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动式铰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63292发布日期:2020-08-14 19:16阅读:76来源:国知局
同动式铰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铰链,特别是涉及一种同动式铰链。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挠式荧幕逐渐开始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电子产品(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等),这些电子产品通常装设有铰链以展开或收折,而根据收折的方式的不同,所述这些电子产品又分为外折式与内折式,然而由于可挠式荧幕的弯折处的曲率半径若小于一定值时容易造成损坏,因此,一般内折式的电子产品的铰链应如何设计以避免可挠式荧幕的弯折处的曲率半径过小便是一门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改善先前技术中至少一问题的同动式铰链。

本实用新型的同动式铰链在一些实施态样中,适用于设置在两个机体之间,所述同动式铰链包含至少一同动模块。所述同动模块包括同动基座、两个同动件,以及传动单元,所述同动基座具有容置槽,以及沿前后方向分别位于所述容置槽前后方且与所述容置槽相连通的两个导引槽,所述两同动件分别可绕两个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同动基座旋转地设置于所述两导引槽,所述两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前后方向且沿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彼此相间隔,每一同动件具有设于对应的导引槽的同动本体,以及自所述同动本体的远离所述两旋转轴线处延伸出且位于所述同动基座外侧并用于设置在对应的机体的连接体,所述传动单元设于所述容置槽并伸入至所述两导引槽,且所述传动单元连接于所述两同动件的同动本体以使所述两同动件能相对于所述同动基座分别绕所述两旋转轴线反向地同步转动,并连动所述两机体在展开状态及收合状态之间变换,且所述两机体在所述收合状态时于收折处保持有间距。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每一同动件的同动本体具有位于对应的导引槽内且绕对应的旋转轴线形成的弧形内齿面,所述传动单元具有两个同动齿轮,以及两个惰齿轮,所述两同动齿轮沿所述左右方向相间隔地设于所述同动基座的容置槽内,且所述两同动齿轮分别延伸至所述两导引槽以分别连接于所述两同动件的同动本体,每一同动齿轮具有设于所述容置槽内且能以平行于所述前后方向的轴心旋转的第一齿轮部,以及能与所述第一齿轮部同步旋转地连接于所述第一齿轮部并沿所述前后方向伸入对应的导引槽内以啮合于对应的同动件的弧形内齿面的第二齿轮部,所述两惰齿轮沿所述左右方向排列地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且啮合于所述两同动齿轮的第一齿轮部之间。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同动基座的每一导引槽设有第一导引结构,每一同动件的同动本体还具有与对应的导引槽的第一导引结构凹凸配合的第二导引结构,所述两导引槽的第一导引结构与所述两同动件的第二导引结构分别绕所述两旋转轴线延伸,以使所述两同动件分别能绕两个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同动基座旋转。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两旋转轴线沿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与所述左右方向的上下方向位于所述同动基座上方。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两同动件可相对于所述同动基座在第一角度位置,及第二角度位置之间旋转,以连动所述两机体在所述展开状态及所述收合状态之间变换,在所述第一角度位置时,所述两同动件的同动本体容置于所述导引槽内,且所述两同动件的连接体相互远离,在所述第二角度位置时,所述两同动件的同动本体部分凸伸出所述同动基座上方,且所述两同动件的连接体相互靠近。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还包含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底座,以及与所述同动模块沿所述前后方向排列的至少一扭力模块,所述同动模块的同动基座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扭力模块包括扭力基座、两个连杆,以及两个扭力单元,所述扭力基座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两连杆枢设于所述扭力基座且分别用于设置于所述两机体以随着所述两机体相对于所述扭力基座枢转,所述扭力单元分别连接于所述两连杆与所述扭力基座之间,每一扭力单元包括枢轴,以及弹性件,所述枢轴穿设于对应的连杆与所述扭力基座且与对应的连杆同步枢转,且所述枢轴具有自所述扭力基座穿出的设置部,以及形成于所述设置部末端且与所述扭力基座相间隔的靠抵头部,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设置部且受压迫地夹置于所述靠抵头部与所述扭力基座之间。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扭力模块还包括套设于所述两扭力单元的枢轴的设置部的偏靠于所述扭力基座处的定位片,每一扭力单元还包括与所述枢轴同步枢转地套设于所述枢轴的设置部且夹置于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定位片之间的定位件,所述定位片具有分别朝向所述定位件的两个第一定位结构,每一定位件具有朝向对应的第一定位结构且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定位结构,当所述两机体在所述展开状态及所述收合状态的至少其中一状态时,所述定位片的第一定位结构与所述定位件的第二定位结构凹凸相配合。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每一扭力单元还包括与所述枢轴同步枢转地套设于所述枢轴的设置部的两个摩擦垫片,所述两摩擦垫片中其中一者夹置于所述枢轴的靠抵头部与所述弹性件之间,其中另一者夹置于所述扭力基座与所述定位片之间。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扭力模块的每一连杆具有枢设于所述扭力基座的第一杆件,以及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杆件且用于设置于对应的机体的第二杆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还包含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且分别设于所述底座的左右两侧的两个盖板,每一盖板可绕相邻的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底座转动,且所述盖板分别连接于所述扭力模块的所述连杆的第一杆件以与所述连杆连动并相对于所述底座转动,当所述两机体在所述展开状态与所述收合状态之间变换时,所述底座与所述两盖板共同遮盖所述同动模块与所述扭力模块。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每一连杆的第一杆件具有第一滑轨,每一盖板具有可滑动地凸伸于所述第一滑轨的第一滑块。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每一连杆的第一杆件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滑轨外侧且朝外延伸的第二滑轨,每一连杆的第二杆件具有可滑动地凸伸于对应的第一杆件的第二滑轨的第二滑块。

本实用新型通过能相对于所述同动基座分别绕相间隔的所述两旋转轴线反向地同步转动且分别供所述两机体设置的所述两同动件,使所述两机体在所述展开状态及所述收合状态之间变换时是分别绕所述两旋转轴线反向地同步转动,进而使所述两机体在收合状态时于收折处仍保持有间距,以避免设置于所述两机体上的可挠式荧幕的弯折处的曲率半径过小而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同动式铰链的实施例的立体图,图中所述实施例设置在两个机体之间且所述两机体在展开状态;

图2是图1的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实施例与所述两机体的组装关系;

图3是以图2为基础更进一步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4是所述实施例的同动模块的一立体图,图中同动模块的同动件位于第一角度位置;

图5是图4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6是所述实施例的同动模块的一俯视图,图中同动模块的同动件位于第一角度位置;

图7是沿图6中a-a线所截取的一剖视图,说明同动模块的第一导引结构与第二导引结构的配合关系;

图8是沿图6中b-b线所截取的一剖视图,说明同动模块的第一导引结构与第二导引结构的配合关系;

图9是沿图6中c-c线所截取的一剖视图,说明同动模块的同动件与同动齿轮的连接关系;

图10是沿图6中d-d线所截取的一剖视图,说明同动模块的同动齿轮与惰齿轮的连接关系;

图11是所述实施例的同动模块的一剖视图,说明同动模块的左侧的同动件与同动齿轮的连接关系,图中同动模块的同动件位于第二角度位置;

图12是所述实施例的同动模块的一剖视图,图中同动模块的同动件位于第二角度位置;

图13是所述实施例的同动模块的一剖视图,说明同动模块的右侧的同动件与同动齿轮的连接关系,图中同动模块的同动件位于第二角度位置;

图14是所述实施例的扭力模块对应两机体在展开状态时的一立体图;

图15是图14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16是所述实施例的扭力模块对应两机体在收合状态时的一立体图;

图17是所述实施例对应两机体在展开状态时的一局部立体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扭力模块与两盖板的连接关系;

图18是实施例的一局部俯视图;

图19是沿图18中e-e线所截取的一剖视图,说明两盖板与所述底座的配合关系;

图20是所述实施例对应两机体在收合状态时的一局部立体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扭力模块与两盖板的连接关系;以及

图21是所述实施例的一立体图,图中所述实施例设置在两个机体之间且所述两机体在收合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同动式铰链100的一实施例,适用于设置在两个机体200之间,每一机体200具有位于顶部处且适用于供可挠式荧幕(图未示)设置的一设置面201,所述同动式铰链100、所述两机体200及所述可挠式荧幕能共同组成例如手机、平板、平板电脑、笔记型电脑等折叠式电子装置或手持式电子装置。所述同动式铰链100包含一底座1、两个同动模块2、两个扭力模块3,以及两个盖板4。

参阅图2至图6,所述底座1呈壳状且具有沿一前后方向d1延伸的一座体11,以及分别自所述座体11的前后两端沿一上下方向d2朝上延伸的两个板体12。所述底座1的座体11在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d1的一左右方向d3上的两侧沿所述上下方向d2朝上地弯曲,所述两板体12概呈半圆形。所述两同动模块2与所述两扭力模块3设置于所述底座1的座体11上且沿所述前后方向d1排列,其中,所述两同动模块2位于所述两扭力模块3之间,且所述两同动模块2之间彼此相间隔以供连接于所述两机体200之间的线路元件(图未示)通过。需要说明的是,同动模块2与扭力模块3的数量不限于各两个,在其他的实施态样中也可以各为一个或三个以上,且两者的数量也可以彼此不同,甚至在一变化实施例中,所述同动式铰链100也可以不包含扭力模块3,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制。

每一同动模块2包括一同动基座21、两个同动件22,以及一传动单元23。所述同动基座21设置于所述底座1的座体11上且具有一容置槽211,以及沿所述前后方向d1分别位于所述容置槽211前后方且与所述容置槽211相连通的两个导引槽212,所述两同动件22分别可绕两个旋转轴线a相对于所述同动基座21旋转地设置于所述两导引槽212,所述两旋转轴线a平行于所述前后方向d1且沿所述左右方向d3彼此相间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旋转轴线a是沿所述上下方向d2位于所述同动基座21上方。每一同动件22具有设于对应的导引槽212的一同动本体221,以及自所述同动本体221的远离所述两旋转轴线a处沿所述左右方向d3朝外延伸出且位于所述同动基座21外侧并用于设置在对应的机体200的一连接体222,所述两机体200分别设于所述两同动本体221的连接体222以沿所述左右方向d3并排地排列。配合参阅图7至图8,所述同动基座21的每一导引槽212设有一第一导引结构212a,每一同动件22的同动本体221还具有与对应的导引槽212的第一导引结构212a凹凸配合的一第二导引结构221a,所述两导引槽212的第一导引结构212a与所述两同动件22的第二导引结构221a分别绕所述两旋转轴线a延伸,以使所述两同动件22分别能绕两个旋转轴线a相对于所述同动基座21旋转。详细来说,所述第一导引结构212a包括的一第一凸块212b,以及一第一凹槽212c,所述第二导引结构221a包括与所述第一导引结构212a的第一凸块212b凹凸配合的一第二凹槽221b,以及与所述第一导引结构212a的第一凹槽212c凹凸配合的一第二凸块221c,所述第一凸块212b、第一凹槽212c、第二凸块221c及第二凹槽221b皆绕对应的旋转轴线a延伸,另外,所述第一导引结构212a与所述第二导引结构221a的结构能依照需求相对应地调整,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制。

参阅图4、图5、图9及图10,所述传动单元23设于所述容置槽211并伸入至所述两导引槽212,且所述传动单元23连接于所述两同动件22的同动本体221以使所述两同动件22能相对于所述同动基座21分别绕所述两旋转轴线a反向地同步转动。详细来说,每一同动件22的同动本体221具有位于对应的导引槽212内且绕对应的旋转轴线a形成的一弧形内齿面221d,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同动件22的弧形内齿面221d分别绕所述两旋转轴线a延伸且于左右方向d3上彼此错位。所述传动单元23具有两个同动齿轮231,以及两个惰齿轮232,所述两同动齿轮231沿所述左右方向d3相间隔地设于所述同动基座21的容置槽211内,且所述两同动齿轮231分别延伸至所述两导引槽212以分别连接于所述两同动件22的同动本体221,每一同动齿轮231具有设于所述容置槽211内且能以平行于所述前后方向d1的轴心旋转的一第一齿轮部231a,以及能与所述第一齿轮部231a同步旋转地连接于所述第一齿轮部231a并沿所述前后方向d1伸入对应的导引槽212内以啮合于对应的同动件22的弧形内齿面221d的一第二齿轮部231b,所述两惰齿轮232沿所述左右方向d3排列地设置于所述容置槽211内且啮合于所述两同动齿轮的第一齿轮部231a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同动齿轮231举例来说可以是由彼此独立的所述第一齿轮部231a与所述第二齿轮部231b相互组装而构成。

参阅图9至图13,通过所述传动单元23使所述两同动件22能相对于所述同动基座21分别绕所述两旋转轴线a反向地同步转动,且所述两同动件22可相对于所述同动基座21在一第一角度位置,及一第二角度位置之间旋转,以连动所述两机体200在一展开状态及一收合状态之间变换。如图9至图10所示,在所述第一角度位置时,所述两同动件22的同动本体221容置于所述导引槽212内,且所述两同动件22的连接体222相互远离。如图11至图13所示,在所述第二角度位置时,所述两同动件22的同动本体221部分凸伸出所述同动基座21上方,且所述两同动件22的连接体222相互靠近。详细来说,当使用者欲将所述两机体200自所述展开状态变换至所述收合状态时,沿一第一旋转方向r1及相反于第一旋转方向r1的一第二旋转方向r2分别旋转左右两机体200,左侧的机体200将带动左侧的同动件22绕左侧的旋转轴线a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且随之带动左侧的同动齿轮231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同样地,右侧的机体200将带动右侧的同动件22绕右侧的旋转轴线a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且随之带动右侧的同动齿轮231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此时,啮合于所述同动齿轮231之间的所述惰齿轮232中左侧者将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且所述惰齿轮232中右侧者将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通过啮合于所述同动齿轮231之间的所述惰齿轮232,将使所述两同动齿轮231分别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及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的角度彼此相同,且限制所述两同动件22与所述两机体200相对于所述同动基座21分别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及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同步旋转的角度相同。且通过所述两惰齿轮232能拉开所述两同动齿轮231之间在所述左右方向d3上的距离,以使所述两同动齿轮231分别与在所述左右方向d3上彼此错位的所述同动件22的弧形内齿面221d有更好的啮合关系。另外,由于所述两同动件22能带动所述两机体200分别绕相间隔的所述两旋转轴线a反向地同步转动,使所述两机体200在所述收合状态时于收折处保持有一间距d,以避免设置于所述两机体200上的可挠式荧幕(图未示)的弯折处的曲率半径过小而造成损坏。

参阅图2、图14至图16,每一扭力模块3包括一扭力基座31、两个连杆32、两个扭力单元33,以及一定位片34。所述扭力基座31设置于所述底座1的座体11,所述两连杆32枢设于所述扭力基座31且分别用于设置于所述两机体200以随着所述两机体200相对于所述扭力基座31枢转,所述扭力单元33分别连接于所述两连杆32与所述扭力基座31之间。每一扭力单元33包括一枢轴331、一弹性件332、一定位件333,以及两个摩擦垫片334。所述枢轴331沿所述前后方向d1穿设于对应的连杆32与所述扭力基座31且与对应的连杆32同步枢转,且所述枢轴331具有自所述扭力基座31穿出的一设置部331a,以及形成于所述设置部331a末端且与所述扭力基座31相间隔的一个靠抵头部331b,所述弹性件332套设于所述设置部331a且受压迫地夹置于所述靠抵头部331b与所述扭力基座31之间。受压迫地夹置于所述靠抵头部331b与所述扭力基座31之间的所述弹性件332能抵抗所述枢轴331相对于所述扭力基座31旋转,进而产生抵抗与所述两扭力单元33的枢轴331同步枢转的连杆32相对于所述扭力基座31枢转的扭力,借此使所述两机体200能无段式地定位于所述展开状态及所述收合状态之间的任一状态。

所述定位片34套设于所述两扭力单元33的枢轴331的设置部331a的偏靠于所述扭力基座31处,每一扭力单元33的定位件333与所述枢轴331同步枢转地套设于所述枢轴331的设置部331a且夹置于所述弹性件332与所述定位片34之间。所述定位片34具有分别朝向所述定位件333的两个第一定位结构341,每一定位件333具有朝向对应的第一定位结构341且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341相配合的一第二定位结构333a,当所述两机体200在所述展开状态及所述收合状态的至少其中一状态时,也就是所述两同动件22(见图9及11)在所述第一角度位置及所述第二角度位置之间的至少其中一位置时,所述定位片34的第一定位结构341与所述定位件333的第二定位结构333a凹凸相配合。详细来说,每一第一定位结构341具有两个凹部341a,每一第二定位结构333a具有用于与所述凹部341a凹凸配合的两个凸部333b,但是在其他实施态样中,也可以是第一定位结构341具有凸部333b且第二定位结构333a具有相对应的凹部341a,不以此为限制。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两机体200在所述展开状态时,也就是所述两同动件22在所述第一角度位置时,所述定位片34的第一定位结构341与所述定位件333的第二定位结构333a凹凸相配合,但在其他实施态样中,第一定位结构341与第二定位结构333a也可以是在所述两机体200于其他状态时彼此凹凸相配合,举例来说,第一定位结构341与第二定位结构333a也可以是在所述两机体200于在所述展开状态与所述收合状态时皆彼此凹凸相配合,不以此为限。

每一扭力单元33的所述两摩擦垫片334与所述枢轴331同步枢转地套设于所述枢轴331的设置部331a,所述两摩擦垫片334中其中一者夹置于所述枢轴331的靠抵头部331b与所述弹性件332之间,其中另一者夹置于所述扭力基座31与所述定位片34之间。通过所述两摩擦垫片334可以增加抵抗与所述两扭力单元33的枢轴331同步枢转的连杆32相对于所述扭力基座31枢转的扭力,借此使所述两机体200能更稳定且无段式地定位于所述展开状态及所述收合状态之间的任一状态。此外,举例来说,每一扭力单元33的所述枢轴331可以为螺锁件,且所述枢轴331的靠抵头部331b可以为套设于螺锁件的螺帽,并且,所述枢轴331的截面不为正圆形且与所述枢轴331同步枢转的各部件供所述枢轴331穿设的孔的截面与所述枢轴331的截面相对应。

参阅图3、图14、图18及图19,所述扭力模块3的每一连杆32具有枢设于所述扭力基座31的一第一杆件321,以及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杆件321且用于设置于对应的机体200(见图2)的一第二杆件322。所述两盖板4沿所述前后方向d1延伸且分别设于所述底座1的左右两侧,每一盖板4可绕相邻的旋转轴线a相对于所述底座1转动。详细来说,所述底座1的座体11具有沿所述前后方向d1延伸且呈平坦状的一底板部111,以及分别自所述底板部111在所述左右方向d3上的两侧朝上弯曲地延伸的两个弯板部112,且每一弯板部112是分别绕相邻的旋转轴线a朝外且朝上地延伸出。每一盖板4具有沿所述前后方向d1延伸且设置于所述座体11的对应的弯板部112外侧的一侧盖部41,以及分别设于所述侧盖部41的前后两端且分别在所述前后方向d1上覆盖于所述座体11的两板体12的两个端盖部42,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两端盖部42且分别靠抵于所述两板体12在所述前后方向d1上的内侧的两个导引部43。所述座体11的每一板体12限位于对应的端盖部42与导引部43之间,每一侧盖部41与每一导引部43是绕相邻的旋转轴线a延伸,且所述座体11的弯板部112限位于对应的侧盖部41与导引部43之间,借此使每一盖板4可绕相邻的旋转轴线a相对于所述底座1朝外且朝上地转动。

参阅图1、图14、图17、图20及图21,所述盖板4分别连接于所述扭力模块3的所述连杆32的第一杆件321以与所述连杆32连动并随着对应的机体200相对于所述底座1转动,当所述两机体200在所述展开状态与所述收合状态之间变换时,所述底座1与所述两盖板4共同遮盖所述同动模块2与所述扭力模块3。详细来说,每一机体200具有一内部空间202,所述内部空间202具有朝向所述同动式铰链100且大小与对应的盖板4相对应并供对应的盖板4伸入的一开口202a(详见图2)。所述两机体200与所述两盖板4皆是绕所述两旋转轴线a旋转地运动,且通过所述两连杆32带动所述两盖板4,无论所述两机体200在所述展开状态或在所述收合状态,所述两盖板4皆至少有部分自所述两机体200的开口202a伸入所述两机体200的内部空间202,且连接于所述底座1与所述两机体200之间,借此无论所述两机体200在所述展开状态或在所述收合状态,所述底座1与所述盖板4皆可以共同遮盖所述同动模块2与所述扭力模块3,并且共同遮盖所述两机体200的内部空间202,以美化所述同动式铰链100及整体装置的外观。在本实施例中,每一连杆32的第一杆件321具有一第一滑轨321a,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滑轨321a在所述左右方向d3上的外侧且朝外延伸的一第二滑轨321b。每一盖板4还具有分别自所述导引部43延伸出且分别可滑动地凸伸于对应的连杆32的第一滑轨321a的两个第一滑块44。每一连杆32的第二杆件322具有可滑动地凸伸于对应的第一杆件321的第二滑轨321b的一第二滑块322a。通过所述第一滑轨321a与所述第一滑块44的配合使所述扭力模块3的连杆32能带动所述盖板4转动,所述第一滑轨321a是配合所述盖板4的第一滑块44的运动轨迹地延伸并且可以依照需求调整。另外,通过所述第二滑轨321b与所述第二滑块322a的配合能弥补所述连杆32的第一杆件321与所述机体200在运动轨迹上的差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能相对于所述同动基座21分别绕相间隔的所述两旋转轴线a反向地同步转动且分别供所述两机体200设置的所述两同动件22,使所述两机体200在所述展开状态及所述收合状态之间变换时是分别绕所述两旋转轴线a反向地同步转动,进而使所述两机体200在收合状态时于收折处仍保持有一间距,以避免设置于所述两机体200上的可挠式荧幕的弯折处的曲率半径过小而造成损坏。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