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慧工地基坑位移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24246发布日期:2022-01-15 10:24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慧工地基坑位移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深基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慧工地基坑位移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2.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工程。基坑工程施工前,应有建设方委托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单位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监测,基坑监测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基坑本体监测和相邻环境监测。
3.基坑工程进行过程中也需要监测装置对基坑的施工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方便及时预警和处理突发状况,但目前大部分监测装置在进行实时监测时使用很不方便,人工操作打开三脚架对监测器进行支撑,一个地点的监测完成后又需要人工解除固定移动到下一个位置重新人工安装进行固定,操作过程复杂,且固定结构简单导致装置本身稳定性差容易摔坏损伤的现象发生,降低了基坑工程的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慧工地基坑位移监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智慧工地基坑位移监测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外壁固接有立管,所述立管的内壁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活塞杆的一端通过螺钉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外壁滑动连接有套管,所述活塞杆的顶端外壁套接有套板,所述套板的底端外壁设置有三个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底端外壁均活动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底板的顶端外壁开设有三个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另一边内壁均通过螺钉连接有弹簧二,所述弹簧二的一边外壁均通过螺钉连接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均与固定杆相连接,所述立管的外壁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外壁固接有三个等距离分布的加固杆,所述加固杆均与固定杆相连接,所述滑动板的两侧外壁均通过螺钉连接有插杆。
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底座顶端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均与插杆的尺寸相适配,所述固定杆和转动轴均呈环形阵列分布。
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底座的底端外壁通过螺纹连接有是三个等距离分布的万向轮,所述万向轮均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万向轮均与插杆和固定杆的高度相适配。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支撑杆顶端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圆形孔,所述圆形孔的内壁均插接有立杆,所述立杆的外壁均套设有弹簧一。
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套管的顶端外壁通过螺钉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立杆相连接,所述弹簧一均与支撑杆和支撑板相连接。
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支撑板的顶端外壁通过螺钉连接有箱
体,所述箱体的内壁活动连接有监测器,所述监测器与立杆相连接。
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箱体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的内壁均安装有散热板。
1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箱体的一边外壁开设有矩形孔,所述矩形孔的顶端和底端外壁均设置有清理板,所述清理板均与监测器的尺寸相适配。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该用于智慧工地基坑位移监测装置,通过设置有底座、固定杆、限位环、弹簧二、液压缸、插杆、转动轴、套板和立管,对第一个地点进行监测,装置通过万向轮移动到指定位置,液压缸作用控制活塞杆下滑,带动套板下滑,使固定杆穿过底座上的限位环插入土里进行固定,同时固定杆在下滑时,通过加固杆带动滑动板下滑,从而带动插杆穿过底座插入土里进一步对结构进行加固稳定,活塞杆下滑时带动监测器下滑从箱体正面的矩形孔进行监测,弹簧二对限位环进行支撑缓冲,对第二个地点进行监测时,液压缸控制活塞杆上升,拔出插杆和固定杆,移动后重复操作即可,通过液压缸控制装置的固定过程,且固定后结构稳定牢固,避免了固定结构简单导致装置本身稳定性差容易摔坏损伤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基坑工程的使用效率。
16.2、该用于智慧工地基坑位移监测装置,通过设置有箱体、立杆、监测器、支撑杆和弹簧一,支撑杆对活塞杆移动过程中弹簧一对立杆和监测器进行缓冲限位,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17.3、该用于智慧工地基坑位移监测装置,通过设置有箱体和清理板,监测器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表面的摄像头会被箱体一边设置的清理板擦拭,灰尘被清理,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18.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1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慧工地基坑位移监测装置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慧工地基坑位移监测装置的固定结构立体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慧工地基坑位移监测装置的底座结构立体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慧工地基坑位移监测装置的箱体连接结构立体示意图。
24.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5.1、底座;2、固定杆;3、立管;4、万向轮;5、插杆;6、液压缸;7、转动轴;8、套管;9、支
撑杆;10、弹簧一;11、支撑板;12、监测器;13、箱体;14、套板;15、限位环;16、弹簧二;17、清理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27.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9.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智慧工地基坑位移监测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端外壁固接有立管3,立管3的内壁安装有液压缸6,液压缸6活塞杆的一端通过螺钉连接有支撑杆9,支撑杆9的外壁滑动连接有套管8,活塞杆的顶端外壁套接有套板14,套板14的底端外壁设置有三个转动轴7,转动轴7的底端外壁均活动连接有固定杆2,底板的顶端外壁开设有三个限位孔,限位孔的另一边内壁均通过螺钉连接有弹簧二16,弹簧二16的一边外壁均通过螺钉连接有限位环15,限位环15均与固定杆2相连接,立管3的外壁开设有滑槽,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滑动板的外壁固接有三个等距离分布的加固杆,加固杆均与固定杆2相连接,滑动板的两侧外壁均通过螺钉连接有插杆5。
30.请参阅图3,底座1顶端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插孔,插孔均与插杆5的尺寸相适配,固定杆2和转动轴7均呈环形阵列分布。
31.请参阅图3,底座1的底端外壁通过螺纹连接有是三个等距离分布的万向轮4,万向轮4均呈环形阵列分布,万向轮4均与插杆5和固定杆2的高度相适配。
32.请参阅图4,支撑杆9顶端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圆形孔,圆形孔的内壁均插接有立杆,立杆的外壁均套设有弹簧一10,进一步提高稳定性。
33.请参阅图4,套管8的顶端外壁通过螺钉连接有支撑板11,支撑板11与立杆相连接,弹簧一10均与支撑杆9和支撑板11相连接。
34.请参阅图4,支撑板11的顶端外壁通过螺钉连接有箱体13,箱体13的内壁活动连接有监测器12,监测器12与立杆相连接。
35.请参阅图4,箱体13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矩形凹槽,矩形凹槽的内壁均安装有散热板,方便散热。
36.请参阅图4,箱体13的一边外壁开设有矩形孔,矩形孔的顶端和底端外壁均设置有
清理板17,清理板17均与监测器12的尺寸相适配,方便对监测器12表面灰尘进行处理。
3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需要使用智慧工地基坑位移监测装置时,对第一个地点进行监测,装置通过万向轮4移动到指定位置,液压缸6作用控制活塞杆下滑,带动套板14下滑,使固定杆2穿过底座1上的限位环15插入土里进行固定,同时固定杆2在下滑时,通过加固杆带动滑动板下滑,从而带动插杆5穿过底座1插入土里进一步对结构进行加固稳定,活塞杆下滑时带动监测器12下滑从箱体13正面的矩形孔进行监测,弹簧二16对限位环15进行支撑缓冲,对第二个地点进行监测时,液压缸6控制活塞杆上升,拔出插杆5和固定杆2,移动后重复操作即可,支撑杆9对活塞杆移动过程中弹簧一10对立杆和监测器12进行缓冲限位,且监测器12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表面的摄像头会被箱体13一边设置的清理板17擦拭,灰尘被清理,箱体13两侧的散热板增加散热效果,完成智慧工地基坑位移监测装置的使用过程。
38.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