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途双流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15565发布日期:2021-10-27 19:06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多用途双流阀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阀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用途双流阀。


背景技术:

2.阀门是一种用来开闭管路、控制流向、调节和控制输送介质的参数(温度、压力和流量)的管路附件。根据其功能,可分为关断阀、止回阀、调节阀等。阀门是流体输送系统中的控制部件,具有截止、调节、导流、防止逆流、稳压、分流或溢流泄压等功能。阀门还可用于控制空气、水、蒸汽、各种腐蚀性介质、泥浆、油品、液态金属和放射性介质等各种类型流体的流动。
3.现有的水泵都是单向通道,只能将流体从一端输送到另一端,当需要流体回流时,此时就需要另外再设置管道,使用不方便,同时浪费了资源,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缺陷,需要设计一种多用途双流阀。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发明要解决水泵只能实现单向通道,无法回流流体,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多用途双流阀。
5.一种多功能双流阀,包括:
6.下管道,用于实现回流下水;
7.下内管,套设在下管道内,所述下内管的外壁和下管道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
8.上管道,所述上管道的底端套设在下管道内并在下管道内滑动,所述上管道的外侧壁和下管道的顶部开口处的内侧壁抵触;
9.所述下内管一端穿设在上管道内并和上管道底部开口内侧壁贴合;
10.所述上管道顶部开设有漏槽,所述漏槽底部和上管道内部连通,所述漏槽内伸缩设置有阀门本体,当所述阀门本体位于漏槽内时,所述阀门本体和漏槽内壁贴合,所述下内管驱使阀门本体在漏槽内滑动;
11.所述下内管的外侧壁上开设有流动槽,当下内管的流动槽移动到上管道底部开口内时,所述流动槽与上管道内侧壁和下管道内壁之间形成下水回流通道。
12.进一步的,所述上管道内滑动设有用于通水的活塞,所述阀门本体和活塞之间设置连接杆,所述连接杆滑动设置在漏槽和上管道的连通口内,当活塞位于下管道底部时,所述活塞和上管道底部内侧壁抵触,所述下内管顶部和活塞抵触。
13.进一步的,所述活塞上开设有多个通水孔,所述通水孔均匀排布设置在活塞的顶部。
14.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上套设有回缩弹簧,所述回缩弹簧一端和活塞抵触,另一端和漏槽槽体的底部抵触。
15.进一步的,所述漏槽内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通气槽,所述通气槽环绕漏槽内侧壁设置。
16.进一步的,所述漏槽槽体和上管道内侧壁之间设有多个加强筋。
17.进一步的,所述活塞的外侧壁上设有弹性的限制环,所述上管道底部开口处的内侧壁上设有和限制环相配的限制槽,所述限制环位于限制槽内并和限制槽内壁贴合。
18.进一步的,所述下管道和下内管的底部之间设有螺旋输送板,所述螺旋输送板环绕下管道内侧壁设置。
19.进一步的,所述下内管上的流动槽环绕下内管侧壁设置。
20.进一步的,所述阀门本体的顶部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凹槽,所述漏槽内壁上朝向凹槽处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滑动设置在凹槽内。
21.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2.1.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双流阀,包括下管道,用于实现回流下水;下内管,套设在下管道内,所述下内管的外壁和下管道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上管道,所述上管道的底端套设在下管道内并在下管道内滑动,所述上管道的外侧壁和下管道的顶部开口处的内侧壁抵触;所述下内管一端穿设在上管道内并和上管道底部开口内侧壁贴合;所述上管道顶部开设有漏槽,所述漏槽底部和上管道内部连通,所述漏槽内伸缩设置有阀门本体,当所述阀门本体位于漏槽内时,所述阀门本体和漏槽内壁贴合,所述下内管驱使阀门本体在漏槽内滑动;所述下内管的外侧壁上开设有流动槽,当下内管的流动槽移动到上管道底部开口内时,流动槽与上管道内侧壁和下管道内壁之间形成下水回流通道,当使用该阀门时,此时流体会进入到下内管内,通过下内管对流体进行输送,此时为了进行上水,此时推动下管道在上管道内滑动,此时下管道带动下内管移动,从而能够带动阀门本体移动,从而将阀门本体从漏槽内推开,此时流体会从下内管进入到上管道内,并通过上管道上的漏槽进入到上侧的容器中,对流体进行输送,当需要下水回流时,此时再次移动下管道,下管道再次带动下内管移动,直至下内管上外部的流动槽移动槽上管道的下开口处,从而使下内管的外侧壁和上管道开口处内侧壁不抵触,从而形成用于回流的下水回流通道,此时下内管进入到上管道内的流体会在回流通道的作用下,流入到下管道内,从而通过下管道进行下水回流,从而无需另外再设置管道来进行回流,节约了资源,直接就可以实现上水和下水,一体两用,使用上更加的方便,该双流阀在智能设备中,可减少程序编写量与运动过程,缩短智能设备开发周期,减少程序出错率提高智能设备稳定性与效率。
23.2.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双流阀,所述活塞上开设有多个通水孔,所述通水孔均匀排布设置在活塞的顶部,通过通水孔的设置,当需要将下内管内的流体通入到上管道内时,由于上水时会通过推动下管道从而推动活塞和阀门本体移动,此时阀门本体和漏槽的侧壁脱离,从而使流体从阀门本体和漏槽内壁之间的间隙之间流出,此时由于通水孔的设置,流体就能够通过通水孔进入到上管道内,方便对流体进行输送。
24.3.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双流阀,所述连接杆上套设有回缩弹簧,所述回缩弹簧一端和活塞抵触,另一端和漏槽槽体的底部抵触,当推动下管道从而驱使阀门本体和漏槽脱离的过程中,此时初始状态下的回缩弹簧,由于活塞和漏槽槽底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使回缩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压缩状态下的回缩弹簧能够给阀门本体一个复位的压力值,从而能够使完成上水或者下水时,此时使阀门本体能够回缩到初始位置,从而使用阀门更加的方便快捷。
25.4.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双流阀,所述漏槽内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通气槽,所述通气
槽环绕漏槽内侧壁设置,由于通气槽的设置,从而当流体通过漏槽从上管道流入到容器内之后需要关闭阀门本体时,此时流体会在通气槽内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水锤在漏槽内的形成,避免了阀门本体关闭时的隐患。
26.5.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双流阀,所述漏槽槽体和上管道内侧壁之间设有多个加强筋,通过加强筋的设置,从而使漏槽的槽体在上管道内结构更加的稳定。
27.6.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双流阀,所述活塞的外侧壁上设有弹性的限制环,所述上管道底部开口处的内侧壁上设有和限制环相配的限制槽,所述限制环位于限制槽内并和限制槽内壁贴合,从而能够起到密封的效果,使得活塞和上管道开口处的内侧壁之间密封效果好,避免了由于密封性不好,下内管内的流体之间从活塞和上管道之间的间隙中流出,影响上下水效果。
28.7.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双流阀,所述下管道和下内管的底部之间设有螺旋输送板,所述螺旋输送板环绕下管道内侧壁设置,通过螺旋输送板的设置,从而能够在对流体进行下水回流时,此时当流体进入到下管道内时,此时螺旋输送板能够对流体进行导向输送,从而提高了下水回流的流速,使下水回流更加快捷。
29.8.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双流阀,所述阀门本体的顶部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凹槽,所述漏槽内壁上朝向凹槽处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滑动设置在凹槽内,当推动下管道移动,从而带动阀门本体移动时,在移动的一开始的时候,此时固定块首先和凹槽脱离,此时上管道内的流体进入到漏槽内后,首先通过这些凹槽先一点点进行下水,从而起到缓冲的作用,平衡了压力,再逐步的将阀门本体推动,从而逐步的通流体,从而保证了下水时的稳定性,避免了由于压力不平衡导致损坏设备。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本发明的多用途双流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发明的多用途双流阀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33.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
34.图4为本发明中用于体现漏槽内部结果的示意图;
35.图5为本发明中阀门本体和活塞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
37.1、下管道;2、下内管;3、上管道;4、漏槽;5、阀门本体;6、流动槽;7、活塞;8、连接杆;9、通水孔;10、回缩弹簧;11、加强筋;12、限制环;13、限制槽;14、螺旋输送板;15、凹槽;16、固定块;17、通气槽。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
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1.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42.实施例
43.参照图1

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功能双流阀,包括下管道1、下内管2和上管道3,通过下管道1、下内管2和上管道3,从而实现上水和下水,在这其中,下管道1用于实现回流下水和设置下内管2,下内管2套设在下管道1内,所述下内管2和下管道1同轴设置,所述下内管2架设在下管道1内,所述下内管2的外壁和下管道1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
44.所述上管道3和下管道1同轴设置,所述上管道3的底端套设在下管道1内并在下管道1内滑动,所述上管道3的外侧壁和下管道1的顶部开口处的内侧壁抵触,所述上管道3位于下管道1内的一段的侧壁自和上管道3抵触的一端起,往上管道3的轴线处倾斜设置,从而使上管道3位于下管道1内的一段呈漏斗状。并且所述下内管2一端穿设在上管道3内并和上管道3底部开口内侧壁贴合抵紧。
45.所述上管道3顶部开设有漏槽4,所述漏槽4呈倒漏斗状,所述漏槽4的侧壁自漏槽4的槽口处往上管道3的轴线处倾斜设置,所述漏槽4的槽口出的直径最大,所述漏槽4底部和上管道3内部连通,所述漏槽4内伸缩设置有阀门本体5,所述阀门本体5设置为和漏槽4相配的漏斗状,当所述阀门本体5位于漏槽4内时,所述阀门本体5和漏槽4内壁贴合抵紧,所述下内管2驱使阀门本体5在漏槽4内滑动。所述下内管2的外侧壁上开设有流动槽6,所述下内管2上的流动槽6环绕下内管2侧壁设置,当下内管2的流动槽6移动到上管道3底部开口内时,流动槽6与上管道3内侧壁和下管道1内壁之间形成下水回流通道。
46.当使用该双流阀时,此时流体会进入到下内管2内,通过下内管2对流体进行输送,此时为了进行上水,此时推动下管道1在上管道3内滑动,此时下管道1带动下内管2移动,从而能够带动阀门本体5移动,从而将阀门本体5从漏槽4内推开,此时流体会从下内管2进入到上管道3内,并通过上管道3上的漏槽4进入到上侧的容器中,对流体进行输送,当需要下水回流时,此时再次移动下管道1,下管道1再次带动下内管2移动,直至下内管2上外部的流动槽6移动槽上管道3的下开口处,从而使下内管2的外侧壁和上管道3开口处内侧壁不抵触,从而形成用于回流的下水回流通道,此时下内管2进入到上管道3内的流体会在回流通道的作用下,流入到下管道1内,从而通过下管道1进行下水回流,从而无需另外再设置管道来进行回流,直接就可以实现上水和下水,一体两用,使用上更加的方便,该双流阀在智能
设备中,可减少程序编写量与运动过程,缩短智能设备开发周期,减少程序出错率提高智能设备稳定性与效率。
47.具体的,所述上管道3内滑动设有用于通水的活塞7,所述阀门本体5和活塞7之间设置连接杆8,所述连接杆8滑动设置在漏槽4和上管道3的连通口内,当活塞7位于下管道1底部时,所述活塞7和上管道3底部内侧壁抵触,所述下内管2顶部和活塞7抵触。为了进行上水,此时推动下管道1在上管道3内滑动,此时下管道1带动下内管2移动,从而使下管道1推动活塞7移动,此时活塞7能够带动阀门本体5移动,从而将阀门本体5从漏槽4内推开,此时流体会从下内管2进入到上管道3内,并通过上管道3上的漏槽4进入到上侧的容器中,对流体进行输送。
48.所述下管道1位于下内管2和上管道3的连通处的侧壁朝向远离下管道1的轴线方向倾斜,从而能够是下管道1上端的空间扩大,从而能够在上管道3在下管道1内滑动时,下管道1内能够容纳上管道3。
49.活塞7上开设有多个通水孔9,所述通水孔9均匀排布设置在活塞7的顶部,所述通水孔9将下内管2和上管道3之间连通,通过通水孔9的设置,当需要将下内管2内的流体通入到上管道3内时,由于上水时会通过推动下管道1从而推动活塞7和阀门本体5移动,此时阀门本体5和漏槽4的侧壁脱离,从而使流体从阀门本体5和漏槽4内壁之间的间隙之间流出,此时由于通水孔9的设置,流体就能够通过通水孔9进入到上管道3内,方便对流体进行输送。
50.连接杆8上套设有回缩弹簧10,所述回缩弹簧10一端和活塞7抵触,另一端和漏槽4槽体的底部抵触,当推动下管道1从而驱使阀门本体5和漏槽4脱离的过程中,此时初始状态下的回缩弹簧10,由于活塞7和漏槽4槽底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使回缩弹簧10处于压缩状态,压缩状态下的回缩弹簧10能够给阀门本体5一个复位的压力值,从而能够使完成上水或者下水时,此时使阀门本体5能够回缩到初始位置,从而使用阀门更加的方便快捷。
51.漏槽4内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通气槽17,所述通气槽17环绕漏槽4内侧壁设置,所述通气槽17自漏槽4和上管道3的连通处往漏槽4的槽口处延伸设置。由于通气槽17的设置,从而当流体通过漏槽4从上管道3流入到容器内之后需要关闭阀门本体5时,此时流体会在通气槽17内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水锤在漏槽4内的形成,避免了阀门本体5关闭时的隐患。
52.漏槽4槽体和上管道3内侧壁之间设有多个加强筋11,通过加强筋11的设置,从而使漏槽4的槽体在上管道3内结构更加的稳定。
53.活塞7的外侧壁上设有弹性的限制环12,所述上管道3底部开口处的内侧壁上设有和限制环12相配的限制槽13,所述限制环12位于限制槽13内并和限制槽13内壁贴合,从而能够起到密封的效果,使得活塞7和上管道3开口处的内侧壁之间密封效果好,避免了由于密封性不好,下内管2内的流体之间从活塞7和上管道3之间的间隙中流出,影响上下水效果。
54.下管道1和下内管2的底部之间设有螺旋输送板14,所述螺旋输送板14环绕设置在下管道1的内侧壁上,并且沿下管道1的长度方向环绕延伸,通过螺旋输送板14的设置,从而能够在对流体进行下水回流时,此时当流体进入到下管道1内时,此时螺旋输送板14能够对流体进行导向输送,从而提高了下水回流的流速,使下水回流更加快捷,同时螺旋输送板14
分别和下内管2外侧壁和下管道1内侧壁连接,从而能够使下内管2架设在下管道1内。
55.阀门本体5的顶部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凹槽15,多个所述凹槽15沿阀门本体5周沿均匀排布设置,所述漏槽4内壁上朝向凹槽15处设置有固定块16,所述固定块16滑动设置在凹槽15内,所述凹槽15贯穿阀门本体5顶部和底部,从而能够使固定块16能够在凹槽15内随着阀门本体5上下移动。当推动下管道1移动,从而带动阀门本体5移动时,在移动的一开始的时候,此时固定块16首先和凹槽15脱离,此时上管道3内的流体进入到漏槽4内后,首先通过这些凹槽15先一点点进行下水,从而起到缓冲的作用,平衡了压力,再逐步的将阀门本体5推动,从而逐步的通流体,从而保证了下水时的稳定性,避免了由于压力不平衡导致损坏设备。
56.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当使用该阀门时,此时流体会进入到下内管2内,通过下内管2对流体进行输送,此时为了进行上水,此时推动下管道1在上管道3内滑动,此时下管道1带动下内管2移动,从而使下管道1推动活塞7移动,此时活塞7能够带动阀门本体5移动,从而将阀门本体5从漏槽4内推开,此时流体会从下内管2进入到上管道3内,并通过上管道3上的漏槽4进入到上侧的容器中,对流体进行输送,当需要下水回流时,此时再次移动下管道1,下管道1再次带动下内管2移动,直至下内管2上外部的流动槽6移动槽上管道3的下开口处,从而使下内管2的外侧壁和上管道3开口处内侧壁不抵触,从而形成用于回流的回流通道,此时下内管2进入到上管道3内的流体会在下水回流通道的作用下,流入到下管道1内,从而通过下管道1进行下水回流,从而无需另外再设置管道来进行回流,直接就可以实现上水和下水,一体两用,使用上更加的方便。
57.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