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向阀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02572发布日期:2022-06-14 23:28阅读:80来源:国知局
换向阀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向阀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换向阀采用的活塞结构在筒体内部运动以实现换向功能,通过活塞结构和阀体之间高精度的间隙配合来实现高低压侧的内泄漏控制。因此,此结构的产品加工难度较大。另外,由于活塞结构和阀体之间配合间隙极小,且换向阀产品与设备连接多为电弧焊接,装配过程有较大应力产生,易造成阀体变形,抱死活塞,导致活塞无法顺畅运动实现换向;且活塞与阀体内壁之间需要贴得很牢才能实现良好密封,加工精度要求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向阀。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换向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部具有内腔,所述阀体上开设有均与所述内腔相连通的第一流通口、第二流通口和第三流通口,所述内腔中设置有切换管,所述切换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通口,另一端可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口或所述第三流通口,且所述切换管在转动过程中与所述阀体内壁之间保持持续抵接;所述切换管靠近所述第一流通口一端和所述阀体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阀体内壁和所述切换管相抵接,及/或,所述切换管远离所述第一流通口一端和所述阀体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与所述阀体内壁和所述切换管相抵接
6.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通过所述切换管在转动过程中与所述阀体内壁之间保持持续抵接,从而缓解所述切换管在转动过程中所述内腔中产生高低压窜气,减少窜气量;通过使得所述切换管靠近所述第一流通口之间设置所述第一密封件,所述切换管远离所述第一流通口一端设置所述第二密封件,从而避免所述切换管与所述第一流通口、所述第二流通口和所述第三流通口之间的连接位置发生泄漏,降低了泄漏率;而且,通过密封件实现密封,能够减少转动管与阀体内壁的间隙配合的精度要求,减少加工难度。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管靠近所述第一流通口一端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切换管远离所述第一流通口一端设有第二密封件;所述切换管两端的管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密封槽和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密封槽和所述第二密封槽中。
8.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密封槽和所述第二密封槽中,从而避免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脱落失效。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管靠近所述第一流通口一端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切换管远离所述第一流通口一端设有第二密封件;靠近所述切换管两端的所述阀体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密封槽和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密封槽和所述第二密封槽中。
10.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密封槽和所述第二密封槽中,从而避免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脱落失效。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管远离所述第一流通口一端设有转动部,所述转动部连接于所述阀体内壁,所述切换管能够绕所述转动部转动以切换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口和所述第三流通口。
12.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所述切换管远离所述第一流通口一端设置所述转动部,从而使得所述切换管能够绕所述转动部转动以切换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口和所述第三流通口。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上设有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的内圈套接于所述转动部的外壁上,所述第一转接件的外圈与所述阀体内壁连接。
14.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所述第一转接件套接于所述转动部上,从而便于所述切换管绕所述转动部转动,并降低了所述转动部转动过程中的摩擦力。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向阀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互相连接的驱动件和传动件,所述传动件安装于所述切换管靠近所述第一流通口一端,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传动件转动,并带动所述切换管转动换向。
16.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传动件转动,并带动所述切换管转动换向,从而可以通过所述驱动件的驱动力实现所述切换管的自动转向。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件包括互相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连接于所述驱动件,所述第二齿轮套设于所述切换管靠近所述第一流通口一端。
18.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所述传动件包括互相啮合的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从而通过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之间的啮合传动带动所述切换管转动。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管上还套设有第二转接件,且所述第二转接件位于所述切换管远离所述第二流通口一端,所述第二转接件的内圈与所述切换管的外侧壁连接,所述第二转接件的外圈与所述阀体的内壁相连。
20.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所述第二齿轮远离所述第二流通口一端设置所述第二转接件,从而降低了所述切换管转动时的摩擦力。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阀体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流通口和所述第三流通口开设于所述阀体相对远离所述第一流通口一端。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体上还开设有与所述内腔相连通的第四流通口,且所述第四流通口开设于所述阀体的侧壁。
2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4.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以及换向阀,所述阀体上还开设有与所述内腔相连通且开设于所述阀体的侧壁的第四流通口;所述第一流通口和所述第四流通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或排气口,所述第二流通口和所述第三流通口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所述切换管在转动过程中与所述阀体内壁之间保持持续抵接,从而缓解所述切换管在转动过程中所述内腔中产生高低压窜气;通过使得所述切换管靠近所述第一流通口之间设置所述第一密封件,所述切换管远离所述第一流通口一端设置所述第二密封件,从而避免所述切换管与所述第一流通口、所述第二流通口和所述第三流通口之间的连接位置发生泄漏,降低了泄漏率,进一步缓解窜气问题;而且,通过密
封件实现密封,能够减少转动管与阀体内壁的间隙配合的精度要求,减少加工难度。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向阀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向阀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30.100、换向阀;10、阀体;11、内腔;12、第一流通口;121、第一接管;13、第二流通口;131、第二接管;14、第三流通口;141、第三接管;15、第四流通口;151、第四接管;20、切换管;21、转动部;211、第一转接件;22、第二转接件;30、第一密封件;31、第一密封槽;40、第二密封件;41、第二密封槽;50、传动件;51、第二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2.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安装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4.请参考图1至图3,换向阀100是具有两种以上流动形式和两个以上接口的方向控制阀,是实现制冷剂的流通、切断和换向,以及压力卸载和顺序动作控制的阀门,靠阀芯与阀体10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控制阀。
35.现有的换向阀采用的活塞结构在筒体内部运动以实现换向功能,通过活塞结构和阀体之间高精度的间隙配合来实现高低压侧的内泄漏控制。因此,此结构的产品加工难度较大。另外,由于活塞结构和阀体之间配合间隙极小,且换向阀产品与设备连接多为电弧焊接,装配过程有较大应力产生,易造成阀体变形,抱死活塞,导致活塞无法顺畅运动实现换向。
36.为解决现有的换向阀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向阀100,包括阀体10,阀体10内部具有内腔11,阀体10上开设有均与内腔11相连通的第一流通口12、第二流通口13和第三流通口14,内腔11中设置有切换管20,切换管20的一端连通于第一流通口12,另一端可选择性地连通第二流通口13或第三流通口14,且切换管20在转动过程中与阀体10内壁之间保持持续抵接;切换管20靠近第一流通口12一端和阀体10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
件30,第一密封件30与阀体10内壁和切换管20相抵接,及/或,切换管20远离第一流通口12一端和阀体10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40,第二密封件40与阀体10内壁和切换管20相抵接。
3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通过切换管20在转动过程中与阀体10内壁之间保持持续抵接,也就是说当切换管20从第二流通口13或者第三流通口14处脱离转至另一流通口的过程中,切换管20远离第一流通口12的一端与阀体10内壁抵接,当切换管20完全脱离其中一个流通口时,切换管20远离第一流通口12的一端能够被阀体10内壁完全封堵,从而防止切换管20在转动过程中内腔11中产生高低压窜气;通过使得切换管20靠近第一流通口12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30,切换管20远离第一流通口12一端设置第二密封件40,从而避免切换管20与第一流通口12、第二流通口13和第三流通口14之间的连接位置发生泄漏,降低了泄漏率,防止在完成切换之后介质从切换管20漏出至内腔11或从内腔11进入切换管20,进一步缓解高低压窜气问题;而且,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30和第二密封件40实现密封,能够减少切换管20与阀体10内壁的间隙配合的精度要求,减少加工难度。
38.如图1所示,阀体10大致呈半圆筒状。阀体10内具有内腔11,阀体10上开设有与内腔11相连通的第一流通口12、第二流通口13、第三流通口14和第四流通口15。第一流通口12开设于阀体10的一端,第二流通口13和第三流通口14开设于与第一流通口12相对应的阀体10另一端,第四流通口15开设于阀体10的侧壁。
39.具体地,第一流通口12、第二流通口13、第三流通口14和第四流通口15处分别安装有第一接管121、第二接管131、第三接管141和第四接管151。第一接管121、第二接管131、第三接管141和第四接管151通过第一流通口12、第二流通口13、第三流通口14和第四流通口15与内腔11连通。
40.如图2所示,当换向阀100处于第一状态时,切换管20远离第一流通口12的一端转动至第二流通口13处,此时第一流通口12与第二流通口13相通,第三流通口14与第四流通口15通过内腔11相通。
41.如图3所示,当换向阀100处于第二状态时,切换管20远离第一流通口12的一端转动至第三流通口14处,此时第一流通口12与第三流通口14相通,第二流通口13与第四流通口15通过内腔11相通。
4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分别为空调系统中制冷状态和制热状态的其中一种。也就是说,当第一状态为制冷状态时,第二状态则为制热状态;当第一状态为制热状态时,第二状态则为制冷状态。
43.换向阀100主要是通过内部的切换管20转动在第二流通口13和第三流通口14之间切换以达到换向并切换制冷/制热状态的目的。
44.切换管20的转动需要有驱动力的驱动,因此换向阀100还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互相连接的驱动件和传动件50,传动件50安装于切换管20靠近第一流通口12一端,驱动件驱动传动件50转动,并带动切换管20转动换向。驱动件选用驱动电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件还可以选用其他驱动装置,在此不作限定。
45.具体地,传动件50包括互相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51。第一齿轮连接于驱动件,第二齿轮51套设于切换管20靠近第一流通口12一端。驱动件驱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的转动在于第二齿轮51的啮合传动作用下带动第二齿轮51转动,第二齿轮51的转动带动
切换管20的转动。通过齿轮啮合,能够通过小齿轮带动大齿轮旋转的方式传动,从而节省驱动力。
46.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齿轮51与切换管20之间固定连接,即,第二齿轮51和切换管20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也可以第二齿轮51和切换管20设置为一体式,只要能够实现第二齿轮51的转动也能带动切换管20转动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47.为了便于切换管20转动,并降低切换管20转动过程中的摩擦力,切换管20上还套设有第二转接件22,且第二转接件22位于切换管20远离第二流通口13一端,第二转接件22的内圈与切换管20的外侧壁连接,第二转接件22的外圈与所述阀体10的内壁相连。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接件22选用轴套或者滚动轴承,能够在增强转动管与阀体10内壁之间的连接强度的同时还能降低切换管20转动过程中的摩擦力。
48.进一步地,切换管20远离第一流通口12的一端设有转动部21。转动部21可以焊接于切换管20上,也可以与切换管20设置为一体式。转动部21远离切换管20的一端连接于阀体10内壁,切换管20能够绕转动部21转动以切换连通第二流通口13和第三流通口14。需要说明的是,转动部21绕自身轴线转动,切换管20以转动部21为中心转动。
49.具体地,为了便于转动部21转动,并降低转动部21在转动过程中的摩擦力,在转动部21上设置第一转接件211,第一转接件211的内圈套接于转动部21的外壁上,第一转接件211的外圈与阀体10内壁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件211选用轴套或者滚动轴承,能够在增强转动部21与阀体10内壁之间的连接强度的同时还能降低转动部21转动过程中的摩擦力。
50.由于切换管20的一端安装在第一流通口12处,另一端可选择的与第二流通口13或第三流通口14对接,制冷剂通过切换管20流通,因此需要保证切换管20两端连接处的密封性,避免制冷剂从切换管20两端的对接处泄漏或者内腔11的制冷剂流入切换管20中,即要避免内漏。
51.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切换管20靠近第一流通口12一端设有第一密封件30,切换管20远离第一流通口12一端设有第二密封件40;切换管20位于第一流通口12的一端的管外壁上开设有第一密封槽31,切换管20远离第一流通口12的管端壁上开设第二密封槽41,第一密封件30和第二密封件40分别安装于第一密封槽31和第二密封槽41中,如此避免了第一密封件30和第二密封件40从切换管20上脱落失效。当然,在切换管20远离第一流通口12的一端管外壁上也可以套设第二密封件40,或者开设第二密封槽41,将第二密封件40安装在第二密封槽41中,但是要保证第二密封件40始终抵接阀体10的内壁。
5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切换管20靠近第一流通口12一端设有第一密封件30,切换管20远离第一流通口12一端设有第二密封件40;设置第一流通口12的阀体10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密封槽,第一密封件30安装于第一密封槽31,如此避免了第一密封件30从阀体10内壁上脱落失效。当然,也可以在第二流通口13和第三流通口14的外侧阀体10的内壁上分别设置第二密封槽41,使得切换管20在切换完成后和第二流通口13或第三流通口14连通时,第二密封件40始终和切换管20远离第一流通口12的一端以及阀体10内壁抵接,防止内漏。
5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密封槽31和第二密封槽41可以开设于阀体10内壁上,也可以开设于切换管20上,但需要设置于切换管20两端与流通口的对接处,只要能够起到防止制冷剂从切换管20两端的对接处泄漏即可,这里对第一密封槽31和第二密封槽41的具体开设
位置不作限定。
5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向阀100,通过切换管20在转动过程中与阀体10内壁之间保持持续抵接,从而防止切换管20在转动过程中内腔11中产生高低压窜气;通过使得切换管20靠近第一流通口12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30,切换管20远离第一流通口12一端设置第二密封件40,从而避免切换管20与第一流通口12、第二流通口13和第三流通口14之间的连接位置发生泄漏,降低了泄漏率。
5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
56.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以及换向阀100,第一流通口12和第四流通口15分别连通于压缩机的吸气口或排气口,第二流通口13和第三流通口14分别连通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
57.该空调系统也具有跟上述换向阀100同样的优点。
58.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