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58130发布日期:2022-07-13 18:29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板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板簧装置。
2.本技术基于在2019年11月27日向日本技术的日本特愿2019-214204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背景技术:

3.以往,已知一种具备在上下方向上重叠设置的多个板簧的板簧装置。作为这种板簧装置,已知如下结构:在多个板簧中的一个板簧的板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夹持板,利用这些夹持板在板宽方向上夹着剩余的板簧。根据该结构,抑制了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围绕穿过多个板簧的中心部的中心轴线相对旋转。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国实公昭59-2387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8.在现有的板簧装置中,由于夹持板相对于板簧突出,因此有可能产生空间上的限制。另外,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围绕中心轴线相对旋转时,没有形成夹持板的板簧以及夹持板例如可能相互线接触等,难以确保耐久性。
9.本发明是考虑了这种问题而做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簧装置,该板簧装置能够在抑制体积大、确保耐久性的同时,抑制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围绕中心轴线相对旋转。
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1.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板簧装置,具备在上下方向上重叠设置的多个板簧,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两个板簧中的任意一个板簧的表面设置限制突起,在任意另一个板簧的表面形成凹陷部,所述限制突起插入所述凹陷部,从上下方向观察,所述限制突起以及所述凹陷部各自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板簧的长度方向一致,从上下方向观察,所述板簧、所述限制突起以及所述凹陷部各自的中心部相互一致,所述限制突起具备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朝向与上下方向以及长度方向正交的板宽方向,并沿长度方向延伸,从上下方向观察,所述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位于在板宽方向上夹着所述板簧、所述限制突起以及所述凹陷部各自的中心部的两侧,所述凹陷部具备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所述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朝向板宽方向,并沿长度方向延伸,在板宽方向上夹着所述限制突起相互对置,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在板宽方向上相互对置,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在板宽方向上相互对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三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侧面形成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而从任意另
一个侧面沿板宽方向远离,在所述第二侧面以及所述第四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侧面形成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侧的第二方向而从任意另一个侧面沿板宽方向远离。
12.根据该发明,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两个板簧中的任意一个板簧的表面设置有限制突起,所述限制突起插入形成于任意另一个板簧的表面的凹陷部。因此,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围绕穿过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板簧、限制突起以及凹陷部各自的中心部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相对旋转时,限制突起的第一侧面与凹陷部的第三侧面相互抵接,并且限制突起的第二侧面与凹陷部的第四侧面相互抵接,从而能够限制该相对旋转。
13.此时,在第一侧面以及第三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侧面形成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而从任意另一个侧面沿板宽方向远离的第一倾斜面,在第二侧面以及第四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侧面形成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与第一方向相反侧的第二方向而从任意另一个侧面沿板宽方向远离的第二倾斜面。因此,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围绕中心轴线相对旋转时,限制突起的第一侧面与凹陷部的第三侧面利用第一倾斜面相互面接触,并且限制突起的第二侧面与凹陷部的第四侧面利用第二倾斜面相互面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在第一至第四侧面产生应力集中的部分,能够确保耐久性。
14.从上下方向观察,限制突起以及凹陷部各自的长度方向与板簧的长度方向一致。因此,在对板簧装置施加负荷,多个板簧在上下方向上挠曲变形时,与限制突起以及凹陷部各自的长度方向沿板簧的板宽方向延伸的结构相比,能够使限制突起难以从凹陷部脱离。
15.限制突起以及凹陷部设置于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两个板簧彼此之间。因此,能够在不产生相对于多个板簧突出的部分的情况下,达到上述作用效果,能够防止板簧装置的体积大。
16.还可以从上下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二倾斜面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相互相同。
17.在该情况下,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一倾斜面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与第二倾斜面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相互相同。因此,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围绕中心轴线相对旋转,限制突起的第一侧面与凹陷部的第三侧面相互抵接,且限制突起的第二侧面与凹陷部的第四侧面相互抵接时,能够可靠地抑制在第一至第四侧面产生应力集中的部分。
18.还可以在所述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三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侧面形成第三倾斜面,所述第三倾斜面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所述第二方向而从任意另一个侧面沿板宽方向远离,在所述第二侧面以及所述第四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侧面形成第四倾斜面,所述第四倾斜面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而从任意另一个侧面沿板宽方向远离。
19.在该情况下,设置有第一至第四倾斜面。因此,无论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围绕中心轴线的旋转方向如何,都能够使限制突起的第一侧面与凹陷部的第三侧面相互面接触,且使限制突起的第二侧面与凹陷部的第四侧面相互面接触。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在第一至第四侧面产生应力集中的部分。
20.还可以从上下方向观察,所述第三倾斜面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四倾斜面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相互相同。
21.在该情况下,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三倾斜面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与第四倾斜面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相互相同。因此,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围绕中心轴线相对旋转,限制突起的第一侧面与凹陷部的第三侧面相互抵接,且限制突起的第二侧面与凹陷部的第四侧面相互抵接时,能够可靠地抑制在第一至第四侧面产生应力集中的部分。
22.还可以从上下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倾斜面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三倾斜面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以及所述第四倾斜面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相互相同。
23.在该情况下,第一至第四倾斜面的相对于长度方向的从上下方向观察的各倾斜角度相互相同。因此,无论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围绕中心轴线的旋转方向如何,都能够使施加于第一至第四侧面的各负荷同等,能够可靠地确保耐久性。
24.还可以所述限制突起的板宽方向的宽度随着从形成有所述限制突起的所述板簧的表面沿上下方向远离而变窄,所述凹陷部的板宽方向的宽度随着从形成有所述凹陷部的所述板簧的表面沿上下方向远离而变窄。
25.在该情况下,限制突起的板宽方向的宽度随着从形成有该限制突起的板簧的表面沿上下方向远离而变窄,凹陷部的板宽方向的宽度随着从形成有该凹陷部的板簧的表面沿上下方向远离而变窄。因此,与限制突起以及凹陷部各自的宽度在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内相同的结构相比,能够确保第一至第四侧面的各平面面积大,在限制突起的第一侧面与凹陷部的第三侧面相互面接触,且限制突起的第二侧面与凹陷部的第四侧面相互面接触时,能够可靠地抑制在第一至第四侧面产生应力集中的部分。
26.发明效果
27.根据该发明,能够在抑制体积大、确保耐久性的同时,抑制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围绕中心轴线相对旋转。
附图说明
28.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而示出的板簧装置的立体图。
29.图2是图1所示的板簧装置的ii-ii线向视剖视图。
30.图3是图1所示的板簧装置的iii-iii线向视剖视图。
31.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板簧装置的剖视图。
32.图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板簧装置的剖视图。
33.图6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板簧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第一实施方式)
35.以下,参照图1~图3对本发明的板簧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36.本实施方式的板簧装置1具备在上下方向上重叠设置的多个板簧11、12。
37.板簧11、12例如由树脂、金属、或者纤维增强树脂(frp)等形成。作为包含于纤维增强树脂的纤维,例如举例了玻璃纤维、以及碳纤维等。在图示的例子中,板簧11、12由含有玻璃制的短纤维的纤维增强树脂形成。纤维以沿板簧11、1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状态包含于树
脂中。
38.多个板簧11、12中位于上方的主板簧11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端部而朝向上方延伸,并朝向下方弯曲成突出的曲面状。多个板簧11、12中位于下方的副板簧12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端部而朝向下方延伸,并朝向上方弯曲成突出的曲面状。主板簧11以及副板簧12各自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相互抵接并在上下方向上层叠。
39.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多个板簧11、12的各中心部相互一致。设置沿上下方向贯穿多个板簧11、12的各中心部的螺栓b,并将螺母n螺接于该螺栓b,从而多个板簧11、12被固定为一体。
40.以下,将沿上下方向延伸并穿过多个板簧11、12的各中心部的直线称为中心轴线o。
41.在主板簧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安装筒部11a,安装筒部11a在与上下方向以及长度方向正交的板宽方向上开口。板簧装置1经由安装筒部11a与车身等连接。
42.在图示的例子中,主板簧11以及副板簧12一个一个地设置,但也可以例如多个多个地设置。
43.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两个板簧11、12中的一个板簧12的表面设置有限制突起14,限制突起14插入形成于另一个板簧11的表面的凹陷部13。
44.限制突起14以及凹陷部13设置于板簧11、1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从上下方向观察,凹陷部13大于限制突起14。此外,还可以将限制突起14以及凹陷部13设置在板簧11、12的长度方向的全长上。
45.在图示的例子中,凹陷部13形成于主板簧11的下表面,限制突起14形成于副板簧12的上表面。
46.此外,还可以凹陷部13形成于副板簧12的上表面,限制突起14设置于主板簧11的下表面。限制突起14可以用与形成副板簧12的材质相同的材质形成,也可以用不同的材质形成。限制突起14还可以与副板簧12分体。此外,在以与副板簧12分体的方式设置限制突起14时,限制突起14与副板簧12还可以通过粘接或者嵌合进行固定。在用与副板簧12不同的材质形成限制突起14时,作为限制突起14的材质,例如举例了树脂、金属、或者纤维增强树脂(frp)。同理,凹陷部13也可以与主板簧11分体。此外,在以与主板簧11分体的方式设置凹陷部13时,凹陷部13与主板簧11还可以通过粘接或者嵌合进行固定。在用与主板簧11不同的材质形成凹陷部13时,作为凹陷部13的材质,例如举例了树脂、金属、或者纤维增强树脂(frp)。
47.从上下方向观察,限制突起14以及凹陷部13各自的长度方向与板簧11、12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图示的例子中,从上下方向观察,限制突起14以及凹陷部13分别呈长方形状。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限制突起14以及凹陷部13各自的中心部与多个板簧11、12的各中心部一致。
48.此外,还可以从上下方向观察,限制突起14以及凹陷部13各自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缘例如朝向长度方向的外侧呈突出的曲线状等。另外,还可以限制突起14以及凹陷部13各自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板宽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长度方向的外侧而变窄。
49.限制突起14具备朝向板宽方向并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侧面21以及第二侧面22。
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一侧面21以及第二侧面22位于在板宽方向上夹着中心轴线o的两侧。
50.在图示的例子中,限制突起14形成为长方体状,具备连接第一侧面21以及第二侧面22的各上端部彼此并朝向上方的上端面14a。限制突起1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面14b沿着上下方向笔直地延伸。
51.此外,限制突起14也可以不具有上端面14a,限制突起1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面14b还可以例如以随着从副板簧12的上表面朝向上方而缩短限制突起14的长度的方式,朝向长度方向的内侧延伸。另外,限制突起14还可以不限于长方体状而适当变更。
52.凹陷部13具备朝向板宽方向并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侧面23以及第四侧面24。第三侧面23以及第四侧面24在板宽方向上夹着限制突起14相互对置。
53.在图示的例子中,凹陷部13的内部空间形成为长方体状,凹陷部13具备连接第三侧面23以及第四侧面24的各上端部彼此并朝向下方的上端面13a。凹陷部1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面13b沿着上下方向笔直地延伸。
54.此外,凹陷部13也可以不具有上端面13a,凹陷部1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面13b还可以例如以随着从主板簧11的下表面朝向上方而缩短凹陷部13的长度的方式,朝向长度方向的内侧延伸。
55.限制突起14的第一侧面21与凹陷部13的第三侧面23在板宽方向上相互对置,限制突起14的第二侧面22与凹陷部13的第四侧面24在板宽方向上相互对置。
56.第一侧面21和第三侧面2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彼此沿板宽方向相互抵接或者接近。第二侧面22和第四侧面2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彼此沿板宽方向相互抵接或者接近。限制突起14的上端面14a与凹陷部13的上端面13a抵接或者接近。
57.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侧面21和第三侧面2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彼此沿板宽方向相互接近。第二侧面22和第四侧面2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彼此沿板宽方向相互接近。限制突起14和凹陷部13的各上端面14a、13a彼此相互抵接。
58.此外,在图3的例子中,第一侧面21以及第三侧面23分别具有接近的平面,但也可以分别具有接近的曲面。另外,第二侧面22以及第四侧面24分别具有接近的平面,但也可以分别具有接近的曲面。
59.限制突起14的板宽方向的宽度随着从形成有该限制突起14的副板簧12的上表面向上方远离而变窄。即,第一侧面21以及第二侧面22以随着从副板簧12的上表面朝向上方而相互接近的方式,朝向板宽方向的内侧延伸。
60.凹陷部13的板宽方向的宽度随着从形成有该凹陷部13的主板簧11的下表面向上方远离而变窄。即,第三侧面23以及第四侧面24以随着从主板簧11的下表面朝向上方而相互接近的方式,朝向板宽方向的内侧延伸。
61.在第一侧面21以及第三侧面23中的任意一个侧面形成有第一倾斜面16,第一倾斜面16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从任意另一个侧面沿板宽方向远离。
62.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倾斜面16设置于凹陷部13的第三侧面23中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与第一方向x的端部23a之间的整个区域。第三侧面23的第一方向x的端部23a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
63.在第二侧面22以及第四侧面24中的任意一个侧面形成有第二倾斜面17,第二倾斜面17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与第一方向x相反侧的第二方向y而从任意另一个侧
面沿板宽方向远离。
64.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倾斜面17设置于凹陷部13的第四侧面24中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与第二方向y的端部24a之间的整个区域。第四侧面24的第二方向y的端部24a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
65.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一倾斜面16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1与第二倾斜面17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相互相同。由此,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11、12围绕中心轴线o相对旋转时,同时发生限制突起14的第一侧面21与第一倾斜面16的面接触、以及限制突起14的第二侧面22与第二倾斜面17的面接触。此外,还可以使这些倾斜角度θ1、θ2相互不同。
66.在第一侧面21以及第三侧面23中的任意一个侧面形成有第三倾斜面18,第三倾斜面18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二方向y而从任意另一个侧面沿板宽方向远离。
67.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三倾斜面18设置于凹陷部13的第三侧面23中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与第二方向y的端部23b之间的整个区域。第三侧面23的第二方向y的端部23b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
68.在第二侧面22以及第四侧面24中的任意一个侧面形成有第四倾斜面19,第四倾斜面19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从任意另一个侧面沿板宽方向远离。
69.在图示的例子中,第四倾斜面19设置于凹陷部13的第四侧面24中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与第一方向x的端部24b之间的整个区域。第四侧面24的第一方向x的端部24b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
70.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三倾斜面18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3与第四倾斜面19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4相互相同。由此,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11、12围绕中心轴线o相对旋转时,同时发生限制突起14的第一侧面21与第三倾斜面18的面接触、以及限制突起14的第二侧面22与第四倾斜面19的面接触。此外,还可以使这些倾斜角度θ3、θ4相互不同。
71.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一倾斜面16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1、第二倾斜面17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第三倾斜面18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3、以及第四倾斜面19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4相互相同。
72.此外,还可以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一倾斜面16以及第二倾斜面17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各倾斜角度θ1、θ2与第三倾斜面18以及第四倾斜面19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各倾斜角度θ3、θ4相互不同。
73.限制突起14中的第一侧面21以及第二侧面22在整个区域内沿着长度方向笔直地延伸。
74.凹陷部13中的第三侧面23以及第四侧面24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端部23a、23b、24a、24b而相互分离,使得凹陷部13的宽度变宽。
75.在凹陷部13的第三侧面2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设置连接部分25,连接部分25无台阶地连接第一倾斜面16与第三倾斜面18。连接部分25朝向板宽方向的内侧形成为突出的曲面状。在凹陷部13的第四侧面2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设置连接部分26,连接部分26无台阶地连接第二倾斜面17与第四倾斜面19。连接部分26朝向板宽方向的内侧形成为突出的曲面状。
76.在图示的例子中,从上下方向观察,各连接部分25、26的曲率半径r相互相同,但也可以相互不同。
77.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一倾斜面16、第三倾斜面18、以及连接部分25的整体还可以呈单一或者有拐点的圆弧形状。第二倾斜面17、第四倾斜面19、以及连接部分26的整体还可以呈单一或者有拐点的圆弧形状。
78.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板簧装置1,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两个板簧11、12中的任意一个板簧12的表面设置限制突起14,在任意另一个板簧11的表面形成凹陷部13,限制突起14插入凹陷部13。
79.因此,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11、12围绕中心轴线o相对旋转时,限制突起14的第一侧面21与凹陷部13的第三侧面23相互抵接,且限制突起14的第二侧面22与凹陷部13的第四侧面24相互抵接。由此,能够限制板簧11、12的相对旋转。
80.另外,与未设置有凹陷部13以及限制突起14的现有的板簧装置相比,能够提高板簧11、12中设置有凹陷部13以及限制突起14的部分的弯曲刚度。
81.另外,在未设置有凹陷部13以及限制突起14的现有的板簧装置中,板簧装置的各板簧的中性轴成为位于板簧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凹陷部13以及限制突起14,如图3所示,能够使板簧11、12的中性轴c1、c2的位置移动,由此能够使在板簧装置1沿上下方向发挥作用时发生的拉伸、压缩的应力比发生变化。即,通过形成凹陷部13以及限制突起14,能够优化应力,提高板簧装置1在上下方向上的耐久性。
82.此时,在第一侧面21以及第三侧面23中的任意一个侧面形成有第一倾斜面16,第一倾斜面16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从任意另一个侧面沿板宽方向远离。在第二侧面22以及第四侧面24中的任意一个侧面形成有第二倾斜面17,第二倾斜面17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与第一方向x相反侧的第二方向y而从任意另一个侧面沿板宽方向远离。
83.因此,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11、12围绕中心轴线o相对旋转时,限制突起14的第一侧面21与凹陷部13的第三侧面23利用第一倾斜面16相互面接触,且限制突起14的第二侧面22与凹陷部13的第四侧面24利用第二倾斜面17相互面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在第一至第四侧面21~24产生应力集中的部分,能够确保耐久性。
84.另外,第一倾斜面16以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从任意另一个侧面沿板宽方向远离的方式,形成于第一侧面21以及第三侧面23中的任意一个侧面。第二倾斜面17以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二方向y而从任意另一个侧面沿板宽方向远离的方式,形成于第二侧面22以及第四侧面24中的任意一个侧面。因此,除了在板簧11、12相对旋转时抵接的情况以外,第一侧面21与第三侧面23至少在长度方向的除了中央部以外的部分相互不接触,第二侧面22与第四侧面24至少在长度方向的除了中央部以外的部分相互不接触。因此,能够减少因板簧11、12彼此接触而引起的摩擦的产生,提高了板簧装置1的耐久性。
85.从上下方向观察,限制突起14以及凹陷部13各自的长度方向与板簧11、12的长度方向一致。因此,在对板簧装置1施加负荷,多个板簧11、12在上下方向上挠曲变形时,与限制突起14以及凹陷部13各自的长度方向沿板簧11、12的板宽方向延伸的结构相比,能够使限制突起14难以从凹陷部13脱离。
86.限制突起14以及凹陷部13设置于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两个板簧11、12彼此之间。因此,能够在不产生相对于多个板簧11、12突出的部分的情况下,达到上述作用效果,并且能够防止板簧装置1的体积大。
87.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一倾斜面16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1与第二倾斜面17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相互相同。因此,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11、12围绕中心轴线o相对旋转,限制突起14的第一侧面21与凹陷部13的第三侧面23相互抵接,且限制突起14的第二侧面22与凹陷部13的第四侧面24相互抵接时,能够可靠地抑制在第一至第四侧面21~24产生应力集中的部分。
88.设置有第一至第四倾斜面16~19。因此,无论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11、12围绕中心轴线o的旋转方向如何,都能够使限制突起14的第一侧面21与凹陷部13的第三侧面23相互面接触,并使限制突起14的第二侧面22与凹陷部13的第四侧面24相互面接触。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在第一至第四侧面21~24产生应力集中的部分。
89.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三倾斜面18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3与第四倾斜面19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4相互相同。因此,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11、12围绕中心轴线o相对旋转,限制突起14的第一侧面21与凹陷部13的第三侧面23相互抵接,且限制突起14的第二侧面22与凹陷部13的第四侧面24相互抵接时,能够可靠地抑制在第一至第四侧面21~24产生应力集中的部分。
90.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一倾斜面16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1、第二倾斜面17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第三倾斜面18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3、以及第四倾斜面19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4相互相同。因此,无论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11、12围绕中心轴线o的旋转方向如何,都能够使施加于第一至第四侧面21~24的各负荷同等,能够可靠地确保耐久性。
91.限制突起14的板宽方向的宽度随着从形成有该限制突起14的副板簧12的上表面向上方远离而变窄,凹陷部13的板宽方向的宽度随着从形成有该凹陷部13的主板簧11的下表面向上方远离而变窄。
92.因此,与限制突起14以及凹陷部13各自的宽度在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内相同的结构相比,能够确保第一至第四侧面21~24的各平面面积大。因此,在限制突起14的第一侧面21与凹陷部13的第三侧面23相互面接触,且限制突起14的第二侧面22与凹陷部13的第四侧面24相互面接触时,能够可靠地抑制在第一至第四侧面21~24产生应力集中的部分。
93.(第二实施方式)
94.接下来,参照图4对本发明的板簧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95.本实施方式的板簧装置1a在限制突起14的结构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板簧装置1不同。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下方向观察,限制突起14的板宽方向的宽度随着从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两端部而变宽。
96.具体而言,在限制突起14的第一侧面121形成有第五倾斜面31,第五倾斜面31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从经过中心轴线o并沿着长度方向的虚拟线v沿板宽方向远离。
97.第五倾斜面31与形成于凹陷部13的第三侧面23的第一倾斜面16在板宽方向上对置。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一倾斜面16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1比第五倾斜面31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5大。因此,第一倾斜面16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从第一侧面121(第五倾斜面31)沿板宽方向远离。换言之,第五倾斜面31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从第三侧面23(第一倾斜面16)沿板宽方向远离。
98.在限制突起14的第二侧面122形成有第六倾斜面32,第六倾斜面32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二方向y而从虚拟线v沿板宽方向远离。
99.第六倾斜面32与形成于凹陷部13的第四侧面24的第二倾斜面17在板宽方向上对置。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二倾斜面17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比第六倾斜面32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6大。因此,第二倾斜面17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二方向y而从第二侧面122(第六倾斜面32)沿板宽方向远离。换言之,第六倾斜面32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二方向y而从第四侧面24(第二倾斜面17)沿板宽方向远离。
100.在限制突起14的第一侧面121形成有第七倾斜面33,第七倾斜面33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二方向y而从虚拟线v沿板宽方向远离。
101.第七倾斜面33与形成于凹陷部13的第三侧面23的第三倾斜面18在板宽方向上对置。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三倾斜面18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3比第七倾斜面33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7大。因此,第三倾斜面18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从第一侧面121(第七倾斜面33)沿板宽方向远离。换言之,第七倾斜面33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从第三侧面23(第三倾斜面18)沿板宽方向远离。
102.在限制突起14的第二侧面122形成有第八倾斜面34,第八倾斜面34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从虚拟线v沿板宽方向远离。
103.第八倾斜面34与形成于凹陷部13的第四侧面24的第四倾斜面19在板宽方向上对置。从上下方向观察,第四倾斜面19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4比第八倾斜面34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8大。因此,第四倾斜面19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从第二侧面122(第八倾斜面34)沿板宽方向远离。换言之,第八倾斜面34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从第四侧面24(第四倾斜面19)沿板宽方向远离。
104.此外,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五倾斜面31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5、第六倾斜面32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6、第七倾斜面33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7、以及第八倾斜面34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8相互相同。
105.在本实施方式的板簧装置1a中,也能够达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板簧装置1相同的作用效果。
106.另外,除了在凹陷部13设置有第一至第四倾斜面16~19以外,还在限制突起14设置有第五至第八倾斜面31~34。通过设置该结构,能够在保持限制板簧11、12的相对旋转的效果的同时,取得较大的接触面积,并且能够使施加力的方向分散在板宽方向以及长度方向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板簧装置1a的耐久性。
107.(第三实施方式)
108.接下来,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板簧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只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109.本实施方式的板簧装置1b在凹陷部13以及限制突起14的结构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板簧装置1不同。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下方向观察,凹陷部13的板宽方向的宽度随着从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两端部而变窄。另外,限制突起14的板宽方向的宽度随着从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两端部而变窄。
110.具体而言,在凹陷部13的第三侧面223形成有第一倾斜面216,第一倾斜面216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向经过中心轴线o并沿着长度方向的虚拟线v沿板宽方向靠近。
111.在限制突起14的第一侧面221形成有第五倾斜面231,第五倾斜面231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向虚拟线v沿板宽方向靠近。
112.第五倾斜面231与第一倾斜面216在板宽方向上对置。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一倾斜面216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1比第五倾斜面231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5小。因此,第一倾斜面216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从第一侧面221(第五倾斜面231)沿板宽方向远离。换言之,第五倾斜面231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从第三侧面223(第一倾斜面216)沿板宽方向远离。
113.在凹陷部13的第四侧面224形成有第二倾斜面217,第二倾斜面217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二方向y而向虚拟线v沿板宽方向靠近。
114.在限制突起14的第二侧面222形成有第六倾斜面232,第六倾斜面232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二方向y而向虚拟线v沿板宽方向靠近。
115.第六倾斜面232与第二倾斜面217在板宽方向上对置。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二倾斜面217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2比第六倾斜面232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6小。因此,第二倾斜面217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二方向y而从第二侧面222(第六倾斜面232)沿板宽方向远离。换言之,第六倾斜面232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二方向y而从第四侧面224(第二倾斜面217)沿板宽方向远离。
116.在凹陷部13的第三侧面223形成有第三倾斜面218,第三倾斜面218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二方向y而向虚拟线v沿板宽方向靠近。
117.在限制突起14的第一侧面221形成有第七倾斜面233,第七倾斜面233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二方向y而向虚拟线v沿板宽方向靠近。
118.第七倾斜面233与第三倾斜面218在板宽方向上对置。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三倾斜面218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3比第七倾斜面233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7小。因此,第三倾斜面218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二方向y而从第一侧面221(第七倾斜面233)沿板宽方向远离。换言之,第七倾斜面233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二方向y而从第三侧面223(第三倾斜面218)沿板宽方向远离。
119.在凹陷部13的第四侧面224形成有第四倾斜面219,第四倾斜面219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向虚拟线v沿板宽方向靠近。
120.在限制突起14的第二侧面222形成有第八倾斜面234,第八倾斜面234沿着长度方
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向虚拟线v沿板宽方向靠近。
121.第八倾斜面234与第四倾斜面219在板宽方向上对置。从上下方向观察,第四倾斜面219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4比第八倾斜面234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8小。因此,第四倾斜面219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从第二侧面222(第八倾斜面234)沿板宽方向远离。换言之,第八倾斜面234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随着从中央部朝向第一方向x而从第四侧面224(第四倾斜面219)沿板宽方向远离。
122.此外,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一倾斜面216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1、第二倾斜面217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2、第三倾斜面218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3、以及第四倾斜面219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4相互相同。
123.另外,从上下方向观察,第五倾斜面231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5、第六倾斜面232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6、第七倾斜面233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7、以及第八倾斜面234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28相互相同。
124.在本实施方式的板簧装置1b中,也能够达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板簧装置1相同的作用效果。
125.另外,在凹陷部13设置有第一至第四倾斜面216~219,在限制突起14设置有第五至第八倾斜面231~234。通过设置该结构,能够在维持限制板簧11、12的相对旋转的效果的同时,取得较大的接触面积,并且能够使施加力的方向分散在板宽方向以及长度方向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板簧装置1b的耐久性。
126.(第四实施方式)
127.接下来,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板簧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只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128.在本实施方式的板簧装置1c中,凹陷部13与限制突起14的组在板宽方向上配置有两个。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凹陷部13以及限制突起1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凹陷部13以及限制突起14的结构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使用第二实施方式或者第三实施方式的凹陷部13以及限制突起14。
129.从上下方向观察,两个凹陷部13与限制突起14的组夹着中心轴线o配置。从上下方向观察,两个凹陷部13与限制突起14的组相对于中心轴线o点对称地设置。由此,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11、12围绕中心轴线o相对旋转时,同时发生凹陷部13以及限制突起14的一个组中的第一侧面21与第三侧面23的抵接以及第二侧面22与第四侧面24的抵接、以及凹陷部13以及限制突起14的另一个组中的第一侧面21与第三侧面23的抵接以及第二侧面22与第四侧面24的抵接。
130.在本实施方式的板簧装置1c中,也能够达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板簧装置1相同的作用效果。
131.另外,通过设置两个限制突起14,应力被分散,各限制突起14中的应力被缓和,从而能够提高板簧装置1c的耐久性。另外,接触面积增大,从而能够提高限制板簧11、12的相对旋转的效果。
132.此外,限制突起14不限于两个,还可以设置三个以上。
133.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
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134.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如下结构:第一倾斜面16以及第三倾斜面18形成于凹陷部13的第三侧面23,第二倾斜面17以及第四倾斜面19形成于凹陷部13的第四侧面24。然而,还可以第一倾斜面16以及第三倾斜面18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于限制突起14的第一侧面21,第二倾斜面17以及第四倾斜面19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于限制突起14的第二侧面22。
135.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还可以第一倾斜面16形成于限制突起14的第一侧面21,且第四倾斜面19形成于限制突起14的第二侧面22。另外,还可以第二倾斜面17形成于限制突起14的第二侧面22,且第三倾斜面18形成于限制突起14的第一侧面21。
136.还可以采用不具有第三倾斜面18以及第四倾斜面19的结构。
137.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限制突起14以及凹陷部13还可以设置为延伸至从板簧11、1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到板簧11、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缘之间的任意位置。
138.此外,在将限制突起14以及凹陷部13沿长度方向延长的情况下,能够向邻接的板簧11、12传递横向(即,板宽方向)的力,因此提高了板簧11、12的强度,并且提高了板簧装置1整体的横向刚度。
139.在将限制突起14以及凹陷部13设置于板簧11、1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情况下,若将板簧11、12的横截面设为在长度方向上恒定,则在板簧11、12的中央部,为了减少板簧11、12的板宽方向的宽度,板簧11、12的厚度(即,上下方向的长度)增加,板簧11、12的弯曲刚度提高。其结果是,能够减少设置有螺栓b的板簧11、12的中心部的剪切应力、弯曲应力,提高了板簧装置1的强度。
140.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将如上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适当地替换为公知的结构要素,另外,还可以适当地组合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
141.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142.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抑制体积大、确保耐久性的同时,抑制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板簧围绕中心轴线相对旋转。
143.附图标记说明:
144.1、1a、1b、1c:板簧装置
145.11、12:板簧
146.13、213:凹陷部
147.14、114、214:限制突起
148.16、216:第一倾斜面
149.17、217:第二倾斜面
150.18、218:第三倾斜面
151.19、219:第四倾斜面
152.21、121、221:第一侧面
153.22、122、222:第二侧面
154.23、223:第三侧面
155.24、224:第四侧面
156.31、231:第五倾斜面
157.32、232:第六倾斜面
158.33、233:第七倾斜面
159.34、234:第八倾斜面
160.o:中心轴线
161.x:第一方向
162.y:第二方向
163.θ1~θ8、θ21~θ28:倾斜角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