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支座及风力发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51404发布日期:2022-04-07 08:23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振支座及风力发电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减振支座及风力发电机。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风电行业朝着大兆瓦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振动和冲击问题越来越凸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风力发电机中众多结构和仪器,比如电控柜、发电机等受到过大的振动载荷时,常会引起电子器件失效、机械零部件寿命缩短、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降低等问题,严重时会引起不可逆转的损坏,引发灾难性后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方面。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振支座,用于将待减小振动和/或冲击的设备连接在风力发电机上,所述减振支座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连接板、第一减振组件、第二减振组件,及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转接头,其中,
5.所述转接头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另一端适于与所述设备连接;
6.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减振组件与所述第二减振组件之间,所述第一减振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顶端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抵接;
7.所述第二减振组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底端连接,所述壳体的底端适于与所述风力发电机的主体连接。
8.可选地,所述转接头上设有卡接板,所述卡接板沿所述转接头的周向设置,所述卡接板的上端与所述壳体的顶端内壁抵接,所述卡接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减振组件抵接。
9.可选地,所述第一减振组件包括减振件,所述减振件嵌设于由所述壳体、所述转接头及所述连接板构成的腔体内,且所述减振件由金属橡胶制成。
10.可选地,所述减振件整体呈梯台式结构,并与由所述壳体、所述转接头及所述连接板构成的腔体的形状相匹配。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减振组件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转接头上且置于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减振件之间,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卡接板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抵接。
12.可选地,所述第二减振组件包括连接件与由金属橡胶制成的减振套,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底端连接,所述减振套套设于所述连接件上且抵接于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壳体的底端之间。
13.可选地,所述第二减振组件为多个,且均布于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壳体的底端之间。
14.可选地,所述减振件和/或所述减振套由金属橡胶制成。
15.可选地,所述减振支座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适于连接在所述风力发电机的主体上,所述壳体的底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二减振组件连接在所述底座上。
16.可选地,所述减振支座还包括减振垫,所述减振垫设置在所述底座和所述壳体之
间。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减振支座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支座通过设置的转接头,可以连接例如电控柜、发电机等待减小振动和/或冲击的设备至风力发电机的主体上,并通过设置的第一减振组件和第二减振组件,可以将设备产生并传递至转接头的振动和冲击传递至第一减振组件进行减振吸能,同时通过将连接板设置在第一减振组件和第二减振组件之间,振动和冲击可通过连接板传递至第二减振组件,进行二级减振和吸能,进而将设备和风力发电机主体之间可能产生的振动和冲击逐级减振和吸能,提高了减振和吸能效果,进而保护了连接在风力发电机上的设备,使得零部件不易损坏,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安全,延长了使用寿命。
19.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包括上述的减振支座。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力发电机具有的技术效果与上述的减振支座具有的技术效果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支座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支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支座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支座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支座的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0-转接头,11-卡接板,12-转接孔,20-第一减振组件,21-减振件,22-弹簧,30-连接板,40-第二减振组件,41-连接件,42-减振套,50-壳体,60-底座,70-减振垫。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采用了“上”、“下”、“左”、“右”、“顶”、“底”、“前”、“后”、“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控,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
30.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31.而且,虽然在本公开中参照了特定的实施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应用的示例。因此应该理解的是,可以对示例性的实施例进行许多修改,并且可以设计出其他的布置,只要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应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不同于原始权利要求所描述的方式来结合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和本文中所述的特征。还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单独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使用在其他所述实施例中。
32.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3.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减振支座,适用于将待减小振动和/或冲击的设备连接在风力发电机上,所述减振支座包括壳体50,设置在所述壳体50内的连接板30、第一减振组件20、第二减振组件40,及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壳体50内的转接头10,其中,所述转接头10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30连接,另一端适于与设备连接;所述连接板30设置在所述第一减振组件20与所述第二减振组件40之间,所述第一减振组件20的一端与所述壳体50的顶端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30抵接;所述第二减振组件40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3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50的底端连接,所述壳体50的底端适于与所述风力发电机的主体连接。
34.在本实施例中,本减振支座通过设置的转接头10和壳体50,可以连接例如电控柜、发电机等设备至风力发电机的主体上,即转接头10的一端与设备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板30连接,连接板30置于壳体50内,且连接板30设置在第一减振组件20和第二减振组件40之间,第二减振组件40与壳体50的底端连接,壳体50的底端连接在风力发电机的主体上,进而本实施例提供的减振支座在用于将设备连接在风力发电机的主体上的同时,可以起到减振吸能的作用。
35.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时,可以使用多个本减振支座进行连接待减小振动和/或冲击的设备,示例性地,在将电控柜连接到风力发电机的主体上时,可以使用四个本减振支座连接在电控柜的四个角处,再安装至风力发电机的主体上。
3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振支座在使用时,设备产生的振动和冲击首先传递是转接头10和壳体50,通过设置的第一减振组件20和第二减振组件40,可以将设备产生并传递至转接头10的振动和冲击传递至第一减振组件20进行减振吸能,同时通过将连接,30设置在第一减振组件20和第二减振组件40之间,振动和冲击可通过连接板30传递至第二减振组件40,进行二级减振和吸能,进而将设备和风力发电机主体之间可能产生的振动和冲击逐级减振和吸能,提高了减振和吸能效果,进而保护了连接在风力发电机上的设备,使得零部件不易损坏,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安全,延长了使用寿命。
37.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转接头10上设有卡接板11,所述卡接板11沿所述转接头10的周向设置,所述卡接板11的上端与所述壳体50的顶端内壁抵接,所述卡接板1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减振组件20抵接。
3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转接头10上设置卡接板11,且与第一减振组件20抵接,可以将设备传递至转接头10上的振动和冲击更加直接地传递至第一减振组件20进行减振和吸能,同时限制了第一减振组件20沿着转接头10上下的串动,防止第一减振组件20减振失效,即通过设置卡接板11更容易和有效地传递振动和冲击,进而才能使得第一减振组件20进行减振和吸能,提高了整体减振和吸能的有效率。
39.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接头10主体呈圆柱形,卡接板11为转接头10沿其圆周方向延伸设置的圆板,可一体成型或其他方式制成,且卡接板11设置在壳体50内,与壳体50的顶端形状相匹配,结构更加稳定。转接头10上置于壳体50外的一端设有转接孔12,转接孔12用于连接例如电控柜的设备,转接孔12内设有内螺纹,当然,转接头10上的用于连接设备的一端可根据连接设备的不同做适应性结构设计,结构可有所不同。
40.可选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一减振组件20包括减振件
21,所述减振件21嵌设于由所述壳体50、所述转接头10及所述连接板30构成的腔体内。
4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减振件21,并将减振件21嵌设于由壳体50、转接头10及连接板30构成的腔体内,使得身体结构更加紧凑牢固,减振件21可以从不同方向和角度进行吸收振动和冲击,减振和吸能效果更佳。
42.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减振件21整体呈梯台式结构,并与由所述壳体50、所述转接头10及所述连接板30构成的腔体的形状相匹配。
43.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50整体呈圆柱形,且壳体50的上半部为梯台式形状,与之对应的,所述减振件21同样设计为与之形状相对应的梯台式结构,即减振件21的上端直径小于下端的直径,在转接头10上的卡接板11将振动和冲击传递至减振件21上时,减振件21不易变形,且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同时可以与壳体50内壁、卡接板11及连接板30更紧密地贴合,减振结构更加稳定。
44.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振件21由金属橡胶制成,通过由金属橡胶材料制备减振件21,使得减振件21结构更加稳定牢固且具有弹性,吸收振动和冲击时不容易变形过大而失效,且更加稳定耐用。
45.可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减振组件20还包括弹簧22,所述弹簧22套设于所述转接头10上且置于所述转接头10与所述减振件21之间,所述弹簧22的一端与所述卡接板11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30抵接。
4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卡接板11和连接板30之间设置弹簧22,且将弹簧22套设在转接头10上,进一步增强了第一减振组件20的减振和吸能的能力,同时增强了整体的回弹能力,防止变形过大及长期使用后的弹性失效,并且通过金属橡胶制成的减振件21与弹簧22之间的配合使用,均可以防止对方的不可逆塑性的变形,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减振和吸能效果更加可靠有效。
47.可选地,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二减振组件40包括连接件41与由金属橡胶制成的减振套42,所述连接件41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3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50的底端连接,所述减振套42套设于所述连接件41上且抵接于所述连接板30与所述壳体50的底端之间。
4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连接件41,可以将连接板30与壳体50进行连接,转接头10又与连接板30连接,壳体50的底端用于与风力发电机的主体连接,即保证了设备可以通过转接头10连接在风力发电机的主体上。同时,通过在连接板30与壳体50的底端设置减振套42,可以进一步吸收由转接头10传递来的振动和冲击,即在保证本减振支座的连接功能情况下,增设了由连接件41和减振套42组成的二级减振,进而进一步保证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及提高了减振吸能效果。
49.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振套42由金属橡胶制成,通过由金属橡胶材料制备减振套42,使得减振套42结构更加稳定牢固且具有弹性,吸收振动和冲击时不容易变形过大而失效,且更加稳定耐用。
50.示例性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41可以为连接螺栓,连接板30上开设有与之相匹配的沉头孔,减振套42套设在连接螺栓上,连接螺栓的底端连接在壳体50的底端。
51.可选地,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二减振组件40为
多个,且均布于所述连接板30与所述壳体50的底端之间。
5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第二减振组件40,且均布于连接板30与壳体50的底端之间,结构更加稳定牢固,且减振吸能效果更加均衡。
53.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减振组件40为四个,均布设置在连接板30与壳体50的底端之间,即连接件41和减振套42的数量分别为四个,连接板30的形状为与壳体50形状相匹配的圆板,沉头孔的数量也为四个,且靠近连接板30的圆周边均布开设,通过上述设置,结构稳定性最佳,且合理利用材料成本。当然,第二减振组件40的数量还可以为其他。
54.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减振支座还包括底座60,所述底座60适于连接在所述风力发电机的主体上,所述壳体50的底端与所述底座60连接,所述第二减振组件40连接在所述底座60上。
55.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底座60与壳体50的底端连接,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第一减振组件20和第二减振组件40置于壳体50内,保证了第一减振组件20和第二减振组件40作业环境不被外界不利因素所干扰,例如雨雪、风尘等,进而延长了整体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设置底座60与壳体50连接,且将第二减振组件40连接在底座60上,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定牢固。
56.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50的底端设有连接边,由壳体50底端向外折边构成,所述连接边上开设有用于与底座60连接的孔,底座60上相对应的位置同样开设有连接孔与壳体50进行连接,第二减振组件40的连接件41的底端连接在底座60上,同时,减振套42的底端抵接在底座60上。通过上述设置,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57.可选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减振支座还包括减振垫70,所述减振垫70设置在所述底座60和所述壳体50之间。
5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在底座60和壳体50之间设置减振垫70,可以进一步加强整体的减振吸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的稳定性。
59.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振垫70的形状为圆环状,且在减振垫70上开设有通孔,通孔开设的位置与壳体50的连接边上开设的孔的位置相对应,同时与第二减振组件40的连接件41与底座60的连接位置相对应,即减振垫70同时设置于第二减振组件40的减振套42与底座之间,和壳体50与底座60之间。通过上述设置,减振垫70可以进一步吸收由第二减振组件40传递给底座60的振动和冲击,同时可以进一步吸收由壳体50传递给底座60的振动和冲击,进而进一步增强了整体的减振吸能效果。
60.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振垫70由金属橡胶制成,通过由金属橡胶材料制备减振垫70,使得减振垫70结构更加稳定牢固且具有弹性,吸收振动和冲击时不容易变形过大而失效,且更加稳定耐用。
6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减振件21、减振套42及减振垫70的还可以由其他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
62.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包括上述的减振支座。
63.在本实施例中,本风力发电机具有的结构特征及技术效果与上述的减振支座的结构特征及技术效果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64.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
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