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主副油箱燃油转换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35410发布日期:2020-07-29 02:45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用主副油箱燃油转换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主副油箱燃油转换阀。



背景技术:

主副油箱转换阀用于汽车油路的控制,当车辆在低温情况下无法用0号柴油起动时,需要通过主副油箱转换阀将油路切换至耐低温油箱,以确保汽车正常启动、行驶及续航。但现有主副油箱转换阀仅能进行手动转换操作,当手动转换机构发生故障时即无法进行油路切换,进而也无法确保车辆在低温情况下的正常启动、行驶及续航。

专利号为zl201621272557.1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带定位及锁定一体化功能的主副油箱转换阀,它由阀体、阀芯、前堵盖、后堵盖、手柄杆、弹簧、钢球、螺堵、o型圈a、螺钉、o型圈b和轴用弹性挡圈构成,该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定位及锁定功能的主副油箱转换阀,结构新颖;该实用新型主要用于重型卡车主副油箱的供油切换,该实用新型通过在阀芯上设计90°的弧形轨道,实现转换阀在0°和90°两工作位的定位,采用钢球锁位的结构,使得转换阀在换向完成后锁定位置,稳定可靠;另外该实用新型通过在阀体两端加设堵盖,使得外界的灰尘、泥、水进入不到阀体内部,有效杜绝转换阀因外界粉尘、水分进入而发生卡滞、失效的现象,有效延长了使用寿命;该实用新型在原有基础上简化了转换阀的手柄杆限位处结构,保证了转换阀整体外形的美观性;但该实用新型仅能进行手动转换操作,当手动转换机构发生故障时则无法进行油路切换,不能实现电动控制。

另外,现有大部分商用车主副油箱燃油转换阀,由于采用的是阀芯轴向移动,实现主、副油箱与发动机油路的切换,中阀体内孔与阀芯外径之间的配合密封效果不佳,易造成漏油的现象;冬季低温下由于冻结,阀芯运动不灵活、易卡顿,造成切换不到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手动主副油箱转换阀的缺陷,避免现有阀芯轴向移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用主副油箱燃油转换阀,采用转动式阀芯结构,电动实现油路转换,通过合理的齿轮结构设计,实现了1个电机驱动四个转动式阀芯结构,实现油路切换的可靠性,解决了油路中存在杂质造成漏油和卡滞的故障,提升密封性能。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用主副油箱燃油转换阀,包括上盖、阀体,阀体下端的一侧设有主油箱进油口、副油箱进油口,阀体下端的另一侧设有主油箱回油口、副油箱回油口,上盖固定连接在阀体上面,上盖上设有发动机进油口、发动机回油口,其特征在于:主油箱进油口、副油箱进油口、主油箱回油口及副油箱回油口内端分别设有一个转动式阀芯单元;

阀体上固定有电机,阀体内安装有电路控制板,电路控制板引出插接口,插接口连接在阀体表面;电路控制板控制电机的工作状态;

电机的转轴上固定有中心小齿轮,阀体内通过支撑套的定位设置有齿轮传动结构,电机通过中心小齿轮、齿轮传动结构同步驱动四个转动式阀芯单元,实现油路的连通或断开,实现主副油箱燃油转换功能;

主副油箱燃油转换状态:初始状态,主油箱进油口与发动机进油口的油路连通,主油箱回油口与发动机回油口的油路连通,副油箱进油口与发动机进油口的油路断开,副油箱回油口与发动机回油口的油路断开;切换状态,主油箱进油口与发动机进油口的油路断开,主油箱回油口与发动机回油口的油路断开,副油箱进油口与发动机进油口的油路连通,副油箱回油口与发动机回油口的油路连通。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转动式阀芯单元,包括定位套、动陶瓷片旋头、动陶瓷片、静陶瓷片、橡胶密封垫、支撑弹簧,支撑弹簧、橡胶密封垫、静陶瓷片、动陶瓷片、动陶瓷片旋头从下向上依次安装在定位套内,静陶瓷片、动陶瓷片、动陶瓷片旋头上分别设有径向油腔,其中橡胶密封垫起到端面密封的作用,支撑弹簧为动陶瓷片、静陶瓷片的端面密封提供一个向上的压力,静陶瓷片、动陶瓷片的密封面经加工研磨后为镜面;由于静陶瓷片、动陶瓷片密封方式,密封面经特殊加工可为镜面,在动陶瓷片的运动过程中对密封面有自净功能,故其耐杂质性能优良,寿命高。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齿轮传动结构:每个转动式阀芯单元的上端设有小齿轮,左大齿轮、右大齿对称布置,支撑套对四个小齿轮、左大齿轮、右大齿定位,左大齿轮的上层齿轮、右大齿的上层齿轮与中心小齿轮从两侧同时啮合;左大齿轮的下层齿轮与左侧的2个小齿轮同时啮合,右大齿轮的下层齿轮与右侧的2个小齿轮同时啮合;从而,实现一个电机同时驱动;这种中心布置电机、周边设置齿轮的传动结构,布置合理,易于在阀体上布局,更便于实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转动式阀芯单元,并用1个电机驱动四个转动式阀芯单元的轴向旋转,实现油路切换的可靠性;

2)通过设置转动式阀芯单元,加大了最小通径,增加了额定流量,彻底解决了油路中存在杂质造成漏油和卡滞的故障,同时提高了使用寿命;

3)通过合理的齿轮传动结构,用1个电机驱动四个转动式阀芯单元,产品的整体结构得到了优化,同时相关齿轮可以采用塑料件,降低了重量,提高了产品可靠性;

4)另一方面,转动式阀芯单元采用全新的陶瓷片的密封结构,密封通过精细加工的静、动陶瓷片实现,提升了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主副油箱燃油转换阀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主副油箱燃油转换阀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主副油箱燃油转换阀的仰视图。

图4是图1中沿a向视图(去掉上盖)。

图5是图1中沿b-b剖视图。

图6是图2中沿c-c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一个电机驱动转动式阀芯单元的齿轮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主副油箱燃油转换阀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中所示:1.阀体;2.上盖;3.发动机回油口;4.发动机进油口;5.副油箱进油口;6.副油箱回油口;7.主油箱进油口;8.主油箱回油口;9.左大齿轮;10.支撑套;11.小齿轮;12.电路控制板;13.右大齿轮;14.转换状态磁铁;15.中心小齿轮;16.初始状态磁铁;17.动陶瓷片旋头;18.静陶瓷片;19.静陶瓷片;20.定位套;21.橡胶密封垫;22.支撑弹簧;m.电机;k.插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7所示,一种车用主副油箱燃油转换阀,包括上盖2、阀体1,阀体下端的一侧设有主油箱进油口7、副油箱进油口5,阀体下端的另一侧设有主油箱回油口8、副油箱回油口6,上盖2固定连接在阀体1上面,上盖上设有发动机进油口4、发动机回油口3;主油箱进油口7、副油箱进油口5、主油箱回油口8及副油箱回油口6内端分别设有一个转动式阀芯单元;

阀体1上固定有电机m,阀体1内安装有电路控制板12,电路控制板12引出插接口k,插接口k连接在阀体1表面;电路控制板12控制电机m的工作状态;

电机的m转轴上固定有中心小齿轮15,阀体内通过支撑套10的定位设置有齿轮传动结构,电机通过中心小齿轮15、齿轮传动结构同步驱动四个转动式阀芯单元,实现油路的连通或断开,实现主副油箱燃油转换功能;

主副油箱燃油转换状态,请进一步结合图8所示:初始状态,主油箱进油口与发动机进油口的油路连通,主油箱回油口与发动机回油口的油路连通,副油箱进油口与发动机进油口的油路断开,副油箱回油口与发动机回油口的油路断开;切换状态,主油箱进油口与发动机进油口的油路断开,主油箱回油口与发动机回油口的油路断开,副油箱进油口与发动机进油口的油路连通,副油箱回油口与发动机回油口的油路连通。

如图5所示,转动式阀芯单元,包括定位套20、动陶瓷片旋头17、动陶瓷片18、静陶瓷片19、橡胶密封垫20、支撑弹簧21,支撑弹簧21、橡胶密封垫20、静陶瓷片19、动陶瓷片18、动陶瓷片旋头17从下向上依次安装在定位套20内;图5中所示是主油箱回油口8中的状态,定位套20的外圆与主油箱回油口8中内端的台阶孔配合连接,支撑弹簧21的底部顶压在台阶孔的底部;静陶瓷片19、动陶瓷片18、动陶瓷片旋头17上分别设有径向油腔,其中橡胶密封垫20起到端面密封的作用,支撑弹簧21为动陶瓷片、静陶瓷片的端面密封提供一个向上的压力,静陶瓷片19、动陶瓷片18的密封面经加工研磨后为镜面;由于静陶瓷片19、动陶瓷片18密封方式,密封面经特殊加工可为镜面,在动陶瓷片的运动过程中对密封面有自净功能,故其耐杂质性能优良,寿命高。

结合图5-图7所示,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齿轮传动结构:每个转动式阀芯单元的上端设有小齿轮11,左大齿轮9、右大齿13对称布置,支撑套10对四个小齿轮11、左大齿轮9、右大齿13定位,左大齿轮9的上层齿轮9-1、右大齿13的上层齿轮13-1与中心小齿轮15从两侧同时啮合;左大齿轮9的下层齿轮9-2与左侧的小齿轮11同时啮合(一个小齿轮对应主油箱回油口8,一个小齿轮对应副油箱回油口6),右大齿轮13的下层齿轮13-2与右侧的小齿轮11同时啮合(一个小齿轮对应主油箱进油口7,一个小齿轮对应副油箱进油口5);从而,实现一个电机同时驱动;这种中心布置电机、周边设置齿轮的传动结构,布置合理,易于在阀体上布局,更便于实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齿轮传动结构同样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其它布置结构实现。

如图4、图7所示,在左大齿轮9的上层齿轮9-1的上端面分别嵌入安装有初始状态磁铁16,在右大齿13的上层齿轮13-1的上端面分别嵌入安装有转换状态磁铁14;电路控制板12安装于左大齿轮9、右大齿13的上面,电路控制板12分别设置有初始状态的霍尔传感器、转换状态的霍尔传感器;初始状态磁铁16与初始状态的霍尔传感器相对,电机停止转动,位于初始状态;转换状态磁铁14与转换状态的霍尔传感器相对,位于切换状态;从而匹配控制电机的电机的工作与否。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