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交叉切换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27382发布日期:2021-08-20 16:40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交叉切换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控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交叉切换阀。



背景技术:

切换阀是通过转子与定子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改变流体的流通方向。目前的切换阀中,在转子阀芯上开设有沟槽,用于在转子阀芯贴合阀头的端面上形成连通公共接口与换向接口的流道,为了使切换阀能够起到流道换向功能,同时可以控制流体的流量,转子阀芯不仅可相对阀头转动,还可相对阀头滑动,也就造成转子阀芯具有沟槽的端面更容易摩擦受损,进而影响到切换阀的气密性。

对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无交叉切换阀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无交叉切换阀,能够有效地降低贴合平面磨损对切换阀气密性的影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交叉切换阀;所述切换阀包括阀头、阀芯座、转子阀芯以及驱动轴,所述阀头上开设有换向接口以及公共接口,所述转子阀芯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阀芯座上,所述转子阀芯朝向阀头的端面上设有用于连通换向接口和公共接口的第一引流孔和第二引流孔,第一引流孔和第二引流孔相通,所述转子阀芯背向阀头的一端开设有导槽,所述转子阀芯具有第一引流孔和第二引流孔的一端面与阀头相贴合,所述驱动轴可转动地穿插于所述阀芯座上,所述驱动轴的一端可活动地收容于所述导槽内,转动所述驱动轴能够推抵转子阀芯于阀芯座上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阀芯座上开设有滑槽,所述转子阀芯可滑动安装于所述滑槽中,所述导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阀头上朝向转子阀芯的一端设有抵持部,所述抵持部上对应换向接口和公共接口均开设有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转子阀芯内开设有腔室,所述腔室与第一引流孔和第二引流孔均相通,所述转子阀芯具有第一引流孔和第二引流孔的一端面与阀头上的抵持部相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轴延伸至滑槽内的一端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中轴线与所述驱动轴的中轴线相错开,所述连接柱上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收容于所述导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沿所述阀芯座的径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轴与所述阀芯座之间安装有阀芯轴承。

进一步的,所述滑槽内配合安装有耐磨件,所述耐磨件与所述转子阀芯相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无交叉切换阀还包括阀座,所述阀头安装于阀座的一端,并且所述阀座套设于所述阀芯座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转子阀芯具有第一引流孔和第二引流孔的一端面与阀头相贴合,由于开设于转子阀芯上的第一引流孔和第二引流孔于转子阀芯朝向阀头的端面上占据极小的面积,能够有效降低了由于接触面的磨损,影响第一引流孔和第二引流孔孔口区域气密性的概率,即降低了贴合平面磨损对切换阀气密性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无交切换阀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无交叉切换阀的爆炸图;

图3为图2所示无交叉切换阀的另一视角视图;

图4为图1所示无交叉切换阀的剖视图;

图5为图2所示无交叉切换阀中转子阀芯的剖视图;

图6为图2所示无交叉切换阀中驱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无交叉切换阀中驱动轴与转子阀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

11、阀头;111、换向接口;112、公共接口;113、抵持部。

12、阀芯座;121、滑槽;122、座体;123、连杆。

13、转子阀芯;131、第一引流孔;132、第二引流孔;133、腔室;134、导槽。

15、耐磨件;16、驱动轴;161、连接柱;162、轴承;163、阀芯轴承。

17、阀座;18、平面轴承;19、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交叉切换阀,该切换阀包括阀头11以及设于阀头11一端的阀座17,阀头11上开设有用于切换流体流道的多个换向接口111以及公共接口112,使公共接口112能够选择性地与所需的换向接口111连通,并且可控制流体流量。

阀头11大致呈圆柱状结构,阀头11的中心处沿阀头11的轴向开设有公共接口112,多个换向接口111沿阀头11的周向分布于阀头11上,换向接口111与公共接口112位于阀头11上背向阀座17的一端,同时参考图3的,阀头11上朝向阀座17的一端设有抵持部113,并且抵持部113上对应换向接口111和公共接口112均开设有通孔,该通孔与对应的换向接口111或公共接口112连通,使的换向接口111及公共接口112均贯通该贴合平面。其中,换向接口111形成流体出口,公共接口112形成流体进口。

如图2和3所示,该无交叉切换阀还包括相对阀头11可转动的阀芯座12以及可滑动地安装在阀芯座12上的转子阀芯13。

阀芯座12大致呈圆柱状结构,具体而言,阀芯座12包括相互连接的座体122和连杆123,座体122及连杆123均为圆柱状结构,且座体122的直径大于连杆123的直径,座体122靠近阀头11的端面上开设有滑槽121,滑槽121呈腰圆形结构,且滑槽121的长度方向沿阀芯座12的径向设置。

转子阀芯13呈腰圆形结构,转子阀芯13与滑槽121相配合,且转子阀芯13的长度小于滑槽121的长度,使得转子阀芯13能够沿滑槽121的长度方向滑动而无法相对阀芯座12转动。转子阀芯13朝向阀头11的端面上间隔地设置有第一引流孔131和第二引流孔132,如图5所示,并且转子阀芯13的内部开设有腔室133,该腔室133与第一引流孔131和第二引流孔132相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流孔131和第二引流孔132的连线方向与滑槽12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转子阀芯13具有第一引流孔131和第二引流孔132的一端面与阀头11上抵持部113相贴合形成贴合平面,且转子阀芯13可相对于阀头11转动,使用时,通过转子阀芯13上第一引流孔131和第二引流孔132实现换向接口111和公共接口112之间的连通关系,并且,由于开设于转子阀芯13上的第一引流孔131和第二引流孔132只占用转子阀芯13端面上极小的位置,由此,可有效降低由于转子阀芯13的端面磨损对第一引流孔131和第二引流孔132孔口周围气密性的影响。

如图3所示,另外转子阀芯13背向阀头11的端面上开设有导槽134,导槽134呈腰圆形结构,并且导槽134的长度方向与滑槽121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该无交叉切换阀还包括耐磨件15,耐磨件15呈腰圆形结构,且耐磨件15配合安装在滑槽121的底部,转子阀芯13与耐磨件15贴合,且转子阀芯13相对耐磨件15可转动。耐磨件15由耐磨材料制成,防止转子阀芯13于滑槽121中活动时对滑槽121造成过度磨损。

如图6和7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该无交叉切换阀还包括驱动轴16,驱动轴16可转动地穿插于阀芯座12内,驱动轴16的中轴线与阀芯座12的中轴线同轴,且驱动轴16的一端延伸至滑槽121内。驱动轴16延伸至滑槽121内的一端一体连接有连接柱161,连接柱161的中轴线与驱动轴16的中轴线相错开,连接柱161上安装有轴承162,轴承162可活动地收容于转子阀芯13上导槽134内。可以理解的是,驱动轴16和连接柱161构成偏心轴。

为了保证驱动轴16相对阀芯座12顺畅转动,驱动轴16与阀芯座12之间安装有阀芯轴承163。

使用时,驱动轴16相对阀芯座12转动,带动轴承162围绕驱动轴16的中轴线转动,轴承162转动至与导槽134上距离较近的两个相对槽壁中的任意一个相抵持时,轴承162便推抵转子阀芯13沿滑槽121的长度方向滑动,从而带动转子阀芯13沿阀头11的径向滑动,以控制流体流量或关闭换向接口111与公共接口112的连通关系;而转动阀芯座12时,会带动转子阀芯13一同转动,从而带动转子阀芯13沿阀头11的周向运动,以切换公共接口112与目标换向接口111连通。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连接柱161上安装轴承162,当转子阀芯13在轴承262的推抵作用下沿滑槽121滑动时,轴承162的外圈于导槽134侧壁上滚动,从而减小了连接柱161与转子阀芯13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推抵转子阀芯13活动。可以理解地,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轴承162还可以省略,此时,依靠连接柱161对导槽134侧壁的推抵作用实现滑动转子阀芯13的作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阀座17大致呈两端贯通的套筒状结构,阀头11固定安装于阀座17的端部,并且阀座17套设于阀芯座12的外部,且阀芯座12相对阀座17可转动。阀头11与阀座17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参考图4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该无交叉切换阀还包括平面轴承18以及弹性件19,平面轴承18和弹性件19均收容于阀座17的内部。平面轴承18固定安装于阀座17内部,并且阀芯座12的连杆123由平面轴承18的中间穿过,弹性件19套设于连杆123上,安装到位时,弹性件19被压缩,使得弹性件19的两端分别弹性抵持于座体122和平面轴承18上,通过平面轴承18以保证阀芯座12能够相对阀座17顺畅转动,同时弹性件19能够施加弹性力使阀芯座12上转子阀芯13弹性抵持于阀头11上,以确保转子阀芯13与阀头11上抵持部113平整贴合。

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件19为套设于连杆123外部的碟形弹簧,可以理解地,弹性件19还可以是诸如不锈钢弹片或铜制弹片等具有刚性和弹性的元件,此处不作限定。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换向接口111具有十六个但不限于十六个,当需要将当前与第二引流孔132连通的换向接口111切换成目标换向接口111,而不与其他换向接口111交叉时,只需先滑动转子阀芯13使第二引流孔132与换向接口111断开连通,然后转动阀芯座12,使第二引流孔132转动至与目标换向接口111相对应,最终再滑动转子阀芯13使第二引流孔132与目标换向接口111连通即可,实现了无交叉切换连通,避免了切换换向接口111时,非目标换向接口111因与第二引流孔132交叉而发生流体污染的情况。

另外,可通过调节转子阀芯13沿滑槽121的滑动距离以控制第二引流孔132与换向接口111的连通面积,以及第一引流孔131与公共接口112的连通面积,进而控制流体流量。可以理解的,为了达到换向接口111的切换功能,换向接口111至少具有三个。

本实用新型的无交叉切换阀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转子阀芯13具有第一引流孔131和第二引流孔132的一端面与阀头11相贴合,由于开设于转子阀芯13上的第一引流孔131和第二引流孔132于转子阀芯13朝向阀头11的端面上占据极小的面积,能够有效降低了由于接触面的磨损,影响第一引流孔131和第二引流孔132孔口区域气密性的概率,即降低了贴合平面磨损对切换阀气密性的影响。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