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87385发布日期:2022-04-30 21:43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气压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压调节装置,确切的说涉及一种压电阀可提供流体并利用流体以调节容器的大小,例如可应用于座椅、床铺的一个气袋或多个气袋的气压调节。


背景技术:

2.为着增加乘坐者的舒适度,有的座椅中提供一种腰椎支撑装置或其它部位可调节支撑装置。例如,在靠背中提供腰椎支撑装置,通过形成合适的支撑表面,进而在乘坐者的腰椎提供足够的支撑。腰椎支撑装置的一些实施方案是基于可机械移动的组件。腰椎支撑装置的其它实施方案利用一个或多个可充气的流体腔室。流体腔室可配置为可充气的气垫或气袋,其依据其中容纳的流体的容量而改变其形状及大小。
3.由于座椅可用的安装空间有限。如何将多个可调节组件集成一个泵阀组合装置,并组装到座椅中以增强乘坐的舒适度,以避免占用过大的空间,也避免提高组装成本,是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压调节装置,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方案,提供一种气压调节装置包括至少一容器、一压电阀及一动力源。压电阀包括壳体、入口端、致动单元及至少一个动作区。经由所述入口端提供气体或流体传导至所述壳体。所述致动单元具有至少一个固定部及至少一个驱动部。每一所述动作区具有端口及动作组件,所述端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并连通于所述容器之间,通过所述驱动部控制所述动作组件,借此对所述端口进行开启或关闭的控制。所述动力源连接于所述入口端。
6.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可行的实施例,所述壳体具有一泄压端。
7.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可行的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部具有独立驱动的至少一个电极。
8.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可行的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动作区还包括至少一活动件,所述活动件是选自弹性材质组成的弹片、或弹簧、或板簧形式组件。
9.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可行的实施例,所述致动单元是由至少一个智能材料所组成,所述智能材料包含:记忆金属、或热电材料、或压电材料、或热致变形材料。
10.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可行的实施例,所述致动单元还包括至少一支撑部,所述至少一支撑部设置在所述至少一驱动部的中间。
11.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可行的实施例,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止挡件,所述止挡件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侧壁,并抵接于所述驱动部的一端。
12.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可行的实施例,所述动力源连接一止回阀,通过所述止回阀控制气体或流体的传导方向。
13.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可行的实施例,所述壳体具有一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
连接于所述壳体并对所述壳体内部的压力进行检测。
14.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可行的实施例,所述动力源连接一过滤组件,通过所述过滤组件进行气体或流体的过滤。
15.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可行的实施例,所述动作组件与所述端口之间具有一密封装置。
16.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气压调节装置,其通过壳体封闭空间设置致动单元搭配至少一个动作区,由于动作区的杠杆运动原理,有效使入口端提供的气体或流体准确传导至对应的端口,提高多向压电阀驱动效率。另外,将固定部设置于致动单元的任意位置,经此配置形成第一驱动部及第二驱动部,通过固定部位置的调整,可使第一驱动部及第二驱动部,达到相同或不同的致动能力。
17.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为达成既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法及功效,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附图,相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当可由此得以深入且具体了解,然而附图与附件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气压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压电阀的立体分别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压电阀的主视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致动单元的立体图。
22.图5为图4的致动单元的另一立体图。
23.图6为图4的致动单元的电极形变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具有两个气袋的气压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压电阀的主视图。
26.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压电阀的立体图。
27.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压电阀的另一立体图。
28.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压电阀的致动单元的侧视图。
29.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1的致动单元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气压调节装置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气压调节装置可用以给至少一容器,例如气袋9,充气或调节压力。举例说明,例如可以用于车辆座椅靠背的气袋调节作用,作为一种气袋充气系统。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此,气袋9可以是任何可容纳气体的容器。气袋9可以装设于座椅的靠背以调节支撑腰部。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例如也可以装设于按摩座椅、或床铺的调节作用。气压调节装置包括气袋9、动力源mp及一压电阀100a。动力源mp供应气源及电力给压电阀100a,可称为一输入源。动力源mp整合马达、驱动压缩机及电力源,例如电池。压电阀100a。调节进入或流出气袋9的空气量。
31.请参阅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的气压调节装置的压电阀100a,所述压电阀100a包括壳体1,壳体1内部具有封闭空间10、致动单元30及至少一个动作区40。壳体1还具有至少
一个端口41、入口端20,分别连通于封闭空间10。入口端20作为流体的输入端。如图2,本实施例具有两个端口41,一个作为流体的输出端,另一个作为泄压端。当壳体1内部压力过大时,壳体1可以通过泄压端调节压力,使壳体1内与外界的大气压力一致。从此,避免壳体1内部压力过于饱和。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壳体1其他部位设置一小通孔,通孔内设弹性片。当壳体1内的压力大于弹性片可以承受的值,就推开弹性片,使得壳体1内与外界的大气压力一致。
32.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源mp通过管体连接于入口端20,并经由入口端20提供气体或流体传输至壳体1的封闭空间10中。致动单元30具有至少一个固定部31及至少一个驱动部(32或33),固定部31可设置于致动单元30的任意位置,例如在致动单元30的一端或中间位置。本实施例的固定部31设置于致动单元30的中间位置。固定部31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驱动部32及第二驱动部33,通过微调固定部31的设置位置,可以使第一驱动部32及第二驱动部33达到相同或不同的致动能力。
33.在本实施例中,致动单元30的材质是由至少一个智能材料所组成,智能材料包含,记忆金属、热电材料、压电材料、热致变形等材料,但致动单元30的材质不以此为限制。
34.此外,致动单元30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34,至少一个支撑部34设置在至少一个驱动部(32或33)的中间。本实施例具有两个支撑部34,分别设置在第一驱动部32、第二驱动部33的中间。当微调固定部31设置位置后,如果第一驱动部32或第二驱动部33的长度较长时,利用支撑部34加强驱动部的结构强度,使致动单元30稳固设置于阀类产品中。因此,通过支撑部34的延伸变化设计,增加致动单元30结构强度,使本实用新型的压电阀100a能更加广泛运用于各式阀类产品中。
35.在本实施例中,动作区40具有端口41及动作组件42。端口41设置于壳体1并连通于封闭空间10。动作组件42的一端能往返移动地抵接或离开端口41。通过第一驱动部32或第二驱动部33控制动作组件42,使动作组件42沿着其轴心420摆动,进而对端口41进行开启或关闭的控制。动作区40除设置动作组件42,另外可增加设置至少一个活动件43。活动件43可以在常态下,也就是致动单元30未动作的状态下,推动动作组件42以抵住端口41。致动单元30的自由端与活动件43相对。致动单元30的自由端设置于动作组件42的一侧,活动件43设置于动作组件42的另一侧。活动件43是选自弹性材质组成的弹片、弹簧、板簧等任何变化形式组件,本实施例的活动件43为一压缩弹簧。但活动件43的材质以及数量不以此为限制。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端口41连接于气袋9,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此,端口41可连接于密闭的容器,密闭的容器可包含气袋、气瓶等任何变化形式组件。
36.请参阅图2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外部可连接一压力传感器50,通过压力传感器50对壳体1内部的压力进行检测。压力传感器50设置于壳体1的底壁的中央位置。然而,压力传感器的设置位置以及数量不以此为限制。压力传感器也可以是通过管体而额外设在壳体1的外面。另外,壳体1的封闭空间10可设置至少一个止挡件60,止挡件60固定地设置于壳体1的侧壁上,并抵接于动作组件42的一端。止挡件60的作用在于可挡止动作组件42于一预定位置。止挡件60用以配合动作组件42或活动件43进行杠杆运动,经此有效控制端口41的开启或关闭。本实施例的止挡件60可以是由壳体1的侧壁一体成型向内突出,且对齐于致动单元30。然而,本实用新型的止挡件的设置位置以及数量同样不以此为限制。
37.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致动单元30稳固设置于壳体1的封闭空间10后,利用
盖板70覆盖于壳体1上,使壳体1内部形成密闭式空间。通过入口端20提供气体或流体传导至封闭空间10中,然后通过压力传感器50对壳体1内部的压力进行检测。之后,流入壳体1内的气体或流体,通过致动单元30的第一驱动部32及第二驱动部33,达到相同或不同的致动能力。最后,利用第一驱动部32或第二驱动部33控制动作组件42与活动件43进行杠杆运动,进而对端口41进行开启或关闭的控制。
38.图4是图1的压电阀的致动单元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1的压电阀的致动单元另一角度的放大示意图。请参阅图4至图5,致动单元30的第一驱动部32及第二驱动部33分别具有各自独立驱动的至少一个电极,且致动单元30是由积层结构堆栈组成,其组成结构依序为第一电极层35、第一压电片36、中间层电极37、第二压电片38、第二电极层39。当固定部31设置于致动单元30的中间位置时,通过固定部31将第一驱动部32的第一电极层35隔离形成第一a电极a1,中间层电极37隔离形成第一c电极c1,第二电极层39隔离形成第一b电极b1,另外,将第二驱动部33的第一电极层35隔离形成第二a电极a2,中间层电极37隔离形成第二c电极c2,第二电极层39隔离形成第二b电极b2。
39.图6是图1的压电阀的致动单元的电极形变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当致动单元30操作时,第一驱动部32对应的第一动作区m1通过第一a电极a1、第一b电极b1及第一c电极c1的电场控制,可使第一驱动部32产生不同方向的形变。同理,第二驱动部33对应的第二动作区m2通过第二a电极a2、第二b电极b2及第二c电极c2的电场控制,可使第二驱动部33产生不同方向的形变。其中,第一a电极a1、第一b电极b1、第二a电极a2、第二b电极b2、第一c电极c1及第二c电极c2,均为独立电性隔离的电极,然而,第一c电极c1及第二c电极c2可为各自电性独立的电极,或者是电性连接的共同电极。
40.下面介绍其他形式的压电阀100b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或相近的组件以相同或相近的符号表示,不再多加赘述,下面仅就不同实施例之间的主要差异之处进行说明。
41.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气压调节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气压调节装置可用以调整两个气袋9,例如可以用于车辆座椅靠背的调节作用。
42.图8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压电阀的侧视示意图。图9是图8的压电阀的立体示意图。图10是图8的压电阀的另一立体示意图。请参阅图8及图9,本实施例的压电阀100b与前一实施例的压电阀100a的主要差异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32设置动作区40,通过致动单元30的第一驱动部32对两个端口41进行开启或关闭的控制,第二驱动部33则对另一端口41进行开启或关闭的控制。因此,本实施例通过致动单元30与固定部31的设计概念,借由微调固定部31于致动单元30的设置位置,使第一驱动部32及第二驱动部33,达到相同或不同的致动能力。
43.请参阅图8至图10,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封闭空间10经由入口端20提供气体或流体传导至封闭空间10中,更明确地说,在入口端20内部输入通道中可连接止回阀,通过止回阀设置可有效控制气体或流体的正确传导方向,避免发生逆流现象,止回阀亦可设置于壳体1上或端口41内部,止回阀的设置位置以及数量不以此为限制。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入口端20(或动力源mp)亦可连接过滤组件,利用过滤组件的设置,加强流经通道的气体或流体的过滤效率,过滤组件亦可设置于壳体1上或端口41内部,过滤组件的设置位置以及数量不以此为限制。
44.请参阅图11至图12,下面介绍其他形式的致动单元30a。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或相近
的组件以相同或相近的符号表示,不再多加赘述,下面仅就不同实施例之间的主要差异之处进行说明。
45.图1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单元的剖面示意图。图12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单元的立体示意图。请参阅图11及图12,本实施例的致动单元30a与前一实施例的致动单元的主要差异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31设置于致动单元30a临近第二驱动部33a的位置,使第一驱动部32a整体长度较长,此外,第一驱动部32a中间处增加设置支撑部34以加强结构强度。由于第二驱动部33a长度较短,所以并未设置支撑部。如同前述实施例所述,本实施例通过微调固定部31的设置位置,可以调整驱动部的长度,可使第一驱动部32a及第二驱动部33a,达到不同的致动能力。
46.依据上述的机构,本实用新型的气压调节装置的气压调节方法,包括至少下列步骤:
47.提供一压电阀(100a、或100b),并使所述压电阀的端口41连接于至少一容器,如气袋9。
48.提供动力源mp,经由所述压电阀(100a、或100b)的入口端20提供气体或流体传导至所述压电阀(100a、或100b)的壳体1。
49.在所述压电阀(100a、或100b)内设置一致动单元30,所述致动单元30具有至少一个固定部31及至少一个驱动部(32或33);以及
50.在所述压电阀(100a、或100b)内设置一动作区40,所述动作区40具有至少一个端口41及动作组件42,动作组件42的一端能往返移动地抵接或离开端口41;以及
51.控制所述驱动部(32或33)以带动动作组件42,对端口41进行开启或关闭的控制,借此控制气体流入容器内的流量及频率。
5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气压调节装置,通过壳体的封闭空间设置致动单元搭配至少一个动作区,由于动作区的杠杆运动原理,有效使入口端提供的气体或流体准确传导至对应的端口,提高多向压电阀的驱动效率。另外,将固定部设置于致动单元的任意位置,经此配置形成第一驱动部及第二驱动部,通过固定部位置的调整,可使第一驱动部及第二驱动部,达到相同或不同的致动能力。
5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