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64147发布日期:2021-07-13 16:22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设备。然而,目前电子设备的使用状态单一,电子设备的适应能力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电子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本体,

支撑装置,与所述本体连接,相对于所述本体能够转动和移动,用于支撑所述本体呈显示位姿和支撑位姿;

在所述显示位姿下,所述支撑装置支撑在所述本体的第一区域,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能够转动,所述支撑装置的至少部分能够随着所述本体转动而相对于所述本体移动,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能够从所述显示位姿转动至所述支撑位姿;在所述支撑位姿下,所述支撑装置支撑在所述本体的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本体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本体可移动连接,所述支撑装置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的第一端能够转动;

在所述显示位姿下,所述支撑装置的第一端支撑在所述本体的第一区域,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能够转动,所述支撑装置的第一端能够随着所述本体转动而转动,所述支撑装置的第二端能够随着所述支撑装置的第一端转动而相对于所述本体移动;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从所述显示位姿转动至所述支撑位姿下,所述支撑装置的第二端支撑所述本体第三区域;其中,所述第三区域和所述第一区域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区域。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支撑组件,用于与所述承载面抵接;

滑动件,至少部分卡设于所述本体的第一滑槽内而与所述本体可移动地连接,与所述支撑组件可转动地连接;

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本体的第一位置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滑动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

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本体的第二位置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滑动件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一位置之间形成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一位置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区域;

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处于受拉状态,用于拉动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运动;

在所述显示位姿下,所述本体在外力作用下以第一方向转动而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带动所述滑动件相对于所述本体以所述第一方向转动,以及在所述第一滑道内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滑动;所述滑动件滑动至所述第四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滑动件支撑所述本体的所述第三区域,所述本体处于所述支撑位姿;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第一支撑件,用于与承载面抵接,与所述滑动件可转动地连接,支撑所述本体的高度能够调整;

第二支撑件,用于与承载面抵接,与所述滑动件可转动地连接,支撑所述本体的高度能够调整。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

第一支座部,用于与承载面抵接;

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座部可转动地连接,与所述滑动件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

第二支座部,用于与承载面抵接;

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座部可转动地连接,与所述滑动件可转动地连接;

在所述支撑位姿下,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座部能够转动至以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长度方向支撑所述本体;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支座部能够转动至以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长度方向支撑所述本体;

其中,所述第一支座部和所述第二支座部位于所述滑动件相对侧。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固定部分,用于与承载面抵接;

活动部分,与所述固定部分可移动连接,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分能够移动,与所述滑动件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活动部分相对所述固定部分移动的情况下,所述本体与所述固定部分之间的距离变化;

驱动件,分别与所述固定部分和所述活动部分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活动部分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分移动。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支撑件,所述至少两个支撑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第二滑槽内;

在所述显示位姿下,所述至少两个支撑件的第一端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区域,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至少两个支撑件转动至所述支撑位姿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两个支撑件的第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二滑槽内移动至相邻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增大,所述至少两个支撑件的第一端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区域。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第三支撑件,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第一子第二滑槽内,相对于所述本体能够维持于第五位置;

第四支撑件,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第二子第二滑槽内,与所述第三支撑件相对设置,相对于所述本体能够维持于第六位置;

第五支撑件,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第三子第二滑槽内,相对于所述本体能够维持于第七位置;

第六支撑件,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第四子第二滑槽内,与所述第五支撑件相对设置,相对于所述本体能够维持于第八位置;

锁紧件,设置于所述本体,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三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五支撑件和第六支撑件连接和断开连接;

在所述显示位姿下,锁紧件分别与第三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五支撑件和第六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三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五支撑件和第六支撑件支撑在所述本体的第一区域;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本体转动至支撑位姿,所述锁紧件随着所述本体转动至分别与第三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五支撑件和第六支撑件断开连接,第三支撑件移动至所述第五位置,第四支撑件移动至所述第六位置,第五支撑件移动至所述第七位置,第六支撑件移动至所述第八位置,所述第三支撑件、所述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五支撑件和第六支撑件支撑在所述本体的第二区域。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操作者的身高;

第二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本体的位姿;

处理器,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检测到的操作者的身高控制所述支撑装置的支撑高度;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检测组件检测的所述本体的位姿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工作模式;

其中,在所述显示位姿下,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书写模式;在所述支撑位姿下,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桌面交互模式。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还包括:

显示装置,设置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

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背对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本体,支撑装置,与所述本体连接,相对于所述本体能够转动和移动,用于支撑所述本体呈显示位姿和支撑位姿;在所述显示位姿下,所述支撑装置支撑在所述本体的第一区域,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能够转动,所述支撑装置的至少部分能够随着所述本体转动而相对于所述本体移动,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能够从所述显示位姿转动至所述支撑位姿;在所述支撑位姿下,所述支撑装置支撑在所述本体的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电子设备具有显示位姿和支撑位姿,增加了电子设备的使用状态,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适应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支撑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驱动件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本体;101、第一滑槽;110、固定件;121、第一子第二滑槽;122、第二子第二滑槽;123、第三子第二滑槽;124、第四子第二滑槽;131、第一变形件;132、第二变形件;133、第三变形件;134、第四变形件;200、支撑装置;201、支撑组件;210、第一连接件;220、第二连接件;230、滑动件;240、弹性件;250、驱动件;251、上端固定轴;252、上端伸缩套;253、压强感应器;254、油压调节阀;255、缸体;256、下端伸缩套;257、下端固定轴;258、外圈禁锢阀;259、内圈禁锢口;310、第一支撑件;311、第一支座部;312、第一支撑部;320、第二支撑件;321、第二支座部;322、第二支撑部;330、第三支撑件;340、第四支撑件;350、第五支撑件;360、第六支撑件;370、锁紧件;381、第一连接杆;382、第二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申请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电子设备包括:本体100和支撑装置200。支撑装置200与所述本体100连接,支撑装置200相对于所述本体100能够转动和移动,支撑装置200用于支撑所述本体100呈显示位姿和支撑位姿;在所述显示位姿下,所述支撑装置200支撑在所述本体100的第一区域,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本体100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200能够转动,所述支撑装置200的至少部分能够随着所述本体100转动而相对于所述本体100移动,所述本体100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200能够从所述显示位姿转动至所述支撑位姿;在所述支撑位姿下,所述支撑装置200支撑在所述本体100的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通过支撑装置200能够使本体100具有显示位姿和支撑位姿两种状态,增加了电子设备的使用状态,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适应能力。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电子设备可以为显示器,也可以为电视,还可以为电脑一体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本体10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本体100可以为长方体状结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装置200用于支撑所述本体100呈显示位姿和支撑位姿。

这里,支撑装置200相对于所述本体100能够转动,以便本体100相对于支撑装置200能够在显示位姿和支撑位姿之间转动切换。

这里,支撑装置200相对于所述本体100移动可以为支撑装置200整体相对于所述本体100移动,也可以为支撑装置200的部分相对于所述本体100移动。

这里,支撑装置200与本体100连接的位置不作限定。作为一示例,所述电子还可以包括:显示装置。显示装置设置于所述本体100的第一表面;所述支撑装置200与所述本体100的第二表面连接;其中,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背对设置;以便本体100通过第一表面显示,本体100基于第二表面支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所述显示位姿下,所述支撑装置200支撑在所述本体100的第一区域,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本体100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200能够转动,所述支撑装置200的至少部分能够随着所述本体100转动而相对于所述本体100移动,所述本体100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200能够从所述显示位姿转动至所述支撑位姿;在所述支撑位姿下,所述支撑装置200支撑在所述本体100的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以便通过较大面积的第二区域支撑本体100呈支撑状态,提高本体100在支撑状态的支撑强度。

这里,本体100处于显示位姿的状态不作限定。

例如,本体100处于显示位姿的状态,本体100呈竖直状。

又例如,本体100处于显示位姿的状态,本体100与竖直面的夹角小于30度,如图1所示,以便本体100上的显示装置处于较佳的显示状态。作为一示例,显示装置具有书写模式,显示装置可以呈白板状,便于用户在显示装置上书写。

这里,本体100处于支撑位姿的状态不作限定。

例如,如图2所示,本体100处支撑位姿的状态,本体100呈水平状或大体呈水平状;以便操作者点击本体100上的显示装置。例如,电子设备具有桌面交互模式。作为一示例,显示装置能够识别置于其表面物体的属性,本体100处于支撑位姿的情况下,可以将物体放置了显示装置的表面识别。作为又一示例,电子设备能够与置于其第一表面的第一设备电连接,本体100处于支撑位姿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设备放置了本体100的第一表面使第一设备与电子设备,从而可以使第一设备和电子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在一应用中,电子设备为电脑一体机,第一设备为手机。

又例如,本体100处支撑位姿的状态,本体100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30度,以便本体100的第一表面便于承载物体。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200的第一端与所述本体100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装置200的第二端与所述本体100可移动连接,所述支撑装置200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200的第一端能够转动;在所述显示位姿下,所述支撑装置200的第一端支撑在所述本体100的第一区域,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本体100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200能够转动,所述支撑装置200的第一端能够随着所述本体100转动而转动,所述支撑装置200的第二端能够随着所述支撑装置200的第一端转动而相对于所述本体100移动;所述本体100相对于所述支撑装置200从所述显示位姿转动至所述支撑位姿下,所述支撑装置200的第二端支撑所述本体100第三区域;其中,所述第三区域和所述第一区域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区域;以便支撑装置200能够更稳地地支撑处于支撑位姿的本体100。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20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支撑装置200可以为条状结构。作为一示例,支撑装置200可以包括支撑杆。又例如,支撑装置200可以包括四连杆结构。

这里,所述支撑装置200的第一端与所述本体100可转动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所述支撑装置200的第一端与所述本体100可以通过转轴结构铰接。

这里,所述支撑装置200的第二端与所述本体100可移动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所述支撑装置200的第二端与所述本体100可以通过滑槽结构移动连接。

示例一,所述支撑装置200可以包括:滑动件230、第一连接件210和第二连接件220。滑动件230的至少部分卡设于所述本体100的第一滑槽101内而与所述本体100可移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0的第一端与所述本体100的第一位置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0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滑动件23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220的第一端与所述本体100的第二位置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220的第二端与所述滑动件230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一位置之间形成有第一距离;以便本体100、第一连接、第二连接件220和滑动件230形成四连杆结构。

在示例一中,滑动件23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滑动件230可以为块状结构。

这里,滑动件230的至少部分卡设于所述第一滑槽101内而与所述本体100可移动地连接可以为滑动件230的部分卡设于所述第一滑槽101内而与所述本体100可移动地连接,如图3所示。当然,滑动件230的整体也可以卡设于第一滑槽101内而与所述本体100可移动地连接。

在示例一中,第一连接件21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连接件210可以为杆状结构。

这里,所述第一连接件210的第一端与所述本体100的第一位置可以通过转轴结构实现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0的第二端与所述滑动件230的第一端可以通过转轴结构实现可转动地连接。

在示例一中,第二连接件22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连接件220可以为杆状结构。

这里,所述第二连接件220的第一端与所述本体100的第二位置可以通过转轴结构实现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220的第二端与所述滑动件230的第二端可以通过转轴结构实现可转动地连接。

这里,本体100从显示位姿向支撑位姿转动的过程中,第二连接件220和第一连接件210之间的距离可以先增大再减小;如图4、图6和图8所示,第二连接件220和第一连接件210之间的距离从a增大至b,又从b减小至d。

这里,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一位置之间形成有第一距离,第一距离的值大于零,以便本体100、第一连接件210、第二连接件220和滑动件230形成四连杆结构。

这里,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一位置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区域;此时,在所述显示位姿下,支撑装置200通过第一连接件210和第二连接件220支撑本体100的第一区域。

在示例一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弹性件240,弹性件240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1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20连接,弹性件240处于受拉状态,弹性件240用于拉动所述第二连接件220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10运动,以便第二连接件220和第一连接件210可以同步运动,防止第二连接件220和第一连接件210中的一个出现卡顿而不动。

在示例一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所述显示位姿下,所述本体100在外力作用下以第一方向转动而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210和第二连接件220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一连接件210和第二连接件220带动所述滑动件230相对于所述本体100以所述第一方向转动,以及在所述第一滑道内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滑动,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滑动件230滑动至所述第四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滑动件230支撑所述本体100的所述第三区域,所述本体100处于所述支撑位姿,如图7和图8所示。

这里,外力可以为操作者施加于本体100的力。

这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作限定,只要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反即可。例如,第一方向可以为顺时针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逆时针方向。作为一示例,图3和图5中箭头a为第一方向。

这里,第三位置可以为第一滑道的第一端,也可以为靠近第一滑道的第一端的位置。

这里,第四位置可以为第一滑道的第二端,也可以为靠近第一滑道的第二端。

需要注意的是,滑动件230在第四位置与第一滑道的内壁抵接而支撑所述本体100的所述第三区域。

这里,第三区域为滑动件230与本体100抵接的区域;以便通过滑动件230、第一连接件210和第二连接件220支撑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之间形成的第二区域,增大支撑装置200支撑本体100的面积,提高支撑装置200的支撑稳定性。

在示例一中,第一连接件210和第二连接件220可以直接与本体100连接,也可以与本体100上的结构件连接。例如,如图4、图6和图8所示,第一连接件210和第二连接件220与固定于本体100上的固定件110连接。

在示例一中,滑动件230、第一连接件210和第二连接件220可以设置于本体100的内部。

需要注意的是,图3、图5和图7中的虚线框仅示出了本体100与支撑装置200连接的部分,并没有示出本体100的全部。

当然,支撑装置200包括支撑杆的情况,支撑杆的第一端可以与本体100可转动连接,支撑杆的第二端与滑动件230可转动连接;通过本体100、支撑杆和滑动件230形成的支撑装置200使本体100呈显示位姿和支撑位姿。

在示例一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支撑组件201,支撑组件201用于与所述承载面抵接;支撑组件201与滑动件230可转动地连接,以便通过支撑组件201使电子设备支撑于承载面,通过滑动件230、第一连接件210和第二连接件220使本体100能够呈显示位姿和支撑位姿。

这里,承载面是指承载电子设备的面,例如,承载面可以为地面,也可以为桌面。

这里,支撑组件201与滑动件230可以通过转轴结构实现可转动地连接。

这里,支撑组件201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支撑组件201可以为支架结构。

又例如,所述支撑组件201可以包括: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固定部分用于与承载面抵接;活动部分与所述固定部分可移动连接,活动部分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分能够移动,活动部分与所述滑动件23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活动部分相对所述固定部分移动的情况下,所述本体100与所述固定部分之间的距离变化;以便通过活动部分相对于固定部分移动改变本体100的支撑高度。

在本示例中,固定部分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固定部分可以为筒状结构。

在本示例中,活动部分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活动部分可以为柱状结构。

这里,活动部分与所述滑动件230可以通过转轴结构实现方式可转动地连接。

这里,活动部分与所述固定部分可移动连接,活动部分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分能够移动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固定部分为筒状结构,活动部分可移动地插设于固定部分的腔体内。这里,活动部分移动的动力不作限定。例如,可以通过外力使活动部分相对于固定部分移动。又例如,支撑组件201还可以包括驱动件250,驱动件250分别与所述固定部分和所述活动部分连接,驱动件250用于驱动所述活动部分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分移动。驱动件250的结构不作限定。作为一示例,驱动件250可以包括电机。作为又一示例,如图9所示,驱动件250可以包括:缸体255、上端固定轴251和下端固定轴257;上端固定轴251插设于缸体255的第一端的缸腔内,下端固定轴257插设于缸体255的第二端的缸腔内;缸腔内有液体,通过液体的压力能够使上端固定轴251相对于缸体255移动,通过液体的压力能够使下端固定轴257相对于缸体255移动;这里,固定部分可以与上端固定轴251固定连接,活动部分可以与下端固定轴257固定连接;以便通过上端固定轴251和下端固定轴257带动活动部分相对于固定部分移动。这里,驱动件250还可以包括:上端伸缩套252、压强感应器253、油压调节阀254、下端伸缩套256、外圈禁锢阀258和内圈禁锢口259;以便驱动件250通过液体的压力稳定地提供驱动的动力。驱动件250通过内圈禁锢口259分别与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连接,外圈禁锢阀258的力量和上端固定轴251和下端固定轴257之间的角度能够保证固定部分与驱动件250紧密配合。通过油压调节阀254、上端伸缩套252和下端伸缩套256调整液压伸缩杆的初始摩擦力,以及伸缩顺滑度,并能够保证驱动件250在初始状态下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使整个支撑装置200可以承受本体100的重力。压强感应器253可以实时监控液压结构的压力,压强感应器253与处理器连接,以便处理器基于压强感应器253的压力控制活动部分相对于固定部分移动的距离。

再例如,如图10所示,所述支撑组件201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件310和第二支撑件320。第一支撑件310用于与承载面抵接,第一支撑件310与所述滑动件230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支撑件320用于与承载面抵接,第二支撑件320与所述滑动件230可转动地连接;以便通过第一支撑件310和第二支撑件320共同通过滑动件230支撑本体100。

在本示例中,第一支撑件31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支撑件310可以为杆状结构。

这里,第一支撑件310与所述滑动件230可以通过转轴结构实现可转动地连接。

在本示例中,第二支撑件32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支撑件320可以为杆状结构。

这里,第二支撑件320与所述滑动件230可以通过转轴结构实现可转动地连接。

在本示例中,第二支撑件320和第一支撑件310可以与滑动件230的相同位置连接,也可以与滑动件230的不同位置连接。

在本示例中,第一支撑件310支撑所述本体100的高度能够调整;第二支撑件320支撑所述本体100的高度能够调整;以便通过第一支撑件310和第二支撑件320能够改变本体100的支撑高度。

这里,第一支撑件310支撑所述本体100的高度能够调整、以及第二支撑件320支撑所述本体100的高度能够调整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支撑件310可以包括;第一固定部分和第一活动部分,第一固定部分用于与承载面抵接;第一活动部分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可移动连接,第一活动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能够移动,第一活动部分与所述滑动件230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支撑件320可以包括;第二固定部分和第二活动部分,第二固定部分用于与承载面抵接;第二活动部分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可移动连接,第二活动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能够移动,第二活动部分与所述滑动件230可转动地连接。这里,第一活动部分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分可移动连接的方式,第二活动部分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可移动连接的方式与上述活动部分与所述固定部分可移动连接的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示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支撑件310可以包括:第一支座部311和第一支撑部312。第一支座部311用于与承载面抵接;第一支撑部312与所述第一支座部311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支撑部312与所述滑动件23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320可以包括:第二支座部321和第二支撑部322。第二支座部321用于与承载面抵接;第二支撑部322与所述第二支座部321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支撑部322与所述滑动件230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位姿下,所述第一支撑部312相对于所述第一支座部311能够转动至以所述第一支撑部312的长度方向支撑所述本体100;所述第二支撑部322相对于所述第二支座部321能够转动至以所述第二支撑部322的长度方向支撑所述本体100,如图12所示;以便增大支撑组件201支撑本体100的面积,提高支撑组件201支撑的稳定性。

这里,第一支座部311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支座部311可以为杆状结构。

这里,第一支撑部312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支撑部312可以为杆状结构。

这里,第一支撑部312与所述第一支座部311可以通过转轴结构实现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支撑部312与所述滑动件230可以通过转轴结构实现可转动地连接。

这里,第二支座部321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支座部321可以为杆状结构。

这里,第二支撑部322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支撑部322可以为杆状结构。

这里,第二支撑部322与所述第二支座部321可以通过转轴结构实现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支撑部322与所述滑动件230可以通过转轴结构实现可转动地连接。

这里,所述第一支座部311和所述第二支座部321可以位于所述滑动件230相对侧。此时,在所述支撑位姿下,第一支撑部312相对于第一支撑座转动的方向和第二支撑部322相对于第二支撑座转动的方向相反,以便第一支撑部312和第二支撑部322对称支撑本体100。

作为一示例,第一支座部311的高度能够调整,第二支座部321的高度能够调整以便第一支撑件310和第二支撑件320既能够改变支撑本体100的高度,又能够改变支撑本体100的面积。这里,第一支座部311的高度调整的实现方式与上述第一支撑件310的高度调整的实现方式类似,第二支座部321的高度能够调整的实现方式与上述第二支撑件320的高度调整的实现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装置20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支撑件,所述至少两个支撑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100第二滑槽内;如图13所示,在所述显示位姿下,所述至少两个支撑件的第一端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区域,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本体100相对于所述至少两个支撑件转动至所述支撑位姿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所述至少两个支撑件的第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二滑槽内移动至相邻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增大,所述至少两个支撑件的第一端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区域;以便支撑装置200能够更稳地支撑处于支撑位姿的本体100。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件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支撑件可以为杆状结构。作为一示例,支撑件也可以包括: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固定部分用于与承载面抵接;活动部分与所述固定部分可移动连接,活动部分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分能够移动,活动部分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100第二滑槽内;所述活动部分相对所述固定部分移动的情况下,所述本体100与所述固定部分之间的距离变化;以便通过活动部分相对于固定部分移动改变本体100的支撑高度。

这里,所述至少两个支撑件的第一端可以通过转轴结构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100第二滑槽内。当然,所述至少两个支撑件的第一端可以通过球头结构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100第二滑槽内。

这里,支撑件数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3和图14所示,支撑件的数量为两个。又例如,如图16和图17所示,支撑件的数量为四个。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件的第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二滑槽内移动至相邻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增大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例如,如图16和图17所示,所述支撑装置200包括:第三支撑件330、第四支撑件340、第五支撑件350、第六支撑件360和锁紧件370。第三支撑件33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100第一子第二滑槽121内,第三支撑件330相对于所述本体100能够维持于第五位置;第四支撑件34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100第二子第二滑槽122内,第四支撑件340与所述第三支撑件330相对设置,第四支撑件340相对于所述本体100能够维持于第六位置;第五支撑件35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100第三子第二滑槽123内,第五支撑件350相对于所述本体100能够维持于第七位置;第六支撑件360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100第四子第二滑槽124内,第六支撑件360与所述第五支撑件350相对设置,第六支撑件360相对于所述本体100能够维持于第八位置;锁紧件370设置于所述本体100,锁紧件370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三支撑件330、所述第四支撑件340、所述第五支撑件350和第六支撑件360连接和断开连接;在所述显示位姿下,锁紧件370分别与第三支撑件330、所述第四支撑件340、所述第五支撑件350和第六支撑件360连接,所述第三支撑件330、所述第四支撑件340、所述第五支撑件350和第六支撑件360支撑在所述本体100的第一区域,如图16所示;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本体100转动至支撑位姿,所述锁紧件370随着所述本体100转动至分别与第三支撑件330、所述第四支撑件340、所述第五支撑件350和第六支撑件360断开连接,第三支撑件330移动至所述第五位置,第四支撑件340移动至所述第六位置,第五支撑件350移动至所述第七位置,第六支撑件360移动至所述第八位置,所述第三支撑件330、所述第四支撑件340、所述第五支撑件350和第六支撑件360支撑在所述本体100的第二区域。

在本示例中,第三支撑件330的结构、第四支撑件340的结构、第五支撑件350的结构和第六支撑件36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三支撑件330、第四支撑件340、第五支撑件350和第六支撑件360可以均为杆状结构,也可以均为筒状结构。

在本示例中,第三支撑件330的第一端可以通过转轴结构或者球头结构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100的第一子第二滑槽121内,以便本体100相对于第三支撑件330能够转动,第三支撑件330相对于本体100能够在第一子第二滑槽121内移动。

这里,第三支撑件330相对于所述本体100能够维持于第五位置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7所示,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变形件131,第一变形件131分别与第三支撑件330和本体100连接,第一变形件131通过变形力使第三支撑件330相对于所述本体100能够维持于第五位置。这里,第一变形件131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变形件131可以为弹簧。

在本示例中,第四支撑件340的第一端可以通过转轴结构或者球头结构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100的第二子第二滑槽122内,以便本体100相对于第四支撑件340能够转动,第四支撑件340相对于本体100能够在第二子第二滑槽122内移动。

这里,第四支撑件340相对于所述本体100能够维持于第六位置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7所示,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变形件132,第二变形件132分别与第四支撑件340和本体100连接,第二变形件132通过变形力使第四支撑件340相对于所述本体100能够维持于第六位置。这里,第二变形件132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变形件132可以为弹簧。

在本示例中,第五支撑件350的第一端可以通过转轴结构或者球头结构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100的第三子第二滑槽123内,以便本体100相对于第五支撑件350能够转动,第五支撑件350相对于本体100能够在第三子第二滑槽123内移动。

这里,第五支撑件350相对于所述本体100能够维持于第七位置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7所示,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三变形件133,第三变形件133分别与第五支撑件350和本体100连接,第三变形件133通过变形力使第五支撑件350相对于所述本体100能够维持于第七位置。这里,第三变形件133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三变形件133可以为弹簧。

在本示例中,第五支撑件350的第一端可以通过转轴结构或者球头结构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100的第四子第二滑槽124内,以便本体100相对于第五支撑件350能够转动,第五支撑件350相对于本体100能够在第四子第二滑槽124内移动。

这里,第五支撑件350相对于所述本体100能够维持于第八位置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7所示,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四变形件134,第四变形件134分别与第五支撑件350和本体100连接,第四变形件134通过变形力使第五支撑件350相对于所述本体100能够维持于第八位置。这里,第四变形件134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四变形件134可以为弹簧。

在本示例中,锁紧件37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锁紧件370可以为杆状结构,也可以为板状结构。

这里,锁紧件370可以固定于本体100,以便本体100能够带锁件一起转动。当然,锁紧件370也可以通过螺纹结构与本体100连接;以便本体100和带锁件转动方向相同或不同。

这里,锁紧件370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三支撑件330、所述第四支撑件340、所述第五支撑件350和第六支撑件360连接和断开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锁紧件370可以为螺纹连接器,在所述显示位姿下,锁紧件370通过螺纹分别与第三支撑件330、所述第四支撑件340、所述第五支撑件350和第六支撑件360连接;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本体100转动至支撑位姿,锁紧件370分别与第三支撑件330、所述第四支撑件340、所述第五支撑件350和第六支撑件360断开螺纹连接。

作为一示例,如图17所示,所述支撑装置200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杆381和第二连接杆382,第一连接杆381的两端分别与第三支撑件330和第五支撑件350连接,第一连接杆381的中部能够与锁紧件370通过螺纹连接或断开连接;第二连接杆382的两端分别与第四支撑件340和第六支撑件360连接,第二连接杆382的中部能够与锁紧件370通过螺纹连接或断开连接;如图16和图18所示,在所述显示位姿下,锁紧件370通过第一连接杆381分别与第三支撑件330和所述第五支撑件350连接,锁紧件370通过第二连接杆382分别与第四支撑件340和所述第六支撑件360连接;所述第三支撑件330、所述第四支撑件340、所述第五支撑件350和第六支撑件360支撑在所述本体100的第一区域;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本体100转动至支撑位姿,如图17和图19所示,所述锁紧件370随着所述本体100转动至分别与第一连接杆381和第二连接杆382断开连接,第三支撑件330移动至所述第五位置,第四支撑件340移动至所述第六位置,第五支撑件350移动至所述第七位置,第六支撑件360移动至所述第八位置,所述第三支撑件330、所述第四支撑件340、所述第五支撑件350和第六支撑件360支撑在所述本体100的第二区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检测组件、第二检测组件和处理器。第一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操作者的身高;第二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本体100的位姿;处理器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检测到的操作者的身高控制所述支撑装置200的支撑高度;处理器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检测组件检测的所述本体100的位姿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工作模式;电子设备能够自动调整高度和工作模式,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适应能力。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检测组件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能够检测操作者的身高即可。例如,第一检测组件可以包括超声波检测装置。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检测组件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能够检测所述本体100的位姿。例如,第二检测组件可以包括角度传感器,通过角度传感器检测本体100相对于支撑装置200转动的角度确定本体100的位姿。又例如,第二检测组件可以包括陀螺仪,通过陀螺仪检测所述本体100的位姿。

在本实现方式中,处理器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检测到的操作者的身高控制所述支撑装置200的支撑高度可以包括:处理器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检测到的操作者的身高控制驱动件250驱动活动部分相对于固定部分移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处理器基于所述第二检测组件检测的所述本体100的位姿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工作模式可以包括:处理器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检测组件检测到所述本体100在所述显示位姿下,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书写模式;处理器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检测组件检测到所述本体100在所述支撑位姿下,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桌面交互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通过支撑装置200能够使本体100具有显示位姿和支撑位姿两种状态,增加了电子设备的使用状态,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适应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