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辊筒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91080发布日期:2022-06-04 15:2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辊筒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辊筒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辊筒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辊筒是指机械中圆筒状可以转动的物体,在机械中常用动力源(例如电机)驱动辊筒,带动其他材料前进,或是利用辊筒产生压力对材料进行加工。
3.辊筒在制造业中应用广泛,市面上的辊筒通常由内辊和外辊配合组成。内辊和外辊之间通过焊接进行固定,在使用过程中,当内辊或者外辊损坏时,均需要更换整个辊筒,导致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能够在当内辊或外辊损坏时,按需更换内辊或者外辊,降低生产成本,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辊筒连接结构。技术方案如下: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辊筒连接结构,包括内辊、外辊,所述内辊和外辊通过涨接件可拆卸连接。
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内辊和外辊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当内辊或者外辊损坏时,可以将损坏的部件拆下,按需更换损坏的部件,无需更换整个辊筒,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7.进一步地,所述涨接件为涨接环。
8.具体的,所述内辊上套设有隔套,所述隔套抵触外辊的端部。
9.进一步地,所述内辊上套设有驱动链轮。
10.特别地,所述内辊和外辊之间连接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沿着内辊的周向设置有多个。
11.具体的,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外辊内壁的第一连接套、滑动插设在第一连接套内的插销、挤压于第一连接套和插销之间的弹性件、固定连接于内辊的第二连接套,所述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的轴线共线且与内辊的轴线相交,所述插销远离第一连接套的端部插设在第二连接套内。
1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当内辊或者外辊损坏时,通过涨接环将将内辊和外辊拆开,从而损坏的部件取下进行更换,无需更换整个辊筒,进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减震组件对内辊和外辊之间进行减震和连接,提高了内辊和外辊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并在辊筒运行时进行减震,进一步提高了辊筒运行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3.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其中:
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技术用于体现减震组件的剖视图;
16.图3为本技术涨接件的爆炸图;
17.图4为本技术用于体现第一环体和第二环体结构的剖视图;
18.图5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19.附图标记:1、内辊;11、隔套;2、外辊;3、涨接件;31、内套;32、外套;33、第一环体;34、第二环体;35、涨紧螺丝;36、第一外斜锥面;37、第二外斜锥面;38、第一内斜锥面;39、第二内斜锥面;4、减震组件;5、第一连接套;51、腰型孔;6、插销;61、滑移杆;7、弹性件;8、第二连接套;9、安装套;91、链轮。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21.辊筒在制造业中应用广泛,市面上的辊筒通常由内辊和外辊配合组成。内辊和外辊之间通过焊接进行固定,在使用过程中,当内辊或者外辊损坏时,均需要更换整个辊筒,导致生产成本高。
22.为了能够在当内辊或外辊损坏时,按需更换内辊或者外辊,降低生产成本,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辊筒连接结构。技术方案如下:
23.下面根据图1至图5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24.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辊筒连接结构,包括内辊1和外辊2,内辊1和外辊2通过涨接件3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涨接件3为涨接环。
25.通过涨接环,实现了内辊1和外辊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当内辊1或者外辊2损坏时,可以将损坏的部件拆下,按需更换,无需更换整个辊筒,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26.如图3所示,涨接件3包括内套31、外套32、第一环体33和第二环体34,第一环体33、第二环体34、内套31和外套32的轴线共线。内套31、外套32均为不闭合的环形,且内套31和外套32均为薄壁弹性涨紧套。
27.如图3所示,第一环体33和第二环体34位于内套31和外套32之间,且沿着外套32的轴线依次设置。第一环体33上穿设有涨紧螺丝35,涨紧螺丝35的底端连接于第二环体34,且涨紧螺丝35沿着第一环体33的周向设置有多个。
28.参照图3和图4,第一环体33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外斜锥面36,第二环体34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外斜锥面37,第一外斜锥面36的锥度和第二外斜锥面37的锥度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第一环体33的外壁和第二环体34的外壁均抵触外套32的内壁。
29.参照图3和图4,第一环体33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内斜锥面38,第二环体34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内斜锥面39,第一内斜锥面38的锥度和第二内斜锥面39的锥度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第一环体33的内壁和第二环体34的内壁均抵触内套31的外壁。
30.在使用时,第一环体33和第二环体34配合,促使外套32向外扩张,同时,促使内套31向内收缩,涨接环涨紧,进而实现了内辊11和外辊22的涨接。同时,设置第一外斜锥面36、
第二外斜锥面37、第一内斜锥面38和第二内斜锥面39,进一步提高了涨接环的涨紧效果,保证了内辊11和外辊2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31.如图2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内辊1和外辊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辊筒运行时的稳定性。内辊1和外辊2之间连接有减震组件4,本实施例中,减震组件4沿着内辊1的周向等间距设置有四个。
32.如图5所示,减震组件4包括固定连接于外辊2内壁的第一连接套5、滑动插设在第一连接套5内的插销6、挤压于第一连接套5和插销6之间的弹性件7、固定连接于内辊1外周壁的第二连接套8。
33.参照图5,弹性件7为弹簧,弹簧的一端抵触第一连接套5的内底壁,另一端抵触插销6的端面。第一连接套5上开有腰型孔51,腰型孔51的长度方向和第一连接套5的轴向同向。
34.如图5所示,插销6上固定连接有滑移在腰型孔51内的滑移杆61,操作人员拨动滑移杆61即可联动插销6,另外,滑移杆61和腰型孔51相互配合,对插销6进行限位,减少了插销6从腰型孔51内脱出的可能性。
35.如图1所示,内辊1的一端套设有隔套11,另一端套设有安装套9,安装套9上成型有链轮91。隔套11抵触外辊2的端面,安装套9的外壁抵触外辊2的内壁。
36.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发明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技术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37.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