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剪力强的螺栓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56400发布日期:2022-05-17 18:28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剪力强的螺栓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建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抗剪力强的螺栓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钢结构螺栓是一种高强度的螺栓,也是标准件的一种。钢结构螺栓主要应用在钢结构工程上,用来连接钢结构钢板的连接点。钢结构螺栓分为扭剪型高强螺栓和大六角高强螺栓,大六角高强螺栓属于普通拧紧丝的高强度级,而扭剪型高强螺栓则是大六角高强螺栓的改进型,为了更好施工。钢结构螺栓的施工必须先初紧后终紧,初紧钢结构螺栓需用冲击型电动扳手或扭矩可调电动扳手;而终紧钢结构螺栓有严格的要求,终紧扭剪型钢结构螺栓必须用扭剪型电动扳手,终紧扭矩型钢结构螺栓必须用扭矩型电动扳手。大六角钢结构螺栓由一个螺栓,一个拧紧母,两个垫圈组成。扭剪型钢结构螺栓由一个螺栓,一个拧紧母,扭剪型高强螺栓钢结构大六角螺栓一个垫圈组成。
3.而现有的螺栓连接结构拧紧母滑脱可能性较大,导致支撑板间移动,影响进度,实用性差;同时现有的螺栓连接结构面对不同厚度的连接板,只能配对选择螺栓,浪费成本。因此,设计实用性强和稳固、可调节的一种抗剪力强的螺栓连接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剪力强的螺栓连接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剪力强的螺栓连接结构,包括上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承板的一端通过过渡配合连接有上连接套,所述法兰的顶部通过螺紧纹连接有可调节拧紧栓,所述可调节拧紧栓的杆部通过螺紧纹连接有下连接套,所述下连接套的内壁通过过渡配合连接有下承板,所述可调节拧紧栓的一端通过螺紧纹连接有拧紧帽,上承板与上连接套连接,下承板与下连接套连接,可调节拧紧栓将下连接套、上连接套通过螺紧纹连接,从而将下承板、上承板连接,拧紧帽固定位置。
6.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可调节拧紧栓的头部内部通过焊接连接有上杆部,所述可调节拧紧栓的头部内部设置有箍紧圆环,所述箍紧圆环的一侧通过卡勾连接有下杆部,所述箍紧圆环的内壁设置有卡紧片,所述卡紧片与上杆部通过接触连接,所述箍紧圆环的外壁开设有卡槽,可调节拧紧栓的头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卡槽的内壁通过间隙配合连接有卡键,所述卡键的曲面与通孔相配合,当不需要调节拧紧栓时,卡键通过通孔与卡槽将箍紧圆环定位,箍紧圆环的卡紧片与下杆部卡勾连接,使其不坠落,调节时,取走卡键,转动下杆部,因为卡紧片与上杆部相接触,箍紧圆环不随下杆部转动,从而下杆部与箍紧圆环分离。
7.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法兰的内壁通过螺紧纹连接有承接套,所述承接套的内壁与上杆部通过螺紧纹连接,所述承接套的底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承接套为非闭环套,将承接套打开与上杆部配合,上下移动使其拧紧纹配合,随着上杆部与上连接套内部过渡配合。
8.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下杆部的内部开设有拧紧纹槽,所述拧紧纹槽的内壁与上杆部通过螺紧纹连接,所述下杆部的顶端通过焊接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限位槽相配合,当下杆部一端到达上杆部底部通过卡勾不断接,限位板通过限位槽将承接套连接,旋转调节后的可调节拧紧栓时,承接套跟随转动。
9.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下杆部的一端与拧紧帽通过螺紧纹连接,所述拧紧帽的一端通过接触连接有缓冲片,所述缓冲片的外侧设置有固定片,所述缓冲片的一端与下连接套通过接触连接,当旋紧拧紧帽,缓冲片受到压力,缓冲片的固定片形变,与拧紧帽侧面接触,从而进行固定。
1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限位板与卡紧片相配合,收缩的可调节拧紧栓,下杆部的限位板穿过卡紧片间的间隙,间接形成卡勾连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1)通过设置有可调节拧紧栓,转动下杆部,因为卡紧片与上杆部相接触,箍紧圆环不随下杆部转动,从而下杆部与箍紧圆环分离,当下杆部一端到达上杆部底部通过卡勾不断接,限位板通过限位槽将承接套连接,旋转调节后的可调节拧紧栓时,承接套跟随转动,实现拧紧栓长短的控制,能很好的适应不同厚度的法兰,减少了建筑成本;(2)通过设置有箍紧圆环,卡键通过通孔与卡槽将箍紧圆环定位,箍紧圆环的卡紧片与下杆部卡勾连接,使其不坠落,保证可调节拧紧栓收缩进行工作时,也能稳定连接法兰;(3)通过设置有承接套,承接套打开与上杆部配合,上下移动使其拧紧纹配合,随着上杆部与法兰内部过渡配合,上干部通过承接套能将法兰固定不动,解决了可调节拧紧栓伸开进入法兰,上杆部不能稳定法兰的问题。
附图说明
1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可调节拧紧栓安装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可调节拧紧栓伸开安装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承接套结构仰视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的箍紧圆环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限位板位置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的缓冲片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承板;2、上连接套;3、可调节拧紧栓;4、拧紧帽;5、下承板;6、卡键;7、上杆部;8、箍紧圆环;9、承接套;10、下杆部;11、拧紧纹槽;12、限位槽;13、卡紧片;14、卡槽;15、限位板;16、缓冲片;17、固定片;18、下连接套。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4.请参阅图1-7,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一种抗剪力强的螺栓连接结构,包括上承板1,其特征在于:上承板1的一端通过过渡配合连接有上连接套2,法兰2的顶部通过螺紧纹连接有可调节拧紧栓3,可调节拧紧栓3的杆部通过螺紧纹连接有下连接套18,下连接套18的内壁通过过渡配合连接有下承板5,可调节拧紧栓3的一端通过螺紧纹连接有拧紧帽4,上承板1与上连接套2连接,下承板5与下连接套18连接,可调节拧紧栓3将下连接套18、上连接套2通过螺紧纹连接,从而将下承板5、上承板1连接,拧紧帽4固定位置;可调节拧紧栓3的头部内部通过焊接连接有上杆部7,可调节拧紧栓3的头部内部设置有箍紧圆环8,箍紧圆环8的一侧通过卡勾连接有下杆部10,箍紧圆环8的内壁设置有卡紧片13,卡紧片13与上杆部7通过接触连接,箍紧圆环8的外壁开设有卡槽14,可调节拧紧栓3的头部开设有通孔19,卡槽14的内壁通过间隙配合连接有卡键6,卡键6的曲面与通孔19相配合,当不需要调节拧紧栓时,卡键6通过通孔19与卡槽14将箍紧圆环8定位,箍紧圆环8的卡紧片13与下杆部10卡勾连接,使其不坠落,调节时,取走卡键6,转动下杆部10,因为卡紧片13与上杆部7相接触,箍紧圆环8不随下杆部10转动,从而下杆部10与箍紧圆环8分离;法兰2的内壁通过螺紧纹连接有承接套9,承接套9的内壁与上杆部7通过螺紧纹连接,承接套9的底部开设有限位槽12,承接套9为非闭环套,将承接套9打开与上杆部7配合,上下移动使其拧紧纹配合,随着上杆部7与上连接套2内部过渡配合;下杆部10的内部开设有拧紧纹槽11,拧紧纹槽11的内壁与上杆部7通过螺紧纹连接,下杆部10的顶端通过焊接连接有限位板15,限位板15与限位槽12相配合,上杆部7底部拧紧纹与拧紧纹槽11相配合,当下杆部10一端到达上杆部7底部通过卡勾不断接,限位板15通过限位槽12将承接套9连接,旋转调节后的可调节拧紧栓3时,承接套9跟随转动;下杆部10的一端与拧紧帽4通过螺紧纹连接,拧紧帽4的一端通过接触连接有缓冲片16,缓冲片16的外侧设置有固定片17,缓冲片16的一端与下连接套18通过接触连接,当旋紧拧紧帽4,缓冲片16受到压力,缓冲片16的固定片17形变,与拧紧帽4侧面接触,从而进行固定;限位板15与卡紧片13相配合,收缩的可调节拧紧栓3,下杆部10的限位板15穿过卡紧片13间的间隙,间接形成卡勾连接;工作原理:上承板1与上连接套2连接,下承板5与下连接套18连接,可调节拧紧栓3将下连接套18、上连接套2通过螺紧纹连接,从而将下承板5、上承板1连接,拧紧帽4固定位置,当不需要调节拧紧栓时,卡键6通过通孔19与卡槽14将箍紧圆环8定位,箍紧圆环8的卡紧片13与下杆部10卡勾连接,下杆部10的限位板15穿过卡紧片13间的间隙,间接形成卡勾连接,使其不坠落,调节时,取走卡键6,转动下杆部10,因为卡紧片13与上杆部7相接触,箍紧圆环8不随下杆部10转动,从而下杆部10与箍紧圆环8分离,将承接套9打开与上杆部7配合,上下移动使其拧紧纹配合,随着上杆部7与上连接套2内部过渡配合,当下杆部10一端到达上杆部7底部通过卡勾不断接,限位板15通过限位槽12将承接套9连接,旋转调节后的可调节拧紧栓3时,承接套9跟随转动,当旋紧拧紧帽4,缓冲片16受到压力,缓冲片16的固定片17形变,与拧紧帽4侧面接触,从而进行固定。
1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
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1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