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工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07030发布日期:2020-08-18 19:25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传动工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与一传动工具结构有关,该传动工具结构中,该枢杆枢设隐于该第一传动组及该第二传动组内,即较不易于操作时影响该枢杆。



背景技术:

按先前所知,常用的传动工具结构,如美国专利案号:us7703356b2,该专利案结构在于:

一第一本体组40a、一第二本体组40b及一第三本体组40c,该第一本体组40a、该第二本体组40b及该第三本体组40c的结构皆为相同,该第一本体组40a与该第二本体组40b相枢设,该第二本体组40b与该第三本体组40c相枢设,该第二本体组40b设于该第一本体组40a与该第三本体组40c之间,该第一本体组40a、该第二本体组40b及该第三本体组40c皆分别包括一本体42、一盖体43、复数结合件45、一第一棘轮52、一第二棘轮54及一第三棘轮56;

请辅以图4所示,该本体42呈一座体状,该本体42内设有一第一容槽46,该第一容槽46底部依序间隔设有一第一枢设部47b、一第二枢设部及一第三枢设部49b,该第二枢设部设于该第一枢设部47b及该第三枢设部49b间,该第一枢设部47b、该第二枢设部及该第三枢设部49b呈圆孔状,该第一枢设部47b、该第二枢设部及该第三枢设部49b的直径皆为相同,该本体42一端的外周缘设有一卡制部48,该卡制部48呈弧面状,该卡制部48上设有复数第一齿部62,该复数第一齿部62呈环状排列状;

该第一棘轮52、该第二棘轮54及该第三棘轮56枢设于该第一容槽46;

三卡制件60,请辅以图2所示,每一卡制件60分别组设于每一盖体43上,该卡制件60呈弧形块体状,该卡制件60的内周面上设有复数第二齿部61,该卡制件60可在该盖体43上位移,使该第二齿部61与另一本体42的该第一齿部62相啮合卡制或相脱开,即该第二本体组40b的该卡制件60的该第二齿部61可与该第一本体组40a的该第一齿部62相啮合,该第三本体组40c的该卡制件60的该第二齿部61可与该第二本体组40b的该第一齿部62相啮合,以控制该第一本体组40a与该第二本体组40b间及该第二本体组40b与该第三本体组40c间可否相对转动以调整二者间的角度。

但此专利案结构的缺失在于:

1、该卡制件60可在该盖体43上位移,使该第二齿部61与另一本体42的该第一齿部62相啮合卡制或相脱开,以控制该第一本体组40a与该第二本体组40b间及该第二本体组40b与该第三本体组40c间可否相对转动以调整其二者间的角度,但该卡制件60组设于每一本体组的该盖体43上,即该卡制件60显露于每一本体组的外部,即可能在操作时拨动到该卡制件60,而使该第二齿部61与该第一齿部62相脱开,每二本体组间即无法相定位而可任意相对转动而造成操作不便,且该卡制件60显露于外部也不具美观的功效。

2、该卡制件60在该盖体43上位移,即该卡制件60的该第二齿部61能与该第一齿部62相啮合的数量为有限,该卡制件60的该第二齿部61的数量约为八个左右,即该第二齿部61最多仅能与八个左右该第一齿部62相啮合。

3、该本体42一端的外周缘设有一卡制部48,该卡制部48上设有复数第一齿部62,该复数第一齿部62显露于该本体42外,该本体42较不美观。

有鉴于上述常用专利案传动工具结构,本实用新型人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制造及设计经验,终于有一能解决常用弊端的传动工具结构的产品问世。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常用传动工具结构中,该卡制件组设于该盖体上,即可能在操作时拨动到该卡制件。本实用新型的传动工具结构中,该枢杆枢设隐于该第一传动组及该第二传动组内,即较不易在操作时影响该枢杆。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提供关于一种传动工具结构,包括:

一第一传动组,该第一传动组包括一第一本体、一第一棘轮、一第二棘轮及一第三棘轮,该第一棘轮、该第二棘轮及该第三棘轮枢设于该第一本体内,该第一棘轮啮合传动该第三棘轮,该第三棘轮啮合传动该第二棘轮,该第一棘轮、该第三棘轮及该第二棘轮在该第一本体内同步转动;

该第一本体设有一第一环齿部,该第一环齿部呈环状排列齿状,该第一本体设有一第一套合槽;

该第一棘轮的外周缘设有一第一齿部,该第一齿部呈环状排列齿状,该第一棘轮设有一第二套合槽;

该第二棘轮的外周缘设有一第二齿部,该第二齿部呈环状排列齿状,该第二棘轮设有一第一套合部,该第一套合部一端设有一第一容槽,该第一容槽与该第一环齿部相对正,该第一容槽与该第一套合部呈相通状;

该第三棘轮设于该第一棘轮及该第二棘轮间,该第三棘轮的外周缘设有一第三齿部,该第三齿部呈环状排列齿状,该第三齿部与该第一齿部相啮合,该第三齿部与该第二齿部相啮合;

一第二传动组,该第二传动组包括两个第二本体、一第四棘轮及一第五棘轮,该第四棘轮及该第五棘轮枢设于该两个第二本体内,该第四棘轮及该第五棘轮相啮合传动且在该第二本体内同步转动,该第四棘轮也与该第二棘轮相啮合传动;

该第一棘轮受旋动时,该第三棘轮、该第二棘轮、该第二棘轮、该第四棘轮及该第五棘轮同步旋动;

该两个第二本体间设有一横向的穿槽,该第一传动组枢设于该穿槽处,该第一传动组容设于该穿槽处,其一第二本体的该穿槽底部处设有一第三容槽,该第三容槽一端部处设有一第二环齿部,该第二环齿部与该第一环齿部相对正,该第二环齿部设于该穿槽与该第三容槽间,该第二环齿部与该穿槽及该第三容槽呈相通状,该第二环齿部呈环状排列齿状,该第三容槽与该第二环齿部间设有一第一抵缘,另一第二本体的该穿槽顶部处设有一第四套合部,该第四套合部与一第三套合部相对正,该穿槽设于该第二环齿部与该第四套合部间,该第四套合部一端设有一第四容槽,该第四容槽与该第四套合部呈相通状;

该第四棘轮的外周缘设有一第四齿部,该第四齿部与该第二棘轮的该第二齿部相啮合,该第四齿部呈环状排列齿状;

该第五棘轮的外周缘设有一第五齿部,该第五齿部与该第四齿部相啮合,该第五齿部呈环状排列齿状,该第五棘轮设有一第三套合槽;

一枢杆,该枢杆使该第一传动组与该第二传动组相枢设,该枢杆使该第一传动组与该第二传动组可以该枢杆为轴心相对固定角度状态,该枢杆可在该第一传动组与该第二传动组内移位,使该第一传动组与该第二传动组相对转动以调整二者之间的相对角度而为调整角度状态,该枢杆一端设有一按压部,该按压部容设于该第三容槽处,该枢杆上设有一第三环齿部,该第三环齿部与该第一环齿部及该第二环齿部相啮合,该第一传动组及该第二传动组即受限于该第三环齿部而无法相对转动,该第一传动组与该第二传动组间即为固定角度状态,该第三环齿部呈环状排列齿状;

移位该按压部,该第三环齿部与该第二环齿部相脱开,该第三环齿部仅与该第一环齿部相啮合,该第三环齿部部分容设于该第一容槽处,该第一传动组及该第二传动组间即不受限于该第三环齿部,该第一传动组可以该枢杆为轴心在该穿槽处相对该第二传动组转动,或该第二传动组也可以该枢杆为轴心相对该第一传动组转动以调整二者间的角度。

更进一步地,该第一本体设有一第一枢部及一第二枢部,该第一枢部与该第二枢部间设有一第一透空槽,使该第一枢部与该第二枢部呈相通状,该第一本体另端设有一第三枢部,该第三枢部与该第一枢部呈相远离,该第二枢部设于该第一枢部与该第三枢部间,该第三枢部一端呈开放状,该第二枢部与该第三枢部间设有一第二透空槽,使该第二枢部与该第三枢部呈相通状,该第一环齿部与该第三枢部呈相通状;该第一棘轮枢设于该第一枢部内,该第一棘轮设有一第二套合槽;该第二棘轮枢设于该第三枢部内;该第三棘轮枢设于该第二枢部内,该第三齿部与该第一齿部在该第一透空槽处相啮合,该第三齿部与该第二齿部在该第二透空槽处相啮合;该第二本体设有一第四枢部,该第四枢部一侧设有一第三透空槽,该第四枢部另侧设有一第五枢部,该第四枢部与该第五枢部间设有一第四透空槽,该第四透空槽使该第四枢部与该第五枢部呈相通状,该第五枢部的端部处设有一第五枢设部,该第五枢设部与该第五枢部呈相通状,该第四枢部设于该第五枢部与该穿槽间,该第三透空槽设于该第四枢部与该穿槽间,该第三透空槽使该穿槽与该第四枢部呈相通状,该第三透空槽使该第三枢部与该第四枢部呈相通状;该第四棘轮枢设于该第四枢部内,该第四齿部与该第二棘轮的该第二齿部在该第三透空槽处相啮合;该第五棘轮枢设于该第五枢部内,该第五齿部与该第四齿部在该第四透空槽处相啮合,该第五棘轮设有一第三套合槽。

更进一步地,该第一枢部呈圆槽状,该第一枢部底部处设有一第一枢设部,该第一枢设部与该第一枢部呈相通状,该第一枢设部的直径小于该第一枢部的直径,该第一枢设部呈圆槽状,该第二枢部呈圆槽状,该第三枢部呈圆槽状,该第一环齿部的直径小于该第三枢部的直径,该第一套合槽呈四角槽状,该第一套合槽设于近该第一枢部处,该第一枢部设于该第一套合槽与该第二枢部间;该第一棘轮一端枢设于该第一枢设部处,该第一棘轮两端的直径小于该第一齿部的直径,该第二套合槽呈规格的四角槽状,该第二套合槽的规格与该第一套合槽的规格不同,该第二套合槽的规格大于或小于该第一套合槽的规格。

更进一步地,该第一本体设有一盖体槽,该盖体槽与该第一枢部、该第二枢部、该第一透空槽、该第三枢部及该第二透空槽呈相通状,该盖体槽与该第一环齿部相远离,该第一本体设有复数第一结合部;该第一传动组设有一盖体,该盖体盖合于该盖体槽处,该盖体一端设有一第二枢设部,该第二枢设部与该第一枢部相对正,该第二枢设部供该第一棘轮的另端相枢设,使该第二套合槽显露于外部,该第二枢设部呈圆槽状,该盖体另端设有一第三套合部,该第三套合部与该第一套合部相对正,该第三套合部与该第二枢设部相远离,该第三套合部呈圆孔状,该盖体设有复数第二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与该第一结合部相对正,该第二结合部的数量与该第一结合部相配合,该第二结合部呈圆孔状,该盖体封设该第三棘轮,使该第三棘轮隐于该第一本体内;该第一传动组设有复数第一结合件,每一第一结合件穿设于每一第一结合部及每一第二结合部处,使该盖体与该第一本体相结合,该第一棘轮、该第二棘轮及该第三棘轮即受限于该盖体及该第一结合件而无法与该第一本体相脱开,该第一结合件的数量与该第一结合部及该第二结合部相配合。

更进一步地,该第一套合部呈圆孔槽状,该第一容槽的直径大于该第一环齿部及该第一套合部的直径,该第一容槽呈圆槽状,该第二棘轮的外直径与该第一棘轮的外直径相同。

更进一步地,该第三棘轮设有一第二套合部,该第二套合部呈圆槽状,该第三棘轮的端面上设有一第二容槽,该第二容槽呈凹圆环槽状,该第三棘轮的外直径与该第一棘轮的外直径相同;该第一传动组设有一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容设于该第二容槽处,该弹性元件呈圆环体状;该弹性元件抵于该盖体的内面,也即该第三棘轮与该盖体间可具有该弹性元件,使该第三棘轮转动时具有弹簧阻力。

更进一步地,该两个第二本体的结构为相同,该两个第二本体呈反向组设,该两个第二本体呈相对称状,该第四枢部呈圆槽状,该第五枢部呈圆槽状,该第五枢设部的直径小于该第五枢部的直径,该第五枢设部呈圆槽状,该第三容槽呈圆槽状,该第二环齿部的直径小于该第三容槽的直径,该第四套合部呈圆孔状,该第四容槽的直径大于该第四套合部,该第四容槽呈圆槽状。

更进一步地,该第二本体设有复数第三结合部,该复数第三结合部呈相对称状,该两个第二本体的每一第三结合部呈相对正状,该第三结合部的数量为四个;该第二传动组设有复数第二结合件,该复数第二结合件穿设于该两个第二本体的该第三结合部处,使该两个第二本体相结合。

更进一步地,该两个第二本体封设该第四棘轮,使该第四棘轮隐于该第二传动组内,该第四棘轮设有一第五套合部,该第五套合部呈圆槽状。

更进一步地,该第三套合槽呈多角槽状或呈凸伸的四角头状,该第五棘轮两端的直径小于该第五齿部的直径,该第五棘轮的两端枢设于该第五枢设部处,该第三套合槽显露于该第二传动组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动工具结构,其包括:一第一传动组包括一第一本体、一第一棘轮、一第二棘轮及一第三棘轮,该第一棘轮、该第三棘轮及该第二棘轮在该第一本体内同步转动;一第二传动组设有两个第二本体、一第四棘轮及一第五棘轮,该第四棘轮及该第五棘轮相啮合传动且在该第二本体内同步转动,该第四棘轮也与该第二棘轮相啮合传动;一枢杆使该第一传动组与该第二传动组可以该枢杆为轴心相对固定角度状态,该枢杆可在该第一传动组与该第二传动组内移位,使该第一传动组与该第二传动组相对转动以调整相对角度状态。对照先前技术的功效:该枢杆使该第一传动组与该第二传动组相互枢设,该枢杆使该第一传动组与该第二传动组可以该枢杆为轴心相对固定角度状态,该枢杆可在该第一传动组与该第二传动组内移位,使该第一传动组与该第二传动组相对转动以调整二者之间的相对角度而为调整角度状态。该枢杆呈单一元件结构,该枢杆有最少的元件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传动工具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动工具结构第一传动组的立体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传动工具结构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传动工具结构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a-a处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传动工具结构的上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b-b处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图6b-b处另一操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图4a-a处另一操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传动工具结构的操作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另一操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传动工具结构的另一操作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第一传动组;11:第一本体;111:第一枢部;1111:第一枢设部;112:第二枢部;1121:第一透空槽;113:第三枢部;1131:第二透空槽;1132:第一环齿部;114:第一套合槽;115:盖体槽;116:第一结合部;12:第一棘轮;121:第一齿部;122:第二套合槽;13:第二棘轮;131:第二齿部;132:第一套合部;133:第一容槽;14:第三棘轮;141:第三齿部;142:第二套合部;143:第二容槽;144:弹性元件;15:盖体;151:第二枢设部;152:第三套合部;155:第二结合部;16:第一结合件;20:第二传动组;21:第二本体;211:第四枢部;2111:第三透空槽;212:第五枢部;2121:第四透空槽;213:第五枢设部;214:穿槽;215:第三容槽;216:第二环齿部;2161:第一抵缘;217:第三结合部;218:第四套合部;219:第四容槽;22:第四棘轮;221:第四齿部;222:第五套合部;23:第五棘轮;231:第五齿部;232:第三套合槽;24:第二结合件;30枢杆;31:按压部;32第三环齿部;33:杆部;34:第二抵缘;35:组设部;38:第二弹性件;39:组设件;40:第一工具;41:第二工具;42:第三工具;51:螺合件;52:第一物件;53:第二物件;54:第一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完全了解,兹配合附图及附图标记就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说明于后,惟以下所述仅为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是以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所作的任何修饰变更皆仍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首先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传动工具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动工具结构第一传动组10的立体分图,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传动工具结构,其包括:

一第一传动组10,请辅以图2所示,该第一传动组10包括一第一本体11、一第一棘轮12、一第二棘轮13、一第三棘轮14、一弹性元件144、一盖体15及复数第一结合件16,该第一棘轮12、该第二棘轮13及该第三棘轮14枢设于该第一本体11内,该第一棘轮12啮合传动该第三棘轮14,该第三棘轮14啮合传动该第二棘轮13,该第一棘轮12、该第三棘轮14及该第二棘轮13在该第一本体11内同步转动;

该第一本体11设有一第一枢部111,该第一枢部111呈圆槽状,该第一枢部111底部处设有一第一枢设部1111,该第一枢设部1111与该第一枢部111呈相通状,该第一枢设部1111的直径小于该第一枢部111的直径,该第一枢设部1111呈圆槽状,该第一枢部111一端设有一第二枢部112,该第二枢部112呈圆槽状,该第一枢部111与该第二枢部112间设有一第一透空槽1121,使该第一枢部111与该第二枢部112呈相通状,该第一本体11另端设有一第三枢部113,该第三枢部113与该第一枢部111呈相远离,该第二枢部112设于该第一枢部111与该第三枢部113间,该第三枢部113一端呈开放状,该第三枢部113呈圆槽状,该第二枢部112与该第三枢部113间设有一第二透空槽1131,使该第二枢部112与该第三枢部113呈相通状,该第三枢部113底部处设有一第一环齿部1132,该第一环齿部1132与该第三枢部113呈相通状,该第一环齿部1132呈环状排列齿状,该第一环齿部1132的直径小于该第三枢部113的直径,该第一环齿部1132的齿数为10个至20个,该第一本体11设有一第一套合槽114,该第一套合槽114呈四角槽状,该第一套合槽114设于近该第一枢部111处,该第一枢部111设于该第一套合槽114与该第二枢部112间,该第一本体11设有一盖体槽115,该盖体槽115与该第一枢部111、该第二枢部112、该第一透空槽1121、该第三枢部113及该第二透空槽1131呈相通状,该盖体槽115与该第一环齿部1132相远离,该第一本体11设有复数第一结合部116,该复数第一结合部116呈相对称状,该第一结合部116的数量为四个;

该第一棘轮12枢设于该第一枢部111内,该第一棘轮12一端枢设于该第一枢设部1111处,该第一棘轮12的外周缘设有一第一齿部121,该第一齿部121呈环状排列齿状,该第一棘轮12两端的直径小于该第一齿部121的直径,该第一棘轮12设有一第二套合槽122,该第二套合槽122呈规格的四角槽状,该第二套合槽122的规格与该第一套合槽114的规格不同,该第二套合槽122的规格大于或小于该第一套合槽114的规格;

该第二棘轮13枢设于该第三枢部113内,该第二棘轮13的外周缘设有一第二齿部131,该第二齿部131呈环状排列齿状,该第二棘轮13设有一第一套合部132,该第一套合部132呈圆孔槽状,该第一套合部132一端设有一第一容槽133,该第一容槽133与该第一环齿部1132相对正,该第一容槽133与该第一套合部132呈相通状,该第一容槽133的直径大于该第一环齿部1132及该第一套合部132的直径,该第一容槽133呈圆槽状,该第二棘轮13的外直径与该第一棘轮12的外直径相同;

该第三棘轮14枢设于该第二枢部112内,该第三棘轮14设于该第一棘轮12及该第二棘轮13间,该第三棘轮14的外周缘设有一第三齿部141,该第三齿部141呈环状排列齿状,该第三齿部141与该第一齿部121在该第一透空槽1121处相啮合,该第三齿部141与该第二齿部131在该第二透空槽1131处相啮合,该第三棘轮14设有一第二套合部142,该第二套合部142呈圆槽状,该第三棘轮14的端面上设有一第二容槽143,该第二容槽143呈凹圆环槽状,该第三棘轮14的外直径与该第一棘轮12的外直径相同;

该弹性元件144容设于该第二容槽143处,该弹性元件144呈圆环体状;

该盖体15盖合于该第一本体11的该盖体槽115处,该盖体15一端设有一第二枢设部151,该第二枢设部151与该第一枢部111相对正,该第二枢设部151供该第一棘轮12的另端相枢设,使该第二套合槽122显露于外部,该第二枢设部151呈圆槽状,该盖体15另端设有一第三套合部152,该第三套合部152与该第一套合部132相对正,该第三套合部152与该第二枢设部151相远离,该第三套合部152呈圆孔状,该盖体15设有复数第二结合部155,该第二结合部155与该第一结合部116相对正,该第二结合部155的数量与该第一结合部116相配合,该第二结合部155呈圆孔状,该盖体15封设该第三棘轮14,使该第三棘轮14隐于该第一本体11内,该弹性元件144抵于该盖体的15内面,也即该第三棘轮14与该盖体15间可具有该弹性元件144,使该第三棘轮14转动时具有弹簧阻力;

每一第一结合件16穿设于每一第一结合部116及每一第二结合部155处,使该盖体15与该第一本体11相结合,该第一棘轮12、该第二棘轮13及该第三棘轮14即受限于该盖体15及该第一结合件16而无法与该第一本体11相脱开,该第一结合件16的数量与该第一结合部116及该第二结合部155相配合;

一第二传动组20,该第二传动组20包括两个第二本体21、一第四棘轮22、一第五棘轮23及复数第二结合件24,该第四棘轮22及该第五棘轮23枢设于该两个第二本体21内,该第四棘轮22及该第五棘轮23相啮合传动且在该第二本体21内同步转动,该第四棘轮22也与该第二棘轮13相啮合传动;

该第一棘轮12受旋动时,该第三棘轮14、该第二棘轮13、该第二棘轮13、该第四棘轮22及该第五棘轮23同步旋动;

该两个第二本体21的结构为相同,该两个第二本体21呈反向组设,该两个第二本体21呈相对称状,该第二本体21设有一第四枢部211,该第四枢部211呈圆槽状,该第四枢部211一侧设有一第三透空槽2111,该第四枢部211另侧设有一第五枢部212,该第五枢部212呈圆槽状,该第四枢部211与该第五枢部212间设有一第四透空槽2121,该第四透空槽2121使该第四枢部211与该第五枢部212呈相通状,该第五枢部212的端部处设有一第五枢设部213,该第五枢设部213与该第五枢部212呈相通状,该第五枢设部213的直径小于该第五枢部212的直径,该第五枢设部213呈圆槽状,该两个第二本体21间设有一横向的穿槽214,该第四枢部211设于该第五枢部212与该穿槽214间,该第三透空槽2111设于该第四枢部211与该穿槽214间,该第三透空槽2111使该穿槽214与该第四枢部211呈相通状,该第一传动组10枢设于该穿槽214处,该第一传动组10容设于该穿槽214处,该第三透空槽2111使该第三枢部113与该第四枢部211呈相通状,该穿槽214底部处设有一第三容槽215,该第三容槽215呈圆槽状,该第三容槽215一端部处设有一第二环齿部216,该第二环齿部216与该第一环齿部1132相对正,该第二环齿部216设于该穿槽214与该第三容槽215间,该第二环齿部216与该穿槽214及该第三容槽215呈相通状,该第二环齿部216的直径小于该第三容槽215的直径,该第二环齿部216呈环状排列齿状,该第三容槽215与该第二环齿部216间设有一第一抵缘2161,该第二本体21设有复数第三结合部217,该复数第三结合部217呈相对称状,该两个第二本体21的每一第三结合部217呈相对正状,该第三结合部217的数量为四个,该穿槽214顶部处设有一第四套合部218,该第四套合部218与该第三套合部152相对正,该穿槽214设于该第二环齿部216与该第四套合部218间,该第四套合部218呈圆孔状,该第四套合部218一端设有一第四容槽219,该第四容槽219与该第四套合部218呈相通状,该第四容槽219的直径大于该第四套合部218,该第四容槽219呈圆槽状;

该第四棘轮22枢设于该第四枢部211内,该两个第二本体21封设该第四棘轮22,使该第四棘轮22隐于该第二传动组20内,该第四棘轮22的外周缘设有一第四齿部221,该第四齿部221与该第二棘轮13的该第二齿部131在该第三透空槽2111处相啮合,该第四齿部221呈环状排列齿状,该第四棘轮22设有一第五套合部222,该第五套合部222呈圆槽状;

该第五棘轮23枢设于该第五枢部212内,该第五棘轮23的外周缘设有一第五齿部231,该第五齿部231与该第四齿部221在该第四透空槽2121处相啮合,该第五齿部231呈环状排列齿状,该第五棘轮23设有一第三套合槽232,该第三套合槽232呈多角槽状或呈凸伸的四角头状,该第五棘轮23两端的直径小于该第五齿部231的直径,该第五棘轮23的两端枢设于该第五枢设部213处,该第三套合槽232显露于该第二传动组20外;

该复数第二结合件24穿设于该两个第二本体21的该第三结合部217处,使该两个第二本体21相结合;

一枢杆30,该枢杆30使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相枢设,该枢杆30使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可以该枢杆30为轴心相对固定角度状态,该枢杆30可在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内移位,使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相对转动以调整二者之间的相对角度而为调整角度状态,该枢杆30一端设有一按压部31,该按压部31容设于该第三容槽215处,该枢杆30上设有一第三环齿部32,该第三环齿部32与该第一环齿部1132及该第二环齿部216相啮合,该第一传动组10及该第二传动组20即受限于该第三环齿部32而无法相对转动以调整角度,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间即为固定角度状态,该第三环齿部32的外直径略小于该按压部31的直径,该第三环齿部32呈环状排列齿状,该枢杆30另端设有一杆部33,该杆部33穿设于该第一容槽133、该第一套合部132、该第三套合部152及该第四套合部218处,该第三环齿部32设于该按压部31及该杆部33之间,该杆部33的直径小于该按压部31及该第三环齿部32的直径,该杆部33呈圆杆体状,该按压部31的端部处设有一第二抵缘34,该第二抵缘34与该第一抵缘2161相对正,该第二抵缘34设于该按压部31及该第三环齿部32间,该杆部33内设有一组设部35,该组设部35显露于该第四容槽219处,该组设部35呈内螺纹状;

一第二弹性件38,该第二弹性件38弹抵于该枢杆30上而具有回位功效,该第二弹性件38容设于该第三容槽215处,该第二弹性件38套设于该枢杆30上,该第二弹性件38弹抵于该第一抵缘2161及该第二抵缘34间,该按压部31受该第二弹性件38的弹抵而略凸露于该第三容槽215外;

一组设件39,该组设件39组设于该组设部35处,该组设件39的头部容设于该第四容槽219处,该组设件39的头部的直径大于该杆部33外直径,该枢杆30受限于该组设件39而不脱出该第一传动组10及该第二传动组20外;

按压该按压部31,使该第二弹性件38受该第二抵缘34压抵而呈压缩状,该第三环齿部32与该第二环齿部216相脱开,该第三环齿部32仅与该第一环齿部1132相啮合,该第三环齿部32部分容设于该第一容槽133处,该杆部33在该第一容槽133、该第一套合部132、该第三套合部152及该第四套合部218处位移,该杆部33一端略凸露于该第四容槽219处,该第一传动组10及该第二传动组20间即不受限于该第三环齿部32,该第一传动组10可以该枢杆30为轴心于该穿槽214处相对该第二传动组20转动,或该第二传动组20也可以该枢杆30为轴心相对该第一传动组10转动,以调整二者间的角度,待调整角度后,放开该按压部31,该枢杆30受该第二弹性件38的弹性复位而使该第三环齿部32与该第一环齿部1132及该第二环齿部216相啮合,该第一传动组10及该第二传动组20间即无法任意转动。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图3为本实用新型传动工具结构的立体组合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传动工具结构的侧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a-a处的剖视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相枢设,该第一棘轮12、该第二棘轮13及该第三棘轮14分别枢设于该第一枢部111、该第三枢部113及该第二枢部112处,该第四棘轮22及该第五棘轮23分别枢设于该第四枢部211及该第五枢部212处,当该第一棘轮12受旋动时,该第三棘轮14、该第二棘轮13、该第四棘轮22及该第五棘轮23同步旋动,该枢杆30穿设于该第一传动组10及该第二传动组20内,使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相枢设,该组设件39与该枢杆30相组设。

请参阅图6及图7所示,图6为本实用新型传动工具结构的上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b-b处的剖视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按压部31容设于该第三容槽215处,该第三环齿部32与该第一环齿部1132及该第二环齿部216相啮合,该杆部33穿设于该第一容槽133、该第一套合部132、该第三套合部152及该第四套合部218处,该第二弹性件38套设于该枢杆30上并弹抵于该第一抵缘2161及该第二抵缘34间,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间受限于该第三环齿部32而无法相对转动以调整角度。

请继续参阅图8及图9所示,图8为本实用新型图6b-b处另一操作状态的剖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图4a-a处另一操作状态的剖视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按压该按压部31,使该第二弹性件38受该第二抵缘34压抵而呈压缩状,该第三环齿部32与该第二环齿部216相脱开,该第三环齿部32仅与该第一环齿部1132相啮合,该第三环齿部32部分容设于该第一容槽133处,该第一传动组10及该第二传动组20间即不受限于该第三环齿部32,该第一传动组10可以该枢杆30为轴心在该穿槽214处相对该第二传动组20转动,该第二传动组20也可以该枢杆30为轴心相对该第一传动组10转动,以调整二者间的角度,调整角度后即如图9所示,该第二棘轮13与该第四棘轮22也在该第三透空槽2111处相啮合,使该第一棘轮12、该第三棘轮14、该第二棘轮13、该第四棘轮22及该第五棘轮23同步转动。

请继续参阅图10所示,图10为本实用新型传动工具结构的操作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欲取出设于该第一物件52处的该螺合件51,该第一物件52的周面绕设有复数第二物件53,其一第二物件53与该第一物件52相远离,另两个第二物件53设于该第一物件52的两侧,另两个第二物件53与其一该第二物件53间具有一第一距离54,该第一距离54的长度若大于该第二传动组20的长度,使用者先按压该按压部31,使该第三环齿部32与该第二环齿部216相脱开,使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间不受限于该第三环齿部32,并握持该第一传动组10以该枢杆30为轴心转动该第一传动组10,使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间略呈九十度角状,该第二传动组20即可进入该复数该第二物件53内,并以该第五棘轮23的该第三套合槽232与该螺合件51相套合,蛇形管结构的该第一工具40与该第一棘轮12的该第二套合槽122相套合即可达到延伸作用,该第二工具41套合于该第一套合槽114处,该第二工具41可为延伸柄部功效,当转动该第一工具40时,该第一棘轮12即会带动该第三棘轮14、该第二棘轮13、该第四棘轮22及该第五棘轮23转动,即可将该螺合件51自该第一物件52处取出。

请参阅图11及图12所示,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另一操作状态的立体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第二传动组20为二个,其一第二传动组20设于该第一传动组10及另一第二传动组20间,该两个第二传动组20相互枢设,其一第二传动组20枢设于另一第二传动组20的该穿槽214处,使其一第二传动组20的该第三套合槽232与另一第二传动组20的该第二环齿部216及该第四套合部218相对正,该两个第二传动组20间也以该枢杆30相枢设,该枢杆30穿设于其一第二传动组20的该第三套合槽232与另一第二传动组20的该第三容槽215及该第四套合部218处,该第三环齿部32与另一第二传动组20的该第二环齿部216相啮合,该两个第二传动组20间即可以该枢杆30为轴心转动以调整二者间的角度,该第一传动组10与其一第二传动组20之间可相对调整角度,其一第二传动组20与另一第二传动组20间也可相对调整角度。

其一第二传动组20的该第五枢设部213即改为该第一环齿部1132的结构,其一第二传动组20的该第五棘轮23即改为该第二棘轮13的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13所示,图13为本实用新型传动工具结构的另一操作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第一工具40与该第一棘轮12的该第二套合槽122相套合,该第一工具40具有一长度即可达到延伸的作用,该第二工具41套合于该第一套合槽114处,该第二工具41可为延伸柄部的功效,该第三工具42套合于该第五棘轮23的该第三套合槽232处,该第三工具42可套合该螺合件51以旋动之,该第三工具42具延伸深度的功效。

请继续参阅图14及图15所示,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第二抵缘34与该第一抵缘2161相靠抵,该第二弹性件38容设于该第四容槽219处,该第二弹性件38套设于该杆部33上,该第二弹性件38弹抵于该第四容槽219的底部及该组设件39的头部间,当该第一传动组10及该第二传动组20为定位状态时,该组设件39受该第二弹性件38的弹性顶抵而略凸露于该第四容槽219外,按压该组设件39,使该组设件39向下压抵该第二弹性件38,该第二弹性件38即呈压缩状,该枢杆30在该第四套合部218、该第三套合部152、该第一套合部132及该第三容槽215内向下位移,使该第三环齿部32与该第一环齿部1132相脱开,该第二抵缘34与该第一抵缘2161相分离,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间即不受限于该第三环齿部32,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间可调整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传动工具结构具有下述的优点:

1、该枢杆30使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相枢设,该枢杆30使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可以该枢杆30为轴心相对固定角度状态,该枢杆30可在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内移位,使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相对转动以调整二者间的相对角度而为调整角度状态。

2、该枢杆30呈单一元件结构,该枢杆30有最少的元件成本。

3、请辅以图7所示,当该传动工具结构为固定角度状态时,该第三环齿部32与该第一环齿部1132及该第二环齿部216相啮合,该第一传动组10及该第二传动组20即受限于该第三环齿部32而无法相对转动以调整角度。

4、该第一环齿部1132、该第二环齿部216及该第三环齿部32皆呈环状排列齿状,即该第三环齿部32可完全与该第一环齿部1132及第二环齿部216的每一齿相啮合,稳定性即为较佳,环齿的啮合状态也具有最大承受扭力。

5、请辅以图8所示,按压该按压部31,使该第二弹性件38受该第二抵缘34压抵而呈压缩状,该第三环齿部32与该第二环齿部216相脱开,该第三环齿部32仅与该第一环齿部1132相啮合,该第一传动组10及该第二传动组20间即不受限于该第三环齿部32,该第一传动组10可以该枢杆30为轴心在该穿槽214处相对该第二传动组20转动,该第二传动组20也可以该枢杆30为轴心相对该第一传动组10转动,以调整二者间的角度即为调整角度状态。

6、承第5点所述,二者之间相对调整角度后即如图9所示,该第二棘轮13与该第四棘轮22也能在该第三透空槽2111处相啮合,使该第一棘轮12、该第三棘轮14、该第二棘轮13、该第四棘轮22及该第五棘轮23同步转动。

7、该枢杆30枢设隐于该第一传动组10及该第二传动组20内,即较不易在操作时影响该枢杆30,而影响该第一传动组10及该第二传动组20间的固定角度状态,该传动工具结构更具结构确实性及稳定性且较具美观的功效。

8、请辅以图10所示,该螺合件51受该复数第二物件53所包围时,该第一距离54的长度若大于该第二传动组20的长度,使用者先按压该按压部31,使该第三环齿部32与该第二环齿部26相脱开,使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间不受限于该第三环齿部32,握持该第一传动组10以该枢杆30为轴心转动该第一传动组10,使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间略呈相对角度状,该第二传动组20即可进入复数该第二物件53内,并以该第五棘轮23的该第三套合槽232与该螺合件51相套合,转动该第一棘轮12,该第一棘轮12即会带动该第三棘轮14、该第二棘轮13、该第四棘轮22及该第五棘轮23转动即可将该螺合件51取出,该传动工具结构的该第一传动组10与该第二传动组20间可调整相对角度,如此即可不受转动空间不足所限制。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传动工具结构具产业利用价值性、新颖性及进步性,诚能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要件,因此依法提出申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