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温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93536发布日期:2020-06-30 19:55阅读:575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温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阻尼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温阻尼器。



背景技术:

阻尼器是一种通过提供一定的阻力来减缓或缓冲物体运动的装置。阻尼器按照结构类型有多种,典型的如弹簧阻尼器,液压阻尼器,脉冲阻尼器、单向阻尼器、双向阻尼器等。

现有技术中的阻尼器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对于低温环境的能力差,另一方面结构不够紧凑从而在阻尼器的小型化方面受到限制。例如,在-18℃~-40℃低温环境下,现有的阻尼器由于结构设计的原因,其故障率较高、可靠性较低,甚至有的阻尼器无法工作。又如,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一般都在-18℃以下,现有的阻尼器无法用于具有缓冲功能的冰箱冷冻室的冰箱滑轨中。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低温阻尼器,旨在提高阻尼器在低温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并有利于阻尼器的小型化。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低温阻尼器,包括筒体和滑动设置在所述筒体内的阻尼部件、连接所述阻尼部件的轴杆,所述筒体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封住所述筒体下口的封头,所述筒体的上端连接有用于封住所述筒体上口的上盖,所述轴杆穿过所述上盖的内孔后进入所述筒体的内腔并与所述阻尼部件相连接,在所述筒体内位于所述阻尼部件的上下两端均注满有作为阻尼介质的低温防冻液,所述阻尼部件上设置有轴向贯通的用于所述低温防冻液通过并形成阻尼作用的节流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选用低温防冻液作为阻尼介质,使得其在低温环境下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阻尼作用。

优选的,所述阻尼部件包括连接所述轴杆的柱塞组件和设置在所述柱塞组件上的阻尼环,所述柱塞组件包括按照上下位置进行对接的上柱塞和下柱塞,且所述上柱塞和下柱塞对接连接后在对接处的外圆上形成一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可上下浮动的阻尼环,所述上柱塞的外圆上开设有轴向贯穿的液体流通槽,所述上柱塞的端面上开设有轴向贯穿的所述节流孔,所述下柱塞的端面上开设有轴向贯穿的液体流通孔,所述阻尼部件向下运动时其所述阻尼环受液体反作用而向上浮动封住所述上柱塞上的液体流通槽,液体只能从所述节流孔中通过而形成单向阻尼。

当阻尼部件向上运动时,所述阻尼环受液体反作用脱开上柱塞,液体可以从液体流通槽、阻尼环内孔和液体流通孔中依次通过而无阻尼。

上述阻尼部件中采用了上柱塞、下柱塞和阻尼环的轴向组合结构,通过在柱塞组件上设置轴向贯穿的节流孔、液体流通槽和液体流通孔,并利用阻尼环的上下浮动而实现了单向阻尼作用,其结构较为紧凑,从而利于实现阻尼器的小型化。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温阻尼器在位于所述上柱塞与所述上盖之间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还依次设置有挡圈、油封、弹簧座和弹簧,且所述挡圈、油封、弹簧座和弹簧均外套在所述轴杆上,所述油封的外圆与所述筒体密封配合,所述油封的内孔与所述轴杆密封配合。

其中,所述挡圈上沿轴向开设有通孔。

上述上柱塞与所述上盖之间设置有挡圈、油封、弹簧座和弹簧,一方面提高了阻尼器的密封可靠性,另一方面能够使得阻尼作用更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低温防冻液的优选方案,所述低温防冻液为硅油。

更优选的,所述硅油为二甲基硅油。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轴杆的上端设置有接头,所述封头的下端设置有定位沉孔。

上述通过在轴杆的上端设置有接头、在封头的下端设置有定位沉孔,大大方便了阻尼器与相关机械的连接,其适应性和灵活性好。

优选的,所述油封为耐低温硅橡胶油封。

优选的,所述阻尼环为耐低温硅橡胶阻尼环。

优选的,所述筒体为聚甲醛筒体,所述封头为聚甲醛封头,所述上盖为聚甲醛上盖,所述下柱塞为聚甲醛下柱塞,所述上柱塞为聚甲醛上柱塞,所述挡圈为聚甲醛挡圈,所述弹簧座为聚甲醛弹簧座.

优选的,所述弹簧为锰钢丝弹簧,所述轴杆为钢质镀镍轴杆。

上述阻尼器零件采用聚甲醛零件,进一步提高了其在低温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上述通过对阻尼器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各零件的优化设计,一方面实现了阻尼器的小型化,另一方面使得阻尼器能够满足-18℃~-40℃低温环境工作的能力,这种体积小、低温环境适应性好的阻尼器特别适合应用于具有缓冲功能的冰箱冷冻室的冰箱滑轨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温阻尼器,选用低温防冻液作为阻尼介质,使得其在低温环境下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阻尼作用。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温阻尼器,阻尼部件中采用了上柱塞、下柱塞和阻尼环的轴向组合结构,通过在柱塞组件上设置轴向贯穿的节流孔、液体流通槽和液体流通孔,并利用阻尼环的上下浮动而实现了单向阻尼作用,其结构较为紧凑,从而利于实现阻尼器的小型化。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温阻尼器,阻尼器零件采用聚甲醛零件,通过在轴杆的上端设置有接头、在封头的下端设置有定位沉孔,大大方便了阻尼器与相关机械的连接,其适应性和灵活性好。

第四,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温阻尼器,阻尼器零件采用聚甲醛零件,进一步提高了其在低温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第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温阻尼器,通过对阻尼器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各零件的优化设计,一方面实现了阻尼器的小型化,另一方面使得阻尼器能够满足-18℃~-40℃低温环境工作的能力,这种体积小、低温环境适应性好的阻尼器特别适合应用于具有缓冲功能的冰箱冷冻室的冰箱滑轨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温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爆炸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3是图1的轴杆与阻尼部件等零件在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的弹簧未画出);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温阻尼器的外形结构示意图(轴杆处于拉出状态);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温阻尼器的外形结构示意图(轴杆处于缩进状态)。

图中:1、筒体,2、阻尼部件,3、轴杆,4、封头,5、上盖,6、阻尼环,7、低温防冻液,8、下柱塞,9、上柱塞,10、挡圈,11、油封,12、弹簧座,13、弹簧,14、接头,15、定位沉孔,16、节流孔,17、液体流通槽,18、液体流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温阻尼器的实施例,包括筒体1和滑动设置在所述筒体1内的阻尼部件2、连接所述阻尼部件2的轴杆3,所述筒体1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封住所述筒体1下口的封头4,所述筒体1的上端连接有用于封住所述筒体1上口的上盖5,所述轴杆3穿过所述上盖5的内孔后进入所述筒体1的内腔并与所述阻尼部件2相连接,在所述筒体1内位于所述阻尼部件2的上下两端均注满有作为阻尼介质的低温防冻液7,所述阻尼部件2上设置有轴向贯通的用于所述低温防冻液7通过并形成阻尼作用的节流孔16。

上述技术方案中,选用低温防冻液7作为阻尼介质,使得其在低温环境下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阻尼作用。

优选的,所述阻尼部件2包括连接所述轴杆3的柱塞组件和设置在所述柱塞组件上的阻尼环5,所述柱塞组件包括按照上下位置进行对接的上柱塞9和下柱塞8,且所述上柱塞9和下柱塞8对接连接后在对接处的外圆上形成一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可上下浮动的阻尼环6,所述上柱塞9的外圆上开设有轴向贯穿的液体流通槽17,所述上柱塞9的端面上开设有轴向贯穿的所述节流孔16,所述下柱塞8的端面上开设有轴向贯穿的液体流通孔18,所述阻尼部件2向下运动时其所述阻尼环6受液体反作用而向上浮动封住所述上柱塞9上的液体流通槽17,液体只能从所述节流孔16中通过而形成单向阻尼。

当阻尼部件2向上运动时,所述阻尼环6受液体反作用脱开上柱塞9,液体可以从液体流通槽17、阻尼环6内孔和液体流通孔18中依次通过而无阻尼。

上述阻尼部件2中采用了上柱塞9、下柱塞8和阻尼环6的轴向组合结构,通过在柱塞组件上设置轴向贯穿的节流孔16、液体流通槽17和液体流通孔18,并利用阻尼环6的上下浮动而实现了单向阻尼作用,其结构较为紧凑,从而利于实现阻尼器的小型化。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实施例的一种低温阻尼器在位于所述上柱塞9与所述上盖5之间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还依次设置有挡圈10、油封11、弹簧座12和弹簧13,且所述挡圈10、油封11、弹簧座12和弹簧13均外套在所述轴杆3上,所述油封11的外圆与所述筒体1密封配合,所述油封11的内孔与所述轴杆3密封配合。

其中,所述挡圈10上沿轴向开设有通孔。

上述上柱塞9与所述上盖5之间设置有挡圈10、油封11、弹簧座12和弹簧13,一方面提高了阻尼器的密封可靠性,另一方面能够使得阻尼作用更稳定。

作为本实施例中低温防冻液的优选方案,所述低温防冻液7为硅油。

更优选的,所述硅油为二甲基硅油。

本实施例中,所述轴杆3的上端设置有接头14,所述封头4的下端设置有定位沉孔15。

上述通过在轴杆3的上端设置有接头14、在封头4的下端设置有定位沉孔15,大大方便了阻尼器与相关机械的连接,其适应性和灵活性好。

优选的,所述油封11为耐低温硅橡胶油封。

优选的,所述阻尼环6为耐低温硅橡胶阻尼环。

优选的,所述筒体1为聚甲醛筒体,所述封头4为聚甲醛封头,所述上盖5为聚甲醛上盖,所述下柱塞8为聚甲醛下柱塞,所述上柱塞9为聚甲醛上柱塞,所述挡圈10为聚甲醛挡圈,所述弹簧座12为聚甲醛弹簧座.

优选的,所述弹簧13为锰钢丝弹簧,所述轴杆3为钢质镀镍轴杆。

上述阻尼器零件采用聚甲醛零件,进一步提高了其在低温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上述通过对阻尼器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各零件的优化设计,一方面实现了阻尼器的小型化,另一方面使得阻尼器能够满足-18℃~-40℃低温环境工作的能力,这种体积小、低温环境适应性好的阻尼器特别适合应用于具有缓冲功能的冰箱冷冻室的冰箱滑轨中。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