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动重力势能增力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51056发布日期:2020-04-10 23:00阅读:6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动重力势能增力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旋动重力势能增力机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旋动重力势能增力机。



背景技术:

“重力势能”在物理学的“重力”课题中,很少有人使用,可能为空白。在理论层面及研究层面,都只是在纸质件上谈论。“重力势能”既然是“势能”必有可用之处。通过实践,从机械结构上开发能发挥“重力”的机械,使“势能”在“能量”上之使用,在“能源”上节约之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设计了“旋动重力势能增力机”,经做出的样机,试车实验中得出的数据为增力100%。(输入功率750w,输出功率1500w)。这个体系的成立还可以增力达到500-600%。。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旋动重力势能增力机,包括齿轮箱下体,所述齿轮箱下体顶部设有齿轮箱中体,所述齿轮箱中体顶部设有齿轮箱盖,所述齿轮箱盖顶部通过螺栓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底部轴套接有齿轮,所述齿轮外侧配合连接有内齿轮,所述电机轴上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和传力筒连接,所述轴承和齿轮为同心圆但不共面,所述轴承上的两侧分别连接设有支承臂,所述轴承的中心处底部设有中心轴柱,所述支承臂为上下两个支承臂,所述支承臂的外侧设有小轴,所述小轴的两端靠近支承臂的内侧设有轴承二,所述轴承二之间安装有滚柱,所述滚柱和小轴之间设有套筒垫,所述轴承底部安装有大伞齿轮,所述大伞齿轮上啮合有小伞齿轮,所述小伞齿轮上连接设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和小伞齿轮之间设有平键,所述输出轴和齿轮箱下体之间连接设有轴盖,所述轴盖和齿轮箱下体之间设有轴承三,所述轴承三和轴盖之间设有油封,所述轴承三和输出轴之间设有轴套。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根据“重力势能”的物理性,通过机械装置的机械力学架构,实现重力势能”之发挥,达到“势能”增量利用之目的,使能耗节约,污排减少。

作为改进,所述齿轮箱下体、齿轮箱中体和齿轮箱盖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中心轴柱和电机轴、轴承三和轴盖之间均设有轴用挡片。

作为改进,所述中心轴柱和轴承之间设有隔套。

作为改进,所述轴承二和支承臂、齿轮箱下体和小伞齿轮之间设有垫片。

作为改进,所述中心轴柱和齿轮箱下体通过螺栓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输出轴在齿轮箱下体内部的一端设有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和小伞齿轮之间设有弹簧垫。

作为改进,所述轴盖、轴承三、油封和轴套均套接在输出轴上。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旋动重力势能增力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旋动重力势能增力机的旋动体系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旋动重力势能增力机的施力输入体系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齿轮箱下体,2、齿轮箱中体,3、齿轮箱盖,4、电机,5、齿轮,6、内齿轮,7、轴承,8、传力筒,9、支承臂,10、中心轴柱,11、小轴,12、轴承二,13、滚柱,14、套筒垫,15、大伞齿轮,16、小伞齿轮,17、输出轴,18、平键,19、轴承三,20、油封,21、轴套,22、轴用挡片,23、隔套,24、垫片,25、固定螺母,26、弹簧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一种旋动重力势能增力机,包括齿轮箱下体1,所述齿轮箱下体1顶部设有齿轮箱中体2,所述齿轮箱中体2顶部设有齿轮箱盖3,所述齿轮箱盖3顶部通过螺栓固定有电机4,所述电机4底部轴套接有齿轮5,所述齿轮5外侧配合连接有内齿轮6,所述电机4轴上安装有轴承7,所述轴承7和传力筒8连接,所述轴承7和齿轮5为同心圆但不共面,所述轴承7上的两侧分别连接设有支承臂9,所述轴承7的中心处底部设有中心轴柱10,所述支承臂9为上下两个支承臂,所述支承臂9的外侧设有小轴11,所述小轴11的两端靠近支承臂9的内侧设有轴承二12,所述轴承二12之间安装有滚柱13,所述滚柱13和小轴11之间设有套筒垫14,所述轴承7底部安装有大伞齿轮15,所述大伞齿轮15上啮合有小伞齿轮16,所述小伞齿轮16上连接设有输出轴17,所述输出轴17和小伞齿轮16之间设有平键18,所述输出轴17和齿轮箱下体1之间连接设有轴盖18,所述轴盖18和齿轮箱下体1之间设有轴承三19,所述轴承三19和轴盖18之间设有油封20,所述轴承三19和输出轴17之间设有轴套21。

所述齿轮箱下体1、齿轮箱中体2和齿轮箱盖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中心轴柱10和电机4轴、轴承三19和轴盖18之间均设有轴用挡片22。

所述中心轴柱10和轴承之间设有隔套23。

所述轴承二12和支承臂9、齿轮箱下体1和小伞齿轮16之间设有垫片24。

所述中心轴柱10和齿轮箱下体1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输出轴17在齿轮箱下体1内部的一端设有固定螺母25,所述固定螺母25和小伞齿轮17之间设有弹簧垫26。

所述轴盖18、轴承三19、油封20和轴套21均套接在输出轴上。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旋动重力势能增力机”,它为四个体系构成,即:旋转体系,环形空间体系,动力输入体系,增力输出体系。其机械功能要求达到三点:

1、在“旋转体系”上克服向心力。由于中心柱是静止的,旋转体的“向心力”无去向,破坏了“向”、“离”之平衡,所以,其“离心力”在此是“质量乘速度”的叠加,这就是重力物理量的来源;

2、转变轴承的力用方向,即:“内静外动”;

3、力变的原理是:质量乘速度的运动形成“质量流体”,得到重力物理量。根据所做实验样机验证了上述所述三个功能性要求达到目标,增力特征功能成立。

“旋动体系”由传力筒、轴承、支承臂、小轴、垫片、轴承二、滚柱、套筒垫组成。“环形空间体系”由图中的齿轮箱下体、齿轮箱中体、齿轮箱盖、中心轴柱组成。旋动体系在这个环形空间体系里运动,旋动体系悬挂于中心轴柱主轴之上,旋浮于中心轴柱主轴圆周。这个结构出现两个物理功能:

1是“克服了向心力”;

2是旋转体系运动质变成“质量流体”。而“质量流体”是“重力势能”的方程解,即:p=p1+[a*m]式中,p:力,p1:施力功力,a:质量,m:速度。解读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逻辑正确性,为设计增力机的计算提供了逻辑上的合理性。

设计装配组编:齿轮箱下体为空间体系的主体件,它由外六角螺栓将中心轴柱固定在齿轮箱下体正中,齿轮箱中体又固定在齿轮箱下体上,齿轮箱盖又固定在齿轮箱中体上,这样环形空间体系构成。留给旋转体系在里面做功。所述支承臂上装配有滚柱,中间装配有小轴芯及轴承二,这在它们运动时间样趣“克服向心力”之结构,它们是随着传力简主体运动而做自身运动,这有两个功能:是运动可减少与空气的摩擦力,二最自身运动的再次增力返回于支承臂杠杆,消除整体转动时产生外泄或无原性消耗。实验证明,滚柱滚柱设计成运动式,达到目的。旋动体系:传力筒是“旋动体系”的主体件,它的中下端连接装配有支承臂,下底端装配有齿轮,上端装配有内齿轮,小轴的中心点与传力筒的内外圆距高中心为条线,小轴的中心点与中心轴柱的中心为条线,它们的夹角为30度角左右,中心轴柱中心点与传力筒的内外圆距离中心点角为90度。在运动时最稳定。使“旋转体系”增大“旋转力矩”,增加“势能”的最佳结构。传力筒的内圆装配轴承,轴承轴承的外圆与传力筒的内圆为静配合,轴承轴承的内圆与中心轴柱的外圆为静配合。实现了轴承“内静外动”的机械力学转换要求。又因为滚柱增力球的支杆连接于传力筒偏心处,这是旋动式杠杆力使用。因为:滚柱处在最外边位置,由于旋转时离心力的法线力、和切线力在克服了“向心力”的条件下,它们合成一个力是“斥力”,质量乘速度产生的重力作用,这两个力之叠加又反施力于传力筒。所以得到“增力”的实际效果。实验样机也证明了这一物理性“增力”成立。

施力输入体系:电机上装配的齿轮,驱动齿轮,使旋转体系运动。在旋转体系的结构布局中,齿轮与齿轮链接施力采用行星式输入。根据“离心力”原理,充分利用“法向力”和“切向力”相向行史,没有无源的消耗。因为,齿轮与齿轮的“法向力”和“切向力”在运动是同向行进的,所以,就没有无源的消耗。

增力输出体系:“旋动体系”运动从轴承轴承滚珠中间至滚柱的边缘处有一-段距离,它在产生“重力势能”后,重力的力点在齿轮的边缘处,实验证明:这段距离的中间点是集中力点的最佳位置,因此,齿轮与齿轮二用伞齿轮变位横向输出是最佳方案,经齿轮输送给需力的一方,将“势能”转换至“位能”。实现了“旋动重力”装置增力的目的。

这个结构体系是可持续性的。实验证明:这个旋转体系在运动时是有衰减的,但施力在不断补偿其衰减,保持了运动体系的恒动不变,因为施力不变、运动质量不变、速度不变、运动轨迹不变。形成的“质量流体”不变。所以产生的“重力势能”不变。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本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