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屏显示装置的支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22102发布日期:2021-07-27 13:24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屏显示装置的支撑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屏显示器,尤其涉及一种分屏显示装置的支撑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工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多屏显示的场合,可以采用笔记本电脑外接分屏显示装置的方式实现扩展。实际应用中,一些小型的分屏显示装置需要挂持在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才能较好地与笔记本电脑匹配使用,但是,当分屏显示装置独立使用时,因其难以直立或者斜立放置,导致分屏显示装置必须倚靠在某处才能方便用户观看,由此可见,现有的分屏显示装置因缺少支撑功能而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对分屏显示装置起到支撑作用,同时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和使用的支撑机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分屏显示装置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安装于所述分屏显示装置的左撑板或者右撑板上,所述左撑板或者所述右撑板的背侧开设有卡槽,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有方管撑臂,所述方管撑臂设于所述卡槽内,且所述方管撑臂能够相对所述卡槽翻转预设角度,所述方管撑臂内穿设有伸缩臂,所述伸缩臂由所述方管撑臂的下端伸出,且所述伸缩臂与所述方管撑臂滑动配合,所述方管撑臂的侧部穿设有顶紧螺丝,所述顶紧螺丝与所述方管撑臂螺纹配合,且所述顶紧螺丝的端部朝向所述伸缩臂,借由所述顶紧螺丝与所述伸缩臂的顶紧配合,将所述伸缩臂固定于所述方管撑臂内。

优选地,所述卡槽内固定有横轴,所述横轴穿过所述方管撑臂的上端部且二者转动配合,所述方管撑臂的上端拐角处形成有圆角部,所述圆角部与所述卡槽的内壁相互抵接,且所述圆角部与所述卡槽的内壁滑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伸缩臂上开设有狭长槽口,所述狭长槽口沿所述伸缩臂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方管撑臂内固定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卡设于所述狭长槽口内且二者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顶紧螺丝位于所述方管撑臂外侧的部分形成有旋拧螺帽,所述卡槽的边缘处开设有容置槽,当所述方管撑臂翻转至所述卡槽之内时,所述旋拧螺帽容纳于所述容置槽内。

优选地,所述伸缩臂的下端固定有软胶胶垫。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分屏显示装置的支撑机构中,在所述左撑板或者所述右撑板的背侧设置了卡槽,同时令所述方管撑臂能够相对所述卡槽翻转预设角度,当分屏显示装置需要独立使用时,可将所述方管撑臂向外翻转,然后将所述伸缩臂向外伸出相应长度,再利用所述顶紧螺丝将所述伸缩臂锁紧于所述方管撑臂内,基于上述结构关系,可利用所述伸缩臂和所述方管撑臂对所述左撑板或者所述右撑板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分屏显示装置能够直立或者倾斜一定角度,从而满足了独立使用的应用需求,当分屏显示装置需要与笔记本电脑屏幕结合使用时,只需旋松所述顶紧螺丝,将所述伸缩臂退缩至所述方管撑臂内,再将所述方管撑臂翻转回所述卡槽内即可完成收拢,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机构的收放操作简单,易于使用,能够满足多种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分屏显示装置展开状态的立体图一;

图2为分屏显示装置展开状态的立体图二;

图3为左撑板和右撑板的内部结构图;

图4为夹紧机构的结构图一;

图5为夹紧机构的结构图二;

图6为夹紧机构的局部分解图一;

图7为夹紧机构的局部分解图二;

图8为显示屏翻转机构的结构图一;

图9为显示屏翻转机构的结构图二;

图10为分屏显示装置折叠状态的立体图一;

图11为分屏显示装置折叠状态的立体图二;

图12为支撑机构的结构图;

图13为支撑机构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分屏显示装置的支撑机构,结合图1、图2、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支撑机构6安装于所述分屏显示装置的左撑板1或者右撑板2上,所述左撑板1或者所述右撑板2的背侧开设有卡槽60,所述支撑机构6包括有方管撑臂61,所述方管撑臂61设于所述卡槽60内,且所述方管撑臂61能够相对所述卡槽60翻转预设角度,所述方管撑臂61内穿设有伸缩臂62,所述伸缩臂62由所述方管撑臂61的下端伸出,且所述伸缩臂62与所述方管撑臂61滑动配合,所述方管撑臂61的侧部穿设有顶紧螺丝63,所述顶紧螺丝63与所述方管撑臂61螺纹配合,且所述顶紧螺丝63的端部朝向所述伸缩臂62,借由所述顶紧螺丝63与所述伸缩臂62的顶紧配合,将所述伸缩臂62固定于所述方管撑臂61内。

上述机构中,在所述左撑板1或者所述右撑板2的背侧设置了卡槽60,同时令所述方管撑臂61能够相对所述卡槽60翻转预设角度,当分屏显示装置需要独立使用时,可将所述方管撑臂61向外翻转,然后将所述伸缩臂62向外伸出相应长度,再利用所述顶紧螺丝63将所述伸缩臂62锁紧于所述方管撑臂61内,基于上述结构关系,可利用所述伸缩臂62和所述方管撑臂61对所述左撑板1或者所述右撑板2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分屏显示装置能够直立或者倾斜一定角度,从而满足了独立使用的应用需求,当分屏显示装置需要与笔记本电脑屏幕结合使用时,只需旋松所述顶紧螺丝63,将所述伸缩臂62退缩至所述方管撑臂61内,再将所述方管撑臂61翻转回所述卡槽60内即可完成收拢,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机构的收放操作简单,易于使用,能够满足多种使用需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槽60内固定有横轴64,所述横轴64穿过所述方管撑臂61的上端部且二者转动配合,所述方管撑臂61的上端拐角处形成有圆角部610,所述圆角部610与所述卡槽60的内壁相互抵接,且所述圆角部610与所述卡槽60的内壁滑动配合。基于上述结构关系,使得所述方管撑臂61向外翻转后能够定位在相应角度,进而对所述方管撑臂61的翻转范围起到限制作用。

为了对所述伸缩臂62的伸缩行程起到限位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伸缩臂62上开设有狭长槽口620,所述狭长槽口620沿所述伸缩臂62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方管撑臂61内固定有限位块621,所述限位块621卡设于所述狭长槽口620内且二者滑动连接。

为了便于旋拧所述顶紧螺丝63,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紧螺丝63位于所述方管撑臂61外侧的部分形成有旋拧螺帽630,所述卡槽60的边缘处开设有容置槽65,当所述方管撑臂61翻转至所述卡槽60之内时,所述旋拧螺帽630容纳于所述容置槽65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伸缩臂62的下端固定有软胶胶垫622。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笔记本电脑屏幕分屏显示装置,结合图1、图2、图3、图10和图11所示,其包括有左撑板1和右撑板2,所述左撑板1的边缘处形成有左滑臂10,所述右撑板2的边缘处形成有右滑臂21,所述右滑臂21与所述左滑臂10上下平行,所述左滑臂10插设于所述右撑板2内且二者滑动配合,所述右滑臂21插设于所述左撑板1内且二者滑动配合,所述左撑板1的左上角处和所述右撑板2的右上角处分别设有用于夹持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夹紧机构3,所述左撑板1的左侧边缘处设有左显示屏4且二者铰链配合,所述右撑板2的右侧边缘处设有右显示屏5且二者铰链配合,所述左撑板1或者所述右撑板2的背侧设有能够向外翻转预设角度的支撑机构6。

上述装置中,所述左撑板1和右撑板2可贴合于笔记本电脑屏幕背侧,同时利用夹紧机构3将笔记本电脑屏幕与所述左撑板1和右撑板2相互固定,从而更好地将分屏显示装置与笔记本电脑屏幕相互结合使用,同时搭配折叠式的左显示屏4和右显示屏5来实现分频显示,当分屏显示装置需要独立使用时,还可以利用支撑机构6将该分屏显示装置支撑于斜立状态,进而满足多种应用需求。基于上述特性可见,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而言,其实现了分屏显示,而且能适配多种尺寸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同时,本实用新型体积小巧,兼具折叠与支撑能力,较好地满足了用户需要和市场需求。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右撑板2内设有齿轮21,所述左滑臂10的侧边形成有齿条部11,所述齿条部11与所述齿轮21相互啮合。

在上述齿轮21与齿条部11的配合作用下,使得所述左滑臂10不仅可相对所述右撑板2滑动,还能与所述齿轮21进行联动,因齿轮21与齿条部11之间具有一定的阻尼,使得所述左撑板1和右撑板2之间的相对平移动作更加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定位作用,可有效防止所述左撑板1和右撑板2在使用过程中自动张开,大大提高了分屏显示装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左撑板1包括有左底板12和左面板13,所述左底板12与所述左面板13相对拼合且二者固定连接。

相应地,所述右撑板2包括有右底板22和右面板23,所述右底板22与所述右面板23相对拼合且二者固定连接。

为了更好地容纳所述齿轮21,本实施例中,所述右底板22的左侧边缘处形成有圆形支座24,所述齿轮21设于所述圆形支座24内且二者转动配合。

相应地,所述右面板23上形成有圆形面盖25,所述圆形面盖25覆盖所述齿轮21,且所述圆形面盖25与所述圆形支座24相互卡合。

为了在拼合后更好地相互匹配,本实施例中,所述左撑板1的右侧边缘处开设有半圆形凹口14,且所述半圆形凹口14与所述圆形支座24相对设置,当所述左撑板1与所述右撑板2相对拼合时,所述圆形支座24的左半部容置于所述半圆形凹口14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左撑板1和右撑板2的边缘处均形成有边壳30,所述夹紧机构3包括有倒u形扣片31,所述倒u形扣片31的第一支臂310插设于所述边壳30内,且所述第一支臂310能够相对所述边壳30前后滑动,所述倒u形扣片31的第二支臂311向所述边壳30的前侧延伸,且所述第二支臂311与所述边壳30之间形成有用于夹持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夹口32,所述第一支臂310的前侧与所述边壳30之间夹设有夹紧弹簧33,借由所述夹紧弹簧33施加的弹力驱使所述倒u形扣片31向后运动,进而将所述笔记本电脑屏幕夹紧于所述夹口32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右撑板2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有向前凸出的前台阶部200,所述右显示屏5夹设于上下两个前台阶部200之间,且所述右显示屏5均与上下两个前台阶部200转动连接,所述左撑板1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有向后凸出的后台阶部100,所述左显示屏4夹设于上下两个后台阶部100之间,且所述左显示屏4均与上下两个后台阶部100转动连接;

借由所述右显示屏5与上下两个前台阶部200的配合,令所述右显示屏5能够向所述左撑板1和所述右撑板2的前侧翻转;

借由所述左显示屏4与上下两个后台阶部100的配合,令所述左显示屏4能够向所述左撑板1和所述右撑板2的后侧翻转。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撑板1或者所述右撑板2的背侧开设有卡槽60,所述支撑机构6包括有方管撑臂61,所述方管撑臂61设于所述卡槽60内,且所述方管撑臂61能够相对所述卡槽60翻转预设角度,所述方管撑臂61内穿设有伸缩臂62,所述伸缩臂62由所述方管撑臂61的下端伸出,且所述伸缩臂62与所述方管撑臂61滑动配合,所述方管撑臂61的侧部穿设有顶紧螺丝63,所述顶紧螺丝63与所述方管撑臂61螺纹配合,且所述顶紧螺丝63的端部朝向所述伸缩臂62,借由所述顶紧螺丝63与所述伸缩臂62的顶紧配合,将所述伸缩臂62固定于所述方管撑臂61内。

实施例三

实际应用中,当分屏显示装置需要与笔记本配合使用时,最好是将分屏显示装置挂持于笔记本电脑屏幕上,但是如何将分屏显示装置与笔记本电脑屏幕良好结合,如何防止分屏显示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掉落,是现有技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对此,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分屏显示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夹紧机构,结合图1、图2、图4至图7所示,所述夹紧机构3设于所述分屏显示装置的左撑板1和右撑板2上,所述左撑板1和右撑板2的边缘处均形成有边壳30,所述夹紧机构3包括有倒u形扣片31,所述倒u形扣片31的第一支臂310插设于所述边壳30内,且所述第一支臂310能够相对所述边壳30前后滑动,所述倒u形扣片31的第二支臂311向所述边壳30的前侧延伸,且所述第二支臂311与所述边壳30之间形成有用于夹持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夹口32,所述第一支臂310的前侧与所述边壳30之间夹设有夹紧弹簧33,借由所述夹紧弹簧33施加的弹力驱使所述倒u形扣片31向后运动,进而将所述笔记本电脑屏幕夹紧于所述夹口32内。

上述机构中,在所述左撑板1和右撑板2的边缘处分别设置了倒u形扣片31,利用倒u形扣片31可以扣接在笔记本电脑屏幕的上沿,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令所述倒u形扣片31的第一支臂310能够相对所述边壳30前后滑动,在所述夹紧弹簧33施加的弹力作用下,可将所述笔记本电脑屏幕弹性夹紧于所述夹口32内,使得所述左撑板1和右撑板2不仅能稳定地贴合于笔记本电脑屏幕的背侧,还能更加可靠地与笔记本电脑屏幕弹性夹持配合。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能令分屏显示装置与笔记本电脑屏幕良好结合,可有效防止分屏显示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掉落,大大提高了使用安全性与可靠性。

为了更好地容纳所述倒u形扣片31,本实施例中,所述边壳30上开设有插口300,所述倒u形扣片31设于所述插口300内。

为了对所述倒u形扣片31起到遮挡、隐藏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口300的前侧形成有挡缘301,所述倒u形扣片31的上方设有l形挡板302,所述l形挡板302的前端形成有榫舌303,所述挡缘301上开设有榫槽304,所述榫舌303插设于所述榫槽304内且二者紧密配合,所述l形挡板302的内侧形成有凸块305,所述插口300的内壁开设有固定槽306,所述凸块305插设于所述固定槽306内且二者紧密配合。

为了避免损伤笔记本电脑屏幕,本实施例中,所述倒u形扣片31的内壁固定有软脚垫34。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支臂310的前侧与所述边壳30之间夹设有两个夹紧弹簧33。

实施例四

实际应用中,对于一些屏幕可折叠的电子产品而言,其只需要在屏幕与机体之间设置铰接轴即可,但是对于两侧同时具有折叠屏的产品而言,一般是将一个屏幕折叠于机体上,另一个屏幕折叠于该屏幕的外侧,这种折叠方式导致机体一侧的铰链部分厚重,其另一侧的铰链部分轻薄,机体两侧重量分配不均,在使用过程中难以实现稳定挂持或者放置,因此稳定性与可靠性不足。

对此,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分屏显示装置的显示屏翻转机构,结合图1、图2、图8至图11所示,所述分屏显示装置包括有左撑板1和右撑板2,所述右撑板2的右侧边缘处设有右显示屏5,所述右撑板2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有向前凸出的前台阶部200,所述右显示屏5夹设于上下两个前台阶部200之间,且所述右显示屏5均与上下两个前台阶部200转动连接,所述左撑板1的左侧边缘处设有左显示屏4,所述左撑板1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有向后凸出的后台阶部100,所述左显示屏4夹设于上下两个后台阶部100之间,且所述左显示屏4均与上下两个后台阶部100转动连接;

借由所述右显示屏5与上下两个前台阶部200的配合,令所述右显示屏5能够向所述左撑板1和所述右撑板2的前侧翻转;

借由所述左显示屏4与上下两个后台阶部100的配合,令所述左显示屏4能够向所述左撑板1和所述右撑板2的后侧翻转。

上述机构中,在所述右撑板2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前台阶部200,在所述左撑板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后台阶部100,因前台阶部200向前凸出,使得所述右显示屏5能够向前侧翻转、折叠,因后台阶部100向后凸出,使得所述左显示屏4能够向后侧翻转、折叠,基于上述原理可见,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右显示屏5和所述左显示屏4分别向前后两侧翻转,相比现有技术中向同一侧翻转的方式而言,本实用新型左右撑板两侧的重量更加均衡,当分屏显示装置挂持于笔记本电脑屏幕时,其与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匹配关系更加稳定可靠,较好地满足了用户需要和应用需求。

本实施例中,位于所述右撑板2上端的前台阶部200与所述右显示屏5之间通过右转轴201连接。

为了对所述右显示屏5提供阻力,使所述右显示屏5能够定位在相应的翻转位置,本实施例中,位于所述右撑板2下端的前台阶部200与所述右显示屏5之间通过右阻尼轴202连接。

类似地,位于所述左撑板1上端的后台阶部100与所述左显示屏4之间通过左转轴101连接。

为了对所述左显示屏4提供阻力,使所述左显示屏4能够定位在相应的翻转位置,本实施例中,位于所述左撑板1下端的后台阶部100与所述左显示屏4之间通过左阻尼轴102连接。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或者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