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减小压力波动的变量机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78879发布日期:2022-03-01 23:30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减小压力波动的变量机油泵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机油泵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能减小压力波动的变量机油泵。


背景技术:

2.变排量机油泵通常为变排量叶片泵,叶片泵主要可分为滑动变量式叶片泵和摆动变量式叶片泵。摆动变量式叶片泵主要为通过调节滑块的摆动来改变与转子的偏心距,具体来说,常规的变量机油泵的滑块与泵体壁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的反馈腔,且该反馈腔仅通过一个反馈孔连通先导阀,当发动机主油道的压力油经过先导阀后通过反馈孔进入反馈腔时,会使得反馈腔内形成压力,进而可推动滑块绕旋转销摆动。
3.然而在变量机油泵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发动机内的反馈油进到反馈腔需要经过几条油道,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且这种滞后性会随着机油粘度加大而加重,这容易导致滑块在变量的过程中反复受到不平衡的油液压力和弹簧推力,从而来回摆动,造成压力波动。而压力波动是评价机油泵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压力波动过大会影响机油泵零件运转的稳定性,带来噪音、耐久性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减小压力波动的变量机油泵,可通过减小滑块的摆动来加快稳定。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能减小压力波动的变量机油泵,包括泵体、泵盖、设置在泵体上的进油口和出油口、设置在泵体内的滑块和弹簧,所述滑块的前侧通过销轴与泵体内壁之间连接,所述滑块的后侧通过弹簧与泵体的内壁抵接,所述滑块的内部形成转子腔且转子腔内设有转子,所述滑块的右侧设有反馈腔,所述滑块的左侧设有稳压腔,所述稳压腔通过进油通道连接反馈腔或出油口或发动机主油道,所述稳压腔通过泄油通道连接外部油路,所述泄油通道中包括一段阻尼通道,所述阻尼通道的内径大小为0.8-1.5mm。
6.优选地,所述阻尼通道位于泄油通道的最前端且阻尼通道的入口位于泵体的底部。
7.更优选地,所述阻尼通道的入口位于泵体底面并挨靠于泵体的内壁面。
8.更优选地,所述阻尼通道的内径大小为1mm。
9.优选地,所述滑块的左侧与泵体的内壁之间抵接有密封块,所述销轴、滑块左侧壁、密封块以及泵体内壁围成的区域形成稳压腔。
10.更选选地,所述稳压腔通过进油通道连接反馈腔,所述进油通道为开设在滑块端面的连通反馈腔与稳压腔的通油槽。
11.更选选地,所述通油槽沿着销轴外侧的半周面轮廓设置。
12.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能减小压力波动的变量机油泵,包括泵体、泵盖、设置在泵体上的进油口和出油口、设置在泵体内的滑块和弹簧,所述滑块的前侧通过销轴与泵体
内壁之间连接,所述滑块的后侧通过弹簧与泵体的内壁抵接,所述滑块的内部形成转子腔且转子腔内设有转子,所述滑块的右侧设有反馈腔,所述滑块的右侧还设有稳压腔,所述滑块的右侧与泵体内壁之间抵接有密封块,所述密封块将稳压腔与反馈腔隔开,所述稳压腔通过进油通道连接反馈腔或出油口或发动机主油道,所述稳压腔通过泄油通道连接外部油路,所述泄油通道中包括一段阻尼通道,所述阻尼通道的内径大小为0.8-1.5mm。
13.优选地,所述阻尼通道的内径大小为1mm。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稳压腔,并利用进油通道将反馈腔或出油口或发动机主油道的油液引至稳压腔,使得稳压腔内可充满油液,而又由于稳压腔的泄油通道中具备一段内径很小的阻尼通道,这使得稳压腔泄油速度较慢,从而让稳压腔起到了阻尼作用,那么当机油泵要进行变量时,滑块在往左摆动的过程中会在阻尼作用影响下减小其往复摆动的频次,以加快滑块的稳定,进而实现减小机油泵压力波动的目的。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内部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泵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16.附图标记为:1——泵体
ꢀꢀꢀꢀꢀꢀꢀꢀ
2——滑块
ꢀꢀꢀꢀꢀꢀꢀꢀꢀꢀ
3——弹簧4——销轴
ꢀꢀꢀꢀꢀꢀꢀꢀ
5——密封块
ꢀꢀꢀꢀꢀꢀꢀꢀ
6——反馈腔7——稳压腔
ꢀꢀꢀꢀꢀꢀ
8——阻尼通道
ꢀꢀꢀꢀꢀꢀ
9——通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18.需要提前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
”ꢀ
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19.此外,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0.如图1至3所示,一种能减小压力波动的变量机油泵,包括泵体1、泵盖、设置在泵体
1上的进油口和出油口、设置在泵体1内的滑块2和弹簧3,滑块2的前侧通过销轴4与泵体1内壁之间连接,滑块2的后侧通过弹簧5与泵体1的内壁抵接,滑块2的内部形成转子腔且转子腔内设有转子,滑块2的右侧设有反馈腔6,滑块2的左侧设有稳压腔7,稳压腔7通过进油通道连接反馈腔6或出油口或发动机主油道,稳压腔7通过泄油通道连接外部油路,泄油通道中包括一段阻尼通道8,阻尼通道8的内径大小为0.8-1.5mm。
21.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能减小压力波动的变量机油泵,在设置了稳压腔7之后,利用进油通道将反馈腔6或出油口或发动机主油道的油液引至稳压腔7,使得稳压腔7内可充满油液,而又由于稳压腔7的泄油通道中具备一段内径很小的阻尼通道8,可使得稳压腔7泄油较慢,从而让稳压腔7起到了阻尼作用,那么当机油泵要进行变量时,滑块2在往左摆动的过程中会在阻尼作用影响下减小其往复摆动的频次,以加快滑块2的稳定,从而减小机油泵的压力波动,让机油泵零件运转更加稳定,减少噪音,提高耐久性。
22.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知道,上述的泄油通道可以连接外部任意油道,具体所连接的油路去向不做限定,只需要保证其中的阻尼通道8的内径处于上述的较小范围内即可,而且实际上由于稳压腔7内的油液可以排出,因此不会对滑块2的摆动产生实际的妨碍作用,却反而能够起到一定的阻尼作用,在滑块2摆动的过程中减小滑块2的往复摆动频次。
23.其中,阻尼通道8位于泄油通道的最前端且阻尼通道8的入口位于泵体1的底部,这相当于阻尼通道类似于一个泵体底部的小孔,加工起来比较方便。
2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滑块2的左侧与泵体1的内壁之间抵接有密封块9,销轴4、滑块2左侧壁、密封块9以及泵体1内壁围成的区域形成稳压腔7。
25.作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稳压腔7通过进油通道连接反馈腔6,具体地,该进油通道为开设在滑块2端面的连通反馈腔6与稳压腔7的通油槽9(如图1和3所示)。
26.作为优选地,通油槽9沿着销轴4外侧的半周面轮廓设置,该通油槽9一方面起到连通反馈腔6与稳压腔7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更加便于油液接触到销轴4外周面从而提高对销轴4的润滑作用。
27.另外,阻尼通道8的入口位于泵体1底面并挨靠于泵体1的内壁面,以便于滑块2在往左摆动到极限位置时也能保持良好的泄油效果,本实施例的阻尼通道8的内径大小为1mm,以便于加工,同时能够将泄油速度控制在较理想的范围,让稳压腔7起到的阻尼作用更加合理。
28.除了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进油通道结构之外,当进油通道连通出油口时,可通过在泵体上设置具体的油道结构实现连通,当进油通道连通发动机主油道时,则可在泵体上设置具体的油道结构并通过设计外部油道来连通发动机主油道,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对这些结构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实施时不会存在任何难度,因此不再进行赘述。
29.实施例2一种能减小压力波动的变量机油泵,包括泵体1、泵盖、设置在泵体1上的进油口和出油口、设置在泵体1内的滑块2和弹簧3,滑块2的前侧通过销轴4与泵体1内壁之间连接,滑块2的后侧通过弹簧5与泵体1的内壁抵接,滑块2的内部形成转子腔且转子腔内设有转子,滑块2的右侧设有反馈腔6,滑块2的右侧还设有稳压腔,滑块2的右侧与泵体1内壁之间抵接有密封块,密封块将稳压腔与反馈腔6隔开,稳压腔通过进油通道连接反馈腔6或出油口或发动机主油道,稳压腔通过泄油通道连接外部油路,泄油通道中包括一段阻尼通道,阻尼通
道的内径大小为0.8-1.5mm。
30.作为优选的,阻尼通道的内径大小为1mm。
3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稳压腔设置在反馈腔6的同一侧,实际上,只要保持使得稳压腔中的油液能够以较慢的速度排出即可,同样能够起到如实施例1一样的阻尼效应,以减少变量过程中滑块2的摆动频次,加快其稳定,而该稳压腔的具体大小以及密封块和进油通道的具体位置都不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泵体1的实际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因此并不再通过附图进行阐述。
32.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33.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方便地理解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本发明的一些附图和描述已经被简化,并且为了清楚起见,本技术文件还省略了一些其它元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些省略的元素也可构成本发明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