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式电子换挡挡位布置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61008发布日期:2022-01-12 07:20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杆式电子换挡挡位布置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换挡机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杆式电子换挡挡位布置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2.由于杆式电子换挡车型是通过电信号实现挡位信号的传递,驾驶员通过操纵电子换挡杆的不同方向运动激发出不同的电信号,实现整车各个不同挡位之间的切换。因此电子换挡杆的运动方向和操纵后挡位响应均可以在满足安全和方便的前提下,根据整车开发人员的意图进行设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3.目前市场上杆式电子换挡器常采用p挡设计为按键控制,换挡杆操作进行r、n、d挡切换。市场上常见的杆式电子换挡器挡位布置方式,参见图1至图6,存在功能集成不足,易误操作的情况。
4.又如专利文献cn208149074u公开的一种线控换挡系统的挡位布置结构,包括:第一稳态位置、第二稳态位置以及多个非稳态位置;所述第一稳态位置和所述多个非稳态位置形成供换挡杆自所述第一稳态位置运动至任一非稳态位置,再返回所述第一稳态位置的换挡路径;第一稳态位置、第二稳态位置和所述多个非稳态位置形成供换挡杆自所述第二稳态位置经由所述第一稳态位置运动至任一非稳态位置,再返回所述第一稳态位置的换挡路径。其中,所述第二稳态位置为p挡位置,多个非稳态位置包括n挡位置、r挡位置和d挡位置。但挡位布置结构由于将p挡与其他挡位均设计为操作换挡杆运动实现,且p与非p挡位置过近,极易出现驾驶员误操作情况,造成使用不便,甚至安全风险。
5.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杆式电子换挡挡位布置结构及车辆。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杆式电子换挡挡位布置结构及车辆,能有效防止误触发。
7.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杆式电子换挡挡位布置结构,包括换挡杆初始位置、m位置、m+位置、m-位置、n挡位置、r挡位置和d挡位置;
8.所述m位置设置在换挡杆初始位置的左侧,m+位置设置在m位置的前侧,m-位置设置在m位置的后侧;
9.所述n挡位置设置在换挡杆初始位置的右侧,r挡位置设置在n挡位置的前侧,d挡位置设置在n挡位置的后侧。
10.可选地,所述m位置和换挡杆初始位置均为稳态位置;
11.所述n挡位置、r挡位置、d挡位置、m+位置和m-位置均为非稳态位置。
12.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车辆,采用如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杆式电子换挡挡位布置结构。
13.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施例具有容易识别,操作简便,使用可靠,且能够
有效防止误触发的优点。另外,本实用新型不涉及进入p挡操作。
附图说明
14.图1本实施例的挡位布置结构示意图;
15.图2本实施例中换挡杆的操纵示意图;
16.图3现有挡位布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17.图4现有挡位布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18.图5现有挡位布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19.图6现有挡位布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20.图7现有挡位布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21.图8现有挡位布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可选的说明。
2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杆式电子换挡挡位布置结构,包括换挡杆初始位置、m位置、m+位置、m-位置、n挡位置、r挡位置和d挡位置。所述m位置设置在换挡杆初始位置的左侧,m+位置设置在m位置的前侧,m-位置设置在m位置的后侧。所述n挡位置设置在换挡杆初始位置的右侧,r挡位置设置在n挡位置的前侧,d挡位置设置在n挡位置的后侧。
24.本实施例中,所述m位置和换挡杆初始位置均为稳态位置(即自复位点);所述n挡位置、r挡位置、d挡位置、m+位置和m-位置均为非稳态位置(即可回弹点)。
25.将换挡杆从换挡杆初始位置向左侧推动到左极限位置,即可切换到手动模式(参见图2,换挡杆的操纵路径为o

o 2),再向前推动换挡杆至m+位置进行手动加挡位切换(参见图2,换挡杆的操作路径为o 2

x2)或向后推动换挡杆至m-位置进行手动减挡位切换(参见图2,换挡杆的操作路径为o 2
→‑
x2),松开换挡杆后,换挡杆自动回弹到m位置(参见图2,即换挡杆从x2/-x2自动弹回到o2);再将换挡杆向右侧推动到换挡杆初始位置(参见图2,换挡杆的操纵路径为o2

o)即可切换到自动模式;再将换挡杆向右侧推动到右极限位置即可切换到n挡(参见图2,换挡杆的操作路径为o

o1),再向前推动换挡杆到r挡位置进行r挡位切换(参见图2,换挡杆的操作路径为o1

x1)或向后推动换挡杆到d挡位置进行d挡位切换(参见图2,换挡杆的操作路径为o1
→‑
x1),松开手柄球后,换挡杆自动回弹到换挡杆初始位置(参见图2,换挡杆从-x1/x1自动回弹到o1)。
26.本实施例中,一种车辆,采用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杆式电子换挡挡位布置结构。


技术特征:
1.一种杆式电子换挡挡位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换挡杆初始位置、m位置、m+位置、m-位置、n挡位置、r挡位置和d挡位置;所述m位置设置在换挡杆初始位置的左侧,m+位置设置在m位置的前侧,m-位置设置在m位置的后侧;所述n挡位置设置在换挡杆初始位置的右侧,r挡位置设置在n挡位置的前侧,d挡位置设置在n挡位置的后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电子换挡挡位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m位置和换挡杆初始位置均为稳态位置;所述n挡位置、r挡位置、d挡位置、m+位置和m-位置均为非稳态位置。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杆式电子换挡挡位布置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杆式电子换挡挡位布置结构及车辆,包括换挡杆初始位置、M位置、M+位置、M-位置、N挡位置、R挡位置和D挡位置;所述M位置设置在换挡杆初始位置的左侧,M+位置设置在M位置的前侧,M-位置设置在M位置的后侧;所述N挡位置设置在换挡杆初始位置的右侧,R挡位置设置在N挡位置的前侧,D挡位置设置在N挡位置的后侧。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防止误触发。发。发。


技术研发人员:刁小旭 伍习松 郎柯 凌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11
技术公布日:2022/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