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压力传感器为采集单位的智慧阀门液位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29910发布日期:2022-06-25 09:42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以压力传感器为采集单位的智慧阀门液位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位控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以压力传感器为采集单位的智慧阀门液位控制器。


背景技术:

2.液位控制器是指通过机械式或电子式的方法来进行高低液位的控制,可以控制电磁阀、水泵等,从而来实现半自动化或者全自动化,方法有多种,根据选用不同的产品而不同,压力传感器通常由压力敏感元件和信号处理单元组成,按不同的测试压力类型,压力传感器可分为表压传感器、差压传感器和绝压传感器;目前的液位控制器在使用的时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一种以压力传感器为采集单位的智慧阀门液位控制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以压力传感器为采集单位的智慧阀门液位控制器,达到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的目的。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以压力传感器为采集单位的智慧阀门液位控制器,包括水箱,所述水箱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信号线三、加水机构,水箱与压力传感器连接,压力传感器与信号线三连接,信号线三与水箱连接,信号线三贯穿水箱设置,加水机构包括电机、转动杆一、双槽轮、皮带一,信号线三与电机连接,转动杆一与电机连接,转动杆一与双槽轮连接。
5.优选的,所述电机与电机箱连接,转动杆一贯穿电机箱设置,加水机构还包括从动轮一、转动杆二、挡块一、开关一、信号线一、进水阀、进水管,双槽轮与从动轮一通过皮带一连接,使得双槽轮能够带动从动轮一转动。
6.优选的,所述从动轮一与转动杆二连接,转动杆二贯穿从动轮一设置,转动杆二与固定板一连接,固定板一与水箱连接,皮带一与挡块一连接,水箱与开关一连接,开关一与信号线一连接,使得开关一能够控制进水阀开启、关闭。
7.优选的,所述信号线一与进水阀连接,进水阀与进水管连接,进水管与水箱连接,水箱上设置有放水机构,放水机构包括皮带二、从动轮二、转动杆三、挡块二,双槽轮与从动轮二通过皮带二连接,使得双槽轮能够带动从动轮二转动。
8.优选的,所述从动轮二与转动杆三连接,转动杆三与固定板二连接,固定板二与水箱连接,转动杆三贯穿从动轮二设置,皮带二与挡块二连接,使得皮带二能够带动挡块二移动。
9.优选的,所述水箱与开关二连接,开关二与信号线二连接,信号线二与出水阀连接,使得开关二能够控制进水阀开启、关闭。
10.优选的,所述出水阀与出水管连接,出水管与水箱连接。
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以压力传感器为采集单位的智慧阀门液位控制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加水机构,控制信号通过信号线一控制进水阀开启,通过进水管向水箱内加水,达到了通过压力传感器对水箱内的水压进行感应,通过水箱内的水压变化来控制向水箱内加水的目的。
13.(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放水机构,控制信号通过信号线二控制出水阀开启,通过出水管向水箱外放水,达到了通过压力传感器对水箱内的水压进行感应,通过水箱内的水压变化来控制从水箱内放水的目的。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力传感器的结构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槽轮的结构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信号线一的结构图。
18.图中:1水箱、2加水机构、3放水机构、201电机、202转动杆一、203 双槽轮、204皮带一、205从动轮一、206转动杆二、207挡块一、208开关一、 209信号线一、210进水阀、211进水管、301皮带二、302从动轮二、303转动杆三、304挡块二、305开关二、306信号线二、307出水阀、308出水管、 401压力传感器、402信号线三。
具体实施方式
19.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以压力传感器为采集单位的智慧阀门液位控制器,包括水箱1,水箱1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401、信号线三402、加水机构2,水箱1的内壁与压力传感器401的外壁固定连接,压力传感器401的信号输出端与信号线三402的一端固定连接,信号线三402 的外壁与水箱1的内壁滑动连接,信号线三402的一端贯穿水箱1的内壁延伸至水箱1的外部,加水机构2包括电机201、转动杆一202、双槽轮203、皮带一204,信号线三402的一端与电机201的信号接收端固定连接,转动杆一202的一端与电机201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转动杆一202的另一端与双槽轮203的外壁固定连接,电机201的外壁与电机箱的内壁固定连接,转动杆一202的一端贯穿电机箱的内壁延伸至电机箱的外部,转动杆一 202的外壁与电机箱的内壁通过轴承一活动连接,加水机构2还包括从动轮一 205、转动杆二206、挡块一207、开关一208、信号线一209、进水阀210、进水管211,双槽轮203与从动轮一205通过皮带一204传动连接,从动轮一 205的内壁与转动杆二206的外壁固定连接,转动杆二206的一端贯穿从动轮一205的外壁延伸至从动轮一205的外壁,转动杆二206的外壁与固定板一的外壁通过轴承二活动连接,固定板一的外壁与水箱1的外壁固定连接,皮带一204的外壁与挡块一207的外壁固定连接,水箱1的外壁与开关一208 的外壁固定连接,开关一208的信号输出端与信号线一209的一端固定连接,信号线一209的另一端与进水阀210的信号接收端固定连接,进水阀210为电磁阀,进水阀210与进水管211连接,进水管211的外壁与水箱1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加水机构2,通过压力传感器401感应水箱1内的水压,通过信号线三402将控制信号输送至电机201处,控制电机201正转或反转,电机201正转带动转动杆一202转动,转动杆一202带动双槽轮203转动,双槽轮03与从动轮一205通过皮带一204传动连接,转动杆二206给从动轮一205提供支撑力,固定板一给转动杆二206提供支撑力,水箱1给固定板一提供支撑力,皮带一204带动挡块一207移动,挡块一
207挤动开关一208,使得开关一208打开,控制信号通过信号线一209控制进水阀210开启,通过进水管211向水箱1内加水,加水之后,水箱1内部压力变化之后,控制电机201反转,带动挡块一207再挤动开关一208关闭,达到了通过压力传感器401对水箱1内的水压进行感应,通过水箱1内的水压变化来控制向水箱1内加水的目的。
20.水箱1上设置有放水机构3,放水机构3包括皮带二301、从动轮二302、转动杆三303、挡块二304,双槽轮203与从动轮二302通过皮带二301传动连接,从动轮二302的内壁与转动杆三303的外壁固定连接,转动杆三303 的外壁与固定板二的外壁通过轴承三活动连接,固定板二的外壁与水箱1的外壁固定连接,转动杆三303的一端贯穿从动轮二302的外壁延伸至从动轮二302的外部,皮带二301的外壁与挡块二304的外壁固定连接,水箱1的外壁与开关二305的外壁固定连接,开关二305的信号输出端与信号线二306 的一端固定连接,信号线二306的另一端与出水阀307的信号接收端固定连接,出水阀307为电磁阀,出水阀307与出水管308连接,出水管308的外壁与水箱1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放水机构3,通过压力传感器401感应水箱1内的水压,通过信号线三402将控制信号输送至电机201处,控制电机201正转或反转,电机201反转带动转动杆一202转动,转动杆一202带动双槽轮203转动,双槽轮203与从动轮二302通过皮带二301传动连接,转动杆三303给从动轮二302提供支撑力,固定板二给转动杆三303提供支撑力,水箱1给固定板二提供支撑力,皮带二301带动挡块二304移动,挡块二304挤动开关二305,使得开关二305打开,控制信号通过信号线二306 控制出水阀307开启,通过出水管308向水箱1外放水,放水之后,水箱1 内压力变化之后,控制电机201正转,带动挡块二304再挤动卡关二305关闭,达到了通过压力传感器401对水箱1内的水压进行感应,通过水箱1内的水压变化来控制从水箱1内向外放水的目的。
21.在使用时,通过设置加水机构2,通过压力传感器401感应水箱1内的水压,通过信号线三402将控制信号输送至电机201处,控制电机201正转或反转,电机201正转带动转动杆一202转动,转动杆一202带动双槽轮203 转动,双槽轮03与从动轮一205通过皮带一204传动连接,转动杆二206给从动轮一205提供支撑力,固定板一给转动杆二206提供支撑力,水箱1给固定板一提供支撑力,皮带一204带动挡块一207移动,挡块一207挤动开关一208,使得开关一208打开,控制信号通过信号线一209控制进水阀210 开启,通过进水管211向水箱1内加水,达到了通过压力传感器401对水箱1 内的水压进行感应,通过水箱1内的水压变化来控制向水箱1内加水的目的,通过设置放水机构3,通过压力传感器401感应水箱1内的水压,通过信号线三402将控制信号输送至电机201处,控制电机201正转或反转,电机201 反转带动转动杆一202转动,转动杆一202带动双槽轮203转动,双槽轮203 与从动轮二302通过皮带二301传动连接,转动杆三303给从动轮二302提供支撑力,固定板二给转动杆三303提供支撑力,水箱1给固定板二提供支撑力,皮带二301带动挡块二304移动,挡块二304挤动开关二305,使得开关二305打开,控制信号通过信号线二306控制出水阀307开启,通过出水管308向水箱1外放水,达到了通过压力传感器401对水箱1内的水压进行感应,通过水箱1内的水压变化来控制从水箱1内向外放水的目的。
22.综上可得,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