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32204发布日期:2022-06-15 17:38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水龙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龙头。


背景技术:

2.水龙头是常见的生活用具,用来控制水流的通断,家庭厨房的洗涤池,浴缸,洗漱台等都会装有水龙头,还有一些饮水机、茶吧机、净水器等饮水设备也会装有水龙头。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龙头只出常温水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日常中对热水、温水的需求,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双水龙头中,一个用于出热水,另一个用于出常温水,却无法出温水,而能够将热水和温水混合的单水龙头,需要手动拧动开关,调节热水和常温水的出口,由于常温水和热水的流量差别较大,二者混合难度大,达不到人们所需温度的温水需求,对水流温度的把控非常困难,应用场景受限,用户体验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龙头,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水龙头,包括龙头本体和设置于龙头本体的出水组件,所述出水组件包括出水嘴,所述出水嘴具有混水腔以及分别位于所述混水腔两端的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进水端设有常温水进口和热水进口,所述出水端设有出水口;所述常温水进口具有第一轴线,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布置,和/或,所述热水进口具有第二轴线,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布置。
7.本技术中的水龙头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8.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均朝向所述混水腔的底面倾斜以与所述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布置,所述出水嘴的底部沿所述进水端至所述出水端的方向设有高度逐渐增大的支撑筋。
9.在所述进水端朝向所述出水端的流体路径上设有混水转轮,所述混水转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混水腔内。
10.所述进水端设有开口和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开口的端盖,所述常温水进口和所述热水进口设于所述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出水嘴的底壁成夹角布置。
11.所述混水腔的顶面和底面设有定位转槽以及自所述进水端延伸并连通所述定位转槽的导向槽,所述混水转轮具有转轴和自所述转轴向外延伸的叶片,所述转轴能够沿所述导向槽滑入所述定位转槽内并在水压作用下旋转。
12.所述水龙头还包括测温件,所述测温件设于所述进水端,所述测温件的感温探头伸入所述混水腔内以用于对进入混水腔内的水流进行测温。
13.所述常温水进口和所述热水进口之间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测温件的安装孔,所述测温件与所述安装孔密封配合,所述测温件具有第三轴线,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或与所述第二轴线平行。
14.所述出水端设有混水挡板,所述混水挡板具有面向所述常温水进口和/或所述热水进口的挡水端面,所述出水口的进水端位于所述挡水端面内。
15.所述龙头本体设有限位孔,所述出水嘴设有与所述出水口连通并自所述限位孔伸出的导流部;所述导流部的外侧设有限位部,所述出水组件还包括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限位部的下盖,所述限位部和所述下盖分别抵靠于所述限位孔的内边缘和外边缘以将所述导流部限制于所述限位孔内。
16.所述混水腔的内径沿所述进水端至所述出水端的方向逐渐缩小。
17.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18.1.本技术所提供的水龙头中,热水和常温水在混水腔内混合形成温水,通过使常温水进口的第一轴线与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布置和/或热水进口的第二轴线与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布置,在出水时,常温水和热水并不是径直分散地朝向出水口流动,而是朝向混水腔的内壁冲击,在内壁的阻碍下对水流具有一定的扰流作用,引起热水和常温水的水流路径的弯折,降低热水和常温水朝向出水口的流速,尤其降低流量较大的常温水的流速,使得常温水进口和热水进口同时出水时,热水和常温水在经出水口排出之前可以充分混合,从而便于快速形成适宜温度的温水,此外,得益于热水和常温水的充分混合,对于后续的温度检测、温水温度的把控也更加精准可靠。
19.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均朝向混水腔的底面倾斜的基础上,通过使设置于出水嘴的底部的支撑筋沿进水端至出水端的方向高度逐渐增大,即沿水流方向,支撑筋将混水腔的底面逐渐向上抬升,扩大第一轴线、第二轴线与混水腔底面之间的夹角,进而提高常温水和热水朝向底面的冲击力,换言之,提高了混水腔底面对常温水和热水的扰流力度,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二者的混合效果。
20.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在进水端朝向出水端的流体路径上设有混水转轮且混水转轮可转动地设于混水腔内,可以利用混水转轮的旋转对常温水和热水实现扰流,在混水转轮的扰流作用下,引起热水和常温水回旋和相互交叉,进一步提升二者的混合的充分性和混合速度。
21.进一步地,通过在进水端设有开口和用于打开或盖合开口的端盖,方便了混水转轮的拆装和换新,也方便了对出水嘴内进行清洁,避免堵塞和异物的堆积。此外将端盖和出水嘴的底壁呈夹角布置,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使端盖的倾斜方向和常温水进口、热水进口的倾斜方向一致,便于第一轴线、第二轴线与混水腔底面夹角的形成。
22.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出水嘴内设置测温件,可以对水流的温度进行检测,尤其是对由热水和常温水混合形成的温水的温度进行检测和反馈,从而达到精准控温的目的,精准测温、控温的实现可以对温水的温度精准把控,例如可以实现45℃、65℃等温度的温水,进而能够很好地对温度梯度进行把控,提高水龙头的多应用场景的适配性。
23.进一步地,通过使第一轴线、第二轴线和感温探头的第三轴线平行,换言之,测温件的感温探头和常温水进口、热水进口的朝向保持一致,使得感温探头能够伸至常温水和热水充分发生混合的位置处,进而感温探头与水流能够充分接触,进一步提高测温、控温的精准性。
24.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在出水端设有混水挡板,混水挡板具有
面向常温水进口和/或热水进口的挡水端面,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使挡水端面面向常温水进口和热水进口,对水流起到拦截作用,尤其是在出温水时,挡水端面的拦截能够使温水发生回旋转弯,进一步提高混合效果。
25.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使混水腔的内径沿进水端至出水端的方向逐渐缩小,即混水腔形成由大变小的缩口结构,使混水腔的内壁沿进水端至出水端的方向倾斜,能够引导和促进常温水和热水发生混合。
附图说明
2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7.图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水龙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出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出水组件的爆炸图;
30.图4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出水组件的剖视图一;
31.图5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出水嘴和混水转轮的剖视图;
32.图6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端盖、测温件、定位塞、密封圈所形成的装配组件的剖视图;
34.图8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出水组件的剖视图二;
35.图9为图1中a处结构的局部放大视图。
36.附图标记:
37.1龙头本体,11限位孔,2出水嘴,21端盖,211常温水进口,212热水进口,213安装孔,22出水口,23支撑筋,24定位转槽,25导向槽,26混水挡板,27导流部,28限位部,3混水转轮,4测温件,41感温探头,5密封圈,6定位塞,7下盖。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3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0.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
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3.现有技术中,水龙头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洗涤池、浴缸、洗漱台、饮水机、茶吧机、净水器等等,本技术所提供的水龙头的技术方案并不仅限于应用在前述所列举的装置或设备内,对于具有出多种温度需求的出水装置均具有借鉴意义。
44.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水龙头,为便于说明和理解,本技术所提供的下述内容,均是在图示产品结构基础上进行的阐述。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结构仅作为一种具体的示例和示意性的说明,并不能构成对于本技术所提供技术方案的具体限定。
45.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水龙头包括龙头本体1和设置于龙头本体1的出水组件,所述出水组件包括出水嘴2,所述出水嘴2具有混水腔以及分别位于所述混水腔两端的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进水端设有常温水进口211和热水进口212,所述出水端设有出水口22;所述常温水进口211具有第一轴线l,所述第一轴线l与所述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布置,和/或,所述热水进口212具有第二轴线m,所述第二轴线m与所述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布置。
46.本技术所提供的水龙头中,相较于现有中利用双水龙头中的一个出热水、另一个出常温水的形式具有较大的改善,将出热水和出常温水集成于一个水龙头内,而且热水和常温水在混水腔内混合形成温水使水龙头还能够出温水,满足了人们对温水的需求。
47.而且,本技术更具有进步意义的是,在使常温水进口211的第一轴线l与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布置和/或热水进口212的第二轴线m与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布置,在出水时,常温水和热水并不是径直分散地朝向出水口22流动,而是朝向混水腔的内壁冲击,在内壁的阻碍下对水流具有一定的扰流作用,引起热水和常温水的水流路径的弯折,降低热水和常温水朝向出水口的流速,尤其降低流量较大的常温水的流速,使得常温水进口211和热水进口212同时出水时,热水和常温水在经出水口22排出之前可以充分混合,从而便于快速形成适宜温度的温水,此外,得益于热水和常温水的充分混合,对于后续的温度检测、温水温度的把控也更加精准可靠。
48.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中所述的“与所述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布置”应作广义理解,以常温水进口211为例,其既包括如图4所示的常温水进口211朝向混水腔的底面倾斜以与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布置,此时,混水腔的底面对常温水具有阻碍和扰流作用,还包括常温水进口211朝向混水腔的顶面倾斜以与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布置,此时,混水腔的顶面对常温水具有阻碍和扰流作用,当然,该种解释同样适用于热水进口212的布置。
49.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第一轴线l与所述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布置,和/或,所述热水进口212具有第二轴线m,所述第二轴线m与所述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布置”,其既
包括仅第一轴线l与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布置的技术方案,通过底面对常温水实现扰流,又包括仅第二轴线m与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的布置方式,通过底面对热水实现扰流,还包括如图4所示的第一轴线l、第二轴线m均与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的布置方式,能够实现混水腔的底面对热水和常温水具有阻碍和扰流作用,促进二者的混合。
5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可以使所述第一轴线l和所述第二轴线m均朝向所述混水腔的底面倾斜以与所述混水腔的底面成夹角布置,所述出水嘴2的底部沿所述进水端至所述出水端的方向设有高度逐渐增大的23。
51.第一轴线l和第二轴线m均朝向混水腔的底面倾斜使得热水和常温水在混水腔的底面阻碍扰流下混合,混合之后的温水沿底面朝向出水口22流动,相较于水流朝向混水腔顶面流动的方式,水流路径短,出水速度快,在此基础上,通过使设置于出水嘴2的底部的支撑筋23沿进水端至出水端的方向高度逐渐增大,即沿水流方向,支撑筋23将混水腔的底面逐渐向上抬升,扩大第一轴线l、第二轴线m与混水腔底面之间的夹角,进而提高常温水和热水朝向底面的冲击力,换言之,提高了混水腔底面对常温水和热水的扰流力度,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二者的混合效果。
52.需要说明的是,既可以如图1和图4所示的沿进水端至出水端的方向间隔设置且高度逐渐增大的多个支撑筋23,还可以为附图中未进行绘示的沿进水端至出水端的方向延伸的一条高度逐渐增大的支撑筋,当然还可以为其他合适的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5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3所示,可以在所述进水端朝向所述出水端的流体路径上设有混水转轮3,所述混水转轮3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混水腔内。
54.混水转轮3的设置,使得可以利用混水转轮3的旋转对常温水和热水实现扰流,在混水转轮3的扰流作用下,引起热水和常温水回旋和相互交叉,进一步提升二者的混合的充分性和混合速度。
55.混水转轮3的旋转动力源不做限定,例如,其可以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旋转,具体实施时,可以在龙头本体1内设置微型电机,电机轴与混水转轮3连接以在出温水时驱动混水转轮3旋转,又如,其还可以通过常温水和热水的水压驱动下旋转。
56.进一步优选地,如图2和图6所示,可以在所述进水端设有开口和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开口的端盖21,所述常温水进口211和所述热水进口212设于所述端盖21,所述端盖21与所述出水嘴2的底壁成夹角布置。
57.通过在进水端设有开口和用于打开或盖合开口的端盖21,方便了混水转轮3的拆装和换新,对于应用本技术的水龙头的一些出水设备,若其水源为自来水或者清洁用水等水质较差的水源,容易在出水嘴内遗留一些杂质,因此,端盖21的设置也方便了对出水嘴2内进行清洁,避免堵塞和异物的堆积。此外将端盖21和出水嘴2的底壁呈夹角布置,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使端盖21的倾斜方向和常温水进口211、热水进口212的倾斜方向一致,例如,端盖21与混水腔的底壁呈锐角,便于第一轴线l、第二轴线m与混水腔底面夹角的形成。
58.更进一步优选地,如图5所示,还可以在所述混水腔的顶面和底面设有定位转槽24以及自所述进水端延伸并连通所述定位转槽24的导向槽25,所述混水转轮3具有转轴和自所述转轴向外延伸的叶片,所述转轴能够沿所述导向槽25滑入所述定位转槽24内并在水压作用下旋转。
59.具体地,可以在混水腔的顶面和底面均设置定位转槽24和导向槽25,安装时,可以
在进口端的开口处将转轴的上下两端沿导向槽25滑动至定位转槽24内,使混水转轮3能够在定位转槽24内发生转动,转动过程中,叶片对常温水和热水实现扰流,促进二者的混合。
6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3所示,可以使所述水龙头还包括测温件4,所述测温件4设于所述进水端,所述测温件4的感温探头41伸入所述混水腔内以用于对进入混水腔内的水流进行测温。
61.测温件4的设置主要用于对热水和常温水进行测温,可以对水流的温度进行检测,尤其是对由热水和常温水混合形成的温水的温度进行检测和反馈,从而达到精准控温的目的,例如,可以将所检测到的温度数据传输至控制单元,通过控制单元控制常温水的出水量和/或热水的出水量达到调整温水的温度的目的。精准测温、控温的实现可以对温水的温度精准把控,例如可以实现45℃、65℃等温度的温水,进而能够很好地对温度梯度进行把控,提高水龙头的多应用场景的适配性,尤其适用于具有多种温度的出水需求的应用场景。将测温件4设于进水端且感温探头41伸入混水腔内便于对水流温度的检测以获得更为精准的检测数据。
62.进一步优选地,如图4所示,可以在所述常温水进口211和所述热水进口212之间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测温件4的安装孔213,所述测温件4与所述安装孔213密封配合,所述测温件4具有第三轴线n,所述第三轴线n与所述第一轴线l或与所述第二轴线m平行。
63.通过使第一轴线l、第二轴线m和感温探头41的第三轴线n平行,换言之,测温件4的感温探头41和常温水进口211、热水进口212的朝向保持一致,如图4所示,常温水进口211、热水进口212和感温探头41均朝向混水腔的底面倾斜,使得感温探头41能够伸至常温水和热水充分发生混合的底面位置处,进而感温探头41与水流能够充分接触,进一步提高测温、控温的精准性。
64.具体实施时,如图6和图7所示,对于前述所述进水端设有开口和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开口的端盖21且所述常温水进口211和所述热水进口212设于所述端盖21的实施例中,可以将安装孔213设置于端盖21上。此外,还可以在测温件4和安装孔213之间设有密封圈5,通过密封圈5实现安装孔213和混水腔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水流从安装孔213流出而对测温件4以及水龙头内的其他部件造成不利影响。此外,还可以通过定位塞6将测温件4限制在安装孔213内,避免由于水压作用将测温件4从安装孔213内挤出而对安装孔213的密封以及测温件4的正常检测造成影响。
6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可以使所述出水端设有混水挡板26,所述混水挡板26具有面向所述常温水进口211和/或所述热水进口212的挡水端面,所述出水口22的进水端位于所述挡水端面内。
66.混水挡板26具有面向常温水进口211和/或热水进口212的挡水端面,作为优选,可以使挡水端面面向常温水进口211和热水进口212,可以对水流起到拦截作用,尤其是在出温水时,挡水端面的拦截能够使温水发生回旋转弯,进一步提高混合效果。
67.进一步优选地,如图7和图9所示,所述龙头本体1设有限位孔11,所述出水嘴2设有与所述出水口22连通并自所述限位孔11伸出的导流部27;所述导流部27的外侧设有限位部28,所述出水组件还包括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限位部28的下盖7,所述限位部28和所述下盖7分别抵靠于所述限位孔11的内边缘和外边缘以将所述导流部27限制于所述限位孔11内。
68.导流部27的设置便于将出水嘴2内的水向龙头本体1的下方进行引流,导流部27与
限位孔11的配合能够对出水嘴2起到定位作用,方便了出水嘴2的安装。限位部28和下盖7分别抵靠于限位孔11的内边缘和外边缘将导流部27夹持固定在限位孔11内,实现出水嘴2在龙头本体1内的固定。
6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所述下盖7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导流部27的出口处的方式不做限定,例如,可以在导流部27的外周设置外螺纹,在下盖7的内壁设置内螺纹,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的拧合实现下盖7和导流部27的可拆卸连接,又如,还可以在下盖7和导流部27两者之一设置卡扣,两者之另一设置扣位,通过卡扣和扣位的卡接配合实现下盖7和导流部27的可拆卸连接。
7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混水腔的内径沿所述进水端至所述出水端的方向逐渐缩小。
71.通过使混水腔的内径沿进水端至出水端的方向逐渐缩小,即混水腔形成由大变小的缩口结构,使混水腔的内壁沿进水端至出水端的方向倾斜,能够引导和促进常温水和热水发生混合。
72.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73.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7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