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重轻且易于搬运的顶出式升降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03031发布日期:2020-05-20 01:19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重轻且易于搬运的顶出式升降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重轻且易于搬运的顶出式升降杆。



背景技术:

伸缩杆是一种由两节以上的管体组成的可改变整体长度的结构,其可根据需要来调节整体长度,因此其应用很广泛。

在中国公开的专利文件cn201214619中提供了一种简易手动升降杆,通过底板与地面固定,用于支撑内壁筒在其内部升降移动;内壁筒,其上部用于安装测量装置,通过滑轮与外壁筒内壁滚动接触;卷线箱,设于外壁筒外部,通过牵引绳与滑轮组滚动连接;固紧螺丝,穿设于外壁筒的筒壁上,用于内壁筒与外壁筒之间的定位固紧。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升降杆通过手动调节升降杆高度来达到测量环境的最佳效果。但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升降杆需要手动调节,且不便根据使用者需要自行调节至所需长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重轻且易于搬运的顶出式升降杆,该升降杆能够根据使用者需要自行调节至所需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自重轻且易于搬运的顶出式升降杆,包括方形块体,所述方形块体上表面固定有支撑套筒,所述方形块体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支撑套筒的底面与第一板体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二板体可拆卸安装在第一板体的底面上,所述第一板体的上表面开设有柱形凹槽,所述柱形凹槽内固定有微型马达,所述微型马达的输出轴上固定有螺纹杆,所述支撑套筒内安装有可与螺纹杆螺纹连接的螺纹套筒以及限制螺纹套筒周向转动的限位组件。

通过设置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升降杆进行长度调节时,使用者只需开启微型马达,微型马达工作后可带动其输出轴上的螺纹杆转动,螺纹套筒与螺纹杆螺纹连接,且螺纹套筒在支撑套筒内的周向转动被限位组件限制,因而螺纹套筒随螺纹杆的转动逐渐从支撑套筒内伸出;使用者只需控制微型马达的启闭,即可控制螺纹套筒从支撑套筒内伸出的长度,以便于使用者对升降杆的长度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固定在螺纹套筒外壁上的正六边形板体,所述支撑套筒内壁上开设有与正六边形板体滑移配合的限位滑槽。

通过设置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升降杆进行长度调节时,固定在螺纹套筒外壁上的正六边形板体与限位滑槽滑移配合,以此限制了正六边形板体在支撑套筒内的周向转动,从而限制了螺纹套筒在支撑套筒内的周向转动,以使得螺纹套筒随微型马达的工作而沿支撑套筒内向外伸出,以便使用者对升降杆的长度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滑槽的内侧壁上固定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开设有供螺纹套筒穿过的穿孔。

通过设置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板固定在限位滑槽的内侧壁上,且限位板上开设有供螺纹套筒穿过的穿孔,以此避免了因螺纹套筒的长度较大而产生晃动的情况,有利于升降杆长度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纹套筒远离微型马达的一端延伸出支撑套筒顶面且固定有支撑板。

通过设置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此升降杆进行支撑时,支撑板的上表面与被支撑物品抵触,以此增大了升降杆与被支撑物品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了支撑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板体上安装有螺栓,所述螺栓依次贯穿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并螺纹连接有螺帽,所述第二板体上开设有与支撑板插接配合的方形凹槽。

通过设置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升降杆进行搬运时,使用者只需拧下螺帽并取下第二板体,随后将支撑板插接在方形凹槽内,同时将支撑套筒横向放入运输车厢内,此时,第一板体的底面以及第二板体的底面均与车厢的内底壁接触,以此起到了避免支撑套筒在车厢内滚动的情况发生,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对此升降杆进行运输(支撑套筒的横截面为圆形,易发生滚动,而第一板体以及第二板体的横截面均为方形,不易滚动)。

有益效果:

1、本方案在对升降杆进行长度调节时,使用者只需开启微型马达,微型马达工作后可带动其输出轴上的螺纹杆转动,螺纹套筒与螺纹杆螺纹连接,且螺纹套筒在支撑套筒内的周向转动被限位组件限制,因而螺纹套筒随螺纹杆的转动逐渐从支撑套筒内伸出;使用者只需控制微型马达的启闭,即可控制螺纹套筒从支撑套筒内伸出的长度,以便于使用者对升降杆的长度进行调节。

2、本方案在对升降杆进行长度调节时,固定在螺纹套筒外壁上的正六边形板体与限位滑槽滑移配合,以此限制了正六边形板体在支撑套筒内的周向转动,从而限制了螺纹套筒在支撑套筒内的周向转动,以使得螺纹套筒随微型马达的工作而沿支撑套筒内向外伸出,以便使用者对升降杆的长度进行调节。

3、本方案在对升降杆进行搬运时,使用者只需拧下螺帽并取下第二板体,随后将支撑板插接在方形凹槽内,同时将支撑套筒横向放入运输车厢内,此时,第一板体的底面以及第二板体的底面均与车厢的内底壁接触,以此起到了避免支撑套筒在车厢内滚动的情况发生,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对此升降杆进行运输(支撑套筒的横截面为圆形,易发生滚动,而第一板体以及第二板体的横截面均为方形,不易滚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升降杆搬运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方形块体;11、第一板体;111、柱形凹槽;112、第一通孔;12、第二板体;121、第二通孔;122、方形凹槽;2、支撑套筒;3、螺纹套筒;4、微型马达;5、螺纹杆;6、限位组件;61、正六边形板体;62、限位滑槽;63、限位板;631、穿孔;7、支撑板;8、螺栓;81、螺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自重轻且易于搬运的顶出式升降杆,包括方形块体1。方形块体1的横截面为方形,采用铝合金制成。方形块体1分隔成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且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的横截面均为方形。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板体11上表面设有支撑套筒2。支撑套筒2的横截面为圆形,其采用铝合金制成,支撑套筒2的轴线竖直,支撑套筒2的底面与第一板体11的上表面固定,且支撑套筒2内设有螺纹套筒3。螺纹套筒3的横截面为圆形,其轴线与支撑套筒2的轴线重合。

如图3所示,第一板体11上表面开设有柱形凹槽111,柱形凹槽111的横截面为圆形,柱形凹槽111的轴线与支撑套筒2的轴线重合,且柱形凹槽111的内底壁上固定有微型马达4。微型马达4的输出轴的轴线亦与支撑套筒2的轴线重合,且微型马达4的输出轴上固定有螺纹杆5。螺纹杆5的横截面为圆形,螺纹杆5的轴线与支撑套筒2的轴线重合,且螺纹杆5与螺纹套筒3(见图2)螺纹连接。

如图2所示,支撑套筒2内设有限位组件6,限位组件6包括正六边形板体61和限位滑槽62。正六边形板体61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正六边形板体61套设在螺纹套筒3外壁上并与螺纹套筒3的外壁固定。限位滑槽62开设在支撑套筒2的内壁上,限位滑槽62的横截面亦为正六边形,且限位滑槽62周侧的侧壁与正六边形板体61周侧的侧壁滑移配合。微型马达4工作时,带动螺纹杆5转动,此时,螺纹套筒3在支撑套筒2内的周向转动被正六边形板体61以及限位滑槽62限制,从而螺纹套筒3可沿支撑套筒2的轴线方向延伸出支撑套筒2,以此达到了调节升降杆长度的目的。

如图2所示,限位滑槽62的内侧壁上固定有限位板63,限位板63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且限位板63上开设有穿孔631。穿孔631的横截面为圆形,其轴线与支撑套筒2的轴线重合,且穿孔631的直径大于螺纹套筒3的外径,以此对螺纹套筒3起到了良好的限位作用,避免了因螺纹套筒3长度较大而在支撑套筒2内产生晃动的情况发生。

如图2所示,螺纹套筒3远离微型马达4的一端延伸出支撑套筒2顶面且固定有支撑板7。支撑板7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在使用此升降杆进行支撑时,支撑板7可与被支撑物品接触,以此增大了支撑板7与被支撑物品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了升降杆对物品的支撑稳定性。

如图3所示,第二板体12上表面与第一板体11底面贴合,第一板体11以及第二板体12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121。第一通孔112的横截面为圆形,其轴线竖直,第二通孔121的形状与第一通孔112的形状相同。第二板体12上安装有螺栓8,螺栓8的轴线与第一通孔112的轴线重合,螺栓8依次贯穿第二通孔121与第一通孔112且螺纹连接有螺帽81,以将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可拆卸连接。

如图3所示,第二板体12下表面开设有方形凹槽122,方形凹槽122的横截面为矩形,且方形凹槽122横截面的面积与支撑板7横截面的面积相等。结合图4所示,在搬运升降杆时,工作人员只需拧下螺帽81并取下螺栓8,使得第二板体12与第一板体11分离,随后将第二板体12上的方形凹槽122与支撑板7插接配合,最后将支撑套筒2置于运输车内即可(支撑套筒2的轴线方向需与运输车厢的长度方向一致);此时,第一板体11的底面与第二板体12的底面均与车厢的内底面贴合,以此增强了支撑套筒2在车厢内的稳定性,避免了支撑套筒2在运输途中在车厢内发生晃动。

本实施例的使用原理为:本方案在对升降杆进行长度调节时,使用者只需开启微型马达4,微型马达4工作后可带动其输出轴上的螺纹杆5转动,螺纹套筒3与螺纹杆5螺纹连接,且螺纹套筒3在支撑套筒2内的周向转动被限位组件6限制,因而螺纹套筒3随螺纹杆5的转动逐渐从支撑套筒2内伸出;使用者只需控制微型马达4的启闭,即可控制螺纹套筒3从支撑套筒2内伸出的长度,以便于使用者对升降杆的长度进行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