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具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49815发布日期:2022-07-30 07:01阅读:98来源:国知局
夹具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夹具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夹具的安装结构:将夹具主体的轴部插入于对象构件的底座,在底座上通过操作片使夹具主体围绕轴线旋转,从而紧固刃陷入于底座的周面而使夹具主体和对象构件结合。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7061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7.然而,在上述夹具的情况下,由于需要进行在插入后使其旋转这两项操作,因此操作性差。另外,由于供夹具主体的轴部插入的底座的轴心孔构成长孔形状这一特殊形状,因此通用性较低,期望更加简单的形状。
8.本发明的问题是提供如下夹具的安装结构:向被安装构件安装的操作变得更加容易,并且被安装构件的安装部成为更加简单的形状。
9.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以及发明效果
10.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夹具的安装结构以将从头部向下方突出的腿部插入于被安装构件的圆柱状的插入孔的形式安装夹具,其特征在于,
11.所述夹具在向所述插入孔的插入方向上具有多个在非弹性变形状态下从所述腿部的外周面向外延伸的板状的卡合突起部,
12.所述卡合突起部在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中成为离所述腿部的轴线最远的位置的最外缘部处具有被锐化为圆角半径小于0.2mm的锐化角部,
13.所述锐化角部包括卡合角部,该卡合角部在向所述插入孔插入时以使所述卡合突起部弹性变形的形式在所述插入孔的内周壁面上滑动,另一方面,在被插入后形成通过所述卡合突起部的弹性恢复而陷入于所述内周壁面的卡合状态,从而阻止所述夹具从所述插入孔的松脱。
14.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结构,对于插入于简单的圆柱状的插入孔,在与其内周壁面圧接的卡合突起部中相对于位于其最外缘的角部,不像以往那样设置平滑地弯曲的圆弧,而设置几乎没有圆弧的锐化的角部。由此,卡合突起部因为锐化角部(卡合角部)更加容易并且更加牢固地陷入于插入孔的内周壁面,所以单纯靠插入腿部而能可靠地阻止从插入孔松脱。不会产生如已往那样,为了产生陷入,在插入于长孔后使其旋转那样的麻烦。
15.所述卡合突起部能够形成为在其长度为l1、其板厚为l2时,至少在其长度方向上的所述腿部侧的八成的区间中满足l1
×
1/3≤l2。根据该结构,各卡合突起部到离前端近的
位置为止具有一定以上厚度而形成。由此,各卡合突起部的刚性变高,卡合角部更加容易牢固地陷入于插入孔的内周壁面。另外,即使在陷入后向拔出方向的力作用,各卡合突起部也因其刚性而很难挠曲,所以能够充分抵抗该力而阻止松脱。现有的夹具中的该部位由于以插入时插入阻力减少的方式挠曲为前提而设计,因此不能成为本发明那样的厚度。
16.此外,该情况下的卡合突起部的长度l1涉及各卡合突起部的卡合角部中至少一个,在包括该卡合角部和腿部的轴线的截面中,规定为从该卡合角部的顶点p到该卡合突起部和腿部的连接点q为止的直线pq的长度。卡合突起部的板厚l2在卡合突起部中,规定为在相对于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中具有卡合角部的面的正交方向上,从该面到另一面为止的长度。卡合突起部的长度方向规定为直线pq的延伸方向。在卡合突起部中存在多个卡合角部的情况下,在包括任一卡合角部的上述截面中,l2和l1满足上述关系即可。
17.各所述卡合角部通过分散地位于与所述腿部的轴线构成同轴的预定的螺旋上而作为螺纹牙发挥功能,能够通过使成为所述卡合状态的所述夹具围绕所述轴线向预定方向旋转而从所述插入孔拔出。根据该结构,例如,通过将用于使夹具通过预定的工具向所述螺旋的上升方向侧旋转的卡合部(工具用卡合部,例如十字形的槽)设置于腿部上端的头部,能够通过该工具将夹具从插入孔取下,并实现夹具的再利用。
18.所述夹具的安装结构能够具有插入完成传递单元,在所述腿部相对于所述插入孔插入至预定的深度时,该插入完成传递单元产生声音、触感、以及形状变化中的至少任一个。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将夹具插入于插入孔时,向其操作者通知组装完成。由此,能够将夹具可靠地向插入孔插入至预定的深度。由于根据进行组装操作的场所来看,也可能是难以听到声音的场所,因此如果能够通过触感、形状变化传递组装完成,对于操作者来说更容易理解。
19.所述夹具能够以通过所述腿部贯通与所述被安装构件不同的夹持构件的贯通孔的尖部插入于所述插入孔的形式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根据该结构,在牢固地组装的被安装构件和夹具之间,作为第三构件的夹持构件被夹入,成为夹持状态。由此,能够实现将这三者更加牢固地组装的结构。
附图说明
20.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夹具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21.图2是图1的夹具的主视图。
22.图3是图1的夹具的侧视图。
23.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
24.图5是图4的v部分的放大图。
25.图6是图2的vi部分的放大图。
26.图7是图3的vii部分的放大图。
27.图8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图1的夹具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28.图9是图8的ix部分的放大图。
29.图10是用图3的x-x截面对将图1的夹具安装于被安装构件的步骤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30.图11是接着图10的剖视图。
31.图12是接着图11的剖视图。
32.图13是用图4的a-a截面示意性表示夹具插入于插入孔时的第一卡合突起部的剖视图。
33.图14是接着图13的剖视图。
34.图15是接着图14的剖视图。
35.图16是用图4的b-b截面示意性表示夹具插入于插入孔时的第二卡合突起部的剖视图。
36.图17是接着图16的剖视图。
37.图18是接着图17的剖视图。
38.图19是第一变形例的夹具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39.图20是用于对将图19的夹具安装于被安装构件的步骤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40.图21是接着图20的剖视图。
41.图22是接着图21的剖视图。
42.图23是第二变形例的夹具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43.图24是用于对将图23的夹具安装于被安装构件的步骤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44.图25是接着图24的剖视图。
45.图26是接着图25的剖视图。
46.图27是用于第三变形例的夹具的立体图。
47.图28是图27的夹具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48.图29是图27的夹具的主视图。
49.图30是图27的夹具的侧视图。
50.图31是图30的xxxi-xxxi的剖视图。
51.图32是图29的xxxii部分的放大图。
52.图33是图30的xxxiii部分的放大图。
53.图34是用图31的e-e截面示意性表示夹具插入于插入孔时的第一卡合突起部的剖视图。
54.图35是接着图34的图。
55.图36是接着图35的图。
56.图37是第四变形例的夹具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57.图38是示意性表示第五变形例的夹具插入于插入孔时的卡合突起部的剖视图。
58.图39是接着图38的图。
59.图40是接着图39的图。
60.图41是用图4的a-a截面示意性表示规定卡合突起部的板厚的另一方法的剖视图。
61.附图标记说明
62.100:夹具的安装结构;
63.1:夹具;
64.2:腿部;
65.3、9:卡合突起部;
66.3d0~3d4、9d0~9d4、9c1:外缘部(锐化角部);
67.3d1、3d3、9d1、9d3、9c1:卡合角部;
68.4:头部;
69.4r:外周部(插入完成传递单元);
70.5:弹性卡定片(插入完成传递单元);
71.10:被安装构件;
72.11:插入孔;
73.20:夹持构件;
74.21:贯通孔;
75.l1:卡合突起部的长度;
76.l2:卡合突起部的板厚;
77.i:插入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7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79.本实施例中的夹具的安装结构是图1~图3所示的夹具1以将腿部2插入于图1所示的被安装构件10的圆柱状的插入孔11的形式安装而形成的结构100(参照图12)。此处的被安装构件10是车辆用构件,形成有相对于其主面在大致铅垂方向上具有轴线的直圆柱的插入孔11。
80.此外,本发明中的圆柱状的插入孔只要是以在和构成大致圆柱状的预定的圆柱形状的外周面相同的曲面上形成环状的形式具有内周壁面的孔即可,对底面、开口的形状没有限定,可以是贯通孔,也可以是有底孔。另外,大致圆柱状是指包括相对于与插入孔的轴线正交的径向的孔宽(直径)具有
±
5%的误差的形状、起模锥角为1度以下的形状。对于上文所述的大致铅垂方向,也允许上述误差。
81.如图2以及图3所示,夹具1一体地具有头部4、从头部4向下方突出的腿部2、从腿部2的外周面向上方且斜外方延伸的板状的卡合突起部3。此处的夹具1以及被安装构件10形成为树脂注射成形体。
82.腿部2是从头部4的下端(前端)插入于被安装构件10的插入孔11的柱状的部位。腿部2的轴线2z的方向(轴线方向)与向插入孔11的插入方向i一致。
83.头部4构成在腿部2的上端(基端)从其轴线2z侧向外(外周侧)鼓出的形状。此处的头部4以轴线2z为中心而大致圆盘状扩展。在腿部2插入于插入孔11时,头部4因为其下表面4d相对于插入孔11的开口周边面12对置、相向,所以不插入于插入孔11(参照图10~图12)。
84.如图2以及图3所示,卡合突起部3在腿部2中沿插入方向i等间隔地排列形成有多个。各卡合突起部3形成为在自然状态(未发生弹性变形的非弹性变形状态)下从腿部2的外周面向上方且斜外方延伸的板状。各卡合突起部3能够以腿部2侧为支点而使与其相反的前端侧上下弹性变形。
85.另外,如图4以及图5所示,各卡合突起部3在上表面3c以及下表面3d中的任一方(此处仅为下表面3d)中,在其外缘部具有作为离腿部2的轴线2z最远的位置的最外缘部。此处,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所有的卡合突起部3中,能够将最外缘部3d1、3d3确定于下表面3d的外缘部3d0~3d4。而且,至少其最外缘部3d1、3d3形成为圆角半径小于0.2mm,更优选锐化
为圆角半径为0.1mm以下的锐化角部。上述锐化角部3d1、3d3在如图10~图12所示的夹具1向插入孔11插入时以及插入后(插入完成后),作为与其内周壁面11r干涉、卡合的卡合角部(3d1、3d3)而发挥功能(参照图13~图15以及图16~图18)。
86.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各卡合突起部3的下表面3d的外缘部3d0~3d4全部为上文所述的锐化角部,圆角半径为0mm。下表面3d构成平坦面。另一方面,在各卡合突起部3中,对于除下表面3d的外缘部3d0~3d4以外的其他全部角部(例如角面a、b、c、e、f、g、h(参照图5)),均形成为平缓的弯曲面(圆弧)。上表面3c构成平坦面。
87.卡合角部3d1、3d3在插入于插入孔11时,在其内周壁面11r上滑动(参照图14以及图17),产生使前端侧(卡合角部3d1、3d3侧)相对于卡合突起部3向上挠曲的弹性变形。另一方面,卡合角部3d1、3d3在插入于插入孔11之后(插入完成后),形成通过卡合突起部3的弹性恢复而陷入于内周壁面11r的卡合状态(参照图15以及图18)。通过该卡合,阻止夹具1从插入孔11松脱,夹具1安装于被安装构件10而形成安装结构100。
88.此处的卡合角部3d1、3d3是在各卡合突起部3中位于离腿部2的轴线2z最远的位置的前端面3t的、相对于轴线2z的周向的两端侧的角面e、g的下边缘(图5~图7以及图9的虚线圆内)。该前端面3t是与下表面3d一起形成卡合角部3d1、3d3的面,构成从作为与下表面3d连接的连接部的卡合角部3d1、3d3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立面。该前端面3t还是卡合突起部3的整个侧面3a、3b、3t中的一部分,由包括平坦的中央和在其外周弯曲的角部的面t、c、e、f、g、h构成。此外,侧面3a由面s、a(参照图6)构成,侧面3b由面u、b(参照图7)构成。
89.另外,卡合突起部3在本发明中形成为比已往厚。进一步而言,卡合突起部3不仅是基端侧较厚,到前端侧为止都较厚地形成,在从基端侧到前端侧的整体上具有比以往高的刚性。由此,在腿部2向插入孔11插入后(插入完成后),卡合突起部3更容易陷入于内周壁面11r。
90.卡合突起部3的板厚形成为满足以下规定。即,如图13所示,构成板状的卡合突起部在其长度为l1、其板厚为l2时,形成为满足至少在其长度方向上的腿部2侧的八成的区间(oq)中板厚l2为长度l1的1/3以上(l1
×
1/3≤l2)。
91.此外,在该情况下,卡合突起部3的长度l1涉及各卡合突起部3的卡合角部3d1、3d3中的至少一个(此处为3d1),在包括该卡合角部(3d1)和腿部2的轴线2z的截面(参照图13)中,规定为从该卡合角部3d1的顶点p到该卡合突起部3和腿部2的连接点q为止的直线pq的长度。卡合突起部3的板厚l2规定为在卡合突起部3中,在相对于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中具有卡合角部3d1、3d3的面(此处为下表面3d)的正交方向上,从该面(下表面3d)到另一面(上表面3c)为止的长度。卡合突起部3的长度方向规定为直线pq的延伸方向。如本实施例那样,在多个卡合角部3d1、3d3存在于卡合突起部3的情况下,上文所述的l1和l2的关系不需要在多个卡合角部3d1、3d3中全部得到满足,只要任一个(此处为3d1)以上满足即可。
92.进一步,此处的卡合突起部3的板厚l2在卡合突起部3的上述长度方向上的、与腿部2相反的前端侧的二成的区间(po)中,被如下规定。即,卡合突起部3被规定为,在上述截面(参照图13)的卡合突起部3的前端侧的二成的区间(po)中,在与直线pq正交的方向上将该卡合突起部3切断时的切断线c的、由直线pq的相反侧的端点形成的外缘线m通过与从该外缘线m的腿部2侧的端r到该卡合角部3d1的顶点p的直线rp一致的位置或者比其靠外侧(远离直线pq的一侧)的位置。
93.如上所述,规定了板厚l2的卡合突起部3形成为比已往厚,成为在腿部2向插入孔11插入时以及插入后,其前端面3t相对于插入孔11的内周壁面11r接近对置的形状。本实施例中的卡合突起部3的前端面3t构成如下面:使下边缘的一部分(卡合角部3d1、3d3)以陷入于内周壁面11r的形式接近内周壁面11r,另一方面,上边缘侧也取接近内周壁面11r的位置,前端面3t整体相对于内周壁面11r倾斜。此处的前端面3t在卡合突起部3为自然状态(非弹性变形状态)时(参照图13以及图16),在卡合角部3d1和卡合角部3d3双方中,与径向上的轴线2z的方向构成的角度θn为0度以上30度以下或者平行。
94.此外,此处的θn在卡合突起部3为自然状态(非弹性变形状态)时,图示为前端面3t和与轴线2z大致平行的内周壁面11r构成的角度。图14、图15、图17、图18的θs、θb表示在卡合突起部3滑动于内周壁面11r时或者卡合突起部3的卡合状态时,前端面3t和轴线2z的方向(内周壁面11r)构成的角度。
95.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夹具1具有加强板部6。加强板部6构成以从腿部2的外周面中的周向上的多个位置(此处为从外周面的四个方向,参照图4)向外突出的形式沿插入方向i延伸的板状。卡合突起部3此处形成为跨越在周向上相邻的加强板部6之间。由此,提高卡合突起部3的强度、刚性,使卡合突起部3可靠地陷入于内周壁面11r(参照图7)。
96.另外,如图4以及图5所示,各卡合突起部3在分别在周向的两侧连接的两个加强板部6的连接附近区域中,其外侧被切口,形成有切口部3v、3u。由此,使卡合突起部3的弹性在其前端侧(前端面3t侧)略微提高,使向插入孔11的插入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容易。
97.切口部3v没有体现在包括卡合角部3d1和腿部2的轴线2z的截面(图4的a-a截面:参照图13~图15)中,但是体现在包括卡合角部3d3和腿部2的轴线2z的截面(图4的b-b截面:参照图16~图18图)中。换句话说,在卡合突起部3中,卡合角部3d3侧因在其中间存在切口部3v而靠外侧的前端侧(卡合角部3d1侧)比该切口部3v稍微容易挠曲。因而,本实施例的卡合突起部3具有:第一卡合角部3d1,其到前端侧为止刚性较高,具有较深地可靠地陷入于插入孔11的内周壁面11r的效果;以及第二卡合角部3d3,其前端侧因切口部3v而比第一卡合角部3d1更容易挠曲,付加有因弹性变形而插入变得容易的效果。此外,对于卡合突起部3的板厚l2,当在该卡合突起部3中存在多个卡合角部的情况下,以它们中至少一个卡合角部成为基准的形式进行规定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合角部3d1成为基准,以该第一卡合角部3d1为基准而确定的l1和l2满足上文所述的板厚l2的规定(参照图13)。
98.更具体地对本实施例的卡合突起部3进行说明。
99.如图2所示,卡合突起部3在相对于腿部2的轴线2z正交的正交方向(径向)中、在第一正交方向2x的第一侧(图2右侧)和与其相反的第二侧(图2左侧)中,夹持轴线2z而对称地形成。另外,如图3所示,卡合突起部3在与轴线2z和第一正交方向2x双方正交的第二正交方向2y的第一侧(图3右侧)和与其相反的第二侧(图3左侧)中也夹持轴线2z而对称地形成。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卡合突起部3以在腿部2的周向上包围腿部2的方式存在四个,这四个卡合突起部3的组以沿轴线2z的方向(轴线方向)隔开预定间隔排列的形式形成有多组。
100.另外,如图4所示,在第一正交方向2x的第一侧(图4上侧)以及第二侧(图4下侧)中分别夹持加强板部6而相邻存在的两个卡合突起部3的对在图2中是在左右的加强板部6的近前侧图示的卡合突起部3、以及由于位于左右的加强板部6的里侧因此未图示的卡合突起部3。在图2的左侧存在于加强板部6的近前侧和里侧的卡合突起部3的对构成在第一正交方
向2x上相对于腿部2的轴线2z以相同角度向斜上方且外方(在图2中为向斜上方且左方)延伸的平板状,如图6所示,插入方向i上的近前侧的上表面3c彼此以及里侧的下表面3d彼此分别在同一平面s1、s2上扩展。此处的平面s1和s2构成相互平行的平面。另一方面,在图2的右侧存在于加强板部6的近前侧和里侧的卡合突起部3的对构成在第一正交方向2x上相对于腿部2的轴线2z以相同角度向斜上方且外方(在图2中为向斜上方且右方)延伸的平板状,与图6的上表面3c和上表面s1、下表面3d和下表面s2的关系同样地,插入方向i的近前侧的上表面3c彼此以及里侧的下表面3d彼此分别在同一平面s3、s4上扩展。此处的平面s3和s4也构成相互平行的平面。
101.另外,如图2所示,夹具1具有弹性卡定片5作为本发明的插入完成传递单元。
102.插入完成传递单元是在腿部2相对于插入孔11插入至预定深度的插入完成时,产生声音、触感以及形状变化中的任一个以上,向安装操作者传达安装完成的单元。
103.在本实施例中构成插入完成传递单元的弹性卡定片5具有:弹性片部5m,其从头部4的下表面4d(也可以从腿部2的上端侧)在自然状态(非弹性变形状态)下以朝向插入方向i远离腿部2的方式向斜外方延伸;以及前端卡定部5l,其设置于弹性卡定片5的前端侧,能够形成弹性片部5m朝向插入方向i的近前侧弹性变形从而绕回到头部4的外边缘上方并卡定,阻止向自然状态位置的恢复的卡定状态。
104.该弹性卡定片5形成为在弹性片部5m中与头部4(或者腿部2)连接的基端侧比弹性片部5m的长度方向上的其他区间容易弹性变形。由此,如图10~图12所示,弹性卡定片5能够以基端侧为支点而使前端侧上下摆动(转动)。通过该摆动,弹性卡定片5能够使前端卡定部5l接近设置于头部4的外边缘的外边缘卡定部4l,进一步,能够通过越过外边缘卡定部4l,形成与该外边缘卡定部4l的卡定状态(防止向下方松脱的状态,参照图12)。
105.然后,组装操作者能够感觉在前端卡定部5l越过外边缘卡定部4l时产生的声音和触感,进一步,因为也能对其形状变化进行视觉确认,所以能够识别夹具1的腿部2相对于插入孔11插入至预定的深度而完成组装这一状况。在该卡定状态下,通过插入孔11的开口周边面12将弹性片部5m向头部4的下表面4d侧按压,维持沿着下表面4d向外延伸的状态。
106.此外,此处的弹性卡定片5形成于在与轴线2z的正交方向(此处为第一正交方向2x)上夹持该轴线2z的两侧。另外,在头部4中,供弹性卡定片5的前端卡定部5l卡定的外边缘卡定部4l形成为比轴线2z周边的中心区域薄的薄壁部以使前端卡定部5l容易越过。
107.用图10~图18对将夹具1安装于被安装构件10的安装步骤进行说明。
108.首先,如图10所示,将夹具1的腿部2从位于与头部4相反的位置的前端2t,以使双方的轴线2z、11z一致的形式插入于被安装构件10的圆柱状的插入孔11。腿部2的前端2t构成尖细形状,向插入孔11的插入变得容易。
109.若推进腿部2向插入孔11的插入,则卡合突起部3中最下段的四个卡合突起部3相对于插入孔11的开口周边面12抵接(参照图13以及图16)。其中,通过将腿部2向插入孔11进一步压入,卡合突起部3以其前端侧朝向插入方向i的近前侧(上侧)弹性变形的形式压入于插入孔11内,以卡合角部3d1、3d3在内周壁面11r上滑动的形式推进腿部2的插入(参照图14以及图17)。若最下段的卡合突起部3被压入于插入孔11内,则其下一段的卡合突起部3与插入孔11的开口周边面12抵接,若将其压入,则此时,其下一段的卡合突起部3与开口周边面12抵接。换句话说,每次进行抵接都将腿部2向插入孔11进一步压入,从而腿部2向插入孔11
插入。压入于插入孔11内的卡合突起部3全部在各自的前端侧产生向上方挠曲的弹性变形,各自的卡合角部3d1、3d3在内周壁面11r上滑动(参照图14以及图17)。
110.其中,实际上,安装操作者与其将卡合突起部3相对于插入孔11一段一段地依次压入,不如通过一次压入,将卡合突起部3的最终段(最上段)为止或者最终段附近为止相对于插入孔11一下子压入。
111.如图11所示,若卡合突起部3进入于插入孔11内,则弹性卡定片5与插入孔11的开口周边面12接触。若进一步进入,则弹性卡定片5被开口周边面12上推以接近头部4,并以基端侧为支点摆动(转动)。由此,前端卡定部5l从下侧向头部4的外边缘接近。然后,在最终段(最上段)的卡合突起部3进入插入孔11内,腿部2相对于插入孔11插入至预定的深度时,弹性卡定片5进一步摆动(转动),如图12所示,成为前端卡定部5l越过头部4的外边缘,通过越过的尖部与该外边缘(外边缘卡定部4l)卡定的卡定状态。由此,夹具1向插入孔11的插入完成,形成安装结构100。
112.如图14以及图17所示,在腿部2向插入孔11内进入的阶段中,卡合突起部3通过将夹具1插入于插入孔11的力,使前端侧朝向插入方向i的相反方向(上侧)挠曲同时在内周壁面11r上滑动。可是,若夹具1向插入孔11的插入完成而上述插入力解除,则卡合突起部3发生弹性恢复,开始卡合角部3d1、3d3相对于内周壁面11r的陷入。然后,如图15以及图18所示,通过该陷入,夹具1的腿部2成为防止松脱并固定于插入孔11的状态。如此,夹具1以形成相对于插入孔11陷入这一卡合状态的形式被固定,形成相对于被安装构件10的安装结构100。
113.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推进上述陷入的结果是,不仅是卡合角部3d1、3d3,将它们连接的锐化角部3d2也陷入于内周壁面11r。其中,锐化角部3d2在将夹具1插入于插入孔11时与内周壁面11r不接触,不在内周壁面11r上滑动。由此,锐化角部3d2虽然在夹具1插入时没有滑动阻力,但是也作为在插入后能够陷入于内周壁面11r的准卡合角部(也可以称为辅助卡合角部)而发挥功能。此外,若存在卡合角部,则没有准卡合角部也可以。
114.夹具1的安装操作者在将夹具1插入于插入孔11时,若卡合突起部3与插入孔11的开口周边面12依次抵接、接触,则能够听到此时产生的接触声。另外,该安装操作者在听到这样的接触声的同时也能感觉到接触所产生的触感。可是,因为各卡合突起部3构成相同形状而形成,所以仅靠上述接触声以及触感不能判断夹具1是否相对于插入孔11插入至预定深度,即插入是否完成。
115.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夹具1向插入孔11的插入完成时,成为弹性卡定片5的前端卡定部5l越过头部4的外边缘,通过越过的尖部与该外边缘卡定的卡定状态。因为在该卡定时产生声音和触感,所以能够通过它们来判断夹具1向插入孔11的插入完成。卡合突起部3和弹性卡定片5因为刚性和形状都完全不同,所以产生的声音和触感也完全不同质。由此,能够与通过卡合突起部3产生的声音、触感明确地区分并进行识别。进一步而言,因为弹性卡定片5的卡定状态也通过目测而明确,所以也能通过目测判断插入完成。
116.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说到底只不过是例示,本发明不受其限定,只要不脱离技术方案的主旨,则能够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进行补充以及省略等各种变更。
117.以下,对与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不同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此
外,对具有与上述实施例共通的功能的部位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能够在不产生技术矛盾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例、下述变形例以及其他实施例适当进行组合并实施。
118.上述实施例中的被安装构件10只要是至少具有圆柱状的插入孔的构件即可,也可以不是上述实施例的被安装构件。
119.上述实施例中的插入完成传递单元(弹性卡定片5)中,安装操作者能够通过声音、触感、形状变化而识别夹具1向插入孔11的插入完成,伴随插入完成,产生声音、触感、形状变化中的任一个以上即可。其中,如果设置为产生触感以及形状变化中的任一方或者双方,则即使操作空间是噪音等严重的空间,安装操作者也能识别插入完成。此外,在本发明中,也能省略插入完成传递单元(上述实施例的弹性卡定片5)。
120.用图19~图22对上述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
121.如图19所示,在第一变形例中,形成如下安装结构100(参照图22),该安装结构100具备:夹具1,其与上述实施例形状相同;被安装构件10(此处为板状构件),其具有筒状突出的凸台13;以及夹持构件20(匹配构件),其夹持在夹具1的头部4和被安装构件10之间。在夹持构件20中形成有贯通孔21,在被安装构件10中,圆柱状的插入孔11形成于从主面突出的凸台13。夹具1以通过腿部2将板状的夹持构件20的贯通孔21贯通的尖部插入于插入孔11的形式安装于被安装构件10,由此,形成以夹持构件20夹持于夹具1和被安装构件10之间的形式的夹具1的安装结构100(参照图22)。换句话说,该安装结构100是利用夹具1而将夹持构件20组装于被安装构件10的结构。
122.将该情况下的夹具1安装于被安装构件10的安装步骤中,首先,将腿部2插入于板状的夹持构件20的贯通孔21,通过其尖部也插入于被安装构件10的插入孔11(参照图20)。之后,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将腿部2插入于贯通孔21以及插入孔11(参照图21

图22)。腿部2向插入孔11的插入也与上述实施例相同,通过卡合突起部3以弹性变形的形式在内周壁面11r上滑动的形式来进行(参照图14)。如图22所示,在最终段(最上段)的卡合突起部3进入插入孔11内,腿部2相对于插入孔11插入至预定深度时,成为夹持构件20与被安装构件10的开口周边面12抵接(密合),并且夹持构件20的贯通孔21的开口周边面22在其相反侧与弹性卡定片5(插入完成传递单元)接触的状态,开口周边面22将弹性卡定片5上推以使其接近头部4。通过该上推,弹性卡定片5成为前端卡定部5l越过头部4的外边缘而卡定的状态。由此,完成夹具1向插入孔11的插入。安装操作者能够通过伴随着卡定的声音、触感、卡定状态的目测(形状变化的目测)等识别该完成这一点也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另外,在该完成时,卡合突起部3陷入于插入孔11的内周壁面11r这一点也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参照图15)。
123.用图23~图26对上述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
124.如图23所示,在第二变形例中,形成如下安装结构100(参照图26),该安装结构100具备:夹具1,其除头部4以外具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形状;以及被安装构件10,其具有圆筒状的插入孔11。头部4在此处构成腿部2的端部朝向腿部2的前端侧而向外扩展的伞状,其外周部4r构成本发明的插入完成传递单元。
125.在该情况下,将夹具1安装于被安装构件10的安装步骤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参照图24

图25)。其中,如图26所示,在腿部2相对于插入孔11插入,到达预定的深度时,成为伞状的头部4的外周部4r与被安装构件10的开口周边面12接触的状态,开口周边面12将外
周部4r向上方上推。通过该上推,外周部4r从朝向腿部2的前端侧向外扩展的伞状(参照图25)成为以外周侧被上推的方式折弯的倒伞状(参照图26)。由此,夹具1向插入孔11的插入完成,形成夹具1的安装结构100。此外,安装操作者能够容易地通过伴随着外周部4r的折弯的声音、触感、倒伞状的目测(形状变化的目测)等识别该完成。
126.用图27~图33对上述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
127.如图27以及图28所示,第三变形例的夹具1除卡合突起部3的一部分成为卡合突起部9这一点以外,与上述实施例几乎形状相同。卡合突起部9与卡合突起部3同样地在腿部2中沿插入方向i排列形成有多个。而且,各卡合突起部3、9的卡合角部3d1、3d3、9d1、9d3形成为位于在与腿部2的轴线2z同轴的螺旋上分散的位置。通过位于在螺旋上分散的位置,夹具1不能在形成有安装结构100的状态下从插入孔11向上方直接拔出,但是能够通过围绕轴线2z向预定方向旋转而拔出。
128.各卡合突起部3、9的卡合角部3d1、3d3、9d1、9d3在与轴线2z同轴的一个螺旋或者同轴并在该轴线2z的方向(轴线方向)上平行排列的多个螺旋上(此处为不相互重叠的两个螺旋h1、h2上)分散而形成(参照图27)。由此,例如,通过将用于使夹具1通过预定的工具(例如,驱动器)向所述螺旋的上升方向侧旋转的卡合部8(工具用卡合部,此处为十字形的槽)设置于头部4,能够容易地通过该工具将夹具从插入孔11取下。另外,也能实现夹具1的再利用。
129.如图29以及图30所示,第三变形例的卡合突起部3、9中,夹持加强板部6而相邻的一方的卡合突起部3形成为在自然状态(非弹性变形状态)下从腿部2的外周面向上方且斜外方延伸的板状,构成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形状。可是,另一方的卡合突起部9形成为在自然状态下从腿部2的外周面向下方且斜外方延伸的板状。此外,这些卡合突起部3、9在以腿部2侧为支点而使前端侧能够上下弹性变形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外,由于卡合突起部3与上述实施例构成相同形状,因此省略说明。
130.对卡合突起部9具体地进行说明。在向下方且斜外方延伸的卡合突起部9中,下表面9d的外缘部9d0~9d4中位于离轴线2z最远的位置的最外缘部9d1、9d3形成为锐化角部(参照图31~图33)。此外,此处,全部外缘部9d0~9d4成为锐化角部。构成最外缘部的锐化角部9d1、9d3作为在夹具1向插入孔11插入时以及插入后与其内周壁面11r干涉、卡合的卡合角部而发挥功能(参照图34)。卡合角部9d1、9d3在插入于插入孔11时,在其内周壁面11r上滑动(参照图35),产生使前端侧(锐化角部9d1、9d3侧)相对于卡合突起部9向上挠曲的弹性变形,另一方面,在插入后,形成通过卡合突起部9的弹性恢复而陷入于内周壁面11r的卡合状态(参照图36)。
131.此外,在该第三变形例中,锐化角部9d1是第一卡合角部,锐化角部9d3是第二卡合角部。上表面9c以及下表面9d是相互平行的平坦面。侧面9a、9b、9t中的侧面9t构成卡合突起部9的前端面。
132.另外,对于卡合突起部3、9的厚度,适用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规定(参照图13以及图34)。即使是卡合突起部9,也以基于与卡合突起部3同样规定(参照图34)的厚度形成,在腿部2向插入孔11插入时(参照图35)以及插入后(参照图36),成为其前端面9t相对于插入孔11的内周壁面11r接近对置的形状。此处的前端面9t以在自然状态(非弹性变形状态)时(参照图34),与径向上的轴线2z的方向(内周壁面11r)构成的角度θn为0度以上30度以下的
方式倾斜。
133.用图37对上述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进行说明。
134.在第四变形例中,设置有用于将与被安装构件10不同的其它构件30组装于夹具1的头部4的组装部7。然后,以将其它构件30组装于该组装部7的状态下形成夹具1的安装结构100。
135.用图38~图40对上述实施例的第五变形例进行说明。
136.在第五变形例中,在从腿部2向斜下方延伸的卡合突起部9的上表面9c的外缘部中,在离腿部2的轴线2z最远的位置具有最外缘部9c1,其最外缘部9c1形成为锐化角部,作为卡合角部而发挥功能。由此,卡合角部9c1在插入于插入孔11时,在其内周壁面11r上滑动(参照图39),产生使前端侧(锐化角部9d1、9d3侧)相对于卡合突起部9向上挠曲的弹性变形,另一方面,在插入后,形成通过卡合突起部9的弹性恢复陷入于内周壁面11r的卡合状态(参照图40)。此外,图38~图40所示的截面是与图13相同的截面,是在卡合突起部9中,以包括卡合角部9c1和腿部2的轴线2z的方式切断的截面。此外,第五实施例的卡合突起部9也可以替换为从腿部2向斜上方延伸的卡合突起部3。
137.对于能够适用于本发明的卡合突起部3的板厚l2,可以通过另一方法来规定。
138.例如,也可以与上述方法不同的方法设定在上述实施例的规定中使用的p、q。即,图41的卡合突起部3是与图13同样地将卡合突起部3切断而图示的截面,在该截面中,能够将卡合角部3d1设定为顶点p,将以相对于从顶点p向卡合突起部3的基端侧(腿部2侧)持续的棱线通过卡合角部3d1的方式设定的近似直线和将卡合突起部3从腿部2切断而得到的切截面d的交点设定为该卡合突起部3和腿部2的连接点q。在卡合突起部3的下表面3d、上表面3c不平坦的情况下,上述内容在以将卡合突起部3和腿部2平滑地连接的方式设置的、构成卡合突起部3的基端侧下部或者上部的厚壁部3e较大的情况下等有效。
139.另外,卡合突起部3的板厚l2可以如下规定。即,卡合突起部3在自然状态(非弹性变形状态)时涉及卡合角部3d1、3d3的至少一个(此处为3d1),在包括该卡合角部3d1和腿部2的轴线2z的图13、图41的截面中,也可以如下规定板厚l2,除直线pq的区间中的前端侧的二成的区间(po)以外的腿部2侧的八成的区间(oq)中切断线c的长度l2和切断的位置无关,满足l1
×
1/3≤l2,并且前端侧的二成的区间(po)中,由切断线c的直线pq相反侧的端点形成的外缘线m通过与从该外缘线m的腿部2侧的端r到该卡合角部3d1的顶点p为止的直线rp一致的位置或者比其靠外侧的位置。
140.此外,本发明中的卡合突起部的板厚满足上述所有规定中至少一项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