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输车驱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96097发布日期:2020-12-08 13:11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运输车驱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组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运输车驱动组件。



背景技术:

我国有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以家为中心,半径3km的地方是主要活动范围,家里的田和地、养殖场等都基本在这个范围内,几乎每天都需要打理,比如肥料、种子、谷物、薯类、农具等都需要经常运输。

现有的农用运输车均是电机和减速机直接配合连接,电机将运转力矩传送到减速机,减速机减速后再将转力矩传送给车轮,以使车轮运行。

当运输车负载较小或路面较为平整时如平原地区等,电机直接传输给减速机的动力足够运输车的运输,但当运输车负载较大或路面陡峭时如山地,单纯依靠电机直接输出动力往往不足,需要人工辅助推动运输车前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运输车驱动组件,目的在于当运输车运行到较为陡峭的地面或者负载较重时,驱动组件可以提供更大的力矩给车轮,以使运输车可以顺利行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运输车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和减速机,电机将运转力矩传送到减速机,减速机减速后再将转力矩传送给车轮,电机和减速机之间设有冲击块,冲击块的输入端与电机的输出端轴连接,冲击块的输出端与减速机的输入端轴连接。

可选的,冲击块包括:

外壳,外壳的两端分别与电机和减速机的外壳固连;

输出轴,输出轴沿径向设置在外壳内部,输出轴的第一端伸出外壳与减速机的输入端轴连接,输出轴的第二端具有第一凹槽;

冲击轴,冲击轴的第一端具有凸台,凸台与第一凹槽位置对应,凸台的外尺寸小于第一凹槽的内尺寸,冲击轴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凹槽;

压力轴承,压力轴承设置在第二凹槽内;

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第一端与压力轴承连接;

输入轴,输入轴的第一端穿过第一弹簧内腔与冲击轴滑动连接,输入轴的第二端的外周具有环形挡片,环形挡片的外径大于第一弹簧的外径,第一弹簧的第二端与环形挡片抵接,输入轴的第二端与电机的输入端轴连接。

可选的,输入轴的外周壁及冲击轴的内周壁分别具有滑槽,滑槽为人字形,滑槽内嵌有两个滚珠,滚珠沿滑槽旋转上下移动。

可选的,压力轴承和第一弹簧之间设有垫片。

可选的,外壳为套体,外壳的第一端的外周具有第一凸缘,第一凸缘的第一端与外壳的外周壁固连,第一凸缘的第二端向远离外壳的轴线方向延伸,外壳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凸缘,第二凸缘的内壁与外壳的第二端的外周壁固连,第二凸缘的外壁向远离外壳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一凸缘通过螺纹紧固件与减速机的外周壁固连,第二凸缘通过螺纹紧固件与电机的外周壁固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运输车驱动组件,通过在电机与减速机间设置的冲击块,可以实现在负载大于80%时冲击块将电机的输入力转换为冲击力输出到减速机,此时冲击块可以将输入扭矩提高50-100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山地微型电动运输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山地微型电动运输车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击块与电机及减速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击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击块的外部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锁合装置和第二锁合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锁合装置的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锁合装置的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锁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辅助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速机保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遥控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体,11-前板,110-竖板,111-横板,12-侧板,13-后板,14-底板,141-孔盖,15-第一锁合装置,151-锁片,152-缺口,153-卡接部,154-限位部,16-第二锁合装置,161-内壳,162-拉杆,163-第二弹簧,164锁钩,165-定位销,166-固定壳,2-电器控制箱,3-座椅,4-扶手,5-电机,51-电机辅助支架,6-冲击块,61-外壳,611-第一凸缘,622-第二凸缘,62-输出轴,621-第一凹槽,63-冲击轴,631-凸台,632-第二凹槽,64-压力轴承,65-第一弹簧,66-输入轴,661-环形挡片,662-滑槽,67-滚珠,68-垫片,7-减速机,8-车轮,9-控制台,91-钥匙开关,92-急停按钮,10-增高垫,21-水箱,211-水龙头,22-减速机保护板,23-遥控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3-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车驱动组件,包括:电机5和减速机7,电机5将运转力矩传送到减速机7,减速机7减速后再将转力矩传送给车轮,电机5和减速机7之间设有冲击块6,冲击块6的输入端与电机5的输出端轴连接,冲击块6的输出端与减速机7的输入端轴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减速机7为蜗杆减速机。

通过在电机5与减速机7间设置的冲击块6,可以实现在负载大于80%时冲击块6将电机5的输入力转换为冲击力输出到减速机7,此时冲击块6可以将输入扭矩提高50-100倍。

可选的,冲击块6包括:外壳61,外壳61的两端分别与电机5和减速机7的外壳固连,以将冲击块6外部与电机5和减速机7固定,输出轴62,输出轴62沿径向设置在外壳61内部,输出轴62的第一端伸出外壳61与减速机的输入端轴连接,输出轴62的第二端具有第一凹槽621;冲击轴63,冲击轴63的第一端具有凸台631,凸台631与第一凹槽621位置对应,凸台631的外尺寸小于第一凹槽621的内尺寸,冲击轴63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凹槽632;压力轴承64,压力轴承64设置在第二凹槽632内;第一弹簧65,第一弹簧65的第一端与压力轴承64连接;输入轴66,输入轴66的第一端穿过第一弹簧65内腔与冲击轴63滑动连接,输入轴66的第二端的外周具有环形挡片661,环形挡片661的外径大于第一弹簧65的外径,第一弹簧65的第二端与环形挡片661抵接,输入轴66的第二端与电机5的输入端轴连接。

可选的,输入轴66的外周壁及冲击轴63的内周壁分别具有滑槽662,滑槽662为人字形,滑槽662内嵌有两个滚珠67,滚珠67沿滑槽662旋转上下移动。

可选的,压力轴承64和第一弹簧65之间设有垫片68。

可选的,外壳61为套体,外壳61的第一端的外周具有第一凸缘611,第一凸缘611的第一端与外壳61的外周壁固连,第一凸缘611的第二端向远离外壳61的轴线方向延伸,外壳61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凸缘612,第二凸缘612的内壁与外壳61的第二端的外周壁固连,第二凸缘612的外壁向远离外壳61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一凸缘通过螺纹紧固件与减速机7的外周壁固连,第二凸缘612通过螺纹紧固件与电机5的外周壁固连,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缘611为矩形,第二凸缘612为圆环形。

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电机5运转的力矩传送到输入轴66,输入轴66将运转力矩通过两个滚珠67传送到冲击轴63,两个滚珠67也起到定位作用,输入轴66外部和冲击轴63内部都有滚珠67移动的人字形的滑槽662,滚珠67和冲击轴63只能按滑槽662位置旋转上下移动,当路面平整和车辆轻载时,第一弹簧65压住垫片68、压力轴承64和冲击轴63,此时,冲击轴63的第一端的凸台631与输出轴62的第一凹槽621相互结合输出转矩,冲击轴63将力矩传送到输出轴62,输出轴62将运转力矩传送到减速机7。当路面陡峭和车辆重载时,冲击轴63和第一弹簧65受到力矩大于负载的80%-90%时,第一弹簧65压缩,冲击轴63上移,冲击轴63的第一端的凸台631与输出轴62的第一凹槽621脱开,脱开后第一弹簧65和冲击轴63所受力矩减小,第一弹簧65推动冲击轴63旋转下移,冲击轴63的第一端的凸台631与输出轴62的第一凹槽621高速撞击,使输出轴62输出旋转冲击力矩,此时转速最低,输出力矩最大,可提高力矩50-100倍,输出轴62将运转力矩传送到蜗杆减速机,减速机减速后送到车轮运行。

实施例二:

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运输车驱动组件用于一种山地微型电动运输车。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山地微型电动运输车,包括:车体1、电器控制箱2、座椅3、扶手4、多个电机5、多个冲击块6、多个减速机7、车轮8、控制台9,车体1由前板11、一对侧板12、后板13、底板14构成,底板14呈矩形状,前板11、一对侧板12、后板13两两间分别通过第一锁合装置15可拆卸连接,前板11、一对侧板12、后板13的底部分别与底板14的四周铰接,前板11包括竖板110和横板111,竖板110的底部与所述横板111垂直固定,电器控制箱2固定在横板111上,横板111的前端延伸出电器控制箱2的前端,电器控制箱2的后端面紧抵竖板110的前端面,电池和控制器设置于电器控制箱2内部,电机5分别与电池和控制器电连接,座椅3设置在电器控制箱2上,座椅3的后端面与竖板110的前端面固连,扶手4为u形状,扶手4的两端分别与前板11靠近两侧边缘处连接,扶手4的第一端与前板11铰接,扶手4的第二端与前板11通过第二锁合装置16可拆卸连接,第二锁合装置16固定于前板11上,电机5固定在底板15的下端面上,冲击块6与电机5个数相同,冲击块6的输入端与电机5的输出端轴连接,减速机7与电机5个数相同,冲击块6的输出端与减速机7的输入端轴连接,车轮8设于车体1下端,车轮8与减速机7的输出轴连接,控制台9固定于扶手4上,控制台9上设有设有用于控制车辆开启、关闭的钥匙开关91和控制车辆紧急制动的急停按钮92,钥匙开关91和急停按钮92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急停按钮92和钥匙开关91的控制线从扶手4管内穿过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控制车辆的开启、关闭和紧急制动,充电口可设置在电器控制箱2上。

在本实施例中,车辆长1.442米、宽0.66米、高1.155米,车箱净尺寸:长1米、宽0.6米、高0.83米,净容量0.5立方米,载重500kg,轮距宽度:0.492米,可行驶在宽度大于0.6米的道路上,电机5、冲击块6、减速机7均设置4个,储能设备采用新型环保高效锂电池,电池容量:60v/60a(磷酸铁锂电池),充电器与锂电池匹配8a,驱动设备电机5采用永磁无刷调速电动机,单台永磁无刷电动机选用60v/1kw,减速机7选用蜗杆减速机:nmrv063型,转速比15: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山地微型电动运输车能替换人力运输,降低劳动强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在电机与减速机间设置的冲击块,可以实现在负载大于80%时冲击块将电机的输入力转换为冲击力输出到减速机,此时冲击块可以将输入扭矩提高50-100陪,满足山路运输的需求。

使用方法:充电时关闭电器控制箱2上的急停按钮92,连接充电器,此时只供充电器充电,其它电路会自动断开,即可防止误操作,也可提高电路安全性,充电完成取下充电器,断开充电断路器。打开急停按钮92,开启钥匙开关91,旋开急停按钮92,钥匙开关可防止儿童操作,此时车辆会延时5秒,5秒内不可动车,车辆需要自检,延时的目的是防止车辆一打开电源就运行,给操作人员有一定的缓冲时间,如果在启动5秒内操控了车辆,需要关断钥匙开关91或急停按钮92。

如图4所示,冲击块6包括:外壳61,外壳61的两端分别与电机5和减速机7的外壳固连,输出轴62,输出轴62沿径向设置在外壳61内部,输出轴62的第一端伸出外壳61与减速机的输入端轴连接,输出轴62的第二端具有第一凹槽621,冲击轴63,冲击轴63的第一端具有凸台631,凸台631与第一凹槽621位置对应,凸台631的外尺寸小于第一凹槽621的内尺寸,冲击轴63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凹槽632,压力轴承64,压力轴承64设置在第二凹槽632内,第一弹簧65,第一弹簧65的第一端与压力轴承64连接,第一弹簧65的第二端与环形挡片661抵接,输入轴66,输入轴66的第一端穿过第一弹簧65内腔与冲击轴63滑动连接,输入轴66的第二端的外周具有环形挡片661,环形挡片661的外径大于第一弹簧65的外径,输入轴66的第二端与电机5的输入端轴连接。

具体的,输入轴66的外周壁及冲击轴63的内周壁分别具有滑槽662,滑槽662为人字形,滑槽662内嵌有两个滚珠67,滚珠67沿滑槽662旋转上下移动。

可选的,压力轴承64和第一弹簧65间设有垫片68。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壳61为套体,外壳61的第一端的外周具有第一凸缘611,第一凸缘611的第一端与外壳61的外周壁固连,第一凸缘611的第二端向远离外壳61的轴线方向延伸,外壳61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凸缘612,第二凸缘612的内壁与外壳61的第二端的外周壁固连,第二凸缘612的外壁向远离外壳61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一凸缘通过螺纹紧固件与减速机7的外周壁固连,第二凸缘612通过螺纹紧固件与电机5的外周壁固连,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缘611为矩形,第二凸缘612为圆环形。

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电机5运转的力矩传送到输入轴66,输入轴66将运转力矩通过两个滚珠67传送到冲击轴63,两个滚珠67也起到定位作用,输入轴66外部和冲击轴63内部都有滚珠67移动的人字形的滑槽662,滚珠67和冲击轴63只能按滑槽662位置旋转上下移动,当路面平整和车辆轻载时,第一弹簧65压住垫片68、压力轴承64和冲击轴63,此时,冲击轴63的第一端的凸台631与输出轴62的第一凹槽621相互结合输出转矩,冲击轴63将力矩传送到输出轴62,输出轴62将运转力矩传送到减速机7。当路面陡峭和车辆重载时,冲击轴63和第一弹簧65受到力矩大于负载的80%-90%时,第一弹簧65压缩,冲击轴63上移,冲击轴63的第一端的凸台631与输出轴62的第一凹槽621脱开,脱开后第一弹簧65和冲击轴63所受力矩减小,第一弹簧65推动冲击轴63旋转下移,冲击轴63的第一端的凸台631与输出轴62的第一凹槽621高速撞击,使输出轴62输出旋转冲击力矩,此时转速最低,输出力矩最大,可提高力矩50-100倍,输出轴62将运转力矩传送到蜗杆减速机,减速机减速后送到车轮运行。

如图6-8,第一锁合装置15包括:锁片151和锁扣,锁片151的第一端与转轴固连,锁片151与转轴相垂直,转轴外套设有轴套,轴套分别与前板11、一对侧板12、后板13的一侧边缘固连,锁片151的第二端具有缺口152,锁扣包括:卡接部153和限位部154,卡接部153的第一端与分别与前板11、一对侧板12、后板13的另一侧边缘固连,卡接部153的外尺寸与缺口152相配合,锁片151通过缺口152与卡接部153卡合,限位部154与卡接部153的第二端固连,限位部154的外尺寸大于缺口152的外尺寸。将锁片151的缺口与卡接部153进行锁合,实现了锁片151和锁扣的锁合,即使车体的前板11、一对侧板12、后板13均可相对底板14打开,从而实现了车体1的整体分体式设计,方便使用者搬运货物上车。

具体的,底板14分别通过合页分别与前板11、一对侧板12、后板13的底部铰接。

可选的,还包括扶手4,扶手4为u形状,扶手4的两端分别与前板11靠近两侧边缘处连接,扶手4的第一端与前板11铰接,扶手4的第二端与前板11通过第二锁合装置16可拆卸连接,第二锁合装置16固定于前板11上,这样方便将扶手4一端与车体1分离,方便使用者进入扶手4所限定的驾驶位内,同时也可实现车体1整体式拆卸。

结合图6和图9,第二锁合装置16包括:内壳161、拉杆162、第二弹簧163、锁钩164、定位销165、固定壳166,内壳161的第一侧具有空腔,内壳161的第二侧具有连通槽,内壳161的前后方向具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连通槽相垂直,拉杆162的上端穿出内壳161的上端,拉杆162的下端容纳在空腔内,第二弹簧163的第一端固定在拉杆162的下端,第二弹簧163容纳在空腔内,锁钩164的直臂端与第二弹簧163的第二端固连,锁钩164包括一直臂端和一弯钩端,弯钩端固连于直臂端的末端,锁钩164的弯钩端穿出连通槽延伸出内壳161的侧壁,定位销165穿过直臂端的中间位置和第一通孔延伸出内壳161的前后端,扶手4为中空管体,扶手4的第二端具有开口朝上的通槽,锁钩164的弯钩端穿过通槽以实现前板11与扶手4的锁合,固定壳166罩设在内壳161的外周,固定壳166的上端具有圆孔,拉杆162穿过圆孔延伸出固定壳166的上端面,弯钩端延伸出固定壳166的前端面,固定壳166的后端面与前板11固定连接。

使用方法:需要将扶手4锁合到前板11时,只需将拉杆162按下,此时锁钩164的直臂端绕定位销165向下移动,利用杠杆原理,锁钩164的弯钩端向上移动钩住扶手4上的通槽,从而实现了扶手4和前板11的锁合,同样,需要打开扶手4时,上提拉杆162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簧163上端抵住内壳161内壁,第二弹簧163使拉杆162在不受理的情况下杠杆保持平衡。

如图1-2所示,车体1内设有水箱21,水箱21具有水龙头211,后板13下部具有第二通孔,水龙头211与第二通孔位置对应,水龙头211穿过第二通孔延伸出车体1外,分离式水箱21,可装固体也可装液体,水箱尺寸:长0.996米、宽0.59米、高0.85米。

如图2所示,减速机7与底板14间设有增高垫10,可以增加车轮8与底板14的距离,防止车轮8与底板14摩擦。

结合图2和图10,在本实施例中,永磁无刷电机通过电机辅助支架51分别固定在底板14的下端面上,电机辅助支架51包括u形板和两块耳板,耳板的第一端分别与u形板的端面固连,耳板的第二端向远离u形板的轴线方向延伸,耳板垂直于u形板的轴线,两块耳板与底板14固定连接,永磁无刷电机卡接入电机辅助51支架内,以将永磁无刷电机固定在底板14的下端面上。

结合图2和图11,在本实施例中,蜗杆减速机外还固连有减速机保护板22,减速机保护板22呈z字形,上端面与底板14固定,下端面与蜗杆减速机的下端面固定,用以保护蜗杆减速机。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4上具有减速机7的加油孔,减速机7的加油孔与蜗杆减速机位置对应,用以减速机加油润滑油,减速机7的加油孔处设有孔盖141,用于密封加油孔。

参考图12,关于车辆控制方面,应用现有技术中的控制方向、速度、刹车等均可以,也可以设计一个遥控器23,遥控器23包括急停按钮、速度旋钮、倒车按钮、电池盒等,电器控制箱2内设接收模块和处理器,接收模块收到遥控器发来的控制信号,并传送到处理器,处理器控制车辆的刹车、前进、倒车、转向、速度等所有功能。

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山地微型电动运输车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人工效率的3-5倍),具有体积小、使用灵活、运行成本低、运输种类齐全、对道路宽度要求低,几乎不用考虑道路加宽的难题,为山地地区也增加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