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丝机轴承自动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22958发布日期:2021-11-22 19:45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拉丝机轴承自动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拉丝机轴承自动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2.滚动轴承之寿命以转数定义:在此寿命以内的轴承,应在其任何轴承圈或滚动体上发生初步疲劳损坏,然而无论在实验室试验或在实际使用中,都可明显的看到,在同样的工作条件下的外观相同轴承,实际寿命大不相同。此外还有数种不同定义的轴承“寿命”,其中之一即所谓的“工作寿命”。
3.现有的轴承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者定期对其灌入润滑油,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但现有技术中,整个加油过程中均需要人工操作,费时费力,使用者无法根据轴承使用情况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定量加油,易产生加油过多而出现渗油现象,加油过少无法保证润滑效果,为此我们推出了一种拉丝机轴承自动润滑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丝机轴承自动润滑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整个加油过程中均需要人工操作,费时费力,使用者无法根据轴承使用情况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定量加油,易产生加油过多而出现渗油现象,加油过少无法保证润滑效果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拉丝机轴承自动润滑装置,包括内圈,所述内圈的外侧转动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滚珠,所述滚珠的外侧转动连接有一体成型的外圈,所述内圈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储油环,所述储油环的中部固定连接有与其连通的注油管,所述储油环的内部设置有注油组件,所述内圈的背面设置有智能定量组件。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注油组件包括弧形导油板与连接管,所述弧形导油板固定连接至储油环的内部,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至储油环的内部,所述连接管背面的一端贯穿并固定连接至内圈的内部,所述内圈的中部开设有导油孔。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智能定量组件包括转数传感器与电磁阀,所述转数传感器固定安装至内圈的背面,所述电磁阀固定安装至连接管的中部。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储油环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微型液位传感器,所述内圈的正面固定安装有提示灯。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储油环为透明材质制成,所述储油环的正面喷涂有计量表。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所述储油环的正面固定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注油管的内部插接有密封塞。
17.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8.(1)本方案利用内圈、外圈与一组滚珠的设置,为整个轴承本体,利用储油环的设置,便于对润滑油进行存放,利用注油管的设置,便于使用者可预先将润滑油倒入储油环的内部,利用注油组件的设置,便于将储油环内部的润滑油注入轴承内部,利用智能定量组件的设置,便于实时监测轴承使用情况,从而自动化对轴承进行定量注油。
19.(2)本方案利用弧形导油板的设置,便于对储油环内部的润滑油进行引导,从而随后可利用连接管将润滑油导向内圈的内部,随后利用导油孔将润滑油导向一组滚珠与外圈的连接处,从而达到润滑效果。
20.(3)本方案利用转数传感器的设置,便于实时监测轴承外圈的转动次数,从而可根据外圈的转动次数来判断轴承内部润滑油的损耗情况,从而当外圈转动次数达到预设值时,转数传感器将检测到数据,随后电磁阀打开,使润滑油由连接管导向至内圈的内部,随后达到预设时间时,电磁阀闭合,从而完成定量加油,减少轴承发生渗油现象,且保证了润滑效果。
21.(4)本方案利用微型液位传感器的设置,便于对储油环内部的润滑油剩余量进行实时监测,当润滑油低于预设值时,提示灯将亮起,从而提示使用者对该储油环进行润滑油补充。
22.(5)本方案根据储油环为透明材质制成与计量表的设置,便于使用者在日常检修与加油过程中,可更加直观的观察储油环的内部润滑油剩余量,更加人性化。
23.(6)本方案利用密封塞的设置,便于减少外界灰尘、杂物等进入注油管的内部,利用控制器的设置,便于对整个装置内部电器元件进行控制,更加便捷,更加智能化。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储油环与内圈结构侧面局部剖视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正面剖视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弧形导油板结构侧面立体示意图。
29.图中标号说明:
30.1、内圈;2、滚珠;3、外圈;4、储油环;5、注油管;6、注油组件;601、弧形导油板;602、连接管;7、微型液位传感器;8、提示灯;9、智能定量组件;901、转数传感器;902、电磁阀;10、计量表;11、控制器;12、密封塞;13、导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2.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拉丝机轴承自动润滑装置,包括内圈1,内圈1的外侧转动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滚珠2,滚珠2的外侧转动连接有一体成型的外圈3,内圈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储油环4,储油环4的中部固定连接有与其连通的注油管5,储油环4的内部
设置有注油组件6,内圈1的背面设置有智能定量组件9。
33.本实用新型中,利用内圈1、外圈3与一组滚珠2的设置,为整个轴承本体,利用储油环4的设置,便于对润滑油进行存放,利用注油管5的设置,便于使用者可预先将润滑油倒入储油环4的内部,利用注油组件6的设置,便于将储油环4内部的润滑油注入轴承内部,利用智能定量组件9的设置,便于实时监测轴承使用情况,从而自动化对轴承进行定量注油。
34.请参阅图1~5,其中:注油组件6包括弧形导油板601与连接管602,弧形导油板601固定连接至储油环4的内部,连接管602固定连接至储油环4的内部,连接管602背面的一端贯穿并固定连接至内圈1的内部,内圈1的中部开设有导油孔13。
35.本实用新型中,利用弧形导油板601的设置,便于对储油环4内部的润滑油进行引导,从而随后可利用连接管602将润滑油导向内圈1的内部,随后利用导油孔13将润滑油导向一组滚珠2与外圈3的连接处,从而达到润滑效果。
36.请参阅图1~3,其中:智能定量组件9包括转数传感器901与电磁阀902,转数传感器901固定安装至内圈1的背面,电磁阀902固定安装至连接管602的中部。
37.本实用新型中,利用转数传感器901的设置,便于实时监测轴承外圈3的转动次数,从而可根据外圈3的转动次数来判断轴承内部润滑油的损耗情况,从而当外圈3转动次数达到预设值时,转数传感器901将检测到数据,随后电磁阀902打开,使润滑油由连接管602导向至内圈1的内部,随后达到预设时间时,电磁阀902闭合,从而完成定量加油,减少轴承发生渗油现象,且保证了润滑效果。
38.请参阅图1~3,其中:储油环4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微型液位传感器7,内圈1的正面固定安装有提示灯8。
39.本实用新型中,利用微型液位传感器7的设置,便于对储油环4内部的润滑油剩余量进行实时监测,当润滑油低于预设值时,提示灯8将亮起,从而提示使用者对该储油环4进行润滑油补充。
40.请参阅图1~3,其中:储油环4为透明材质制成,储油环4的正面喷涂有计量表10。
41.本实用新型中,根据储油环4为透明材质制成与计量表10的设置,便于使用者在日常检修与加油过程中,可更加直观的观察储油环4的内部润滑油剩余量,更加人性化。
42.请参阅图1~2,其中:储油环4的正面固定安装有控制器11,注油管5的内部插接有密封塞12。
43.本实用新型中,利用密封塞12的设置,便于减少外界灰尘、杂物等进入注油管5的内部,利用控制器11的设置,便于对整个装置内部电器元件进行控制,更加便捷,更加智能化。
4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各设备均为市场常见设备,具体使用时可根据需求选择,且各设备的电路连接关系均属于简单的串联、并联连接电路,在电路连接这一块并不存在创新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较为容易的实现,属于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45.工作原理:利用控制器11的设置,便于对整个装置内部电器元件进行控制,更加便捷,更加智能化,利用内圈1、外圈3与一组滚珠2的设置,为整个轴承本体,利用储油环4的设置,便于对润滑油进行存放,利用注油管5的设置,便于使用者可预先将润滑油倒入储油环4的内部,利用密封塞12的设置,便于减少外界灰尘、杂物等进入注油管5的内部,利用注油组件6的设置,便于将储油环4内部的润滑油注入轴承内部,利用弧形导油板601的设置,便于
对储油环4内部的润滑油进行引导,从而随后可利用连接管602将润滑油导向内圈1的内部,随后利用导油孔13将润滑油导向一组滚珠2与外圈3的连接处,从而达到润滑效果,利用智能定量组件9的设置,便于实时监测轴承使用情况,从而自动化对轴承进行定量注油,利用转数传感器901的设置,便于实时监测轴承外圈3的转动次数,从而可根据外圈3的转动次数来判断轴承内部润滑油的损耗情况,从而当外圈3转动次数达到预设值时,转数传感器901将检测到数据,随后电磁阀902打开,使润滑油由连接管602导向至内圈1的内部,随后达到预设时间时,电磁阀902闭合,从而完成定量加油,减少轴承发生渗油现象,且保证了润滑效果,利用微型液位传感器7的设置,便于对储油环4内部的润滑油剩余量进行实时监测,当润滑油低于预设值时,提示灯8将亮起,从而提示使用者对该储油环4进行润滑油补充,根据储油环4为透明材质制成与计量表10的设置,便于使用者在日常检修与加油过程中,可更加直观的观察储油环4的内部润滑油剩余量,更加人性化,整个装置,整个加油过程无需人工持续操作,省时省力,可根据轴承使用情况对其进行定量加油,不易发生渗油现象,且可使轴承具备良好的润滑效果。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