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及具有其的医疗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10388发布日期:2021-11-22 17:16阅读:43来源:国知局
支撑装置及具有其的医疗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的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支撑装置及具有其的医疗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2.医护人员在使用手推车超声成像系统的过程中,基于操作、诊断、治疗以及效率的需求,通常会要求操控台和显示器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自由升降,且操作方便快捷,使用时感觉力度柔和,并且需要操控台和显示器能稳定长时间停留在需要的位置。基于以上使用场景的原因,一般手推车超声成像系统都会配置能够升降操控台及调整机器高度的机械结构装置。
3.目前市面上实现机器升降的方式,主要由垂直升降和倾斜升降两种,尤其以垂直升降最为常见。无论哪一种升降方式,要想实现升降,实现方法一般分为通过人力辅助升降和通过电动控制实现自动升降。
4.人力辅助升降一般实现方式为采用带自锁式的气弹簧或者液压支柱,两者原理基本相同。以气弹簧举例,控制台的升降是通过拉动气弹簧的控制拉锁,进而控制气弹簧气门的开合来控制面板的升降和锁定来实现的。人力辅助升降主要还是基于人力操作,无论升起还是下降,都还是需要人力辅助抬起或者下压,尤其是气弹簧或者液压柱发生泄漏或者平衡力设计偏差较大时,人力抬起或者下压所需的力会明显增加。
5.为了实现升降的更加轻松,以及带给医生更好的操作体验,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一些台式超声设备采用电动控制,从而使医生在使用时,如果想升降控制台,只需要相应按下上升或者下降的按钮,到达对应高度后松开按钮即可。
6.电动升降的缺点有:一是抗弯矩能力有限;二是为了保证控制台升降有足够的行程,所以一般需要在台式超声设备下方的主机箱中,空出一个很大的空间,从而挤压了主机箱中的pcba等器件的安装空间。此外,外观上会有类似支撑柱的结构,影响设备的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7.有鉴于此,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能便捷实现升降、加工方便,占用体积小,成本低的支撑装置,并将其应用于超声检测设备上。
8.具体地,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9.底座、顶座和连杆组件,所述顶座通过所述连杆组件连接所述底座,使所述顶座能相对于所述底座上下摆动;
10.第一直线推杆和第二直线推杆,所述第一直线推杆和所述第二直线推杆配合以共同提供使所述顶座上下摆动的驱动。
11.进一步,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顶部与所述顶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底部与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顶部与所述顶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底部与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直线推杆的底部与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直线推杆的顶部与所述第一连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直线推杆的底部与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直线推杆的顶部与所述第一连杆可转动连接。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直线推杆的底部与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直线推杆的顶部与所述顶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直线推杆的底部与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直线推杆的顶部与所述顶座可转动连接。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直线推杆的底部与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直线推杆的顶部与所述第二连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直线推杆的底部与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直线推杆的顶部与所述第二连杆可转动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直线推杆底部的转动轴心与所述第二直线推杆底部的转动轴心重合;所述第一直线推杆顶部的转动轴心与所述第二直线推杆顶部的转动轴心重合。
16.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与所述顶座之间连接有弹性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一直线推杆和所述第二直线推杆驱动时提供助力。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直线推杆和所述第二直线推杆为直线电动推杆。
18.进一步地,所述顶座上设置有回转盘。
1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含上述支撑装置的医疗检测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20.超声装置,所述超声装置被安装用于进行超声诊断;
21.显示器,所述显示器被安装用于在操作所述超声装置时观看;
22.操控台,所述操控台被安装用于放置所述显示器;
23.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被配置成支撑所述操控台。
2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结构简单,安装零件少,零件加工简单,成本低。采用双直线推杆,与连杆组件配合,移动过程中方位稳定性更好。双直线推杆可以是双直线电动推杆,全电动的设计,无需人力辅助,省力高效,不需要大功率转动电机,且占用体积小,加工方便。升降过程中电动推杆的行程误差,是通过编码器测量,进行补偿,或者增加压簧等弹性部件进行柔性连接,达到缓冲作用,以保证双直线推杆的同步运行,出错率低。
25.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应用在医疗检测设备上,可以使得操控台和显示器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自由升降。采用双直线推杆的支撑装置由一个电子驱动控制器进行控制,操作方便快捷,使用时感觉力度柔和,电子驱动控制器中的编码器可以测量升降过程中直线推杆的行程误差,进行补偿,并且操控台和显示器能稳定长时间停留在需要的位置。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29.图3为实施例4中超声检测装置所用的支撑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实施例4中压簧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的升降前的示意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的升降后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
[0034]1‑
底座;2

第一直线电动推杆;3

第二直线电动推杆;4

第一连杆;5

第二连杆;6

顶座;7

第一转轴;8

第二转轴;9

第三转轴;10

第四转轴;11

第五转轴;12

回转盘;13

待升降平台;14

直线电动推杆;15

固定底座;16

压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6]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占用体积小、结构简单的支撑装置,包括底座、第一直线推杆、第二直线推杆、连杆组件和顶座。底座、连杆组件以及顶座可转动地连接起来,形成四连杆结构,再将第一直线推杆、第二直线推杆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四连杆结构上。第一直线推杆、第二直线推杆所在平面,连杆所在平面及底座的垂直面可以看成是一个三角形里的三条边,只要改变双直线推杆的长度,则可以相应改变直线推动机构所在面的对角的角度,从而带动顶座的上升或下降。
[0037]
参见图5、图6,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在升降前以及升降后的状态示意图,图中,13表示待升降平台,14表示直线电动推杆,15表示固定底座,直线电动推杆14的长度发生了增加,导致了待升降平台13的上升。
[0038]
实施例1
[0039]
参见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支撑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支撑装置包括底座1、顶座6、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5,顶座6通过第一连杆4和第二连杆5连接底座1,使顶座6能相对于底座1上下摆动;以及包括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和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和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配合以共同提供使顶座6上下摆动的驱动。
[0040]
第一连杆4的顶部通过第三转轴9与顶座6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4的底部通过第一转轴7与底座1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5的顶部通过第四转轴10与顶座6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5的底部通过第二转轴8与底座1可转动连接。底座1、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5、顶座6之间形成四连杆结构,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所在平面的对角角度的改变导致第一连杆4与底座1的夹角也随之改变,由于平行四边形的特性,第二连杆5与底座1的夹角也随之改变,可以保证顶座6更加稳妥地上下升降。
[0041]
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的底部通过第二转轴8与底座1可转动连接,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的顶部通过第五转轴11与第一连杆4可转动连接;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的底部通过第二转轴8与底座1可转动连接,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的顶部通过第五转轴11与第一连杆4可转动连接。
[0042]
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底部的转动轴心与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底部的转动轴心重合;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顶部的转动轴心与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顶部的转动轴心重合。
[0043]
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均可自锁,以实现顶座6在任意位置的平
稳停留,从而在使用时,可以让顶座6在需要的位置长时间的停留,方便操作。
[0044]
实施例2
[0045]
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和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的顶部与顶座6可转动连接。
[0046]
支撑装置包括底座1、顶座6、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5,顶座6通过第一连杆4和第二连杆5连接底座1,使顶座6能相对于底座1上下摆动;以及包括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和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和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配合以共同提供使顶座6上下摆动的驱动。
[0047]
第一连杆4的顶部与顶座6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4的底部与底座1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5的顶部与顶座6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5的底部与底座1可转动连接。底座1、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5、顶座6之间形成四连杆结构,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所在平面的对角角度的改变导致第一连杆4与底座1的夹角也随之改变,由于平行四边形的特性,第二连杆5与底座1的夹角也随之改变,可以保证顶座6更加稳妥地上下升降。
[0048]
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的底部与底座1可转动连接,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的顶部与顶座6可转动连接;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的底部与底座1可转动连接,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的顶部与顶座6可转动连接。
[0049]
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底部的转动轴心与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底部的转动轴心重合;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顶部的转动轴心与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顶部的转动轴心重合。
[0050]
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均可自锁,以实现顶座6在任意位置的平稳停留,从而在使用时,可以让顶座6在需要的位置长时间的停留,方便操作。
[0051]
本实施例的其他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
[0052]
实施例3
[0053]
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和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的顶部与第二连杆5可转动连接。
[0054]
支撑装置包括底座1、顶座6、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5,顶座6通过第一连杆4和第二连杆5连接底座1,使顶座6能相对于底座1上下摆动;以及包括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和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和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配合以共同提供使顶座6上下摆动的驱动。
[0055]
第一连杆4的顶部与顶座6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4的底部与底座1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5的顶部与顶座6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5的底部与底座1可转动连接。底座1、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5、顶座6之间形成四连杆结构,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所在平面的对角角度的改变导致第一连杆4与底座1的夹角也随之改变,由于平行四边形的特性,第二连杆5与底座1的夹角也随之改变,可以保证顶座6更加稳妥地上下升降。
[0056]
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的底部与底座1可转动连接,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的顶部与第二连杆5可转动连接;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的底部与底座1可转动连接,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的顶部与第二连杆5可转动连接。
[0057]
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底部的转动轴心与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底部的转动轴心重合;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顶部的转动轴心与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顶部的转动轴心重合。
[0058]
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均可自锁,以实现顶座6在任意位置的平
稳停留,从而在使用时,可以让顶座6在需要的位置长时间的停留,方便操作。
[0059]
本实施例的其他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
[0060]
实施例4
[006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声检测装置,采用了实施例1

3任一的支撑装置,具体包括:
[0062]
超声装置,超声装置被安装用于进行超声诊断;
[0063]
显示器,显示器被安装用于在操作超声装置时观看;
[0064]
操控台,操控台被安装用于放置显示器;
[0065]
支撑装置,支撑装置被配置成支撑操控台。
[0066]
参见图3,支撑装置的顶座6上增加回转盘12,用于承载操控台或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可以是超声显示屏等,根据操作者的需要,调整合适的角度,便于操作和使用。
[0067]
支撑装置的顶座6与底座1之间增加压簧16进行柔性连接,压簧16能够提供弹力,可降低顶座6在起步阶段,因顶座6水平位置过低,导致扭矩角度过大,直线电动推杆14驱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可达到缓冲作用,以保证两个直线电动推杆14的同步运行,出错率低。参见图4,图4给出了压簧16与顶座6、底座1之间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压簧16可替换为其他弹性部件,如气弹簧等。
[0068]
支撑装置由一个电子驱动控制器进行控制,保证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和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可以同步工作。
[0069]
电子驱动控制器设置在底座1内,电子驱动控制器包含第一编码器与第二编码器;第一编码器检测第一直线电动推杆2的实际位移;第二编码器检测第二直线电动推杆3的实际位移。通过编码器检测直线电机的实际位移,用以确定直线电子在同步移动,避免由于电机运动误差带来的结构偏差。
[007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占用体积小、结构简单的支撑装置,包括底座、顶座、连杆组件以及第一直线推杆和第二直线推杆,第一直线推杆和第二直线推杆配合以共同提供使顶座上下摆动的驱动。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装置,安装零件少,零件加工简单,成本低;采用双直线电动推杆,与连杆组件配合,移动过程中方位稳定性更好且占用体积小;以直线电动推杆内丝杆自锁的特性,即可实现操控台任意位置平稳停留。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医疗检测设备,包含上述的支撑装置,由一个电子驱动器控制,使用时操控台和显示器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自由升降,且操作方便。电动推杆升降过程中的行程误差,是通过编码器测量,进行补偿,或者增加压簧等弹性部件进行柔性连接,达到缓冲作用,以保证两个电动推杆的同步运行,出错率低。
[007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除了以上实施例以外,还可以具有不同的变形例,以上实施例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