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48777发布日期:2021-06-25 19:14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差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差动装置,特别是涉及具备一对侧面齿轮、多个小齿轮和小齿轮轴的差动装置,该一对侧面齿轮分别与一对旋转轴连结,该多个小齿轮与一对侧面齿轮啮合,该小齿轮轴将多个小齿轮支承为旋转自如。


背景技术:

2.在以往的上述差动装置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如下结构:小齿轮轴由将多个小齿轮分别嵌合、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多个轴部和将这些轴部互相连结的环状的支承部构成,在该支承部的内周面形成能够容纳润滑油的环状的凹部,能够将集中于该凹部中的润滑油从凹部向小齿轮轴与轴部相嵌合的嵌合部(即旋转滑动部)供给。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

22465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7.在以往的差动装置中,通常通过侧面齿轮与旋转轴之间的嵌合连结部而向差速器壳体内的中心部供给润滑油。
8.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差动装置中,因侧面齿轮的轴向内端部位于比小齿轮轴的上述支承部靠轴向外侧的位置的这种关系,无法将从其内端部流出的润滑油高效地集中于上述支承部内周的凹部,因此,存在无法充分地进行从凹部向小齿轮的旋转滑动部的润滑油供给的问题。
9.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解决上述问题的差动装置。
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差动装置,其具备:一对侧面齿轮,它们分别与一对旋转轴连结;多个小齿轮,其与所述一对侧面齿轮啮合;以及小齿轮轴,其支承所述多个小齿轮,所述差动装置的第1特征在于,所述小齿轮轴具备将所述多个小齿轮分别嵌合、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多个轴部、以及将所述多个轴部相互连结的环状的支承部,在所述支承部的内周面形成有环状的凹部,所述小齿轮轴具有将所述凹部内的润滑油引导向所述轴部与所述小齿轮相嵌合的嵌合部的油引导部,至少一个所述侧面齿轮的内端部向所述支承部的内侧空间突出,并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位于所述凹部的宽度内。
12.此外,在第1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2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部的内周面,在所述轴向上在所述支承部的外端面与所述凹部之间,设置有沿该支承部的周向延伸且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凸条部。
13.此外,在第2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3特征在于,所述凸条部的面对所述凹部的
一侧的侧面形成为随着从该凸条部的末端朝向所述轴向内侧而向该凹部的底面侧倾斜。
14.此外,在第1至第3特征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侧面齿轮分别具备:侧面齿轮主体,其具有齿部;以及凸起部,其与所述侧面齿轮主体的内周部结合为一体,并与对应的所述旋转轴嵌合、连结,所述凸起部的内端部在所述轴向上位于比所述侧面齿轮主体靠内侧的位置,并突入所述支承部的内侧空间中,所述一对侧面齿轮的所述凸起部的内端部以相互之间隔着能够流通润滑油的间隙的方式彼此对置。
15.此外,在第1至第4特征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5特征在于,所述小齿轮轴具有贯通孔,该贯通孔的一端在所述凹部的内表面开口且另一端在所述轴部的外周部分或所述支承部的与所述轴部相邻的部分开口,所述贯通孔构成所述油引导部。
16.此外,在第1至第5特征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6特征在于,所述轴部及所述支承部各自的表面的一部分被切掉,通过该切口部形成从所述凹部内延伸至所述轴部与所述小齿轮相嵌合的嵌合部的润滑油路,所述润滑油路构成所述油引导部。
17.发明效果
18.根据第1特征,在小齿轮轴中的将多个轴部相互连结的环状的支承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环状的凹部,小齿轮轴具有将凹部内的润滑油引导向轴部与小齿轮相嵌合的嵌合部的油引导部,至少一个侧面齿轮的内端部向支承部的内侧空间突出,在旋转轴的轴向上位于凹部的宽度内,因此能够将从该侧面齿轮的内端部流出的润滑油高效地捕集到小齿轮轴支承部的凹部内,能够将其从凹部充分地供给向小齿轮与轴部相嵌合的嵌合部。由此,能够充分对各轴部与小齿轮相嵌合的旋转滑动部进行润滑,有效防止该旋转滑动部的烧结、减少磨损。
19.此外,根据第2特征,在支承部的内周面,在轴向上在支承部的外端面与凹部之间,设置有沿支承部的周向延伸且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凸条部,因此能够利用凸条部对从侧面齿轮内端部流出并顺着内端部外周而流向侧面齿轮的齿部侧的润滑油流进行一定程度上节流,能够相应地增加向凹部的润滑油供给量,能够提高对上述旋转滑动部的润滑效果。
20.此外,根据第3特征,凸条部的面对凹部的一侧的侧面形成为随着从凸条部的末端朝向轴向内侧而向凹部的底面侧倾斜,因此凸条部的倾斜侧面成为引导面而能够高效地将从侧面齿轮内端部流出并因离心力而欲飞溅的润滑油集中在凹部内,能够相应地增加向凹部供给的润滑油供给量,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上述旋转滑动部的润滑效果。
21.此外,根据第4特征,侧面齿轮具备:侧面齿轮主体,其具有齿部;以及凸起部,其与侧面齿轮主体的内周部结合为一体并与对应的旋转轴嵌合、连结,该凸起部的内端部在轴向上位于比侧面齿轮主体靠内侧的位置并突入支承部的内侧空间中,因此,通过侧面齿轮的凸起部向支承部内延伸,能够确保该凸起部相对于旋转轴的轴向嵌合长度(即连结长度)比侧面齿轮主体的轴向尺寸长,由此,即使在该侧面齿轮主体(进而差动装置)在轴向上比较扁平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确保侧面齿轮与旋转轴的连结强度。并且,即使凸起部如上述那样向支承部内延伸,由于两个侧面齿轮的凸起部的内端部以相互之间隔着能够流通润滑油的间隙的方式彼此对置,因此即使两个侧面齿轮的凸起部的内端部相互接近地配置,也能够通过该对置间隙从凸起部的内端部向凹部无障碍地供给润滑油。
22.此外,根据第5特征,小齿轮轴具有贯通孔,该贯通孔的一端在凹部的内表面开口且另一端在轴部的外周部分或支承部的与轴部相邻的部分开口,因此能够通过该贯通孔将
凹部内的润滑油可靠地供给至各小齿轮与轴部相嵌合的嵌合部即旋转滑动部。
23.此外,根据第6特征,轴部以及支承部各自的表面的一部分被切掉,通过该切口部形成从凹部内延伸至轴部与小齿轮相嵌合的嵌合部的润滑油路,因此能够通过该切口部将凹部内的润滑油可靠地供给至各小齿轮与轴部相嵌合的嵌合部即旋转滑动部。此外,上述切口部能够比较容易地形成。
附图说明
24.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的整体纵剖视图(沿图2中的1

1线的剖视图)。
25.图2是沿图1中的2

2线的剖视图。
26.图3是沿图1中的箭头3方向的放大图。
27.图4是示出小齿轮轴单体的立体图。
28.图5中,图5的(a)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与图3对应的剖视图,图5的(b)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与图3对应的剖视图。
29.标号说明
30.c:差速器壳体;
31.d:差动装置;
32.s1、s2:作为一对旋转轴的左右的驱动轴;
33.20:侧面齿轮;
34.20b:凸起部;
35.20m:侧面齿轮主体;
36.20mg:齿部;
37.30:小齿轮轴;
38.31:轴部;
39.31c:轴部的切口部;
40.32:支承部;
41.32c:支承部的切口部;
42.32d:凹部;
43.30h:构成油引导部的贯通孔;
44.32p:凸条部;
45.32ps:侧面;
46.35:构成油引导部的润滑油路;
47.40:小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49.首先,对图1至图4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中,作为传动装置的差动装置d与未图示的变速装置一起收纳于汽车的变速箱m内。
50.该差动装置d具有齿圈cg作为与变速装置的输出侧(例如输出齿轮50)联动、旋转
的输入部,将该齿圈cg的旋转驱动力允许差动旋转地分配给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排列在差动装置d的中心轴线即第1轴线x1上的左右的驱动轴s1、s2(即一对旋转轴)。另外,左右的驱动轴s1、s2与变速箱m之间被密封部件7、7

分别密封,而且,未图示的左右的驱动车轮分别与左右的驱动轴s1、s2联动、旋转。
51.变速箱m的底部构成为能够贮存规定量的润滑油的油盘(未图示)。通过变速箱m内的可动部分、例如后述的差速器壳体c旋转,该油盘内的贮存润滑油被剧烈地搅动而向变速箱m内的空间大范围地飞溅,能够利用该飞溅润滑油对变速箱m内的被润滑部进行润滑。另外,也可以在上述润滑结构的基础上(或者代替上述润滑结构),将由油泵等泵单元压送的润滑油强制地压送供给到变速箱m内的各部分。
52.差动装置d具备:差速器壳体c,其以能够绕第1轴线x1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变速箱m;以及后述的差动齿轮机构g,其收纳于该差速器壳体c内。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沿着第1轴线x1的方向简称为轴向,而且,将差速器壳体c的半径方向、圆周方向分别简称为径向、周向。
53.差速器壳体c具备:齿圈cg,其由斜齿轮构成;以及圆盘状的左、右侧壁部ca、cb,其外周端部分别嵌合、固定(例如焊接)于在该齿圈cg的轴向两外侧面分别形成的环状阶梯部。在左右至少一方侧壁部ca、cb上,在其外周端附近设置有能够利用离心力等将差速器壳体c内的剩余的润滑油适度地排出的排出孔(未图示)。另外,作为齿圈cg与各侧壁部ca、cb的固定手段,除了焊接之外,还能够适当采用各种固定手段(例如螺栓、铆接、铆钉等)。
54.齿圈cg具有短圆筒状的齿圈主体8和设置于齿圈主体8的外周的由斜齿构成的齿部9。在齿圈主体8的内周部,在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地一体突出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4个支承突部8a,在该各支承突部8a上,以使轴向一端侧开放的方式凹陷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支承槽8ah。该各支承槽8ah用于后述的小齿轮轴30的连结、支承,而且,支承突部8a的末端面(即径向内端面)形成为球面状或锥面状,构成了经由小齿轮垫圈wp将后述的小齿轮40的背面支承为能够旋转滑动的小齿轮支承面。
55.另外,齿圈cg也可以由斜齿轮以外的齿轮、例如正齿轮构成,或者也可以由齿轮以外的传动轮、例如v带轮、链轮等构成。
56.此外,左右的侧壁部ca、cb分别一体地具有从各自的内周端部向轴向外侧突出且排列在第1轴线x1上的左右的圆筒状轴承凸起11、12。这些轴承凸起11、12的外周部借助轴承b1、b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箱m。此外,左右的驱动轴s1、s2以分别绕第1轴线x1旋转自如的方式嵌合、支承于左右的轴承凸起11、12的内周部。在这些嵌合面中的至少一方(在图示例中为轴承凸起11、12的内周面)形成有螺旋槽13、14。
57.这些螺旋槽13、14在汽车的至少前进时(即驱动轴s1、s2的正转时)通过轴承凸起11、12与各驱动轴s1、s2相对旋转而发挥螺旋泵作用,由此,将变速箱m内的飞溅润滑油积极地引入差速器壳体c内。
58.各个螺旋槽13、14的外端在变速箱m内开口,而且其内端在差速器壳体c内开口。此外,在轴承凸起11、12的外端面突出设置有能够高效地引导润滑油从变速箱m内流入各螺旋槽13、14的引导部11a、12a。
59.而且,螺旋槽13、14作为能够将变速箱m内部的润滑油向差速器壳体c内(例如,驱动轴s1、s2与后述的侧面齿轮20的花键嵌合部sp1、sp2)供给的润滑油供给单元而特别设
置。并且,也可以在这些螺旋槽13、14的基础上,或者代替这些螺旋槽,作为其他的润滑油供给单元,将由例如油泵等泵单元压送的润滑油经由设置于驱动轴s1、s2和/或差速器壳体c的油路(未图示)供给向差速器壳体c内。
60.接下来,对差速器壳体c内的差动齿轮机构g的结构进行说明。差动齿轮机构g具备:左右的侧面齿轮20,它们分别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左右的驱动轴s1、s2连结;4个小齿轮40,它们被夹在左右的侧面齿轮20之间,并与两个侧面齿轮20啮合;以及小齿轮轴30,其对这些小齿轮40分别进行支承。侧面齿轮20及小齿轮40均由斜齿轮构成。
61.左右的侧面齿轮20分别具备:侧面齿轮主体20m,其在外周部具有齿部20mg且形成为在轴向上比较薄的圆板状;以及凸起部20b,其与侧面齿轮主体20m的内周部一体地结合。该凸起部20b形成为轴向宽度比侧面齿轮主体20m宽的圆筒状,并以分别突出到比侧面齿轮主体20m靠轴向内侧、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延伸。各个侧面齿轮主体20m的背面经由侧面齿轮垫圈ws分别以能够旋转滑动的方式支承于差速器壳体c的对应的侧壁部ca、cb内表面。
62.而且,凸起部20b的内周面分别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与对应的左右的驱动轴s1、s2的内端部外周面花键嵌合sp1、sp2。此外,凸起部20b的外周面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承于差速器壳体c的对应的侧壁部ca、cb的轴承凸起11、12。
63.此外,特别是凸起部20b的内端部20bi在轴向上位于比侧面齿轮主体20m靠内侧(差速器壳体c的中心侧)的位置,并向小齿轮轴30(后述的支承部32)的内侧空间突出。并且,左右的凸起部20b的内端部20bi在相互之间隔着能够流通润滑油的圆环状的间隙s而彼此对置、接近。
64.小齿轮轴30具备:4个轴部31,其将4个小齿轮40分别嵌合、支承为旋转自如;以及圆环状的支承部32,其将这些轴部31的内端彼此一体地结合。即,4个轴部31配置成从圆环状的支承部32的外周呈放射状地延伸,并且在与第1轴线x1正交的一个平面内在彼此正交的第2、第3轴线x2、x3上延伸。
65.各个轴部31以能够沿轴向滑动且不能绕第1轴线x1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齿圈主体8内周的支承槽8ah卡合。通过该卡合,小齿轮轴30相对于齿圈cg(进而差速器壳体c)以允许轴向滑动并且绕第1轴线x1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连结。
66.另外,在支承部32的内周面形成有沿支承部32的周向延伸的呈环状槽状的凹部32d。特别是,第1实施方式的凹部32d通过在支承部32的内周面一体地突出设置朝向径向内侧的左右一对凸条部32p,而形成在该两个凸条部32p之间。该两个凸条部32p以彼此在轴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沿周向延伸,两个凸条部32p的侧面、特别是相对置的内侧面(即面对凹部32d的一侧的侧面32ps)形成为随着从凸条部32p的末端(即径向内端)朝向轴向内侧而向凹部32d的底面侧倾斜。
67.而且,左右的各侧面齿轮20的轴向内端部(更具体而言,凸起部20b的内端部20bi)不仅向支承部32的内侧空间突出,而且在轴向上位于凹部32d的宽度内。
68.而且,小齿轮轴30具有第1、第2油引导部,该第1、第2油引导部将聚集在凹部32d内的润滑油引导向各轴部31与小齿轮40相嵌合的嵌合部。即,小齿轮轴30具有贯通孔30h,该贯通孔30h的一端在凹部32d的内表面开口且另一端在轴部31的外周部分或支承部32的与轴部31相邻的部分开口,该贯通孔30h构成第1油引导部。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孔30h由直线孔构成,该直线孔在与轴部31的轴线以及第1轴线x1平行的投影面(即与图1相同的朝向)观察
时从凹部32d的底面朝向轴向外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
69.此外,在各轴部31的沿着第1轴线x1的方向上的外侧面和支承部32的外侧面及内周面(更具体而言为凸条部32p)上,这些面的各一部分被连续地切掉,通过该一连串的切口部31c、32c,形成了从凹部32d内延伸至轴部31与小齿轮40相嵌合的嵌合部的连续的润滑油路35。而且,该润滑油路35构成第2油引导部。另外,上述切口部31c、32c能够通过对轴部31和支承部32各自的外表面进行机械加工而容易地形成。
70.接下来,对所述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71.将组装完毕的差动装置d组装于变速箱m,之后,使左右的驱动轴s1、s2通过变速箱m的贯通孔41、42而贯插于变速箱m内,并且使两个驱动轴s1、s2的内端部与一对侧面齿轮20的凸起部20b的内周面花键嵌合sp1、sp2,而且,利用环状密封部件7、7

将各贯通孔41、42的内表面与驱动轴s1、s2之间密封。之后,向变速箱m内注入润滑油。
72.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来自动力源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齿圈cg传递至差速器壳体c,该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进一步经由小齿轮轴30和小齿轮40传递至一对侧面齿轮20,进而传递至一对驱动轴s1、s2。由此,两个驱动轴s1、s2被差动齿轮机构g在允许差动旋转的同时旋转驱动。
73.在这样的传动过程中,随着差速器壳体m及其他可动部件的旋转,润滑油在变速箱m内飞溅,而该润滑油的一部分例如随着轴承凸起11、12与各驱动轴s1、s2的相对旋转,通过由螺旋槽13、14发挥螺旋泵作用,从而被积极地引入差速器壳体c内。
74.并且,该被引入的润滑油例如在驱动轴s1、s2与侧面齿轮20的凸起部20b的花键嵌合部sp1、sp2向轴向内侧流动而到达凸起部20b的内端部20bi,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此处向径向外侧飞溅、流动,由此高效地集中于小齿轮轴30的环状支承部32的内周、特别是环状凹部32d内。
75.在该情况下,小齿轮轴30具有一端在凹部32d的内表面开口且另一端在轴部31的外周部分或支承部32的与轴部31相邻的部分开口的贯通孔30h,因此能够通过贯通孔30h将凹部32d内的润滑油高效且可靠地供给至各小齿轮40与轴部31相嵌合的嵌合部即旋转滑动部。此外,经由贯通孔30h而来的润滑油的一部分也被供给至小齿轮40的齿部(因此,与侧面齿轮20啮合的啮合部)、小齿轮40的背面与小齿轮垫圈wp或支承突部8a的旋转滑动部。
76.而且,轴部31及支承部32各自的表面的一部分被连续地切掉,通过该一连串的切口部31c、32c,形成从凹部32d内延伸至轴部31与小齿轮40相嵌合的嵌合部的润滑油路35,因此能够通过该润滑油路35(即切口部31c、32c)将凹部32d内的润滑油高效且可靠地供给至各小齿轮40与轴部31相嵌合的嵌合部即旋转滑动部。此外,经由润滑油路35而来的润滑油的一部分还被供给至小齿轮40的齿部(进而与侧面齿轮20啮合的啮合部)、小齿轮40的背面与小齿轮垫圈wp或支承突部8a的旋转滑动部。
77.此外,通过前述的螺旋槽13、14的螺旋泵作用而被引入到差速器壳体c内的润滑油的一部分不经由所述花键嵌合部sp1、sp2而经由侧面齿轮20的轴向外侧的凸起部20b与轴承凸起11、12之间的滑动间隙,还被供给到侧面齿轮20的背面与侧面齿轮垫圈ws或侧壁部ca、cb内表面之间的旋转滑动部。
78.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侧面齿轮20的内端部(具体而言为凸起部20b的内端部20bi)向小齿轮轴30的呈圆环状的支承部32的内侧空间突出,并位于支承部32内
周的环状凹部32d的轴向宽度内,因此能够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侧面齿轮20的内端部20bi飞溅、流出的润滑油高效地捕集到环状支承部32的内周面的沿周向较长地延伸的凹部32d内。由此,能够将集中在该凹部32d内的润滑油经由小齿轮轴30的油引导部(上述的贯通孔30h、润滑油路35),充分地供给至小齿轮40与轴部31相嵌合的嵌合部即旋转滑动部、小齿轮40的齿部(进而与侧面齿轮20啮合的啮合部)、以及小齿轮40背面与小齿轮垫圈wp或支承突部8a的旋转滑动部,因此能够充分地对这些旋转滑动部、啮合部进行润滑,对防止烧结、减少磨损有效。
79.此外,特别是在小齿轮轴30的环状支承部32的内周面,在轴向上在支承部32的外端面与凹部32d之间,设置有沿支承部32的周向延伸且向径向内侧突出的一对凸条部32p。由此,通过利用凸条部32p适度地对从侧面齿轮20的内端部20bi流出并顺着内端部20bi外周而朝向侧面齿轮20外周的齿部侧的润滑油流节流,还能够向凹部32d侧引导,相应地能够增加向凹部32d的润滑油供给量,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上述旋转滑动部、啮合部的润滑效果。
80.并且,上述凸条部32p的面对凹部32d的一侧的侧面32ps形成为随着从凸条部32p的末端朝向轴向内侧而向凹部32d的底面侧倾斜。由此,凸条部32p的倾斜侧面32ps成为引导面,而能够将从侧面齿轮20的内端部20bi流出并因离心力而欲飞溅的润滑油集中在凹部32p内,因此,能够相应地增加向凹部32p供给的润滑油供给量,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上述的旋转滑动部、啮合部的润滑效果。
81.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侧面齿轮20具备:侧面齿轮主体20m,其具有齿部;以及凸起部20b,其与侧面齿轮主体20m的内周部一体地结合、并与对应的驱动轴s1、s2嵌合、连结,凸起部20b的内端部20bi在轴向上位于比侧面齿轮主体20m靠内侧的位置,并突入支承部32的内侧空间。这样,通过侧面齿轮20的凸起部20b向支承部32内延伸,能够确保该凸起部20b相对于驱动轴s1、s2的轴向嵌合长度(即连结长度)比侧面齿轮主体20m的轴向尺寸长,因此即使在该侧面齿轮主体20m(进而差动装置d)在轴向上扁平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确保侧面齿轮20与驱动轴s1、s2的连结强度。
82.而且,即使左右的侧面齿轮20的凸起部20b如上述那样向支承部32内延伸,由于该两凸起部20b的内端部20bi相互隔着能够流通润滑油的间隙s而彼此对置、接近,因此能够确保凸起部20b向轴向内侧的突出长度较长,并且能够向支承部32内周面的凹部32d无障碍地供给润滑油。
83.此外,图5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小齿轮轴30中的支承部32的内周面的凹部32d通过在支承部32的内周面突出设置彼此平行的一对凸条部32p而形成的结构(即凸条部32p构成凹部32d的两侧壁的结构)。与此相对,在图5的(a)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凸条部32p形成于比凹部32d向轴向外侧偏移的位置,由此,两个凸条部32p的润滑油捕集范围在轴向上扩宽,捕集效果提高。
84.此外,在图5的(b)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中,省略凸条部32p,凹部32d以使支承部32的内周面中间部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方式直接凹设于支承部32的内周面。
85.而且,第2、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而且,第2、第3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d也通过在支承部32的内周面特别设置凹部32d且在该凹部32d的轴向宽度内配置侧面齿轮20的内端部20bi,能够实现与第1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效果。
86.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
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87.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差动装置d收纳在汽车的变速箱m内,但差动装置d不限于汽车用的差动装置,能够作为各种机械装置用的差动装置实施。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差动装置d应用于左右车轮传动系统,对左右的车轮允许差动旋转地分配动力,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差动装置应用于前后轮驱动车辆中的前后车轮传动系统,对于前后驱动轮,允许差动旋转地分配动力。
88.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由锥齿轮构成小齿轮40以及侧面齿轮20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小齿轮40以及侧面齿轮20设为锥齿轮以外的齿轮,例如将侧面齿轮40设为端面齿轮,另外,将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承于小齿轮轴30的轴部31的小齿轮20由与作为端面齿轮的侧面齿轮40啮合的正齿轮或者斜齿轮构成。
89.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左右两方的侧面齿轮20的内端部(更具体而言为凸起部20b的内端部20bi)向小齿轮轴30的环状支承部32的内侧空间突出、且在轴向上位于凹部32d的宽度内的结构,而在本发明中,也能够实施仅左右的任一方的侧面齿轮20的内端部(凸起部20b的内端部20bi)向环状支承部32的内侧空间突出、且在轴向上位于凹部32d的宽度内的结构。
90.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小齿轮轴30的轴部31(进而小齿轮40)的数量设为4个的情况,但轴部31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只要是至少2个以上(即多个)即可。另外,优选多个轴部31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91.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小齿轮轴30的轴部31的外周与差速器壳体c(齿圈cg)的支承槽8ah线接触的情况,但也可以在轴部31的外周面,以与切口部31c错开相位的方式形成能够滑动地与支承槽8ah面接触的平坦面。
92.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油引导部,示例了具备贯通孔30h以及润滑油路35双方的结构,但在本发明中,作为油引导部,也可以实施仅具备贯通孔30h和润滑油路35中的任一方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