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站仪便携式云台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11322发布日期:2020-08-18 19:43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站仪便携式云台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支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站仪便携式云台支架。



背景技术:

全站仪,一种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是集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斜距、平距)、高差测量功能于一体的测绘仪器系统,广泛用于地上大型建筑和地下隧道施工等精密工程测量或变形监测领域。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需要为全站仪配备一个三角支架,以便于全站仪的安放于使用。现有的三角支架体积大、携带不方便,特别是在安装了全站仪之后,整个三脚架的移动就变得十分笨拙。当全站仪需要进行短距离的位置移动时,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将三角架连同全站仪一同抬起,才能移动到指定的位置。这样一下,全站仪在转移时就有可能发生跌落,造成全站仪损坏。

综上,现有的全站仪配备的三角支架具有体积大、位置移动困难、安全性差以及携带不方便等缺点。因此,需要一种安全稳定,转移方便、便于携带的全站仪支架,以满足测绘人员的实际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全站仪便携式云台支架。

所述的一种全站仪便携式云台支架,包括腰部支撑架、平台架、伸缩臂和平衡支架。所述平台架下表面设置有腰部支撑架,其上表面设置有伸缩臂;所述伸缩臂由底部缸、上部缸和弹簧组成,所述底部缸下端设置在平台支架的上表面,上部缸嵌套在底部缸内部,上部缸的顶部与底部缸的下部之间由弹簧进行连接。所述上部缸的顶端上设置有平衡支架。所述平衡支架由平衡外圈、平衡内圈和重锤平台组成。所述重锤平台转动连接在平衡内圈的内侧,平衡内圈转动连接在平衡外圈的内侧,平衡外圈转动连接在上部缸的上端。所述重锤平台上表面设置有全站仪连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平台支架下表面铰接有一支撑杆,支撑杆的另一端铰接有腰部支架,在腰部支架的一侧设置有固定腰带。所述平台支架的一侧设置有内凹状弧形口,弧形口的外侧设置有固定绑带,在平台支架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台,连接台的外侧上开设有凹槽,其顶部中心开设有转轴口。

进一步的,所述底部缸下端开设有连接凹槽,其内侧壁上在连接台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凸台,其中心位置处于转轴口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转轴,在底部缸的顶端沿内侧壁环设有限位挡板。所述连接凹槽上部设置有底部缸腔,底部缸腔内贴合嵌套有上部缸。所述上部缸下端外侧壁上环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外径与底部缸腔的内径一致,所述限位挡板的内径与上部缸体的外径相一致。所述上部缸外侧壁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把手,把手内部中空且中空部分与上部缸内部连通,把手的另一端封闭。所述把手312上设置有开关315。所述上部缸的顶端上对称设置有平衡架立板,平衡架立板上开设有外圈转孔。

进一步的,所述平衡外圈外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外圈转轴,外圈转轴的垂直轴线上开设有内圈转孔。所述平衡内圈外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内圈转轴,内圈转轴的垂直轴线上开设有重锤平台转孔。所述重锤平台下表面设置有锥形杆,锥形杆的一端设置有重锤,重锤平台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处开设有全站仪连接口。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全站仪便携式云台支架(以下简称“本新型”),在使用时:结合附图1,操作人员将全站仪底部的连接端与全站仪连接口安装在一起,然后操作人员将平台架用固定绑带固定在自己的上腹部位置处,然后将腰部支撑架与平台架的底部通过支撑杆连接在一起,再通过固定腰带将腰部支撑架固定在自己的腰部位置处。此时,全站仪便通过云台支架安装在了操作人员的胸前处,操作人员轻松的抬起手臂便可以对全站仪进行常规操作。

结合附图2、附图7,本新型通过在底部缸与上部缸内部设置弹簧,借助弹簧的弹力对安装在其上方的全站仪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同时,再通过设置在上部缸两侧的中空把手,以及把手上设置的开关,来调节上部缸与底部缸的相对位置,即全站仪的相对高度。其实现方式大致如下:当全站仪需要调整高度时,操作人员按下设置在把手上的开关,此时上部缸和下部缸内部的腔室与外界大气连通,操作人员向上提起或者向下压放上部缸,会引起上部缸与底部缸之间的腔室容量的变化,其产生的结果就是,当上部缸被提起时,腔室容量变大,此时外界大气的气体会被吸进腔室内,当提起至指定位置后,操作人员松开开关,此时腔室与外界大气隔断,会在腔室内部形成压力气体,也就是说这部分进来的气体会阻止上部缸回落,再配合弹簧对全站仪重量的抵消,腔室内的气体会支撑着上部缸并使其保持稳定,形成一种类似于自锁式启动弹簧的结构;反之,当上部缸被压放时,腔室内气体减少,其提供的支撑力也随之变小,弹簧被压缩一定长度,而后气体和弹簧提供的支撑力与全站仪的重力抵消,全站仪稳定。

结合图5,本新型在全站仪的安装平台上(即重锤平台)设置了一套类似于“三轴稳定器”的结构,通过重锤的重力作用,实时的抵消因操作人员移动所产生的在水平方向的晃动,使得全站仪始终处于水平状态,便于测量。

附图说明:

图1:云台支架立体全景示意图:

图2:伸缩臂结构示意图;

图3:平台架结构示意图;

图4:重锤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5:上部缸—重锤平台配合示意图;

图6:平衡外圈、平衡内圈结构示意图;

图7:伸缩臂—重锤平台剖面示意图。

其中:1-腰部支撑架,10-支撑杆,11-固定腰带,2-平台架,20-弧形口,21-固定绑带,22-连接台,23-凹槽,24-转轴口,3-伸缩臂,30底部缸,301-连接凹槽,302-凸台,303-转轴,304-限位挡板,305-底部缸腔,31-上部缸,311-限位环,312-把手,313-平衡架立板,314-外圈转孔,315-开关,32-弹簧,4-平衡支架,40-平衡外圈,401-外圈转轴,402-内圈转孔,41-平衡内圈,411-内圈转轴,412-重锤平台转孔,42-重锤平台,421-锥形杆,422-重锤,423-全站仪连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结合附图,所述一种全站仪便携式云台支架,包括腰部支撑架1、平台架2、伸缩臂3和平衡支架4。所述平台架2下表面铰接有一支撑杆10,支撑杆10的另一端铰接有腰部支撑架1,在腰部支撑架1的一侧设置有固定腰带11;所述平台架2的一侧设置有内凹状弧形口20,弧形口20的外侧设置有固定绑带21,在平台架2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台22,连接台22的外侧上开设有凹槽23,其顶部中心开设有转轴口24。所述底部缸30下端开设有连接凹槽301,其内侧壁上在连接台22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凸台302,其中心位置处与转轴口24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转轴303,在底部缸30的顶端沿内侧壁环设有限位挡板304;所述连接凹槽301上部设置有底部缸腔305,底部缸腔305内贴合嵌套有上部缸31;所述上部缸31下端外侧壁上环设有限位环311;所述限位环311的外径与底部缸腔305的内径一致,所述限位挡板304的内径与上部缸31体的外径相一致;所述上部缸31与底部缸30之间由弹簧32进行连接;所述上部缸31外侧壁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把手312,把手312内部中空且中空部分与上部缸31内部连通,把手312的另一端封闭;所述把手312上设置有开关315。所述上部缸31的顶端上对称设置有平衡架立板313,平衡架立板313上开设有外圈转孔314。所述平衡外圈40外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外圈转轴401,外圈转轴401的垂直轴线上开设有内圈转孔402;所述平衡内圈41外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内圈转轴411,内圈转轴411的垂直轴线上开设有重锤平台转孔412;所述重锤平台下表面设置有锥形杆421,锥形杆421的一端设置有重锤,重锤平台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处开设有全站仪连接口423。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本实用新型通过上部缸、底部缸和弹簧的配合,利用开关控制腔室内气体的含量,达到了随意控制全站仪高度的目的,又通过类似于“三轴稳定器”的结构设计,使得全站仪在工作时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弥补了现有三角支架的短板,实现了全站仪支架的随身携带,随意移动,提高了全站仪的稳定性和便携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