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接结构与管路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51861发布日期:2022-01-19 15:42阅读:78来源:国知局
插接结构与管路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路连接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插接结构与管路组件。


背景技术:

2.现有市场上用于连接龙头的软管,多数采用拼接结构连接,采用拼接结构连接时需要至少一个转接头来实现软管与龙头的连接。而相关技术中的转接头与软管均采用螺纹连接配合,在装配时,需要用手不停的旋转来拧紧装配转接头与软管,从而此达到密封的效果;在拆除软管时,则需要用手反向旋转来拧松,若在拆除时出现拧不动的情况,还需要借助工具来拆除。相关技术中的转接头在与软管装配和拆装难度大、效率低,还容易损坏转接头和软管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插接结构,旨在提供一种拆装难度低、效率高的插接结构。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所述插接结构用于固定插接为一体的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二支管的外表面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插接结构包括:
5.内芯,所述内芯包括连接管和夹板,所述连接管套设于所述第一支管外,并与所述第一支管连接,所述连接管的外表面形成有第二限位槽,所述夹板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所述夹板连接于所述连接管朝向第二支管的端部,并沿所述连接管的周向间隔设置,其中的两所述夹板之间沿径向形成夹持空间,所述夹板朝向所述夹持空间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插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和
6.套筒,所述套筒包括筒主体、推动件和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筒主体套设于所述内芯外,所述第二限位凸起设于所述筒主体的内表面,并插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所述筒主体的内表面与所述夹板之间形成运动间隙,所述筒主体能够自所述第二支管向所述第一支管移动,并于移动时带动所述第二限位凸起脱离所述第二限位槽,所述推动件连接于所述筒主体的内表面,所述推动件于所述筒主体移动时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抵接,并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推动所述夹板向运动间隙内移动以扩大所述夹持空间并使第一限位凸起脱离所述第一限位槽。
7.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推动件包括:
8.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于筒主体背离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的一端,并连接于所述筒主体的内表面;和
9.推板,所述推板与所述连接板连接,并沿所述筒主体的周向延伸,所述推板与所述连接板围合形成供所述第二支管穿过的让位口,所述推板能够于所述筒主体移动时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抵接,并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推动所述夹板向运动间隙内移动以扩大所述夹持空间。
10.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设有至少两个,所述推板设有至少两个,所
述连接板与所述推板沿所述筒主体的周向交错设置,所述推板于周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相邻的两所述连接板连接,一所述推板于所述筒主体移动时与一所述夹板的第一限位凸起抵接。
11.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包括:
12.主体板,主体板连接于所述筒主体的内表面,并向背离所述筒主体方向延伸;和
13.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有两个,两所述限位板设于所述主体板于周向上相对的两侧,并分别与相邻的所述推板于周向上的一侧连接,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筒主体连接,并自所述主体板沿所述筒主体的轴向延伸,所述限位板于轴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推板于轴向上的长度。
14.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板的厚度小于所述推板于轴向上的长度;
15.和/或,所述主体板和连接于所述主体板于周向上相对两侧的两所述限位板围合形成凹槽。
16.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夹板设有两个,两所述夹板连接于所述连接管朝向所述第二支管的一端,并设于所述连接管于周向上相对两侧;
17.和/或,所述第一限位凸起设有朝向第二支管的第一导斜面,所述推板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导斜面相抵接适配的第二导斜面,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推板于所述筒主体移动时通过所述第一导斜面和所述第二导斜面相抵接适配移动。
18.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筒主体的外表面凸设有推钮块。
19.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推钮块沿所述筒主体的轴向延伸;
20.和/或,所述推钮块背离筒主体的表面为弧形面;
21.和/或,所述推钮块设有两个,两所述推钮块设于所述筒主体于周向上相对的两侧;
22.和/或,所述推钮块背离所述筒主体的表面设有防滑筋,所述防滑筋沿所述筒主体的周向延伸。
23.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管设有第三限位槽,所述内芯还包括第三限位凸起,所述第三限位凸起设于所述连接管的内表面,并插设于所述第三限位槽内;
24.和/或,所述连接管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卡凸和第二卡凸,所述第一卡凸和所述第二卡凸自所述连接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槽由所述连接管、所述第一卡凸和所述第二卡凸围合而成;
25.和/或,所述第二限位凸起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沿所述筒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并插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26.和/或,所述一限位凸起还设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插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时与所述第一限位槽临近所述第一支管的槽表面抵接;
27.和/或,所述第二支管部分结构插设于所述第一支管内,所述第二支管插设于所述第一支管内的部分结构的外表面凹设有至少一个环形密封槽,所述插接结构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套设于所述环形密封槽内,并与所述第一支管的内表面抵接;
28.和/或,所述筒主体的外表面设有导向标识;
29.和/或,所述夹板设有减重孔;
30.和/或,所述连接管为圆形管;
31.和/或,所述套筒为圆形套筒。
3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管路组件,所述管路组件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以及插接结构,所述插接结构用于固定插接为一体的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二支管的外表面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插接结构包括:
33.内芯,所述内芯包括连接管和夹板,所述连接管套设于所述第一支管外,并与所述第一支管连接,所述连接管的外表面形成有第二限位槽,所述夹板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所述夹板连接于所述连接管朝向第二支管的端部,并沿所述连接管的周向间隔设置,其中的两所述夹板之间沿径向形成夹持空间,所述夹板朝向所述夹持空间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插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和
34.套筒,所述套筒包括筒主体、推动件和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筒主体套设于所述内芯外,所述第二限位凸起设于所述筒主体的内表面,并插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所述筒主体的内表面与所述夹板之间形成运动间隙,所述筒主体能够自所述第二支管向所述第一支管移动,并于移动时带动所述第二限位凸起脱离所述第二限位槽,所述推动件连接于所述筒主体的内表面,所述推动件于所述筒主体移动时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抵接,并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推动所述夹板向运动间隙内移动以扩大所述夹持空间而使第一限位凸起脱离所述第一限位槽。
3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插接结构,该插接结构不仅能够轻松、快速、便捷地安装和拆卸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两条管路,还能够防止插接结构或者插接结构连接的管路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损坏。
36.该插接结构在装配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时,首先将连接管套设在第一支管外,并使连接管与第一支管连接,以将内芯固定在第一支管上。内芯固定完成后,再将套筒套设在第一支管外或者第二支管外,以使第二支管与第一支管插接时,套筒能够位于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之间,并能够与内芯装配。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插接完成时,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的连接处将夹持于夹板形成的夹持空间内,第一限位凸起将插设于第一限位槽内,如此,内芯能够防止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在轴向上脱落。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插接完成后,推动筒主体自第二支管向第一支管运动,以将筒主体套设在内芯外,并使第二限位凸起插设在设于内芯外表面的第二限位槽内,从而固定连接内芯与套筒,筒主体能够限制夹板的位置,加强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37.该插接结构在拆卸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时,首先推动筒主体自第二支管向第一支管移动,筒主体在移动时会带动第二限位凸起,使得第二限位凸起脱离第二限位槽,以解除套筒与内芯的限位固定。筒主体移动时还会带动推动件自第二支管向第一支管方向移动,并在移动时与第一限位凸起抵接。推动件在移动时,会通过第一限位凸起推动夹板向运动间隙内移动以逐步扩大夹持空间,并使第一限位凸起脱离第一限位槽,从而解除内芯与第二支管的限位固定,使得第二支管可以脱离第一支管,便于拆卸第二支管与第一支管。
附图说明
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39.图1为本实用新型管路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0.图2为图1所示的管路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1.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芯与套筒装配时一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2.图4为图3所示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43.图5为本实用新型内芯与套筒装配时另一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4.图6为图5所示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45.图7为本实用新型内芯与套筒装配时又一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6.图8为本实用新型内芯与套筒装配时再一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7.图9为本实用新型内芯与套筒拆卸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8.图10为图9所示的c处的局部放大图;
49.图11为图9所示的d处的局部放大图;
50.图12为为本实用新型插接结构中内芯的结构示意图;
51.图13为为本实用新型插接结构中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4为图13所示的套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53.图15为本实用新型内芯与套筒装配错误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54.附图标号说明:
55.[0056][0057]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5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59]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60]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 /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 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61]
参照图1至图15,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插接结构100,该插接结构100用于固定插接为一体的第一支管300和第二支管500,第一支管300包括用于第一软管53和用于连接第一软管53和第二支管500的第一接头51,第二支管500包括第二软管57和连接第二软管57与第一支管300的第二接头55,第一接头51与第二接头55连接,第一接头51和第二接头55可以为快插接头或者软管接头等。第一限位槽500a设于第二接头55,第三限位槽设于第一接头51。
[006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支管500的外表面设有第一限位槽500a,该插接结构100 包括内芯10和套筒30,内芯10包括连接管11和夹板13,连接管11套设于第一支管300外,并与第一支管300连接,连接管11的外表面形成有第二限位槽11a,设有至少两个夹板13,夹板13连接于连接管11朝向第二支管500的端部,并沿连接管11的周向间隔设置,其中的两夹板13之间沿径向形成夹持空间13a,夹板13朝向夹持空间13a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凸起15,第一限位凸起15插设于第一限位槽500a内,套筒30包括筒主体31、推动件33和第二限位凸起35,筒主体31套设于内芯10外,第二限位凸起35设于筒主体31的内表面,并插设于第二限位槽11a内,筒主体31的内表面与夹板13之间形成运动间隙31a,筒主体31能够自第二
支管500向第一支管300移动,并于移动时带动第二限位凸起35脱离第二限位槽11a,推动件33 连接于筒主体31的内表面,推动件33于筒主体31移动时与第一限位凸起15抵接,并通过第一限位凸起15推动夹板13向运动间隙31a内移动以扩大夹持空间13a而使第一限位凸起15脱离第一限位槽500a。
[0063]
可以理解,本技术的轴向为第一支管300和第二支管500延伸方向上的轴向,也为套筒 30和内芯10延伸方向上的轴向。将第一支管300与内芯10连接可以将第一支管300与内芯10 固定,以对内芯10在第一支管300在轴向上限位,从而防止内芯10在第一支管300上滑动。在第二支管500的外表面设置第一限位槽500a,并在装配时使第一限位凸起15插设于第一限位槽500a内,既能防止第二支管500在内芯10上滑动,以对第二支管500在轴向上限位,又可以将第二支管500与内芯10固定,通过内芯10与第一支管300和第二支管500的直接装配固定,实现第一支管300与第二支管500的间接装配固定,进而保证内芯10能够固定在第一支管300与第二支管500的连接处。内芯10与第一支管300与第二支管500限位固定可以保证第一支管300和第二支管500的连接处可以位于夹持空间13a内,以被夹板13夹持,从而加强第一支管300与第二支管500连接处的稳固性和紧密性,防止液体在连接处渗漏。将夹板13 沿连接管11的周向间隔设置,在保证夹板13能够夹持固定第一支管300和第二支管500的连接处的同时,还可保证夹板13能够在拆卸时被推动件33推动以发生形变,从而向运动间隙 31a移动。将第二限位凸起35插设于第二限位槽11a内,可以固定连接套筒30与内芯10,以保证套筒30装配到位。筒主体31套设在内芯10外,可以限制夹板13的位置,加强通过内芯 10连接的第一支管300和第二支管500之间的结构强度。筒主体31与夹板13之间形成的运动间隙31a可保证在拆卸时,夹板13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张开,以保证第一限位凸起15完全脱离第一限位槽500a,从而松脱对第二支管500的限位固定。可以理解的是,当有大量液流流过第二支管500时,由于筒主体31的限制,在无外力作用下,夹板13只可能随第二支管500发生微小扩张,第一限位凸起15将始终位于第一限位槽500a内,使得第一支管300上装配的内芯10保持与第二支管500处于连接状态,进而保证第一支管300与第二支管500的连接稳定性。
[0064]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插接结构100,该插接结构100不仅能够轻松、快速、便捷地安装和拆卸第一支管300与第二支管500两条管路,还能够防止插接结构100或者插接结构100连接的管路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损坏,能够提高插接结构100和软管的使用寿命。
[0065]
该插接结构100在装配第一支管300与第二支管500时,首先将内芯10上的连接管11套设在第一支管300外,并使内芯10上的连接管11与第一支管300连接,以将内芯10固定在第一支管300上。内芯10固定完成后,再将套筒30上的筒主体31套设在内芯10外,并通过将第二支管500上的第一限位槽500a套设在内芯10上的第一限位凸起15上,使得第二支管500 与内芯10装配连接,进而使第二支管500与第一支管300连接装配,最后使第二限位凸起35 插设在设于内芯10外表面的第二限位槽11a内,从而固定连接内芯10与套筒30,防止第二支管500与第一支管300,进而保证第二支管500与第一支管300连接装配的稳固性。
[0066]
该插接结构100在拆卸第一支管300与第二支管500时,首先推动筒主体31自第二支管 500向第一支管300移动,筒主体31在移动时会带动第二限位凸起35,使得第二限位凸起35 脱离第二限位槽11a。筒主体31移动时还会带动推动件33自第二支管500向第一支管
300方向移动,并在移动时与第一限位凸起15抵接。推动件33在移动时,会通过第一限位凸起15 推动夹板13向运动间隙31a内移动以逐步扩大夹持空间13a,并使第一限位凸起15脱离第一限位槽500a,从而解除内芯10与第二支管500的限位固定,使得第二支管500可以脱离第一支管300,便于拆卸第二支管500与第一支管300。
[0067]
可以理解的是,当需要再一次安装第一支管300与第二支管500时,只需将第二支管500 插入到插接结构100内,使得第二支管500上的第一限位槽500a套设在第一限位凸起15上,即可完成第一支管300与第二支管500的安装。具体地,第二支管500插入插接结构100内与第一支管300连接后,可以推动筒主体31自第一支管300向第二支管500移动,以使筒主体 31在移动时带动第二限位凸起35移动并卡接于第一限位槽500a内。筒主体31在移动时还可带动推动件33自第一支管300向第二支管500方向移动,并在移动时不再对第一限位凸起15 作用而使夹板13复原,以将第一限位凸起15插入第一限位槽500a内,从而实现内芯10与第一支管300和第二支管500的限位固定。
[0068]
参见图13和图14,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推动件33包括连接板331和推板333,连接板331设于筒主体31背离第二限位凸起35的一端,并连接于筒主体31的内表面,推板333与连接板331连接,并沿筒主体31的周向延伸,推板333与连接板331围合形成供第二支管500穿过的让位口33a,推板333能够于筒主体31移动时与第一限位凸起15 抵接,并通过第一限位凸起15推动夹板13向运动间隙31a内移动以扩大夹持空间13a。
[0069]
可以理解,由于推板333沿着筒主体31的周向延伸,故推板333为弧形板,如此,推板333可以与夹板13的形状适配,以增大推板333于第一限位凸起15抵接的范围,保证推板333可以通过第一限位凸起15推动夹板13向运动间隙31a移动。将连接板331设于筒主体31背离第二限位凸起35的一端,保证了与连接板331连接的推板333能够与第一限位凸起15抵接,可以防止推板333在推动第一限位凸起15运动时,影响内芯10与套筒30的连接。在安装时,第二支管500可以穿过让位口33a进入夹持空间13a内,并插入第一支管300内,以与第一支管300连接。
[0070]
可以将连接板331背离筒主体31的侧面设为弧形面,以使连接板331与推板333围合形成的让位口33a为圆形口,将让位口33a设置为圆形不仅便于让位口33a的制作加工,还可使连接板331与推板333围合形成让位口33a的部分结构可以临近第二支管500的外表面设置,以使第二支管500可以为筒主体31导向,筒主体31在移动时,推板333可以沿着第二支管500移动,并与插入第一限位槽500a内的第一限位凸起15抵接。连接板331 与推板333围合形成让位口33a的部分结构临近第二支管500的外表面设置还可防止第二支管500在让位口33a内晃动,而影响第一支管300、第二支管500以及插接结构10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0071]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板331和推板333可以都只设有一个,推板333于周向上相对的两侧可以分别连接于连接板331于周向上相对的两侧,也可以仅有一侧与连接板331连接。在筒主体31移动时,所有夹板13均可由这一个推板333推动,而连接板331则在任意两相邻夹板13之间的间隙移动。当然连接板331和推板333也可设有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
[0072]
参见图13,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连接板331设有至少两个,推板333也设有至少两个,连接板331与推板333沿筒主体31的周向交错设置,推板333于周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相邻的两连接板331连接,一推板333于筒主体31移动时与一夹板13的第一限位凸起15抵接。
[0073]
可以理解,连接板331可以设有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推板333对应设有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将连接板331与推板333沿筒主体31的周向交错设置,可保证推板333 于周向上的相对两侧可以分别与相邻的两连接板331连接,以增强推板333与连接板331 连接的强度和推板333稳固性,保证推板333能够对第一限位凸起15施加足够大的推力,以推动夹板13向运动间隙31a运动,防止推板333推动夹板13时发生形变或者在推动夹板13时与连接板331的连接处断裂。推板333的数量可以对应夹板13的数量设置,以在筒主体31移动时,一个推板333对应推动一个夹板13,此时,任意两相邻夹板13之间的空隙都有一个连接板331移动。
[0074]
为了便于制作加工,并增强夹板13对第一支管300与第二支管500的夹紧力,可以将夹板13设有两个,两夹板13连接于连接管11朝向第二支管500的一端,并设于连接管 11于周向上相对两侧。
[0075]
在夹板13设有两个时,为了在保证推板333能够推动夹板13的同时,增强推板333 与连接板331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的稳固性,连接板331和推板333也可以对应设有两个,两个推板333对应夹板13设于筒主体31相对的两侧。在筒主体31移动时,一个推板333 推动一个夹板13向运动间隙31a移动,两个连接板331分别位于两个夹板13之间形成的两个间隙中,以避免连接板331干扰推板333推动夹板13运动。
[0076]
参见图8、图13以及图14,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连接板331包括主体板3311 和限位板3313,主体板3311连接于筒主体31的内表面,并向背离筒主体31方向延伸,限位板3313设有两个,两限位板3313设于主体板3311于周向上相对的两侧,并分别与相邻的推板333于周向上的一侧连接,限位板3313与筒主体31连接,并自主体板3311沿筒主体31的轴向延伸,限位板3313于轴向上的长度大于推板333于轴向上的长度。
[0077]
可以理解,主体板3311自筒主体31的内表面向背离筒主体31方向延伸,可保证连接于主体板3311背离筒主体31一端的推板333可以与筒主体31之间形成间隙,从而给予一定空间供夹板13扩大,以解除内芯10与第二支管500的连接固定,便于拆卸第二支管500。设于主体板3311在周向上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限位板3313可以对第一限位凸起15进行周向限位,以使推板333可以与第一限位凸起15对齐,从而增大推板333与第一限位凸起15 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强推板333对第一限位凸起15的推动效果。限位板3313与筒主体31 连接,并自主体板3311沿筒主体31的轴向延伸,可使限位板3313在限位第一限位凸起15的同时,增大推板333与筒主体31的连接强度,避免推板333在推动第一限位凸起15 时脱落筒主体31。将限位板3313于轴向上的长度大于推板333于轴向上的长度,可以保证限位板3313对第一限位凸起15的周向限位作用。当推板333数量对应夹板13数量设置时,在内芯10和套筒30安装时,可以保证第一限位凸起15能够限位安装在位于推板 333周向上相对两侧的两个限位板3313之间,从而增大第一限位凸起15与推板333的接触面积,保证一个推板333推动一个限位凸起,此时,连接板331和限位板3313位于相邻两夹板13之间的间隙中。若在内芯10和套筒30安装时,内芯10与套筒30未对齐,限位板3313将与夹板13抵接,使得套筒30无法继续移动,导致内芯10和套筒30无法安装到位,参见图15。
[0078]
参见图14,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主体板3311的厚度小于推板333于轴向上的长度。如此可以在提高推板333与筒主体31的连接强度和推板333移动时的稳固性的同时,减少制作套筒30的用料,以节约材料成本,并减轻套筒30的重量,便于握持套筒30 与内芯
10安装。
[0079]
为了减少制作套筒30的用料,并减轻套筒30的重量,便于握持套筒30与内芯10安装,还可以使主体板3311和连接于主体板3311于周向上相对两侧的两限位板3313围合形成凹槽331a。当然,为了进一步提高推板333与筒主体31的连接度,也可以将两个推板 333抵接设置,以使连接板331呈块状。
[0080]
参见图6、图7或图11,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凸起15设有朝向第二支管500的第一导斜面15a,推板333设有能够与第一导斜面15a相抵接适配的第二导斜面 333a,第一限位凸起15与推板333于筒主体31移动时通过第一导斜面15a和第二导斜面 333a相抵接适配移动。
[0081]
可以理解,第一导斜面15a的设置使得第一限位凸起15在插设于第一限位槽500a内时,第一限位槽500a内还留存有部分空间,推板333可以在筒主体31移动时插入这部分空间,以将第一限位凸起15推挤出第一限位槽500a,从而解除内芯10对第二支管500的限位固定。推板333设有与第一导斜面15a适配的第二导斜面333a,不仅可使推板333能够在筒主体31移动时插入第一限位槽500a内,还可以和第一导斜面15a配合导向,推板 333可以沿着第一导斜面15a移动,从而推挤第一限位凸起15向运动间隙31a运动,进而将第一限位凸起15推出第一限位槽500a,以解除内芯10对第二支管500的限位固定,使得第二支管500可以轻松拆除。
[0082]
参见图13,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筒主体31的外表面凸设有推钮块37。凸设于筒主体31外表面的推钮块37能够增大在推动筒主体31移动时产生的阻力,便于握持推动筒主体31,防止打滑。
[0083]
为了便于握持施力,保证插接结构100的整体性,可以将推钮块37沿筒主体31的轴向延伸。
[0084]
推钮块37可以设有两个,两推钮块37设于筒主体31于周向上相对的两侧,如此既便于握持和施力,又可以尽量减少推钮块37的个数,以减轻套筒30的重量。设于两侧的两个推钮块37还可以提高套筒30结构的平衡性和对称性,以保证套筒30整体结构强度的平衡性和在重量上的平衡性,以便于握持和施力。
[0085]
为了便于握持,避免推钮块37形成棱边磨伤或划伤手,可以将推钮块37背离筒主体 31的表面为弧形面。
[0086]
为了增大推动套筒30时的阻力,避免打滑,还可以将推钮块37背离筒主体31的表面设有防滑筋371,防滑筋371沿筒主体31的周向延伸。
[0087]
参见图7、图8和图12,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第一支管300设有第三限位槽300a,内芯10还包括第三限位凸起17,第三限位凸起17设于连接管11的内表面,并插设于第三限位槽300a内。
[0088]
可以理解,在第一支管300设置第三限位槽300a,并在内芯10设置能够插设在第三限位槽300a内的第三限位凸起17保证了第一支管300与内芯10的连接,便于内芯10安装在第一支管300上。如此,第一支管300设置的第三限位槽300a可对内芯10的第三限位凸起17进行限位,以防止安装后插接结构100在第一支管300上滑动。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三限位槽300a设于内芯10的内表面,将第三限位凸起17设置在第一支管 300的外表面,或者第一支管300与内芯10还可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0089]
第三限位凸起17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三限位凸起17沿连接管11的周向间隔设置。
[0090]
可以理解,将第三限位凸起17设为至少两个,并沿连接管11的周向间隔设置,保证第三限位凸起17可以插接固定在第三限位槽300a内。将至少两个第三限位凸起17沿筒主体31的周向间隔设置可提高内芯10与第一支管300连接时的稳固性。第三限位凸起17 可以设为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限位凸起17设有两个,两个第三限位凸起17设于连接管11周向上相对的两侧。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三限位凸起17也可以仅设有一个,第三限位凸起17可以沿连接管11的周向环绕设置,以插入第三限位槽300a 内,提高内芯10与第一支管300连接的稳固性。
[0091]
为了保证第三限位凸起17始终能够插设在第三限位槽300a内,可以将第三限位槽 300a环绕第一支管300的周向延伸。
[0092]
参见图4、图7或图10,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连接管11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卡凸 111和第二卡凸113,第一卡凸111和第二卡凸113自连接管1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二限位槽11a由连接管11、第一卡凸111和第二卡凸113围合而成。
[0093]
可以理解,第一卡凸111和第二卡凸113可以环绕连接管11的周向延伸设置以形成第二限位槽11a,如此可保证套筒30在相对内芯10转动时,第二限位凸起35可以始终位于第二限位槽11a内,并可在第二限位凸起35于筒主体31周向上间隔设有至少设有两个时也可始终能够插入第二限位槽11a内。在连接管11的外表面凸设第一卡凸111和第二卡凸 113不仅可以保证第二限位槽11a的形成,还可以提高连接管11的结构强度,以保证连接管11不会在夹板13运动时变形或损坏,保证插接结构100的可靠性。当然,第二限位槽 11a也可以由连接管11的部分结构凹陷形成,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0094]
参见图4,第一卡凸111和第二卡凸113为梯形凸块,梯形凸块的两个倾斜面可以朝背离连接管11方向相向倾斜,第二限位凸起35也可为梯形凸块,梯形凸块的两个倾斜面可以朝背离筒主体31方向相向倾斜,以与两个倾斜面适配。第二限位凸起35的两个倾斜面可以在筒主体31移动时与第一卡凸111或第二卡凸113的倾斜面抵接适配滑动,以为第二限位凸起35导向,便于第二限位凸起35插入或脱离由第一卡凸111和第二卡凸113形成的第二限位槽11a,第一卡凸111和第二卡凸113也可为弧形或其他形状凸块。
[0095]
第二限位凸起35也可以仅设有一个,第二限位凸起35可以沿筒主体31的周向环绕设置,以提高内芯10与套筒30连接时的稳固性。
[0096]
参见图14,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凸起35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限位凸起35沿筒主体31的周向间隔设置,并插设于第二限位槽11a内;
[0097]
可以理解,将第二限位凸起35设为至少两个,并沿筒主体31的周向间隔设置,可在保证第二限位凸起35可以插接固定在第二限位槽11a内的同时,节省第二限位凸起35的制备材料,并使第二限位凸在筒主体31移动时更易与第一卡凸111和第二卡凸113推挤以便插入或者脱离第二限位槽11a。将至少两个第二限位凸起35沿筒主体31的周向间隔设置还可保证第二限位凸起35插设于第二限位槽11a内的稳固性。第二限位凸起35可以设为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凸起35设有两个,两个第二限位凸起35设于筒主体31周向上相对的两侧。
[0098]
参见图7,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凸起15还设有抵接面15b,抵接面
15b 于第二限位凸起35插设于第二限位槽11a内时与第一限位槽500a临近第一支管300的槽侧壁抵接。
[0099]
可以理解,第一限位凸起15在插设在第一限位槽500a内时,抵接面15b可以与第一限位槽500a的槽侧壁抵接,以使插接结构100在安装第一支管300与第二支管500时,内芯10可以通过第一限位凸起15与第二支管500采用面面抵接的方式进行限位,从而增大插接结构100用于限位第二支管500的面积,提高限位效果,保证第二支管500不易滑落。
[0100]
第一限位凸起15朝向第二支管500的一侧设有与第二支管500适配的夹持面15c,夹持面15c可以在第一支管300与第二支管500的连接处夹持在夹板13之间时与第二支管 500的外表面抵接,以提高对第二支管500的夹持效果,并保证第一限位凸起15插入。
[0101]
参见图5和图7,在本技术的一例实施例中,第二支管500部分结构插设于第一支管 300内,第二支管500插设于第一支管300内的部分结构的外表面凹设有至少一个环形密封槽500b,插接结构100还包括密封件50,密封件50套设于环形密封槽500b内,并与第一支管300的内表面抵接。
[0102]
可以理解,将第二支管500插设于第一支管300内可以增强两者的连接强度,环形密封槽500b的设置便于密封件50的安装,套设在环形密封槽500b内的密封件50可以与第一支管300的内表面抵接,以防止第一支管300和第二支管500之间流通的液体从两者的连接处渗漏。当然,环形密封槽500b也可以形成于第一支管300的内表面,密封件50套设于环形密封槽500b内,并与第二支管500的外表面抵接。同理,将第一支管300插设于第二支管500内时,亦可采用上述实施例等同的方式来保证第一支管300与第二支管500 连接处的密封性。
[0103]
参见图13,为了在安装或拆卸第一支管300与第二支管500时,方便人为辨识筒主体 31的移动方向,可以在筒主体31的外表面设有导向标识39。导向标识39可以为文字标识、图案标识或者文字加图案标识等。在本技术中,导向标识39为文字加图案标识,图案标识便于认为区分筒主体31的移动方向,文字标识方便认为辨别筒主体31朝图案标识方向移动时的作用。
[0104]
参见图12,为了提高夹板13的弹性,便于夹板13在推动件33推动时发生形变以向运动间隙31a移动,夹板13可以设有减重孔13b。减重孔13b可以减少插接结构100的制作用材,可节省材料成本。减重孔13b可以沿着夹板13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以提高提高夹板13的可形变程度。
[0105]
参见图2,为了与管路适配,并便于内芯10的制作,可以将连接管11设为圆形管。
[0106]
为了便于套筒30的加工制作,加强套筒30对夹板13位置的限制,并提高插接结构 100与第一支管300、第二支管500连接时的整体性,套筒30可以为圆形套筒30。当然,套筒30也可设为方形套筒30或者多边形套筒30。
[0107]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管路组件1000,该管路组件1000包括第一支管300、第二支管500以及插接结构100,该插接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管路组件 1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108]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
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