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动离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39735发布日期:2022-03-30 09:56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动离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动机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动离合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自动装置不能够实现转轴的自动且立刻停止,在车辆行使领域、电梯、电动轮椅等领域,当电机停止转动后设备往往不能够立刻停止,从而造成了设备失电时,设备还在行进的安全隐患。鉴于此,需要一种新的制动离合装置,能够自动地实现设备失电时,设备能够停止运动。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制动离合装置,本技术方案的离合组件中,当转动部转动一定角度后,此时凸轮部发生转动,从而可以控制衔接部的位置,进而可以实现衔接部对第三转动盘挤压锁紧或实现衔接部和第三转动盘无压力接触。
4.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制动离合装置,包括:
5.第一转动盘,所述第一转动盘上用于连接外部驱动装置的连接部;
6.第二转动盘,所述第二转动盘上设有圆形开口,且所述圆形开口的轴线和所述第一转动盘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转动盘上设有与所述圆形开口贯通的容纳口;
7.第三转动盘,所述第三转动盘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圆形开口中;
8.衔接部,所述衔接部通过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容纳口中;
9.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转动盘上,且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容纳口中;
10.离合组件,所述离合组件用于控制衔接部对第三转动盘挤压锁紧,所述离合组件包括凸轮部和转动部,所述凸轮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柱上,且所述凸轮部和所述衔接部接触,所述转动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转动盘上,且所述凸轮部的一端铰接设置在所述转动部上。
11.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当转动部转动一定角度后,此时凸轮部发生转动,从而可以控制衔接部的位置,进而可以实现衔接部对第三转动盘挤压锁紧或实现衔接部和第三转动盘无压力接触。
12.进一步的,凸轮部为腰形构件,且所述凸轮部上设有腰型孔,所述转动部上的传动销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腰型孔中。
13.优选的,所述第三转动盘背对所述第一转动盘的一侧设有环形槽,所述转动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环形槽中。本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用于安装转动部的结构。
14.优选的,所述第三转动盘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转轴的转轴孔。
15.优选的,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具有用于转动安装所述第二转动盘的安装槽,所述端盖上设有与所述安装槽贯通的弧形口,所述端盖背对所述第一转动盘的一侧转动安装有调节盘,所述转动部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所述调节盘中,且所述连接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
弧形口中。本方案中,转动调节盘时,可以带动转动部同步运动,进而触发凸轮部转动,实现了衔接部的调节。
16.优选的,所述端盖背对所述第一转动盘的一侧设有环形导向部,所述环形导向部中设有与所述弧形口贯通的环形导向通道,所述调节盘为环形,且所述调节盘与所述环形导向通道的轴线重合。本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调节盘的安装形式。
17.优选的,所述环形导向通道的曲面上设有多个卡扣部,所述调节盘朝向所述卡扣部的一面设有卡槽部,所述卡扣部与所述卡槽部之间卡扣连接。用于实现调节盘转动一定角度后,卡扣部和卡槽部之间配合,从而对调节盘进行限位,在外部没有对调节盘施加力的情况下,调节盘不会转动。
18.优选的,所述卡扣部为凸起块,且所述凸起块朝向所述调节盘的一面为曲面。本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在外力作用下,便于凸起块滑道至卡槽中,以及从卡槽中移动出。
19.优选的,所述凸起块通过弹性部设置在所述环形导向部的容纳槽中。更加便于凸起块和卡槽的配合,使得凸起块具有一定的移动幅度,能够有效地伸入至卡槽中以及从卡槽中脱离。
20.优选的,所述容纳口按照由中间向两侧的宽度逐渐增加,且所述衔接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容纳口的最小宽度,所述衔接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容纳口的最大宽度。本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对容纳口的形状进行了设计,更加便于衔接部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货第一固定柱的作用下运动,便于衔接部、第一固定柱和第三转动盘压力接触,并使三者转动。
21.优选的,在同一容纳口中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衔接部。其中,弹性件的作用是将衔接部朝向第一固定柱推挤,鉴于此种构造,很明显得出的结论是,只要第一固定柱运动,总会有一个衔接部朝中间运动,从而使衔接部、第二转动盘和第三转动盘对应同步运动。
22.优选的,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或弹性片。
23.优选的,同一容纳口中的所述弹性件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容纳口的两端。本方案的效果在于:便于将衔接部朝中间推挤。
24.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盘上设有容纳孔,所述第一转动盘上固定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延伸至所述容纳孔中,且所述第二固定柱和所述容纳孔之间留有活动间隙。本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第二固定柱和容纳孔之间留有活动间隙,能够限制第一固定柱在容纳口中的运动位移,从而能够有效限制弹性件的变形。
25.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盘背对所述所述第二转动盘的一侧设有内齿轮部。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是,便于外部电机通过外齿轮来驱动第一转动盘转动。
2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盘的安装孔和所述转轴之间设有第一轴承。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28.图1是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制动离合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实施例中调节盘和凸轮部之间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制动离合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31.图4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盘、第二转动盘和第三转动盘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32.图5是本实施例中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本实施例中一转动盘、第二转动盘和第三转动盘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4.图7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盘和第一固定柱正向转动时,制动离合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35.图8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盘和第一固定柱反向转动时,制动离合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36.图9是本实施例中是凸轮部转动一定角度后的结构示意图。
37.其中附图中所涉及的标号如下:
38.11-第一转动盘;12-连接部;13-第二转动盘;14-圆形开口;15-容纳口;16-第三转动盘;17-衔接部;18-第一固定柱;19-弹性件;20-容纳孔;21-第二固定柱;22-转轴;23-第一轴承;24-第一衔接部;25-第二衔接部;26-凸轮部;27-转动部;28-端盖;29-安装槽;30-弧形口;31-调节盘;32-连接件;33-环形导向部;34-环形导向通道;35-卡扣部;36-卡槽部;37-腰型孔;38-传动销。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40.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制动离合装置,包括:
41.第一转动盘11,所述第一转动盘11上用于连接外部驱动装置的连接部12;
42.第二转动盘13,所述第二转动盘13上设有圆形开口14,且所述圆形开口14的轴线和所述第一转动盘11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转动盘13上设有与所述圆形开口14贯通的容纳口15;
43.第三转动盘16,所述第三转动盘16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圆形开口14中;
44.衔接部17,所述衔接部17通过弹性件19设置在所述容纳口15中;
45.第一固定柱18,所述第一固定柱18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转动盘11上,且所述第一固定柱18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容纳口15中;
46.离合组件,所述离合组件用于控制衔接部17对第三转动盘16挤压锁紧,所述离合组件包括凸轮部26和转动部27,所述凸轮部26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柱18上,且所述凸轮部26和所述衔接部17接触,所述转动部27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转动盘16上,且所述凸轮部26的一端铰接设置在所述转动部27上。
47.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当转动部27转动一定角度后,如图9所示,此时凸轮部26发生转动,从而可以控制衔接部17的位置,进而可以实现衔接部17对第三转动盘16挤压锁紧或实现衔接部17和第三转动盘16无压力接触。
48.进一步的,凸轮部26为腰形构件,且所述凸轮部26上设有腰型孔37,所述转动部27上的传动销38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腰型孔中。
49.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三转动盘16背对所述第一转动盘11的一侧设有环形槽,所述转动部27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环形槽中。本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用于安装转动部27的结构。
50.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三转动盘16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转轴22的转
轴孔。
51.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端盖28,所述端盖28具有用于转动安装所述第二转动盘13的安装槽29,所述端盖28上设有与所述安装槽29贯通的弧形口30,所述端盖28背对所述第一转动盘11的一侧转动安装有调节盘31,所述转动部27通过连接件32固定在所述调节盘31中,且所述连接件3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弧形口30中。本方案中,转动调节盘31时,可以带动转动部27同步运动,进而触发凸轮部26转动,实现了衔接部17的调节。
52.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端盖28背对所述第一转动盘11的一侧设有环形导向部33,所述环形导向部33中设有与所述弧形口30贯通的环形导向通道34,所述调节盘31为环形,且所述调节盘31与所述环形导向通道34的轴线重合。本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调节盘31的安装形式。
53.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环形导向通道34的曲面上设有多个卡扣部35,所述调节盘31朝向所述卡扣部35的一面设有卡槽部36,所述卡扣部35与所述卡槽部36之间卡扣连接。用于实现调节盘31转动一定角度后,卡扣部35和卡槽部36之间配合,从而对调节盘31进行限位,在外部没有对调节盘31施加力的情况下,调节盘31不会转动。
54.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卡扣部35为凸起块,且所述凸起块朝向所述调节盘31的一面为曲面。本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在外力作用下,便于凸起块滑道至卡槽中,以及从卡槽中移动出。
55.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凸起块通过弹性部设置在所述环形导向部33的容纳槽中。更加便于凸起块和卡槽的配合,使得凸起块具有一定的移动幅度,能够有效地伸入至卡槽中以及从卡槽中脱离。
56.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容纳口15按照由中间向两侧的宽度逐渐增加,且衔接部17的直径大于容纳口15的最小宽度,衔接部17的直径小于容纳口15的最大宽度。本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对容纳口15的形状进行了设计,更加便于衔接部17在弹性件19的作用下货第一固定柱18的作用下运动,便于衔接部17、第一固定柱18和第三转动盘16压力接触,并使三者转动。
57.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同一容纳口15中第一固定柱18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衔接部17。其中,弹性件19的作用是将衔接部17朝向第一固定柱18推挤,鉴于此种构造,很明显得出的结论是,只要第一固定柱18运动,总会有一个衔接部17朝中间运动,从而使衔接部17、第二转动盘13和第三转动盘16对应同步运动。
58.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弹性件19为弹簧或弹性片。
59.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同一容纳口15中的弹性件19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弹性件19设置在容纳口15的两端。本方案的效果在于:便于将衔接部17朝中间推挤。
60.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转动盘13上设有容纳孔20,第一转动盘11上固定有第二固定柱21,第二固定柱21延伸至容纳孔20中,且第二固定柱21和容纳孔20之间留有活动间隙。本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第二固定柱21和容纳孔20之间留有活动间隙,能够限制第一固定柱18在容纳口15中的运动位移,从而能够有效限制弹性件19的变形。
61.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转动盘11背对第二转动盘13的一侧设有内齿轮部。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是,便于外部电机通过外齿轮来驱动第一转动盘11转动。
62.进一步的,第一转动盘11的安装孔和转轴22之间设有第一轴承23。
63.本制动离合装置的在失电制动时的工作原理如下:其中,当调节盘31处于活动状态时,即卡扣部35和卡槽部36之间没有卡合。此时的工作原理如下:
64.其中为了便于对本制动离合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描述,本实用新型附加了工作原理图,即图4和图5;另外,两个衔接部17为了便于区分,细分为第一衔接部24和第二衔接部25。
65.当外部电机带动第一转动盘11正向转动时,第一固定柱18跟随转动并挤压第二衔接部25,从而带动第二转动盘13转动,此时如图7所示,此时第二衔接部25处于活动状态;与此同时,弹簧推动第一衔接部24朝向第一固定柱18运动,从而使第一衔接部24将第二转动盘13和第三转动盘16锁紧,此时第三转动盘16同步转动。
66.当外部电机突然失电停止转动时,第一转动盘11和第一固定柱18停止运动,第二转动盘13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正向转动正向转动即顺时针转动,但是第一固定柱相对于第二转动盘13具有逆时针的相对运动,此时第一固定柱18推挤第一衔接部24,并使第一衔接部24处于活动状态,如图8所示,同时弹簧推动第二衔接部25朝向第一固定柱18运动,从而使第一衔接部24将第二转动盘13和第三转动盘16锁紧。实现了失电自锁的功能。
67.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第一固定柱18设置复位驱动机构,复位驱动机构具有两个分别对第一衔接部24和第二衔接部25推挤的输出端,通过控制复位驱动机构可以使第一衔接部24和第二衔接部25均处于活动状态,从而实现了本装置的离合。
68.当外部电机带动第一转动盘11反向转动时,工作原理和第一转动盘11反向转动时相似,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此不再深入赘述。
69.本实用新型中,初始状态下第一衔接部24和第二衔接部25在第一固定柱18的作用下,第一衔接部24和第二衔接部25不与第三转动盘16之间压力接触,因此,第三转动盘16可以带动转轴22自由活动。一旦外部驱动带动第一转动盘11转动的话,根据上述工作原理可知,转轴22只能跟随外部驱动作对应的运动。
70.在实现离合功能时,转动调节盘31一定角度,并使当调节盘31处于锁紧状态,即卡扣部35和卡槽部36之间卡合,此时调节盘31带动转动部27同步转动一定角度,从而使凸轮部26驱动第一衔接部24和第二驱动部25分别远离第一固定柱18,此时实现了离合功能。
71.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