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可调装置以及调整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23773发布日期:2020-08-28 16:43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角度可调装置以及调整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角度可调装置以及调整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和用户需求的提高,对产品的调整机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可穿戴式设备及一些运动产品上面用来调整角度的方式基本上都是用户在调整角度后通过螺钉旋紧、固定。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现有调整角度的方式复杂,用户操作起来极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角度可调装置以及调整组件,能够方便用户调整角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角度可调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一容置空间以及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通孔;阻尼杆,所述阻尼杆穿过所述通孔而插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包括杆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自所述杆体的第一端部延伸的弧形凸部;阻尼轮,所述阻尼轮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且滑动套设于所述杆体的外围;其中,当施加外部作用力而将所述壳体调整到预定角度后,所述弧形凸部远离所述杆体一侧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紧密贴合而产生第一阻尼,所述阻尼轮外壁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紧密贴合而产生第二阻尼,进而通过所述第一阻尼和所述第二阻尼的配合而使所述壳体保持在所述预定角度。

其中,所述阻尼杆呈蘑菇状,包括作为蘑菇杆的所述杆体以及作为蘑菇头的所述弧形凸部。

其中,还包括:弹簧,弹性支撑在所述弧形凸部与所述阻尼轮之间,其一端与所述弧形凸部靠近所述杆体的一侧抵接,另一端与所述阻尼轮抵接。

其中,还包括:硅胶圈,围绕所述阻尼轮且嵌设在所述阻尼轮的外围,其中,当所述壳体保持在所述预定角度时,所述硅胶圈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紧密贴合。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且相互配合形成所述容置空间,其中,当所述壳体保持在所述预定角度时,所述弧形凸部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阻尼轮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紧密贴合。

其中,还包括:基座,与所述阻尼杆裸露在所述壳体外部且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部固定连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调整组件,包括:阻尼杆,所述阻尼杆包括杆体以及自所述杆体的第一端部延伸的弧形凸部;阻尼轮,所述阻尼轮滑动套设于所述杆体的外围。

其中,所述阻尼杆呈蘑菇状,包括作为蘑菇杆的所述杆体以及作为蘑菇头的所述弧形凸部。

其中,还包括:弹簧,弹性支撑在所述弧形凸部与所述阻尼轮之间,其一端与所述弧形凸部靠近所述杆体的一侧抵接,另一端与所述阻尼轮抵接。

其中,还包括:硅胶圈,围绕所述阻尼轮且嵌设在所述阻尼轮的外围。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中的角度可调装置通过设置阻尼杆以及滑动套设在阻尼杆外围的阻尼轮,使得当将壳体调整到预定角度后,阻尼杆的弧形凸部与壳体之间产生第一阻尼,阻尼轮与壳体之间产生第二阻尼,从而通过第一阻尼和第二阻尼的相互配合而使壳体保持在预定角度,实现用户可以直接调整壳体的角度,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角度可调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角度可调装置沿a-a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角度可调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调整组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调整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至图4,图1是本申请角度可调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角度可调装置沿a-a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1角度可调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中角度可调装置是任意一个可以调节角度的装置,例如设置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上的摄像头,当需要调整该摄像头相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角度时,用户可直接调整该摄像头的角度而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具体地,该角度可调装置100包括壳体110、阻尼杆120以及阻尼轮130。

壳体110设有一容置空间111以及与容置空间111连通的通孔112,容置空间111通过通孔112与角度可调装置100外部空间连通,其中角度可调装置100的壳体110还连接有其他元件(图未示),当用户需要调整角度可调装置100的角度时,直接在壳体110上施加外部作用力,使壳体110和其连接元件的角度一起发生改变。阻尼杆120穿过通孔112而插置在容置空间111中,其一端设置在容置空间111中,一端裸露在壳体110的外部。阻尼杆120具体包括杆体121以及弧形凸部122,杆体1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1211以及第二端部1212,弧形凸部122与杆体121的第一端部1211连接,当阻尼杆120插置在容置空间111中时,杆体121的第一端部1211以及弧形凸部122设置在容置空间111中,第二端部1212裸露在壳体110的外部。阻尼轮130设置在容置空间111中且滑动套设于杆体121的外围,当在阻尼轮130上施加外部作用力时,阻尼轮130能够沿着杆体121滑动,其中阻尼轮130无论在什么状态下,其至少部分均与壳体110的内壁紧密贴合。

其中,当施加外部作用力而将壳体110调整到预定角度后,弧形凸部122远离杆体121一侧的至少部分与壳体110的内壁紧密贴合而产生第一阻尼,阻尼轮130外壁的至少部分与壳体110的内壁紧密贴合而产生第二阻尼,进而通过第一阻尼和第二阻尼的配合而使壳体110保持在预定角度。具体地,当将壳体110调整到预定角度后,弧形凸部122的至少部分与壳体110的内壁紧密贴合而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即为第一阻尼,阻尼轮130外壁的至少部分与壳体110的内壁紧密贴合而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即为第二阻尼,而第一阻尼与第二阻尼的相互配合能够与壳体110和其连接的元件的重力平衡,从而壳体110能够维持在该预定角度。而当需要改变壳体110的角度时,由于阻尼轮130滑动套设于阻尼杆120的外围,因此用户可在壳体110上施加外部作用力,使壳体110带动阻尼轮130沿着阻尼杆120的延伸方向相对阻尼杆120运动而使弧形凸部122与壳体110内壁分离,此时第一阻尼消失,进而用户通过继续施加外部作用力,并使施加在壳体110上的外部作用力大于阻尼轮130与壳体110之间的第二阻尼,当施加在壳体110上的外部作用力大于阻尼轮130与壳体110之间的第二阻尼时,壳体110相对阻尼杆120的角度能够发生改变,具体地,由于本实施方式既设置了阻尼杆120,也设置了阻尼轮130,因此当施加在壳体110上的外部作用力大于第二阻尼时,根据受力情况,壳体110既能相对阻尼杆120进行360度旋转,也能相对阻尼杆120倾斜一定角度。如图2所示,若建立图2中所示的坐标系(x轴与a-a剖面平行,y轴与a-a剖面垂直,z轴与杆体121的延伸方向平行),则当施加作用力使壳体110的内壁与弧形凸部122分离后,若继续施加的作用力大于阻尼轮130与壳体110之间的第二阻尼,则根据受力情况,壳体110可以只围绕z轴进行360度旋转,或只在x/y轴上进行角度的调整,或既围绕z轴进行360度旋转,也在x/y轴上进行角度的调整。

当将壳体110调整到预定角度后,用户直接撤去施加在壳体110上的外部作用力,此时在自重下壳体110的内壁重新与弧形凸部122的至少部分贴合而产生第一阻尼,而由于阻尼轮130无论在什么状态下其至少部分均与壳体110的内壁紧密贴合,也就是说第二阻尼始终存在,因此最终在第一阻尼和第二阻尼的相互配合下,壳体110保持在该调整后的预定角度。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中的角度可调装置100一方面可使用户直接调整角度而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以及不需要通过螺丝等锁紧元件进行锁紧,方便快捷,另一方面角度可调装置100的壳体110既能围绕阻尼杆120进行360度的旋转,也能相对阻尼杆120进行一定角度的倾斜。

在一应用场景中,阻尼杆120呈蘑菇状,包括作为蘑菇杆的杆体121以及作为蘑菇头的弧形凸部122。其中为了保证受力的均匀性,阻尼杆120为轴对称图形。且在该应用场景中,为了增大弧形凸部122与壳体110之间的第一阻尼以及阻尼轮130与壳体110之间的第二阻尼,角度可调装置100还包括弹簧140。弹簧140弹性支撑在弧形凸部122与阻尼轮130之间,其一端141与弧形凸部122靠近杆体121的一侧抵接,另一端142与阻尼轮130抵接。其中不管是在调整壳体110角度的过程中还是使壳体110保持在预定角度时,弹簧140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当将壳体110调整到预定角度后,此时弧形凸部122与壳体110之间不仅具有摩擦力,还有弹簧140施加的作用力,阻尼轮130与壳体110之间不仅具有摩擦力,还有弹簧140施加的作用力,相比不设置弹簧140,此时第一阻尼增大,第二阻尼增大,确保通过第一阻尼和第二阻尼的配合能够与壳体110和其连接元件的重力平衡,避免壳体110在不受外部作用力的情况下角度发生改变。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在施加外部作用力而使壳体110带动阻尼轮130相对阻尼杆120运动的过程中,弹簧140的形变量大于壳体110保持在预定角度时弹簧140的形变量。

其中在该应用场景中,阻尼轮130的内壁部分与杆体121贴合,部分与杆体121具有一预定距离,从而弹簧140抵接阻尼轮130的另一端142可设置在阻尼轮130与杆体121之间。当然在其他应用场景中,阻尼轮130的内壁也可以全部与杆体121贴合,在此不做限制。

在另一应用场景中,为了增大阻尼轮130与壳体110之间的第二阻尼,角度可调装置100还包括硅胶圈150,硅胶圈150围绕阻尼轮130且嵌设在阻尼轮130的外围,其中,当壳体110保持在预定角度时,硅胶圈150的至少部分与壳体110的内壁紧密贴合。具体地,阻尼轮130的外围设有环形沟槽131,硅胶圈150部分设置在环形沟槽131内,部分凸出环形沟槽131,当壳体110保持在预定角度时,硅胶圈150凸出环形沟槽131的部分受到壳体110与阻尼轮130的挤压而与壳体110的内壁紧密贴合,从而增大阻尼轮130与壳体110之间的摩擦力。其中硅胶圈150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其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多个,在此不做限制。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硅胶圈150也可以通过粘结剂,例如胶水、双面胶等固定在阻尼轮130的外围。

同样地,弧形凸部122远离杆体121一侧也可以设置有硅胶片(图未示),通过硅胶片,弧形凸部122与壳体110之前的摩擦力增大,从而壳体110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不易相对阻尼杆120运动。

在另一应用场景中,壳体110包括第一壳体1101以及第二壳体1102,第一壳体1101与第二壳体1102可拆卸连接,例如通过螺栓、螺纹、卡扣等连接,同时第一壳体1101与第二壳体1102相互配合形成容置空间111,且当壳体110保持在预定角度时,弧形凸部122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壳体1101的内壁紧密贴合,阻尼轮130的至少部分与第二壳体1102的内壁紧密贴合。

在另一应用场景中,角度可调装置100还包括基座160,用于支撑角度可调装置100,其与阻尼杆120的杆体121的第二端部1212固定连接。同时基座160还用于将角度可调装置100固定到其他装置上。

其中,本申请对阻尼杆120、阻尼轮130的材料不做限制,其可以是金属、硅胶等材料。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中的角度可调装置100,下面再次结合图1至图4对本申请角度可调装置100的调节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

当不需要改变壳体110的角度时,弧形凸部122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壳体1101的内壁贴合而产生第一阻尼,阻尼轮130的至少部分与第二壳体1102的内壁贴合而产生第二阻尼,从而第一阻尼和第二阻尼相互配合而与壳体110的重力平衡,壳体110相对阻尼杆120和阻尼轮130静止。

当需要调整壳体110的角度时,用户施加外部作用力使壳体110沿着阻尼杆120的延伸方向向靠近弧形凸部122的方向运动,此时阻尼轮130在壳体110的带动下与壳体110一起相对阻尼杆120运动。当壳体110相对阻尼杆120运动而使弧形凸部122与第一壳体1101分离后,弧形凸部122与第一壳体1101之间的第一阻尼消失,进而用户可继续施加作用力而使施加的作用力大于阻尼轮130与第二壳体1102之间的第二阻尼,使壳体110围绕阻尼杆120进行360度旋转和/或相对阻尼杆120倾斜一定角度,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10围绕阻尼杆120进行360度旋转和壳体110相对阻尼杆120倾斜一定角度既可以是各自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同时进行,即壳体110可以只围绕阻尼杆120进行360度旋转,或壳体110可以只相对阻尼杆120倾斜一定角度,或壳体110在围绕阻尼杆120进行360度旋转的同时也在相对阻尼杆120倾斜。

当将壳体110调整到预定角度后,用户撤除施加在壳体110上的外部作用力,此时在自重的作用下,第一壳体1101的内壁与弧形凸部122重新贴合,即重新产生第一阻尼,由于在调节的过程中,阻尼轮130的至少部分始终与第二壳体1102的内壁紧密贴合,即第二阻尼始终存在,进而在第一阻尼和第二阻尼的相互配合下最终使壳体110保持在预定角度。

参阅图5和图6,图5是本申请调整组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调整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该调整组件200包括阻尼杆210、阻尼轮220、弹簧230以及硅胶圈240。

阻尼杆210包括杆体211以及自杆体211的第一端部2111延伸的弧形凸部212,阻尼轮220套设于杆体211的外围,阻尼杆210呈蘑菇状,包括作为蘑菇杆的杆体211以及作为蘑菇头的弧形凸部212,弹簧230弹性支撑在弧形凸部212与阻尼轮220之间,其一端与弧形凸部212靠近杆体211的一侧抵接,另一端与阻尼轮220抵接。硅胶圈240围绕阻尼轮220且嵌设在阻尼轮220的外围。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的阻尼杆210、阻尼轮220、弹簧230以及硅胶圈240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阻尼杆120、阻尼轮130、弹簧140以及硅胶圈150对应相同,详细结构可参见上述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本申请中的角度可调装置通过设置阻尼杆以及滑动套设在阻尼杆外围的阻尼轮,使得当将壳体调整到预定角度后,阻尼杆的弧形凸部与壳体之间产生第一阻尼,阻尼轮与壳体之间产生第二阻尼,从而通过第一阻尼和第二阻尼的相互配合而使壳体保持在预定角度,实现用户可以直接调整壳体的角度,操作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