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导风压盖组件及导风离合器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63399发布日期:2021-11-10 09:50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导风压盖组件及导风离合器总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重卡汽车离合器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导风压盖组件及导风离合器总成。


背景技术:

2.离合器位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飞轮壳内,用螺钉将离合器总成固定在飞轮的后平面上,离合器的输出轴就是变速箱的输入轴,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可根据需要踩下或松开离合器踏板,使发动机与变速箱暂时分离和逐渐接合,以切断或传递发动机向变速器输入的动力。
3.而在离合器工作过程中,离合器中的摩擦片不断的摩擦产生粉尘,粉尘无法排出到离合器外,导致一部分的粉尘不断的在支承环及传动片处堆积,一旦支承环与传动片的粉尘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逐步影响离合器的工作状态,严重还会导致离合器的失效。
4.在专利号为cn201520697105.7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离合器压盖,其环形壁为一封闭的环形体,从而可将传动片置于压盖之内,避免在装配、运输等过程中对传动片造成损坏。环形壁上的散热孔能提高进风量,使得离合器压盖的散热效果俱佳,防止摩擦片烧片。
5.但是,上述的技术方案公开的离合器压盖虽然能提高离合器的散热效果,但是对离合器形成散热的气流无法在离合器内部按照预定的路径进行循环流动,即使气流进入了压盖的内部,仍会导致压盖内部的支承环及传动片处仍会产生粉尘堆积。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导风压盖组件及导风离合器总成,通过在压盖上设置导风部,在压盖工作时,使得压盖外部的空气通过导风部串入到压盖内部按照预定的路径形成循环的气流,使得摩擦片产生的粉尘无法在支承环及传动片进行堆积,解决摩擦片粉尘干扰离合器正常运转的技术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工作时,压盖上开设的导风部向压盖内部导入循环流动的气流。
9.作为改进,所述导风部导入的气流沿预设路径流动。
10.作为改进,若干组的所述导风部均沿压盖的周向等距分布。
11.作为改进,若干组的所述导风部两两呈正对分布于压盖上。
12.作为改进,每组的所述导风部包括至少一个位于压盖上部的第一导风孔。
13.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导风孔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该第一导风孔沿压盖周向等距排列设置。
14.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导风孔迎向压盖旋转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导风槽。
15.作为改进,所述导风槽朝向所述第一导风孔,该导风槽的深度呈逐步增大设置。
16.作为改进,所述导风槽朝向所述第一导风孔,该导风槽的宽度呈逐步缩小设置。
17.作为改进,每组的所述导风部包括至少一个位于压盖下部的第二导风孔。
18.作为改进,所述第二导风孔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该第二导风孔沿压盖周向等距排列设置。
19.作为改进,所述第二导风孔迎向压盖的旋转方向与所在压盖的径向平面呈夹角设置。
20.一种导风压盖组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所述导风压盖总成中的支承环正对所述导风部中的第一导风孔安装于压盖内,该导风压盖总成中的传动片安装于相邻两组的所述导风部中的第二导风孔之间。
21.一种导风离合器总成,包括上述所述的一种导风压盖组件,所述导风离合器总成中的从动盘组件与所述导风压盖组件同心组装。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3.(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压盖上设置导风部,在压盖工作时,使得压盖外部的空气通过导风部串入到压盖内部按照预定的路径形成循环的气流,使得摩擦片产生的粉尘无法进行堆积,解决摩擦片粉尘干扰离合器正常运转的技术问题;
24.(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导风部进行正对设置,在压盖工作时,使得气流在压盖内部按照预定的路径进行流转,可以及时的得到外部空气的补偿,使得气流强度始终维持稳定,可以连续不间断的进行循环;
25.(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导风孔处设置导风槽,利用导风槽对压盖外部的空气进行导向,使得空气灌入到压盖内部形成循环的气流,且导风深度与宽度的设置,加强了对空气的导向与聚集的效果;
26.(4)本实用新型将第二导风孔与所在压盖的径向平面呈夹角设置,使得压盖工作时,第二导风孔迎向压盖的旋转方向,形成灌入压盖内部带动气流,与第一导风孔配合,在压盖内部形成稳定、持续的循环气流;
27.(5)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导风部产生的气流在支承环与传动片处进行循环流转,保证了支承环与传动片的正常工作,避免了离合器因摩擦片粉尘造成的的失效的同时,对离合器进行有效的降温。
2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气流循环稳定、连续,散热效果佳等优点,尤其重卡汽车离合器结构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压盖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压盖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压盖俯视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压盖俯视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导风孔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导风孔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导风孔与第二导风孔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1.实施例1:
42.如图1所示,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工作时,压盖上开设的导风部1向压盖内部导入沿预设路径循环流动的气流,利用循环气流使得摩擦片形成的粉尘始终随着气流进行流动,避免了粉尘在压盖内圈安装的支承环及传动片处进行堆积。
43.实施例2:
4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的实施例2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与实施例1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该实施例2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45.如图2与图3所示,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若干组的所述导风部1均沿压盖的周向等距分布。
46.进一步的,若干组的所述导风部1两两呈正对分布于压盖上。
4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在压盖的周向上设置四组的导风部1,在压盖工作时,压盖旋转,四组的导风部1同时向压盖内部导入气流,气流首尾衔接形成按照预定路径轨迹循环的气流,气流带动摩擦片形成的粉尘进行流转,使得粉尘不会在压盖内进行堆积。
48.进一步说明的是,压盖上导风部1的设置数量与压盖的刚度呈反比,因此,导风部1的数量需要控制在一定数量范围内,并不是导风部1的数量越多越好。
49.实施例3:
5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的实施例3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其中与实施例1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该实施例3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51.如图4所示,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每组的所述导风部1包括至少一个位于压盖上部的第一导风孔11。
5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风孔1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该第一导风孔11沿压盖周向等距排列设置。
5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导风部1优选仅由两个第一导风孔11组成,在压盖工
作时,压盖外部的气流通过第一导风孔11进入到压盖内部形成循环气流,并且第一导风孔11的设置数量与与压盖的刚度呈反比,数量需要控制在一定数量范围内。
54.实施例4:
5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的实施例4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其中与实施例3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该实施例4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
56.如图6所示,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每组的所述导风部1包括至少一个位于压盖下部的第二导风孔12。
5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风孔12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该第二导风孔12沿压盖周向等距排列设置。
5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导风部1优选仅由三个第二导风孔12组成,在压盖工作时,压盖外部的气流通过第二导风孔12进入到压盖内部形成循环气流,并且第二导风孔12的设置数量与与压盖的刚度呈反比,数量需要控制在一定数量范围内。
59.实施例5:
60.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的实施例5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其中与实施例3

4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该实施例5与图5

6所示的实施例3

4的不同之处在于:
61.如图7所示,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每组的所述导风部1包括包括至少一个位于压盖上部的第一导风孔11及至少一个位于压盖下部的第二导风孔12。
6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导风部1优选由两个位于压盖上部的第一导风孔11及三个位于压盖下部的第二导风孔12组成,在压盖的上、下部分别形成两组的气流循环,分别将支承环、传动片处的粉尘带离避免堆积。
63.实施例6:
6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的实施例6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其中与实施例6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3或5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该实施例6与实施例3或5的不同之处在于:
65.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导风孔11迎向压盖旋转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导风槽111。
66.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槽111朝向所述第一导风孔11,该导风槽111的深度呈逐步增大设置。
67.更进一步的,所述导风槽111朝向所述第一导风孔11,该导风槽111的宽度呈逐步缩小设置。
68.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导风槽111的设置,使得压盖在工作时,旋转的压盖会利用导风槽111对气流的导向,使得气流顺着导风槽111进入到压盖内部,且气流进入后的流动方向是顺着压盖的内圆周侧壁进行流动,所有的第一导风孔11导入的气流相互衔接,就形成了在压盖内部循环流转的气流,也就形成了在压盖旋转工作时,气流将压盖内部的粉尘带动同步进行流动,避免粉尘在一个部分进行大量堆积的问题。
69.进一步说明的是,通过对导风槽111的深度与宽度进行限定,使得导风槽111导入第一导风孔11的气流在初始就形成较大的流转速度,使得气流可以在压盖内部进行流转,同时,第一导风孔11的开口无需开的过大对压盖的刚度产生影响。
70.实施例7:
71.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的实施例7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其中与实施例7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4或5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4或5的区别点。该实施例7与实施例4或5的不同之处在于:
72.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导风孔12迎向压盖的旋转方向与所在压盖的径向平面呈夹角设置。
73.需要说明的是,在压盖旋转工作时,由于第二导风孔12与所在压盖径向平面呈夹角设置,压盖外部的气流就顺着第二导风孔12进入到压盖内部内,在压盖内部形成了循环气流,且第二导风孔12必须迎向压盖的旋转方向设置。
74.实施例8:
75.参考实施例1

7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一种导风压盖组件:
76.如图8所示,一种导风压盖组件,包括上述实施例1

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带导风对流槽的压盖,所述导风压盖总成中的支承环2正对所述导风部1中的第一导风孔11安装于压盖100内,该导风压盖总成中的传动片3安装于相邻两组的所述导风部1中的第二导风孔12之间。
77.需要说明的是,导风压盖组件工作时,利用导风部1分别在支承环2与传动片3处形成循环气流,将两处的粉尘带动随气流进行流转,粉尘不会在一处进行堆积,使得粉尘无法干扰支承环2与传动片3的工作。
78.实施例9:
79.参考实施例8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一种导风离合器总成:
80.如图9所示,一种导风离合器总成,包括上述实施例8所述的一种导风压盖组件,所述导风离合器总成中的从动盘组件i与所述导风压盖组件ii同心组装。
81.需要说明的是,离合器总成工作时,由于设置的导风部1,离合器总成内部的支承环2及传动片3处就会产生循环气流,利用循环气流,粉尘不会在一处进行堆积,使得粉尘无法干扰支承环2与传动片3的工作,保证了离合器总成的正常工作。
8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