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侧墙密集穿墙管道的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37963发布日期:2020-07-29 02:48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侧墙密集穿墙管道的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室防水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侧墙密集穿墙管道的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土地资源日渐紧缺,诸如设备间、停车场等设施从地上转移至低下,而这些设施在修建的过程中,其所需的管线会从地下室的侧墙穿墙而过,而穿墙的管线与地下室之间的缝隙便成为地下室防水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为地下侧墙的穿墙管道进行防水成为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关注的一个问题。

现有的一种地下室穿墙管道防水结构,包括埋设在地下侧墙内的防水翼板和贯穿地下侧墙以及防水翼板的管道,管道靠近墙壁迎水面的一端与墙壁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胶;在安装时,先在地下侧墙的指定位置开设圆孔,该圆孔贯穿低下侧墙以及防水翼板,随后将管道插入该圆孔中,并将管线从圆孔中穿过,随后在管道内填充防水填充料,在管道墙壁的缝隙之间填充密封胶,从而完成该地下室穿墙管道防水结构的安装。

但是该种地下室穿墙管道防水结构的仍然存在以下缺陷:该种地下室穿墙管道防水结构仅可应用于对一个管道进行防水处理,当管线较多时,管线与管线之间的缝隙无法被填补,从而影响该种地下室穿墙管道防水结构的防水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侧墙密集穿墙管道的防水结构,到达使水分无法穿过密集管道之间缝隙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地下侧墙密集穿墙管道的防水结构,包括埋设在地下侧墙内的防水翼板和贯穿地下侧墙以及防水翼板的管道,所述管道内设置有密封板,密封板连接在管道内,密封板上开设有过孔,过孔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过孔与穿过管道的若干个管线配合使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带铺设管线的数量及其截面形状,在密封板上开设出相应的过孔,随后将每个管线穿过相应的过孔,使过孔的内侧圆周面与管线的外壁抵接,随后将密封板与管线一同穿过贯穿墙面的管道,并使密封板与管道的内壁相连接,继续牵引管线,使管线在过孔内滑移,从而穿过管道;过孔与管线一一对应配合使用,使得管线之间的缝隙可被密封板填补,从而起到阻挡水分穿过密集管道的效果。

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板设置有两个,两个密封板分别固定连接在管道轴线方向的两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密封板在管道轴线方向的两端对管线进行支撑,从而避免管线在管道内发生侧弯。

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两个密封板之间浇筑有水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密封板配合使用使管道内形成一个密闭的空腔,向该空腔内注入水泥,从而填补管线之间的空隙,防止水分穿过管线与密封板之间的缝隙进入地下室内,进而提高该地下侧墙密集穿墙管道的防水结构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道的外侧壁上开设有浇筑孔,浇筑孔开设有若干个,若干个浇筑孔均与两个密封板之间的空腔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个浇筑孔的设置可使水泥顺利注入管道内并将管道内的空气排出,避免因空气无法排除造成水泥中存在空腔,从而提高该地下侧墙密集穿墙管道的防水结构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道内设置有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主限位环和副限位环,主限位环与管道的内壁螺纹连接,副限位环与管道的内壁固定连接,且主限位环与副限位环分别抵接在密封板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密封板时,先将密封板放入管道,使密封板与副限位环抵接,随后将主限位环与管道螺纹连接,并使主限位环与密封板紧密抵接,从而实现对密封板的定位,且主限位环、负限位环与密封板紧密抵接,可防止水分穿过密封板与管道之间的空隙进入地下室内,从而提升该地下侧墙密集穿墙管道的防水结构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道的外侧圆周面上连接有密封组件,密封组件包括动密封圈,定密封圈以及锁紧圈,动密封圈套设在管道靠近迎水面一端的圆周面上,定密封圈固定连接在管道远离动密封圈的一端,锁紧圈与管道的外侧圆周面螺纹连接,且锁紧圈远离迎水面的一侧与动密封圈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该管道时,将管道从地下室内向外穿过地下侧墙,使定密封圈与地下侧墙抵接,随后将动密封圈套设在管道上,并将锁紧圈与管道螺纹连接,在锁紧圈旋紧的过程中,锁紧圈会推动动密封圈向定密封圈靠近,并在靠近的过程与侧墙的迎水面紧密抵接,从而使动密封圈堵塞管道与地下侧墙之间的空隙,进而提高该地下侧墙密集穿墙管道防水结构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密封圈的纵截面呈楔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纵截面呈楔形的动密封圈向定密封圈靠近的过程中,其较薄的一侧先进入地下侧墙与管道之间的空隙,较厚的部分逐渐深入地下侧墙与管道之间的空隙,从而充分填补地下侧墙与管道之间的空隙,提升密封组件的密封性能。

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锁紧圈的外侧圆周面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施力把手,施力把手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施力把手等距环绕现在锁紧圈的周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力把手为工人旋紧锁紧圈提供了施力点,从而为安装锁紧圈提供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密封板上的过孔与管线一一对应配合使用,使得管线之间的缝隙可被密封板填补,从而起到阻挡水分穿过密集管道的效果;

2、两个密封板配合使用使管道内形成一个密闭的空腔,向该空腔内注入水泥,从而填补管线之间的空隙,防止水分穿过管线与密封板之间的缝隙进入地下室内;

3、锁紧圈与动密封环配合使用,可在锁紧圈旋紧的过程中将动密封环压入地下侧墙与管道之间的缝隙,从而提升该地下侧墙密集穿墙管道的防水结构的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旨在显示密封组件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1、管道;11、浇筑孔;2、密封板;21、过孔;3、限位组件;31、主限位环;32、副限位环;4、密封组件;41、动密封圈;42、定密封圈;43、锁紧圈;431、施力把手;5、地下侧墙;51、防水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地下侧墙密集穿墙管道的防水结构,参照图1与图2,包括埋设在地下侧墙5内的防水翼板51以及贯穿地下侧墙5和防水翼板51的管道1,管道1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连接有密封板2,密封板2上开设有供管线6通过的过孔21。

安装该地下侧墙5密集窗墙管道1的防水结构时,先在地下侧墙5的特定位置开设圆孔,并将管道1从地下侧墙5远离迎水面的一侧插入墙面的圆孔,并从地下墙面的迎水面一侧穿出,随后根据待布置的管线6的纵截面在密封板2上开设相应的过孔21,将密封板2连接在管道1内,并使管线6穿过密封板2上与之对应的过孔21,并从管道1穿出,从而完成管线6的布设。

参照图2,密封板2为竖直设置的板状结构,且与管道1配合使用,密封板2设置有两个,两个密封板2分别位于管道1轴线方向的两端;过孔21水平开设在密封板2上,且过孔21开设有若干个,若干个过孔21与穿过管道1的管线6一一对应配合使用。

参照图2,管道1的顶部开设有两个浇筑孔11,两个浇筑孔11分别位于管道1轴线方向的两端未与地下侧墙5重合的部分,两个浇筑孔11与两个密封板2之间的空间相连通。

将开设好过孔21的密封板2安装在管道1轴线方向的两端,并将管线6穿过两个密封板2与之对应的两个过孔21,从而完成对管线6的布设,随后通过靠近迎水面的浇筑孔11向管道1内浇筑水泥,水泥在由密封板2与管道1围成的空腔内流动,并填充管线6之间的空隙,管道1内原有的空气可从远离迎水面浇筑孔11排出,水泥凝固后一方面可对管道1内的管线6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可阻止水分通过管道1进入地下室内。

参照图2,管道1内连接有限位组件3,限位组件3包括主限位环31和副限位环32,主限位环31与副限位环32均设置有两个,两个主限位环31分别与密封板2相互远离的两个侧面抵接,且主限位环31与管道1螺纹连接;两个副限位环32分别与密封板2相互靠近的两个侧面抵接,且副限位环32与管道1固定连接。

安装密封板2时,将两个密封板2从管道1的两端放入管道1内,从而并使两个密封板2相互靠近的两个侧面与两个副限位环32抵接,随后将两个主限位环31从管道1的两端旋入管道1,并使副限位环32与密封板2紧密抵接;限位组件3的设置一方面可对密封板2的位置进行限定,防止在安装管线6时管线6带动密封板2在管道1内移动,从而为安装管线6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可使水分无法穿过密封板2与管道1之间的空隙,从而提高管道1的防水性能。

参照图2,管道1的外侧圆周面上连接有密封组件4,密封组件4包括:动密封圈41、定密封圈42和锁紧圈43,动密封圈41由柔性防水材料制成,动密封圈41套设在管道1靠近迎水面一端的圆周面上,且与管道1抵接,动密封圈41的纵截面呈楔形,动密封圈41靠近地下侧墙5的一侧厚度较薄;定密封圈42与管道1远离迎水面一端的圆周面固定连接,定密封圈42与地下侧墙5抵接;锁紧圈43与管道1靠近迎水面一端的圆周面螺纹连接,且锁紧圈43与动密封圈41紧密抵接,锁紧圈43的外侧圆周面上固定连接由施力把手431,施力把手431呈柱状结构,施力把手431的轴线方向与锁紧圈43的径向重合,施力把手431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施力把手431等距环绕在锁紧圈43的一周。

将管道1插入地下侧墙5后,推动管道1使定密封圈42与地下侧墙5抵接,随后将动密封圈41和锁紧圈43套设在管道1上,通过施力把手431转动锁紧圈43使动密封圈41向地下侧壁靠近并进入地下侧壁与管道1之间的空隙,直至锁紧圈43旋紧,从而完成管道1的安装,密封组件4的设置可填充管道1与地下侧墙5之间的缝隙,防止水分从管道1与地下侧墙5之间的缝隙进入地下室,从而提升该地下侧墙密集穿墙管道防水结构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

安装该地下侧墙5密集窗墙管道1的防水结构时,先在地下侧墙5的特定位置开设圆孔,并将管道1从地下侧墙5远离迎水面的一侧插入墙面的圆孔,并从地下墙面的迎水面一侧穿出,继续推动管道1使定密封圈42与地下侧墙5抵接,随后将动密封圈41和锁紧圈43套设在管道1上,通过施力把手431转动锁紧圈43使动密封圈41向地下侧壁靠近并进入地下侧壁与管道1之间的空隙,直至锁紧圈43旋紧,从而完成管道1的安装;随后根据待布置的管线6的纵截面在两个密封板2上开设相应的过孔21,将两个密封板2从管道1的两端放入管道1内,从而并使两个密封板2相互靠近的两个侧面与两个副限位环32抵接,随后将两个主限位环31从管道1的两端旋入管道1,并使副限位环32与密封板2紧密抵接,从而完成密封板2的安装;随后将管线6穿过两个密封板2与之对应的两个过孔21,并从管道1的另一端穿出;管线6铺设完成后,通过靠近迎水面的浇筑孔11向管道1内浇筑水泥,水泥在由密封板2与管道1围成的空腔内流动,并填充管线6之间的空隙,管道1内原有的空气可从远离迎水面浇筑孔11排出,待水泥冷却至凝固,从而完成该地下侧墙密集穿墙管道的防水结构的安装。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