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模组及自动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21140发布日期:2020-08-28 16:28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直线模组及自动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性模组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直线模组及自动化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自动化设备,如三维打印机、激光雕刻机等,主要包括底座、工作平台、功能模块和直线模组,通过直线模组工作平台和功能模块运动,以对工作平台进行相应的作业。传统的直线模组通常需要外接一个独立的驱动器来驱动整个模组工作,而外接驱动器时,需要中间连接线路来实现电性连接,使得直线模组的空间占用率过大,影响了自动化设备中其他装置的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线模组及自动化设备,旨在现有技术中的传统直线模组需要外接独立的驱动器导致空间占用率过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线模组,包括:

外壳,其具有一侧开口的凹腔;

防尘带,用以闭合所述凹腔的开口;

丝杆传动机构,包括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外壳的凹腔中的丝杆和套设在所述丝杆上的螺母座;

丝杆驱动件,用以驱动所述丝杆转动;

驱动器,设置于所述凹腔内并与所述丝杆驱动件电性连接;

滑动座,与所述螺母座连接固定;以及

感应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侧壁上并与所述驱动器电性连接的感应器组件,和设置于所述滑动座上用以与所述感应器组件感应配合的感应片;

所述滑动座具有供所述防尘带穿过的引导通槽,所述引导通槽内设置有引导组件,用以使位于引导通槽内的防尘带向外突起并与所述防尘带配合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器组件包括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侧壁上的支座,以及设置于所述支座上用以与所述感应片感应配合的感应器,所述感应器与所述驱动器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侧壁上开设有平行于所述滑动座的移动方向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可调节位置的调节螺母,所述支座连接于所述调节螺母。

进一步地,所述引导组件包括用于与所述防尘带的外侧面相抵顶的下压块,固定所述下压块于所述滑动座的引导通槽内的销轴,以及用于与所述防尘带的内侧面相抵顶的滑动轴,所述下压块与所述滑动轴之间留有供所述防尘带滑动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轴的顶侧与所述丝杆的轴线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下压块底侧与所述丝杆的轴线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座与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导向组件,用以在所述滑动座移动时对滑动座导向。

进一步地,所述螺母座包括在所述丝杆上间隔设置的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所述丝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座体和所述第二座体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螺母座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滑动座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孔对应的安装孔,通过螺钉穿过所述固定孔并置入所述安装孔,以使所述螺母座与所述滑动座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防尘带的端部通过端压板固定在所述外壳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化设备,包括上述的直线模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线模组及自动化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的直线模组及自动化设备,通过将驱动器内置于外壳的凹腔中并与丝杆驱动件电性连接,在外壳和滑动座上固定感应机构形成一体,使得直线模组无需外接驱动器,避免了中间线路的连接,有效节省了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线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线模组的局部主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切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中b-b切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5中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主要元件标号说明:

100、直线模组;10、外壳;11、凹腔;111、承载部;112、承载槽;12、型材;13、端盖;14、滚珠轴承;15、联轴器;16、端压板;17、弹力胶圈;18、行程开关;19、凹槽;20、防尘带;30、丝杆传动机构;31、丝杆;32、螺母座;321、第一座体;322、第二座体;323、弹簧;324、固定孔;40、丝杆驱动件;50、滑动座;51、引导通槽;52、引导组件;521、下压块;522、滑动轴;523、销轴;53、安装部;54、基部;55、连接部;56、安装孔;60、导向组件;61、光轴;62、导向轴承;611、弧面;70、驱动器;71、接线端子;80、感应机构;81、感应器组件;811、支座;812、感应器;813、调节螺母;82、感应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为叙述方便,下文所称“前”“后”“左”“右”“上”“下”与附图本身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直线模组100,其包括:外壳10、防尘带20、丝杆传动机构30、丝杆驱动件40、滑动座50、驱动器70和感应机构80;外壳10具有一侧开口的凹腔11,防尘带20用以闭合凹腔11的开口,丝杆传动机构30包括可转动地支撑在外壳10的凹腔11中的丝杆31和套设在丝杆31上的螺母座32,丝杆驱动件40用以驱动丝杆31转动,驱动器70设置在凹腔11内并与丝杆驱动件40电性连接,滑动座50与螺母座32连接固定,感应机构80包括设置在外壳10侧壁上的感应器组件81和设置在滑动座50上的感应片82,感应器组件81与驱动器70电性连接,感应片82用以与感应器组件81感应配合;滑动座50具有供防尘带20穿过的引导通槽51,引导通槽51内设置有引导组件52,用以使位于引导通槽51内的防尘带20向外突起并与防尘带20配合滑动。

上述的直线模组100,通过将驱动器70内置于外壳10的凹腔11中并与丝杆驱动件40电性连接,同时在外壳10和滑动座50上固定感应机构80,如此形成一体,使得直线模组无需外接驱动器,避免了中间线路的连接,从而有效节省了空间。另外,采用防尘带20闭合凹腔11的开口,滑动座50具有供防尘带20穿过的引导通槽51,引导通槽51内设置有引导组件52,用以使位于引导通槽51内的防尘带20向外突起并与防尘带20配合滑动,这样,可极大地提高直线模组的防尘效果,使直线模组的使用寿命更长。

如图1所示,上述感应器组件81包括感应器812和支座811,支座811设置在上述外壳10侧壁上,感应器812设置在该支座811上,且感应器812与上述驱动器70电性连接,这里,该感应器812用于与上述感应片82感应配合,即在感应片82随滑动座50滑动的过程中,当感应片82穿过感应器812时,感应器812感应到感应片82而被触发产生信号,并传递至驱动器70,驱动器70接到信号后发出命令给上述丝杆驱动件40。在本实施例中,感应器组件81包括两个支座811和两个感应器812,两个支座811间隔设置在外壳10侧壁上,两个感应器812一一对应设置在两个支座811上,以此确定传感配合的两端极限位置和零点开始位置,并且,支座811在外壳10侧壁上的位置可以通过滑动来进行调节,从而实现感应器812在外壳10侧壁上的位置调节。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感应器组件81还可包括其他数量的支座811和感应器812,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参见图1,上述外壳10的侧壁上开设有凹槽19,该凹槽19沿外壳10的延伸方向分布,且平行于上述滑动座50的移动方向。本实施例中,凹槽19内设置有调节螺母813,该调节螺母813在凹槽19上的位置可以进行调节。另外,上述支座811连接于该调节螺母813,即支座811通过该调节螺母813固定在外壳10的侧壁上,且通过调节螺母813的调节可实现支座811在外壳10侧壁上的位置调节。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支座811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安装在外壳10的侧壁上,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外壳10包括型材12和连接在该型材12端部的端盖13,型材12的材质为但不局限于铝合金,端盖13通过螺钉等一切现有的固定方式与型材12连接固定,型材12与端盖13围合形成上侧(图示的上侧)开口的条形的凹腔11,丝杆传动机构30、丝杆驱动件40和滑动座50安装于该凹腔11内,并由外壳10支撑和保护。另外。上述驱动器70位于丝杆驱动件40与端盖13之间,且该驱动器70与丝杆驱动件40的尾端固定连接。驱动器70上设置有与其电性连接的接线端子71,该接线端子71用于内外部电源和信号线的连接,对应地,端盖13上开设有接线孔130,该接线孔130用以供外部电源和信号线穿过端盖13并与接线端子71连接。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丝杆驱动件40通过螺钉等一切现有的固定方式与右侧(图示的右侧)的上述端盖13连接固定,丝杆驱动件40为但不局限于电机,丝杆31的一端通过滚珠轴承14安装在左侧(图示的左侧)的端盖13上,另一端通过联轴器15与丝杆驱动件40的输出轴连接,并由丝杆驱动件40带动丝杆31转动。

参见图1、2、3、5,上述防尘带20用以闭合凹腔11的开口,在本实施例中,防尘带20具有相对的内侧面(下文所提到的内侧、内端,均指靠近或朝向凹腔11底部的一侧或一端)和外侧面,内侧面面向凹腔11底部,防尘带20为但不局限于不锈钢带,并具有一定的柔韧性,防尘带20通过端压板16安装在端盖13上,端压板16通过螺钉等一切现有的固定方式与端盖13连接固定,从而防尘带20的端部压紧固定在端盖13上。

参见图1至图6,上述滑动座50与螺母座32连接固定,滑动座50具有供防尘带20穿过的引导通槽51,滑动座50包括安装部53、基部54和连接在二者之间的连接部55,基部54与螺母座32连接固定,引导通槽51设置在安装部53上。容易理解的是,丝杆驱动件40驱动丝杆31转动,使螺纹连接在丝杆31上的螺母座32移动,从而带滑动座50移动,防尘带20可在滑动座50移动的过程中,从引导通槽51中相对滑动座50移动,这样,可避免外部的尘埃进入凹腔11中,以实现凹腔11内部的防尘效果。

特别的是,凹腔11具有相对两个纵向侧壁,纵向侧壁的顶部凸设形成承载部111,承载部111上开设有承载槽112,防尘带20的底面(即内侧面)的边缘抵接于承载槽112的底面上,以对防尘带20进行支撑。参见图1、3、4和5,引导通槽51内设置有引导组件52,用以使位于引导通槽51内的防尘带20向外突起并与防尘带20配合滑动。在本实施例中,引导组件52包括用于与防尘带20的外侧面相抵顶的下压块521和用于与防尘带20的内侧面相抵顶的滑动轴522,下压块521与滑动轴522之间留有间隙,以供防尘带20滑动。

从图4可以看出,具体地,下压块521采用耐磨材料支撑,下压块521具有由其底端(即内端)向外(即外端)并向安装部53的中央(在丝杆31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倾斜延伸的斜面,下压块521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两个,两个下压块521分别位于引导通槽51的两端开口处,并通过销轴523固定在滑动座50的引导通槽51内。滑动轴522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两个,两个滑动轴522位于两个下压块521之间并与两个下压块521分别一一对应。滑动轴522的顶侧与丝杆31的轴线之间的间距大于下压块521底侧与丝杆31的轴线之间的间距,如此,使得防尘带20伸入引导通槽51内时可向上倾斜凸起。采用下压块521和滑动轴522与防尘带20相抵顶,可避免滑动座50与防尘带20的接触,需要指出的是,滑动轴522位于承载部111的上方(图示的上方),进入滑动座50的引导通槽51内的防尘带20,由滑动轴522的向外将防尘带20向外推顶,再通过下压块521向下顶压防尘带20,防尘带20沿下压块521的斜面成预设的折弯形状相对滑动座50移动,也就是说,通过引导组件52将位于引导通槽51内的防尘带20向外突起的形状,以在滑动座50移动时,位于滑动座50之外的防尘带20可以保持与外壳10之间的有效接触,防尘效果较佳。

在又一实施例中,在滑动轴522与滑动座50一体成型。

参见图1和图5,上述滑动座50与外壳10之间设置有导向组件60,用以在滑动座50移动时对滑动座50导向。在本实施例中,导向组件60包括沿平行于丝杆31的轴向的方向延伸的光轴61和导向轴承62,导向轴承62具有位于其外壁上且与光轴61的侧壁相抵的弧面611。光轴61固定在外壳10上并由外壳10支撑,且沿平行于丝杆31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导向轴承62固定在滑动座50的连接部55上,导向轴承62为但不局限于u型轴承,导向轴承62的外壁向内凹陷,以形成与光轴61的形状相适配的弧面611。

在又一实施例中,上述光轴61固定在滑动座50上,导向轴承62固定在外壳10上。

从图1和5可以看出,光轴61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两个,两个光轴61呈左右对称地设置在滑动座50的两侧,导向轴承62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四个,其中,每个光轴61上均连接有两个导向轴承62。

参见图1、3和4,在本实施例中,螺母座32包括在丝杆31上间隔设置的第一座体321和第二座体322,丝杆31上套设有弹簧323,弹簧3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座体321和第二座体322连接固定。螺母座32的第一座体321上开设有固定孔324,滑动座50上开设有与固定孔324对应的安装孔56,通过螺钉穿过固定孔324并置入安装孔56,以使螺母座32与滑动座50连接固定。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弹簧323穿过与第一座体321和第二座体322抵顶,起到消除螺母座32与丝杆31的轴向间隙。

从图1中可以看出,作为进一步地优化方案,上述丝杆31的端部套设有弹力胶圈17,可避免滑动座50与联轴器或端盖13碰撞,导致部件损坏。

从图1中可以看出,作为进一步地优化方案,上述凹腔11中设置有行程开关18,以在滑动座50移动超过指定位置后,使滑动座50停止移动。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自动化设备,其包括上述的直线模组100。该自动化设备,采用上述的直线模组,无需外接驱动器,避免了中间线路的连接,有效节省了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