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漏风阻风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69140发布日期:2021-08-13 19:22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漏风阻风阀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阻风阀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漏风阻风阀。



背景技术:

阻风阀也称消防风阀,安装于消防通风管道内,当建筑物出现火灾且火情蔓延到消防通风管道内时,将阻风阀关闭,能够有效帮助避免高温气流被风机抽出,影响到建筑物外部环境。

阻风阀通常包括框架,框架的外围固定安装于消防通风管道的内壁,框架的内空间设置有若干叶片,叶片连接有转动机构,转动机构驱动若干叶片翻转以实现框架内空间的打开与封闭,从而实现消防通风管道的流通与关闭。

然而,目前的阻风阀的漏风现象较为严重,对阻风阀的功能产生了较大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减轻阻风阀的漏风现象,本申请提供一种防漏风阻风阀。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防漏风阻风阀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防漏风阻风阀,包括框架,

所述框架的内空间设置有若干翻转的叶片,叶片翻转使得相邻叶片在交接处分离或闭合,以实现框架内空间的打开与封闭;

相邻叶片的交接处,沿一个叶片的边缘设置有凹边,凹边的外部包裹有弹性包裹层,另一个叶片的对应边缘设置有与凹边内部空间相匹配的挤压条,叶片翻转闭合时,挤压条挤入对应的包裹有弹性包裹层的凹边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叶片翻转闭合时,挤压条挤入对应的包裹有弹性包裹层的凹边内。一方面,弹性包裹层和挤压条之间的挤压效果极大地减轻了相邻叶片之间的漏风现象。另一方面,相邻叶片之间的交接线更加弯折,不仅增加了叶片两侧流通通道的长度,而且提升了叶片两侧空气流通的难度,由此减轻了相邻叶片之间的漏风现象。再者,挤压条位于凹边内,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相邻叶片处的结构稳固性,即使受到流通气体的冲击,也不容易因震动导致相邻叶片的交界处出现相对位置以及空隙,由此进一步减轻阻风阀的漏风现象。

可选的,所述叶片设置为双层结构,叶片边缘的凹边为双层结构的边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双层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叶片的结构强度,以适应叶片闭合时挤压条和凹边之间的挤压作用力。另一方面,通过将叶片设置为双层,那么两层叶片在边缘处存在空隙,该空隙即可作为凹边,无需再额外设置凹边,简化了结构。

可选的,所述弹性包裹层为橡胶材质的弹性包裹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材质的弹性佳,且耐磨,适于用作本申请的弹性包裹层。

可选的,所述挤压条为硬质空心金属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硬质空心金属条,一方面,空心的结构设计有利于保障挤压条的结构强度,并减轻挤压条的重量。另一方面,硬质结构的挤压条,有利于提升挤压条挤入弹性包裹层内时的顺畅度,提高叶片翻转的可操作性。

可选的,所述相邻叶片的翻转为对开式。

普通阻风阀的叶片的翻转方式通常为同向式,即叶片的翻转方向是一致的,类似于百叶窗,该种阻风阀的叶片闭合时,相邻叶片从两侧逐渐靠近直至相互抵接,通过转动机构对叶片的控制作用对叶片进行限位。而本申请将两个相邻叶片的翻转方式设置为对开式,一方面,更加便于挤压条挤入凹边,另一方面,挤压条挤入凹边后,挤压条与凹边之间存在相互限位的关系,本身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得以提高叶片闭合后的稳固性,并因此进一步减轻漏风现象。

可选的,所述叶片的转动侧边与框架的交接处,框架上设置有弹性条,弹性条与框架之间密封连接,叶片闭合时,叶片的的转动侧边与对应的弹性条抵接。

叶片与框架铰接的侧边为其转动侧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框架上设置弹性条,叶片翻转闭合时,弹性条的弹性作用使得弹性条与叶片的转动侧边之间始终处于贴合状态,由此减轻了该处的漏风现象。与此同时,也由于弹性条的弹性作用,使得弹性条对叶片的翻转动作的阻碍程度相对较小,得以保障叶片翻转的顺畅度。

可选的,所述弹性条为弹簧钢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钢片具有较佳的弹性,耐用性佳,适于用做本申请的弹性条。

可选的,所述叶片的转动侧边与框架的交接处,框架上固定设置有用于安装弹簧钢片的安装条,弹簧钢片包裹于安装条靠近对应叶片的一侧,弹簧钢片的两侧边缘和中间部分分别为安装部和抵接部,弹簧钢片的安装部安装于安装条,弹簧钢片的抵接部鼓起凸向对应叶片并在叶片闭合时与叶片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在框架上设置安装条,再将弹簧钢片包裹安装于安装条的外部,此时,安装条不仅充当弹簧钢片的载体,而且,还能对弹簧钢片起到较佳的稳固作用,由此提高弹簧钢片的结构强度、耐用性以及与叶片的转动侧边的抵接性,从而进一步减轻该处的漏风现象。

可选的,与所述叶片的翻转侧边相对应的框架处设置有抵接条,抵接条与框架之间密封连接,叶片闭合后,抵接条与叶片的对应处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叶片的翻转侧边与框架之间的交接处进行密封处理,减轻该处的漏风现象。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本申请针对相邻叶片的交接处以及叶片与框架的交接处进行了改进:针对相邻叶片的交接处,本申请在相邻两个叶片的边缘处分别设置凹边和与凹边相匹配的挤压条,叶片闭合方式为对开式,叶片闭合时,通过挤压条挤入凹边的方式减轻了相邻叶片之间的漏风现象;针对叶片与框架的交接处,在框架上设置弹簧钢片,通过弹簧钢片与叶片边缘的挤压进一步减轻漏风现象;

2、本申请将叶片设置为双层;在相邻叶片的交接处,凹边与挤压条的嵌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叶片与框架的交接处,在弹簧钢片的内部设置的安装条具有稳固弹簧钢片的效果,使得本申请的阻风阀具有较高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防漏风阻风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三节叶片时的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按压手柄下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体现相邻叶片之间的弹性包裹层、挤压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隐藏弹性条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框架;11、抵接内壁;111、抵接条;12、安装内壁;121、安装条;123、弹性条;13、支撑板;2、叶片;21、铰接转轴;22、凹边;23、弹性包裹层;24、挤压条;31、转杆;32、连杆;41、转动手柄;411、通孔;42、按压手柄;421、定位块;422、弹性件;43、定位盘;431、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防漏风阻风阀,参照图1,包括框架1,框架1内设置有若干叶片2,叶片2连接有翻转机构;相邻叶片2的交接处,两片叶片2的边缘分别设置有凹边22和挤压条24(参见图6);叶片2的转动侧边与框架1的交接处,框架1上设置有安装条121(参见图7),安装条121的外部包裹有弹性条123。

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框架1为长方形的框体,内部长度方向的中间处设置有支撑板13。支撑板13为长条板状,长度方向与框架1的宽度方向平行,表面与框架的较小的内表面平行。支撑板13支撑于框架1的内部,能够提高框架1的结构强度,同时,也将框架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两部分。

框架1的较长的两个内壁为抵接内壁11,框架1较短的两个内壁以及支撑板13的两个表面为安装内壁12。结合图7,抵接内壁11上设置有抵接条111。抵接条111为长条片状结构,长度方向与抵接内壁11的长度方向平行,表面与抵接内壁11的表面垂直,一个长条侧边处固定安装于抵接内壁11。安装条121为长条状,长度方向与抵接内壁11的长度方向平行,长度方向的两侧固定安装于抵接内壁11,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相对于抵接内壁11鼓起形成鼓起部,鼓起部的截面呈长方形状。

回看图1,安装条121的外部包裹有弹性条123。弹性条123为长条片状结构,长度方向与安装条121的长度方向一致,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在安装条121的鼓起部的两侧,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相对于鼓起部向外鼓起。本实施例中,弹性条123可以采用弹簧钢片。

框架1内部被支撑板13分隔出来的两部分空间中均设置有可翻转的两片叶片2,两片叶片2在对应的空间中上下排布。叶片2整体呈长方形片状结构,长度方向与框架1的长度方向平行。相邻叶片2在长度边处交接。与框架1之间通过铰接转轴21铰接,框架1内两部分空间中的上层的两片叶片2共用同一铰接转轴,同样的,框架1内两部分空间中的下层的两片叶片2共用同一铰接转轴。铰接转轴21与对应的叶片2固定连接,轴线方向与叶片2的长度方向平行,且位于对应叶片2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叶片2的两个较短的侧边为转动侧边,两个较长的侧边为翻转侧边。叶片2翻转闭合时,叶片2的转动侧边与对应的弹性条123的外壁抵接,由此减轻了该处的漏风现象。叶片2翻转闭合后,叶片2的翻转侧边与抵接条111抵接,由此提高该处的密封性。

框架1内同一空间中的两个叶片2的交接处的翻转方式为对开式。本实施例中,叶片2设置有两片,两片叶片2的对开式翻转采用连杆机构即可实现。结合图2,连杆机构设置于框架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处且位于框架1的外部,包括对应于两片叶片2的两根转杆31以及连接两根转杆31的一根连杆32。两根转杆31的一端分别与对应叶片2的铰接轴穿出框架1的端部固定连接,两根转杆31的另一端分别位于阻风阀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两侧且之间连接连杆32。连杆32与两根转杆31之间均为铰接,铰接轴与叶片2的长度方向平行。转动一个转杆31,通过连杆32带动另一个转杆31转动,由此带动两片叶片2实现对开式翻转。

结合图3,当叶片2数量为三片时,对应的连杆32机构再多包含一根转杆31和一根连杆32。该转杆31的一端与第三片叶片2的铰接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片叶片2对应的转杆31的活动端位于阻风阀的同一侧且之间连接该连杆32,连接处也为铰接。转动一根转杆31,通过两根连杆32带动另两根转杆31转动,由此带动三片叶片2实现对开式翻转。

同样的,叶片2数量可以增加,对应的连杆32结构再增加转杆31和连杆32即可。相邻叶片2之间的翻转是反向的,间隔的叶片2之间的翻转是同向的,同向的对应的连杆32处于叶片2铰接轴的一侧,而反向的对应的连杆32跨过叶片2铰接轴的两侧。

结合图4,阻风阀风量的调节是通过叶片2翻转角度的调节来实现的,本实施例中,叶片2的翻转角度是通过一调节机构来实现的。一个叶片2对应的铰接转轴21的一端穿出框架1位于框架1外部,调节机构便位于该处。调节机构包括定位盘43、转动手柄41和按压手柄42。定位盘43套设在穿出框架1的铰接转轴21上且固定于框架1,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内凹的定位槽431。转动手柄41位于定位盘43远离框架1的一侧,且与穿出框架1的铰接转轴21固定连接,结合图5,靠近铰接转轴21的位置贯穿开设有与定位槽431相对应的通孔411。按压手柄42位于转动手柄41上,且位于转动手柄41远离定位盘43的一侧,对应于通孔411的位置固定设置有定位块421。按压手柄42与转动手柄41铰接且之间设置有弹性件422,使得定位块421穿过通孔411嵌于定位槽431内,实现叶片2翻转角度的固定。外力按压按压手柄42,使得定位块421脱离定位槽431,转动转动手柄41调节叶片2的翻转角度,之后,再次解除外力使得定位块421嵌入其他对应的定位槽431内即可。

叶片2为双层结构设计,结合图6,针对本申请的对开式翻转情况而言,在相邻叶片2的交接处:由于叶片2为双层结构,使得叶片2的交接边处形成一条长条状的空隙,该空隙为凹边22,一个叶片2的凹边22的外部固定包裹有弹性包裹层23,弹性包裹层23可以采用橡皮条,另一个叶片2的凹边22处固定连接有一条挤压条24,挤压条24可以采用硬质空心金属条。相邻叶片2闭合时,挤压条24挤入对应的包裹有弹性包裹层23的凹边22内。一方面,弹性包裹层23和挤压条24之间的挤压效果极大地减轻了相邻叶片2之间的漏风现象。另一方面,相邻叶片2之间的交接线更加弯折,不仅增加了叶片2两侧流通通道的长度,而且提升了叶片2两侧空气流通的难度,由此减轻了相邻叶片2之间的漏风现象。再者,挤压条24位于凹边22内,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相邻叶片2处的结构稳固性,即使受到流通气体的冲击,也不容易因震动导致相邻叶片2的交界处出现相对位置以及空隙,由此进一步减轻阻风阀的漏风现象。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防漏风阻风阀的实施原理为:通过调节机构调节叶片2但翻转角度,从而调节阻风阀的风量。需要闭合阻风阀时,通过调节机构将叶片2转动至闭合状态,叶片2闭合期间,挤压条24挤入对应的包裹有弹性包裹层23的凹边22内,叶片2闭合后,相邻叶片2之间通过挤压条24与凹边22的配合密封,叶片2的短边与弹性条123抵接密封,最外排叶片2的外侧长边与抵接条111抵接密封,从而保障阻风阀具有较佳的防漏风功能。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