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智能调节阀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35144发布日期:2022-01-19 13:52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智能调节阀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调节阀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动智能调节阀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调节阀又名控制阀,在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领域中,通过接受调节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借助动力操作去改变介质流量、压力、温度、液位等工艺参数的最终控制元件。
3.但是现有的电动智能调节阀在进行工作中,由于使用了大量的电子设备,在进行限流时,在电子元件进行移动控制限流时,就会有很大的可能导致被限流的物体从一些元件处流失,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却也减小了装置的工作效率,并且在进行一些特殊的工作中,就可能由于一些物体泄露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智能调节阀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智能调节阀控制系统,包括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的一侧安装有第一连接管,所述调节机构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焊接有第一连接盘,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焊接有第二连接盘,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有机构外壳,所述机构外壳的一侧与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机构外壳的另一侧与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机构外壳远离第一连接管的一侧焊接有两个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远离机构外壳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盘的一侧焊接,所述机构外壳的顶部焊接有支撑壳,所述支撑壳的顶部焊接有固定管,所述固定管的顶端焊接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底部靠近两侧边缘处均焊接有支撑柱,所述防护壳的底部中心处安装有电动伸缩杆,所述固定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橡胶圈,所述第一橡胶圈的内壁与电动伸缩杆的外侧靠近顶部边缘处固定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的底端滑动惯出至机构外壳的内部,所述支撑壳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橡胶圈,所述第二橡胶圈的内壁与电动伸缩杆的外侧靠近低端边缘处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壳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挡块,所述挡块的顶部滑动贯穿至机构外壳的内部,所述挡块的顶部与电动伸缩杆的底端焊接,所述机构外壳的内部开设有两个滑槽,所述两个滑槽的内壁之间与挡块的一侧滑动连接。
6.优选的,所述防护壳的一侧安装有检查机构,所述检查机构包括有检测主体,所述检测主体的一侧与防护壳的一侧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检测主体的底部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端固定贯穿至第一连接管的内部。
8.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底端焊接有通气测压板,所述通气测压板的一侧中心处开设有圆形通孔。
9.优选的,所述圆形通孔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两端均焊接有检测板。
10.优选的,其中一个所述检测板的一侧焊接有弹簧,所述弹簧靠近通气测压板的一
端与通气测压板焊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调节时,电动伸缩杆移动带动挡块移动对第二连接管与机构外壳的连通处进行遮盖,达到控制限流的调节效果,通过滑槽的防止挡板在进行移动中发生偏移,通过第一橡胶圈防止物体从电动伸缩杆的移动部位进入,通过第二橡胶圈地进行第一次防护,防止物体进入支撑壳内部,提高设备的结构稳定,由于物体传输必须经过机构外壳内部,从而使机构外壳内部元件进行控制达到防止气体泄漏的目的。
13.2、检测时,流体进入至第一连接管带动检测板移动,当流速较大时,测压板移动带动弹簧对通气测压板挤压,而此时通过检测主体使调节机构进行流速调节,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视立体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视立体图。
17.图中:1、调节机构;101、机构外壳;102、固定壳;103、支撑壳;104、固定管;105、防护壳;106、支撑柱;107、电动伸缩杆;108、第一橡胶圈;109、第二橡胶圈;1010、挡块;1011、滑槽;2、第一连接管;3、第一连接盘;4、检查机构;401、检测主体;402、连接杆;403、通气测压板;404、圆形通孔;405、滑杆;406、检测板;407、弹簧;5、第二连接管;6、第二连接盘;7、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动智能调节阀控制系统,包括调节机构1,调节机构1的一侧安装有第一连接管2,调节机构1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二连接管5,第一连接管2的一端焊接有第一连接盘3,第二连接管5的一端焊接有第二连接盘6,调节机构1包括有机构外壳101,机构外壳101的一侧与第一连接管2的一端固定连通,机构外壳101的另一侧与第二连接管5的一端固定连通,机构外壳101远离第一连接管2的一侧焊接有两个固定杆7,两个固定杆7远离机构外壳10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盘6的一侧焊接,机构外壳101的顶部焊接有支撑壳103,支撑壳103的顶部焊接有固定管104,固定管104的顶端焊接有防护壳105,防护壳105的底部靠近两侧边缘处均焊接有支撑柱106,防护壳105的底部中心处安装有电动伸缩杆107,固定管104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橡胶圈108,第一橡胶圈108的内壁与电动伸缩杆107的外侧靠近顶部边缘处固定连接,电动伸缩杆107的底端滑动惯出至机构外壳101的内部,支撑壳103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橡胶圈109,第二橡胶圈109的内壁与电动伸缩杆107的外侧靠近低端边缘处固定连接,固定壳102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挡块1010,挡块1010的顶部滑动贯穿至机构外壳101的内部,挡块1010的顶部与电动伸缩杆107
的底端焊接,机构外壳101的内部开设有两个滑槽1011,两个滑槽1011的内壁之间与挡块1010的一侧滑动连接。
20.进一步的,防护壳105的一侧安装有检查机构4,检查机构4包括有检测主体401,检测主体401的一侧与防护壳105的一侧固定连接,通过检测主体401余防护壳105固定,提高设备的机构稳定。
21.进一步的,检测主体401的底部安装有连接杆402,连接杆402的底端固定贯穿至第一连接管2的内部,通过连接杆402进行连接,使装置的结构更加稳定。
22.进一步的,连接杆402的底端焊接有通气测压板403,通气测压板403的一侧中心处开设有圆形通孔404,通过通气测压板403可以有效防止第一连接管2内部的流速降低,从而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23.进一步的,圆形通孔404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杆405,滑杆405的两端均焊接有检测板406,通过检测板406进行控制固定,提高设备的结构稳定。
24.进一步的,其中一个检测板406的一侧焊接有弹簧407,弹簧407靠近通气测压板403的一端与通气测压板403焊接,通过弹簧407的弹性势能,可以有效地传达出流速所造成的压力,提高设备的结构稳定。
25.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如图1-2所示,当需要控制时,电动伸缩杆107移动带动挡块1010移动,而挡块1010移动可以对第二连接管5与机构外壳101的连通处进行遮盖,从而控制限流,而滑槽1011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防止挡块1010在进行移动中发生偏移,导致遮掩时依然会有泄露,从而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而第一橡胶圈108可以防止物体从电动伸缩杆107的移动部位进入,从而提高设备的结构稳定,而且第二橡胶圈109的设计可以进行第一次防护,提高设备的结构稳定,在进行使用时,第二橡胶圈109可以滑动,不仅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还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两个支撑柱106的设计可以对防护壳105进行固定,防止偏移导致装置元件内部发生损坏,并且由于物体传输至机构外壳101内部进行控制,从而可以防止气体泄露,解决控制阀进行控制时,元件移动发生泄露的问题;
26.如图1和图3所示,检测时,流体进入至第一连接管2带动检测板406移动,检测板406移动带动滑杆405移动,滑杆405移动带动弹簧407挤压,而此时弹簧407挤压地力就会传导至通气测压板403处,随后由通气测压板403传导至检测主体401处,当流速较大时,通过检测主体401使调节机构1进行流速调节,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27.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动伸缩杆107的接线图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其工作原理是已经公知的技术,其型号根据实际使用选择合适的型号,所以对电动伸缩杆107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接线布置。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3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调节阀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