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70194发布日期:2020-11-27 10:01阅读:59来源:国知局
连接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领域板材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单元。



背景技术:

现在人们对于家具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家具本身的功能,更多的注重家具的美观性对生活体验的提升,家具大多为板材制成,板材通过五金件的连接组成家具,在家具行业当中比较常见的五金连接单元为螺钉、沉头螺栓以及膨胀螺栓等进行连接,虽然都这些五金连接单元在进行两块木板的连接时都能够实现连接的功能,但是在完成连接之后木板的表面总是会留存有多个连接孔,或者是将螺钉和螺栓本身裸露在外,这大大的影响家具整体的美观性,现在亟需一种无缝联接的板材联接结构以及板材联接件。

现有市场中虽然有些隐形的板材连接单元,但该连接单元在安装过程中常因为连接单元的变形或者板材的加工不到位使得连接单元无法顺畅的移动至指定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的问题,提出一种可以无需操作工具,且可以有效保证无缝连接的连接单元。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连接单元,可用于板材连接,包括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连接的第三面,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连接的第四面,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面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由所述第一面延伸至所述第二面。

该连接单元多由固体聚合物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而由该材料加工过程中或安装过程中的应力产生形变,而所述第一凹槽的设置,有效的防止该连接单元成型后的变形,保证生产出的连接单元的尺寸和形状,同时,所述第一凹槽可以有效的容纳安装槽中的木屑、毛刺或气体等,并且由于所述第一凹槽由所述第一面延伸至所述第二面,该连接单元插入安装槽中时木屑或毛刺会顺着所述第一凹槽由底部向上移动,从而保证了木屑、毛刺或气体不会在该连接单元插入安装槽时堆积,避免插入受阻的情况发生,此外,上述设置使得所述第一主体的重量减轻,易于运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凹槽由与所述第三面平行设置的第一凹面,以及由所述第三面向靠近所述第四面方向延伸的第一侧面围设而成。

上述方案中,由于平行于所述第三面的第一凹面的设置,有效的保证了木屑、毛刺等在所述第一凹槽中移动时不会因所述第一凹面的不平整导致木屑或毛刺的堆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侧面垂直于所述第三面设置。

所述第一侧面垂直于所述第三面设置,既有利于加工,也有利于所述第一主体的结构稳定性,能够有效保证所述第一主体的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主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凹槽沿靠近所述第二面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倾斜。

由于所述第一凹槽倾斜的设置,所述第一主体在安装槽中滑动时,木屑或毛刺会更加易于顺着所述第一凹槽移动,防止竖直设置时阻碍物堆积导致无法顺畅移动的情况发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四面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由所述第一面延伸至所述第二面。

所述第二凹槽设置有效的保证了所述第四面一侧的木屑、毛刺和气体可以顺畅的从所述第二凹槽排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二凹槽由与所述第四面平行设置的第二凹面,以及由所述第四面向靠近所述第三面方向延伸的第二侧面围设而成。

上述方案中,由于平行于所述第四面的第二凹面的设置,有效的保证了木屑、毛刺等在所述第二凹槽中移动时不会因所述第二凹面的不平整导致木屑或毛刺的堆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二凹槽沿靠近所述第二面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倾斜。

由于所述第二凹槽倾斜的设置,所述第一主体在安装槽中滑动时,木屑或毛刺会更加易于顺着所述第二凹槽移动,防止竖直设置时阻碍物堆积导致无法顺畅移动的情况发生,此外,由于对应的安装槽加工时多由刀具旋转切削,两侧的毛刺的方向一般相反,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倾斜方向不一致,有效地保证了所述第一主体安装时不会因毛刺的逆向而受阻,而且能保证所述第一主体的结构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平行对置,所述第三面沿靠近所述第二面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四面倾斜,所述第四面沿靠近所述第二面的方向向所述第三面倾斜。

上述设置使得该连接单元类似于梯形的形状,并且在该连接单元移动至预设位置时,安装槽中的对应的配合面与所述第四面和所述第三面均充分接触后将会对该连接单元有效的进行固定,保证两个基材的稳固连接,此外,上述设置与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相配合,使得移动至所述第一主体上部的时候,不易从所述第一凹槽或所述第二凹槽中洒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包括:

第一过渡面,与所述第二面连接,沿靠近所述第一面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倾斜;

第二过渡面,与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三面连接,沿靠近所述第一面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倾斜,沿靠近所述第四面的方向向远离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倾斜。

使得该连接单元安装时,由于第一过渡面和第二过渡面的设置,所述第一主体在相应的安装槽中移动时,对应的安装槽会给所述第一主体一个向预设方向的力,有效的引导该连接单元的移动方向,并使得该连接单元产生预设的微小形变,可以有效保证所述连接单元能够滑到安装槽中的预设位置前,使得所述第三面、第四面可以与安装槽中的对应的限位面充分的面接触,从而将该连接单元有效地限定在对应的安装槽中,进一步的实现了两个基材的稳固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端还包括:

第三过渡面,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一过渡面和所述第二过渡面连接,沿靠近所述第二面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倾斜。

因该连接单元多用于连接板材,板材上加工的安装槽多有一些残留的木屑、毛刺或气体等会阻碍连接单元滑动,而所述第三过渡面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三过渡面与安装槽的支撑面下产生一个容纳空间,有效的防止了底面木屑或者毛刺阻碍该连接单元滑动的情况发生,同时,所述第一过渡面、第二过渡面和所述第三过渡面使得所述第一端较为尖细,即使安装槽加工中堆积木屑现象,该连接单元在所述第一端的作用下也可以插入堆积的障碍中进行滑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单元的第一主体的立体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单元的第一主体的立体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单元的第一主体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单元的第一主体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与本实用新型连接单元配合的基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沿a-a的剖视图。

以上各图中,1、连接单元;11、第一主体;111、第一面;112、第二面;113、第三面;1131、第一凹槽;11311、第一凹面;11312、第一侧面;114、第四面;1141、第二凹槽;11411、第二凹面;11412、第二侧面;115、第一端;1151、第一过渡面;1152、第二过渡面;1153、第三过渡面;1154、截止面;116、第二端;2、基材;21、安装槽;211、第一滑槽;2111、第一限位面;2112、第二限位面;2113、支撑面;212、第二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考图1-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连接单元1的第一主体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111、第二面112、第三面113、第四面114、第一端115和第二端116;

所述第一面111和所述第二面112为平行对置的平面,加工方便且冗余空间大,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面111和所述第二面112也可以为弧面或其他的曲面,不影响使用即可,且可以不使用平行的设置方式。

所述第三面113,与所述第一面111和所述第二面112连接,沿靠近所述第二面112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四面114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四面114,与所述第三面113相对设置,与所述第一面111和所述第二面112连接,沿靠近所述第二面112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三面113的方向倾斜;

此处所述第三面113和所述第四面114相对于所述第三面113和所述第四面114中间的某个平面呈对称设置,使得所述第一主体1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面111和所述第三面113的截面上呈等腰梯形,上述设置有利于产品的加工和稳定性,且利于产品的安装。

所述第一端115和所述第二端116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115包括:

第一过渡面1151,与所述第二面112连接,沿靠近所述第一面111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二端116的方向倾斜;

第二过渡面1152,与所述第二面112和所述第三面113连接,沿靠近所述第一面111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二端116的方向倾斜,沿靠近所述第四面114的方向向远离所述第二端116的方向倾斜;

第三过渡面1153,与所述第一面111、所述第一过渡面1151和所述第二过渡面1152连接,沿靠近所述第二面112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二端116的方向倾斜;

截止面1154,设于所述第一过渡面1151和所述第二过渡面1152远离所述第二端116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过渡面1151、第二过渡面1152、第三过渡面1153连接。

所述第一过渡面1151和所述第二过渡面1152受到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过渡面1151和所述第二过渡面1152的力,引导该连接单元1向两个力的合力方向移动,并使该连接单元1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过渡面1151和所述第二过渡面1152的方向产生微小形变,进一步保证了该连接单元1能够顺利的移动至预设位置。

因该连接单元1多用于连接板材,板材上加工的安装槽多有一些残留的木屑、毛刺或气体等会阻碍连接单元1滑动,而所述第三过渡面1153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三过渡面1153与安装槽的支撑面下产生一个容纳空间,有效的防止了底面木屑或者毛刺阻碍该连接单元1滑动的情况发生,同时,所述第一过渡面、第二过渡面和所述第三过渡面使得所述第一端较为尖细,即使安装槽加工中堆积木屑现象,该连接单元1在所述第一端的作用下也可以插入堆积的障碍中进行滑动。

所述截止面1154的设置,在所述第三面113以及所述第四面114移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端115不会与该安装槽的端部接触,增大了冗余空间,有效的保证了该连接单元1的稳固安装。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过渡面1151和所述第二过渡面1152如图2所示的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过渡面1151与所述第三面113的夹角优选为30-50°之间,所述第一过渡面1151与所述第二面112的夹角优选为50-70°,所述第三过渡面1153与所述第一面11的夹角优选为10-30°,与所述第一过渡面1151、第二过渡面1152、截止面1154配合,最薄弱端依然符合结构强度的要求。

所述第二端116与所述第一端115对称设置,使得所述第一主体11在使用时无需考虑正反。

继续参考图1-5,所述第三面113上还设有第一凹槽1131,所述第一凹槽1131由所述第一面111延伸至所述第二面112,所述第一凹槽1131由第一凹面11311和两个第一侧面11312围设而成,所述第一凹面11311平行于所述第三面113设置,所述第一侧面11312垂直于所述第三面113并由所述第三面113向靠近所述第四面114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凹槽1131沿靠近所述第二面112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一端115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四面114上设置有第二凹槽1141,所述第二凹槽1141由所述第一面111延伸至所述第二面112,所述第二凹槽1141由第二凹面11411和两个第一侧面11412围设而成,所述第二凹面11411平行于所述第四面114设置,所述第二侧面11412垂直于所述第四面114并由所述第四面114向靠近所述第三面113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凹槽1141沿靠近所述第二面112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二端116的方向倾斜。

由于所述第一凹槽1131和所述第二凹槽1141由所述第一面111延伸至所述第二面112,该连接单元1插入安装槽中时木屑或毛刺会顺着所述第一凹槽1131和所述第二凹槽1141由底部向上移动,从而保证了木屑、毛刺或气体不会在该连接单元1插入安装槽时堆积,避免插入受阻的情况发生,由于所述第一凹槽1131和所述第二凹槽1141倾斜的设置,所述第一主体1在安装槽中滑动时,木屑或毛刺会更加易于顺着所述第一凹槽1131和第二凹槽1141移动,避免竖直设置时阻碍物堆积导致无法顺畅移动的情况发生,此外,由于对应的安装槽加工时多由刀具旋转切削,两侧的毛刺的方向一般相反,所述第二凹槽1141与所述第一凹槽1131的倾斜方向不一致,有效地保证了所述第一主体1安装时不会因毛刺的逆向而受阻,而且能保证所述第一主体的结构强度。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凹槽1131可如图1-4所示的与沿靠近所述第二面112的方向向靠近所述第一端115或所述第二端116的方向倾斜,也可以不倾斜,均不影响本实施例的实施,此处优选倾斜在于滑动时其阻碍物易于移动。

参考图6-7,为适用于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单元1基材2,所述基材2包括安装槽21,所述安装槽21包括第一滑槽211,所述第一滑槽211由第一限位面2111、第二限位面2112和支撑面2113围设而成,所述第一限位面2111与所述第三面113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面2112与所述第四面114对应设置,所述支撑面2113与所述第一面111对应设置

使得该连接单元1安装时,由于第一过渡面1151的设置,所述第一主体11在相应的安装槽21中移动时,所述第一限位面2111会给所述第三面113一个向预设方向的力,有效的引导该连接单元1的移动方向,并使得该连接单元1产生预设的微小形变,可以有效保证所述连接单元1能够滑到安装槽21中的预设位置前,使得所述第四面114可以与安装槽21中的对应的第二限位面2112充分的面接触,而所述支撑面2113与所述第一面111配合、所述第二限位面2111与所述第四面114配合,从而将该连接单元1有效地限定在安装槽21中,进一步的实现了两个基材2的稳固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