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蜗杆传动式软管环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13302发布日期:2021-08-27 10:46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蜗杆传动式软管环箍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蜗杆传动式软管环箍。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汽车主机厂使用的该类型环箍产品均为焊接结构的偏头环箍,焊接结构的焊点组织发生变化后防腐性能下降,易生锈,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480小时中性盐雾实验无红锈要求;而国外进口的产品虽然能够满足要求,但成本较高,改良后的环箍锁紧器与环箍主体为铆式连接,能够有效提高防腐性能,满足市场需求的480小时中性盐雾实验无红锈要求。

然而市面上各种环箍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并未解决现有环箍主体在未使用之前容易受到外界挤压力发生变形,没有在环箍主体的内侧设置支撑件、缓冲件,环箍的防护性能较差,进而无法保证环箍使用效果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蜗杆传动式软管环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蜗杆传动式软管环箍,通过设置的螺纹套管、螺纹杆、连接杆、缓冲弹簧,有效避免了环箍主体在未使用之前容易受到外界挤压力发生变形,有利于在环箍主体的内侧设置支撑件、缓冲件,起到支撑和缓冲外界挤压力的作用,同时方便安装、取下,进而保证了环箍的使用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蜗杆传动式软管环箍,包括环箍主体、环箍锁紧器,所述环箍主体的内侧设置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管,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螺纹套管与连接杆远离螺纹杆的一端表面均设置有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一侧表面固定有凹形板,且环箍主体嵌设于凹形板的内侧表面;所述支撑管的内部等距固定有缓冲弹簧,且缓冲弹簧的一端与螺纹套管固定连接,所述螺纹套管位于支撑管内侧的表面对称固定有限位滑块,所述支撑管的内侧表面对称开设有与限位滑块相匹配的限位滑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凹形板的表面滑动穿设有插柱,且插柱的一端延伸至环箍主体的内部,所述环箍主体的表面均匀开设有与插柱末端相匹配的固定孔,所述插柱位于凹形板外部的底面固定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底面固定有滑套,所述滑套的内部滑动穿设有滑杆,且滑杆与凹形板固定连接,所述滑套远离凹形板的一端表面固定有弹簧套,且弹簧套套设于滑杆的外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螺纹套管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且防滑纹的形状为“s”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凹形板的内侧表面设置有橡胶垫,且橡胶垫与环箍主体紧密贴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插柱位于凹形板外部的一端表面固定有拉把,且拉把的机构为半环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螺纹套管靠近螺纹杆的一端表面固定有润滑套管,且螺纹杆螺纹穿设于润滑套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环箍主体的表面设置有型号标签,且型标签通过粘胶与环箍主体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拉把的表面设置有凸起块,且凸起块呈环形分布于拉把的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的螺纹套管、螺纹杆、连接杆、缓冲弹簧,有效避免了环箍主体在未使用之前容易受到外界挤压力发生变形,有利于在环箍主体的内侧设置支撑件、缓冲件,起到支撑和缓冲外界挤压力的作用,同时方便安装、取下,进而保证了环箍的使用效果;

2、通过设置的插柱、固定孔,有效避免了环箍主体之间嵌设在凹形板的内侧,没有进行加固连接,凹形板容易发生偏移,有利于便捷安装、拆卸环箍主体、凹形板,节省时间,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螺纹套管与连接杆的部分正视连接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环箍主体与螺纹套管的部分侧视连接剖视图;

其中:1、环箍主体;2、环箍锁紧器;3、螺纹套管;4、螺纹杆;5、连接杆;6、支撑管;7、凹形板;8、轴承;9、限位滑块;10、限位滑槽;11、缓冲弹簧;12、固定孔;13、插柱;14、连接柱;15、滑套;16、弹簧套;17、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

如图1-图3所示,一种蜗杆传动式软管环箍,包括环箍主体1、环箍锁紧器2,环箍主体1的内侧设置有螺纹杆4,螺纹杆4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管3,螺纹杆4的另一端通过轴承8转动连接有连接杆5,螺纹套管3与连接杆5远离螺纹杆4的一端表面均设置有支撑管6,支撑管6的一侧表面固定有凹形板7,且环箍主体1嵌设于凹形板7的内侧表面;支撑管6的内部等距固定有缓冲弹簧11,且缓冲弹簧11的一端与螺纹套管3固定连接,螺纹套管3位于支撑管6内侧的表面对称固定有限位滑块9,支撑管6的内侧表面对称开设有与限位滑块9相匹配的限位滑槽10;

首先,在环箍主体1的内侧表面对称套设两组凹形板7,凹形板7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支撑管6,再在环箍主体1的内侧设置螺纹杆4,螺纹杆4一端螺纹连接螺纹套管3,螺纹杆4的另一端通过轴承8转动连接连接杆5,通过转动螺纹杆4,使得连接杆5与螺纹套管3的连接长度适应环箍主体1的内径大小,再在螺纹套管3与连接杆5远离螺纹杆4的一端表面通过缓冲弹簧11与支撑管6弹性连接,当环箍主体1受到外力挤压时,环箍主体1带动凹形板7连接的支撑管6向内移动,缓冲弹簧11受到挤压,缓冲弹簧11的弹力能够有效缓冲挤压力,防止环箍主体1发生变形,通过设置的限位滑块9、限位滑槽10,便于支撑管6向内移动时,起到导向的作用,当需要使用环箍主体1拆卸螺纹套管3、连接杆5时,同理,将螺纹杆4旋进螺纹套管3的内部,连接杆5与螺纹套管3之间的连接长度缩短,再将凹形板7从环箍主体1上取下,从而便于环箍主体1使用,通过设置的螺纹套管3、螺纹杆4、连接杆5、缓冲弹簧11,有效避免了环箍主体1在未使用之前容易受到外界挤压力发生变形,有利于在环箍主体1的内侧设置支撑件、缓冲件,起到支撑和缓冲外界挤压力的作用,同时方便安装、取下,进而保证了环箍的使用效果。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公开了凹形板7与环箍主体1之间的固定方式,如图1和图3所示,凹形板7的表面滑动穿设有插柱13,且插柱13的一端延伸至环箍主体1的内部,环箍主体1的表面均匀开设有与插柱13末端相匹配的固定孔12,插柱13位于凹形板7外部的底面固定有连接柱14,连接柱14的底面固定有滑套15,滑套15的内部滑动穿设有滑杆17,且滑杆17与凹形板7固定连接,滑套15远离凹形板7的一端表面固定有弹簧套16,且弹簧套16套设于滑杆17的外部;

当需要将环箍主体1与凹形板7之间进行固定时,首先,向外拉动插柱13,插柱13通过连接柱14连接的滑套15在滑杆17上滑动,滑套15挤压弹簧套16,弹簧套16被压缩,将凹形板7套设在环箍主体1的外侧,再松掉插柱13,使得插柱13的末端借助弹簧套16的弹力卡入一组固定孔12的内部,从而固定了环箍主体1与凹形板7之间的连接,环箍主体1的表面均匀开设有固定孔12,便于改变环箍主体1的大小时,凹形板7也能随之改变固定位置,通过设置的插柱13、固定孔12,有效避免了环箍主体1之间嵌设在凹形板7的内侧,没有进行加固连接,凹形板7容易发生偏移,有利于便捷安装、拆卸环箍主体1、凹形板7,节省时间,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公开了设置在螺纹套管3表面的“s”形防滑纹,如图1所示,螺纹套管3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且防滑纹的形状为“s”形;

通过设置在螺纹套管3表面的“s”形防滑纹,便于手握螺纹套管3转动螺纹杆4时起到防滑的作用。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公开了设置在凹形板7内侧表面的橡胶垫,如图3所示,凹形板7的内侧表面设置有橡胶垫,且橡胶垫与环箍主体1紧密贴合;

通过设置在凹形板7内侧表面的橡胶垫,便于增大凹形板7与环箍主体1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环箍主体1与凹形板7的连接更紧密。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公开了固定在插柱13位于凹形板7外部的一端表面的半环状拉把,如图3所示,插柱13位于凹形板7外部的一端表面固定有拉把,且拉把的机构为半环状;

通过固定在插柱13位于凹形板7外部的一端表面的半环状拉把,方便拉动插柱13的一端。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公开了设置在螺纹套管3靠近螺纹杆4的一端表面的润滑套管,如图1所示,螺纹套管3靠近螺纹杆4的一端表面固定有润滑套管,且螺纹杆4螺纹穿设于润滑套管;

通过设置在螺纹套管3靠近螺纹杆4的一端表面的润滑套管,且螺纹杆4螺纹穿设于润滑套管,便于螺纹杆4旋出或旋进螺纹套管3的内部时,润滑套管起到润滑的作用。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公开了通过粘胶固定于环箍主体1表面的型号标签,如图1所示,环箍主体1的表面设置有型号标签,且型标签通过粘胶与环箍主体1固定连接;

通过粘胶固定于环箍主体1表面的型号标签,便于对环箍主体1的大小型号进行说明。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公开了拉把表面设置的凸起块以及凸起块的分布形式,如图1所示,拉把的表面设置有凸起块,且凸起块呈环形分布于拉把的表面;

通过拉把表面设置的凸起块以及凸起块呈环形分布于拉把的表面,使得拉把具有防滑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