筒部位设置,用于阻断异物从所述听筒部位进入电子设备内部;

所述第四密封装置与所述第一密封装置和所述第二密封装置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区域为圆形;

所述第二密封区域为矩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装置与所述第二密封装置的厚度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区域被所述第二密封区域包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密封区域被所述第二密封区域包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区域为椭圆形;

所述第二密封区域为矩形。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电子设备框胶组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一种电子设备框胶组件,包括:基材;基材上规则地设置有多个密封装,可以一次贴装多个密封装,而现有技术是每次贴装一个密封装置,需要多次贴装。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少密封装置的贴装次数,降低密封装置与密封区域的偏差,避免了偏差叠加,从而降低贴装偏差,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密封性能。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框胶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框胶组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框胶组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框胶组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框胶组件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为第一密封区域,2为第二密封区域,3为基材,4为第三密封区域,5为第四密封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框胶组件,用于密封电子设备,由其是用于密封手机和平板电脑;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具有显示屏的正面和与正面相对的背面。其中:第一密封区域1设有第一密封装置,用于阻断异物从第一密封区域1进入电子设备内部;第二密封区域2设有第二密封装置;用于阻断异物从第二密封区域2进入电子设备内部;第一密封装置与第二密封装置一体成型,从而降低密封装置与密封区域的偏差;第一密封装置与第二密封装置一体成型可以为第一密封装置与第二密封装置通过同一模具成型;或者第一密封装置和第二密封装置通过相同工艺一次成型;以保证第一密封装置与第二密封装置的相对位置,以降低密封装置与密封区域的偏差,从而减少贴装偏差,提高防水良率。其中,第一密封区域1与第二密封区域2不同,以在不同的区域实现对电子设备的整体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框胶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少密封装置的贴装次数,降低密封装置与密封区域的偏差,从而降低贴装偏差,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密封性能。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第一密封区域1围绕电子设备背部的摄像头设置,用于阻断异物从摄像头处进入电子设备内部,实现电子设备背部的摄像头处的密封;第二密封区域2沿电子设备的边框设置,实现电子设备的边框处的密封。进一步优选,第一密封区域1为圆形,以适应电子设备的重要零部件摄像头等的结构;为了适应通常电子设备的屏幕和外形结构,第二密封区域2为矩形,用于密封电子设备的边框部位,以阻断异物从边框处进入电子设备内部;进一步优选第二密封区域2的四角具有圆弧过渡,以使第二密封装置能够在边角部位圆弧过渡,实现可靠密封。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参考图4,第四密封区域5设有第四密封装置;第四密封装置围绕电子设备正面的听筒部位设置,用于阻断异物从听筒部位进入电子设备内部;第四密封装置与第一密封装置和第二密封装置一体成型,以保证第四密封装置、第一密封装置和第二密封装置的相对位置,降低密封装置与密封区域的偏差,避免了偏差叠加,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密封性能。

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框胶组件中,第一密封区域1围绕电子设备正面的听筒部位设置,用于阻断异物从听筒部位进入电子设备内部,以实现电子设备正面的听筒处的密封;第二密封区域2沿电子设备的边框设置,以实现电子设备的边框处的密封。进一步优选,第一密封区域1为椭圆形,以适应电子设备的听筒处的结构;第二密封区域2为矩形,用于密封电子设备的边框部位,以阻断异物从边框处进入电子设备内部;进一步优选第二密封区域2的四角具有圆弧过渡,以使第二密封装置能够在边角部位圆弧过渡,实现可靠密封。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参考图3和图5,第三密封区域4设有第三密封装置;第三密封装置围绕电子设备背面的指纹识别模块设置,用于阻断异物从指纹识别模块处进入电子设备内部;第三密封装置与第一密封装置和第二密封装置一体成型,以保证第三密封装置、第一密封装置和第二密封装置的相对位置,降低密封装置与密封区域的偏差,避免了偏差叠加,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密封性能。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第一密封装置与第二密封装置的厚度不同,以适应第一密封区域1和第二密封区域2的结构,实现可靠的密封。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第一密封区域1被第二密封区域2包围,实现对第一密封区域1和第二密封区域2之间的电子零部件的密封保护。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第三密封区域4被第二密封区域2包围,实现对第三密封区域4和第二密封区域2之间的电子零部件的密封保护。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一种电子设备框胶组件,还包括:基材3;第一密封装置和第二密封装置设置在基材3上;一个基材3对应一个电子设置,在基材3上的密封装置的相对位置可以按照电子设备的密封需要进行固定;将基材3贴向电子设备,实现对基材3上的多个密封装置同时按照预定位置贴合在电子设备上,减少密封装置的贴装次数,避免了偏差叠加,从而降低贴装偏差,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密封性能。当然,第三密封装置和第四密封装置都设置在基材3上,可以与第一密封装置和第二密封装置一样,实现一次贴合,且相对位置固定,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密封性能。进一步优选,基材3为离型纸或离型膜,方便密封装置的加工和贴装后去除。更进一步优选,离型纸或离型膜上具有多个限位孔,以贴装密封装置时能快速地实现定位,提高作业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框胶组件,可以一次贴装多个密封装置,能够减少密封装置的贴装次数,避免了偏差叠加,从而降低贴装偏差,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密封性能,而且可以使生产线工序更简洁、高效,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框胶组件贴装偏差较小,定位精准,可以减小密封装置的宽度,实现电子设备超窄边框设计,而且可以节约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说明,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术语不应该限制这些元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别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例如,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并且,类似地,第二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别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这没有脱离示例性实施例的范围。如本文所用,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意结合和所有结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