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22515发布日期:2022-08-23 16:2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元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流体管快速连接联接到端子的连接器元件。
2.本发明的连接器元件尤其旨在被连接到由用于热机的液体管末端承载或构成用于热机的液体管末端的端子,热机属于发动机试验台。因此,输送的流体例如是冷却剂、燃料、润滑剂、废气或空气。然而,本发明可以被实施用于任何其他类型的端子和流体。


背景技术:

3.ep3247931b1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元件,其用于与螺纹或异形端子进行快速连接联接。连接器元件包括主体和夹具,夹具在主体的外壳中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径向滑动,在第一位置,夹具与端子相距一距离,在第二位置,夹具接合端子以保持端子在主体内适配。辅助体通过相对于主体的轴向平移来控制夹具的位置。为此,辅助体的锥形功能部件在辅助体的平移期间致动夹具的相应的控制销。
4.ep3320250b1公开了一种用于与端子快速联接的连接器元件。为了与端子联接,连接器元件具有钳口,钳口在被径向引导环引导的同时径向运动。
5.现有技术的一个缺点是当待连接的端子的质量和尺寸发生变化时,特别是当端子的接口磨损时,连接器会有断开连接的倾向。这尤其发生在待连接的端子的直径相对于钳口设计所针对的标准端子的公称直径过小时。在这种情况下,钳口可能没有充分夹紧端子以保持端子与连接器元件联接,或者甚至没有与所述端子接合。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一目的特别是通过提出一种新的连接器元件来解决这个缺点,该连接器元件可以与可变接口尺寸和质量的端子可靠地联接。
7.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元件,用于将流体管快速连接联接到端子,端子具有带圆柱形壳体的接口,连接器元件包括主体,主体被设计为与流体管固定并界定用于流体的内部通道,内部通道沿着连接器元件的装配轴线延伸。根据本发明,主体包括以装配轴线为中心的锥形部分。根据本发明,连接器元件还包括:衬套,其可沿着装配轴线相对于主体平移;第一弹性恢复构件,其沿着向前方向相对于主体在衬套上施加第一弹性恢复力,以及夹持垫,每个夹持垫被接收在属于衬套的相应的外壳中,通过夹持垫与锥形部分的机械配合,夹持垫在其相应的外壳内相对于衬套在以下两个位置之间径向地平移运动:夹持垫的径向收回位置,使得夹持垫远离端子的接口,和夹持垫的径向夹持位置,使得夹持垫与端子的接口机械配合。
8.根据本发明,连接器元件还包括支承环,支承环可沿着装配轴线相对于主体平移,并且包括周向面,支承环借助于周向面与主体紧密接触,以及垂直于装配轴线的前面。根据本发明,连接器元件还包括第二弹性恢复构件,第二弹性恢复构件由弹簧形成并且在支承环上施加第二弹性恢复力,以借助于前面将支承环置于与端子紧密接触。
9.由于本发明,夹持垫的径向夹持位置由与连接器元件联接的端子的接口的实际尺
寸确定。实际上,通过端子径向支承在夹持垫上,夹持垫沿着锥形部分轴向地定位,同时夹持垫在由衬套传递到夹持垫的第一弹性恢复力和夹持垫与锥形部分之间施加角度回程的机械配合的联合作用下保持径向地承抵端子。在径向夹持位置,夹持垫在由衬套传递的弹性恢复力、夹持垫在锥形部分上的倾斜支承、和夹持垫在端子的接口上的径向支承之间处于平衡状态。然后,衬套沿着锥形部分的轴向位置,以及为夹持垫获得的径向夹持位置,取决于连接器元件当前与其联接的端子的接口的尺寸。夹持垫在端子上施加径向夹持力,该径向夹持力由第一弹性恢复力产生,因此不取决于或很少取决于端子的接口的尺寸。因此,即使端子的接口不具有公称尺寸和/或被磨损,通过垫来维持端子也是可靠的。
10.优选地,锥形部分限定半张角,其值在3度和10度之间,优选地等于5度。
11.优选地,每个夹持垫具有以装配轴线为中心的圆柱形表面,夹持垫被设计为当夹持垫处于径向夹持位置时借助于圆柱形表面与端子的接口机械配合。
12.优选地,每个圆柱形表面具有螺纹或增加其摩擦系数的表面处理。
13.优选地,前面与端子之间的密封直径小于周向面与主体之间的密封直径。
14.优选地,主体和支承环被设计为与端子一起界定内部容积,用于内部容积和内部通道之间的流体交换。
15.优选地,支承环被配置成当连接器元件和端子未联接时将夹持垫保持在径向收回位置。
16.优选地,当连接器元件和端子未联接时,支承环闭合内部通道。
17.优选地,连接器元件包括操纵环,操纵环可运动到解锁位置,以在夹持垫处于径向夹持位置并因此与端子的接口机械配合时释放端子。
18.优选地,操纵环和衬套沿着装配轴线相对于主体平移固定。
19.优选地,锥形部分面向外侧并沿着向前方向渐扩。
20.优选地,锥形部分面向内侧并沿着向前方向渐缩。
附图说明
21.参考以下附图,鉴于以下根据本发明的原理描述示例的说明,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且其其他优点将显现。
22.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元件的纵向剖视图。
23.图2是类似于图1的剖视图,其中连接器元件与端子联接。
24.图3是沿着图2中所示的线iii-iii的连接器元件的横剖面视图。
25.图4是属于前述附图的连接器元件的衬套的透视图。
26.图5是属于前述附图的连接器元件的夹持垫的透视图。
27.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元件的纵向剖视图。
28.图7是类似于图6的剖视图,其中连接器元件与端子联接。
29.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元件的纵向剖视图。
30.图9是类似于图8的剖视图,其中连接器元件与端子联接。
31.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元件的纵向剖视图,连接器元件被示出为与端子联接。
32.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元件的纵向剖视图。
33.图12是类似于图11的剖视图,其中连接器元件与端子联接。
34.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元件的纵向剖视图。
35.图14是类似于图13的剖视图,其中连接器元件与端子联接。
具体实施方式
36.图1和图2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元件1,其流体地连接到流体管2。图2示出端子3,其流体地连接到流体管10。连接器元件1和端子3一起构成快速连接器,即,连接器元件1被设计用于与端子3快速连接联接。更特别地,连接器元件1被设计为在图2中所示的联接配置与图1中所示的未联接配置之间变换,在联接配置,连接器元件1流体地连接到端子3,在未联接配置,连接器元件1与端子3分离。在联接配置中,连接器元件1和端子3在管2与管10之间进行流体交换。
37.优选地,如此交换的流体旨在供应给热机或由热机排放,热机特别是属于发动机试验台。因此,输送的流体例如是冷却剂、燃料、润滑剂、废气或空气。然而,连接器可以被实施用于另一种类型的流体和用于另一种应用。
38.如图2中所示,端子3限定了端子3的主轴线x3。相对于端子3和管10的诸如“轴向的”、“径向的”、“离心的”、“向心的”、“纵向的”和“横向的”等表述涉及轴线x3,除非另有说明。
39.端子3由整体式的管状体形成,沿着轴线x3延伸并且以轴线x3为中心。端子3界定了用于流体的内部通道31,内部通道31又以轴线x3为中心,沿着轴线x3延伸并在端子3的远端处开口以能够与连接器元件1联接,并且在近端处流体地连接到管10。
40.连接器元件1被设置为经由通道31的远端与端子3联接。通道31的该远端构成接口33,用于端子3的联接,其具有与轴线x3同轴的圆柱形壳体。换言之,接口33由通道31的远侧开口形成。接口33优选地形成远侧螺纹34,其在此是在通道31的远端处以轴线x3为中心的攻丝,并且由此端子3可以借助于远侧螺纹34而被联接。
41.端子3优选地形成近侧螺纹32,其在此是在通道31的近端处以轴线x3为中心的攻丝。端子3通过通道31的近端紧固到管10,优选地借助于该螺纹32,以便将管10和端子3流体地连接,使得流体在管10的内侧与通道31之间交换和导通。
42.连接器元件1包括主体4、衬套5、夹持垫6、环7、弹簧8和弹簧9。
43.主体4限定了连接器元件1的装配轴线x4。在联接配置中,轴线x3和x4是同轴的。相对于连接器元件1和管2的诸如“轴向的”、“径向的”、“离心的”、“向心的”、“纵向的”和“横向的”等表述涉及轴线x4,除非另有说明。主体4还限定了彼此相反且平行于轴线x4的向前方向x41和后向x42。关于连接器元件1和管2,表述“前”和“后”分别是指方向x41和x42。
44.主体4具有以轴线x4为中心的大致管状形状,界定了用于流体的内部通道43,内部通道又以轴线x4为中心,沿着轴线x4延伸并在方向x41和x42上开口。主体4包括固定地紧固到彼此的前部件41和后部件42。前部件41和后部件42界定的内部通道43相继地穿过前部件41和后部件42。换言之,前部件41和后部件42都是管状的并且以轴线x4为中心,前部件41相对于后部件42在方向x41上布置。
45.后部件42优选地形成螺纹44,螺纹44在通道43的后端处且以轴线x4为中心。主体4借助于通道43的后端、优选地经由该螺纹44紧固到管2,以便将管2和主体4流体地连接,使
得流体在管2的内侧与通道43之间交换和导通。
46.为了使部件41和部件42固定地紧固,优选的设置是,部件41在其后端处带有螺纹46,此处为外螺纹,并且部件42在其前端处带有螺纹47,此处为内螺纹,使得部件41和部件42经由螺纹46和螺纹47彼此螺纹连接。螺纹46和螺纹47有利地以轴线x4为中心。
47.前部件41具有围绕通道43的前端延伸并且构成锥形部分45的外表面。锥形部分45以轴线x4为中心。锥形部分45面向外侧,即,远离轴线x4。锥形部分沿着向前方向x41渐扩,即,其沿着方向x41变大。锥形部分45有利地限定了半张角a45,其值在3度与10度之间,优选地等于5度。该半张角a45构成锥角,即,使锥形部分45从轴线x4分开的角度。换言之,锥形部分45的两个径向相对的母线形成一角度,该角度的值等于半角a45的值的两倍。针对半角a45所提出的值的范围通过垫6与锥形部分45的机械配合来确保端子3通过垫6的锁定的可靠性,如下文所述。
48.在图1至图3中可见并且在图4中单独示出的衬套5具有以轴线x4为中心的管状形状。衬套5围绕锥形部分45布置。衬套5布置成能够沿着锥形部分45相对于主体4平行于轴线x4平移。
49.衬套5包含外壳51,这里是八个外壳51。优选地,外壳51围绕轴线x4均匀分布。每个外壳51由径向穿过衬套5的开口构成。换言之,每个外壳51以相应的径向轴线为中心。优选地,每个外壳51有利地具有矩形截面。在图示的例子中,设置的是,外壳51具有成对平行的四个壁,包括两个轴向壁,和两个正交径向壁,即,与垂直于径向轴线的轴线相垂直的两个壁。
50.夹持垫6在图1至图3中可见,并且垫6之一在图5中单独示出。每个夹持垫6被接收在外壳51之一内。每个垫6从其相应的外壳51径向向内和径向向外突出。每个垫6在垂直于其外壳51的径向轴线的平面中具有矩形截面64的棱柱部分。通过该棱柱部分与外壳51的壁的互补性,垫6被引导在外壳51中径向平移。换言之,每个垫6可以相对于衬套5径向地平移,而其旋转被外壳51阻止。因此,垫6和衬套5通过外壳51与其相应的垫6的机械配合而沿着轴线x4相对于主体4平移固定。至少,衬套5驱动垫6沿着轴线x4平移。
51.优选地,为了确保每个垫6即使在未联接配置中也保持被衬套5捕获,垫6相对于衬套5的离心平移被限制在垫6的外部径向位置,称为“径向停止位置“,在该处,垫6在离心方向上抵接衬套5。为此,例如,每个垫6包括根部61,当垫6到达径向停止位置时,根部61抵接衬套5的内部径向表面。为此,根部61径向地布置在衬套5与锥形部分45之间。
52.弹簧8是压缩弹簧,其被轴向地插入在衬套5与主体4(特别是后部件42)之间。弹簧8与轴线x4同轴。例如,弹簧8是以轴线x4为中心的螺旋弹簧。有利的设置是,弹簧8被插入在属于衬套5的内颈部52与形成在主体4的后部件42的前端处相对于锥形部分45在后向x42上收回的前轴向表面48之间。弹簧8构成弹性恢复构件,其在支承于主体4上的衬套5上施加弹性恢复力f8,该力f8沿着向前方向x41定向。换言之,设有弹性恢复构件,其使衬套5在向前方向x41上平移。
53.在轴线x4的一侧,因此在锥形部分45的一侧,每个垫6有利地具有锥形表面62,与主体4的锥形部分45互补。因此,该锥形表面62以轴线x4为中心且形成等于半角a45的半角。通过垫6和衬套5的轴向平移的整体性,衬套5将力f8传递到垫6。由衬套5接收的力f8致使垫6借助于其相应的锥形表面62保持倾斜地承抵锥形部分45。因此,通过垫6与锥形部分45之
间的机械配合,垫6相对于衬套5的径向位置取决于垫6相对于主体4的轴向位置。衬套5和垫6在向前方向x41上运动得越多,垫6在锥形部分45的作用下相对于衬套5具有径向外部位置的越多。衬套5和垫6在后向x42上运动得越多,垫6相对于衬套5向心地平移得越多,同时被锥形部分45允许这样做。
54.如图1所示,在未联接配置中,垫6在径向上处于径向停止位置,同时在由衬套5传递的力f8的作用下且通过垫6倾斜承抵锥形部分45而保持在径向停止位置。在径向停止位置,垫6从衬套5明显地露出,这里是径向向外。当垫6处于径向停止位置时,衬套5沿着轴线x4相对于主体4处于称为“轴向停止位置”的向前位置。
55.与表面62相对,即,与轴线x4和锥形部分45径向相对,每个垫6有利地具有自由表面,优选地由圆柱形表面63构成。圆柱形表面63被设计成当连接器元件1处于联接配置时与端子3的接口33机械配合,以通过径向夹持来固定地紧固端子3和连接器元件1。为此,圆柱形表面63以轴线x4为中心。以端子3的实际尺寸为准,表面63的曲率半径对应于端子3的接口33的曲率半径,使得垫6与接口33之间的机械配合最佳。
56.如图1所示,在未联接配置中,圆柱形表面63有利地保持自由,而垫6处于径向停止位置并且衬套5处于轴向停止位置。
57.如图2所示,在联接配置中,垫6相对于衬套5处于中间径向位置,称为“径向夹持位置”。所得到的径向夹持位置取决于联接的端子3的接口33的尺寸。当垫6处于径向夹持位置时,衬套5和垫6具有相对于主体4沿着轴线x4的中间轴向位置,称为“轴向夹持位置”。通过由于锥形部分45而获得的角度回程,该轴向夹持位置还取决于端子3的接口33的尺寸。
58.在联接配置中,每个垫6被径向地插入在锥形部分45(借助于表面62)与接口33(借助于表面63)之间。优选地,选择半角a45使得垫6不处于干扰情况下,针对半角a45的上面提及的值范围就是这样。垫6被由此定位,获得表面63与接口33之间的夹持粘接,由此能够保持端子3与连接器元件1适配,而不会使该位置由于干扰而不可逆。垫6与接口33之间的这种机械配合通过由弹簧8产生的力f8加强,该力f8倾向于通过借助于衬套5在方向x41上推动垫6而维持粘接。换言之,衬套5和锥形部分45的一个功能是将由弹簧8施加在衬套5上的力f8转换为由每个垫6施加在端子3的接口33上的外部径向力,以实现垫与接口33之间的机械配合,保持端子3紧固到连接器元件1。
59.优选地,为了加强表面63与接口33之间的机械配合,设置是,表面63带有螺纹,该螺纹有利地与螺纹34互补,以在联接配置中与螺纹34接合。因此,由垫6的表面63所承载的螺纹优选地与轴线x4同轴。如果联接的端子不带有螺纹,表面63的螺纹仍然可以增加与端子的接口的附接。在一变型中,可以的设置是,垫6的表面63具有增加表面63相对于被设置为滑动的垫6的其他表面(诸如,表面62和垫6的棱柱部分的侧面)的摩擦系数的表面处理。表面处理的特征例如是表面63的粗糙度大于垫6的其他表面的粗糙度。
60.环7具有整体管状形状并且围绕主体4。环7以轴线x4为中心。环7可沿着轴线x4相对于主体4在图1中所示的称为“空闲位置”的向前轴向位置与称为“解锁位置”的后轴向位置之间平移。如图2中所示,环7还可以处于在前位置与后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称为“支承位置”。
61.环7相对于主体4的平移由主体4、特别是由后部件42引导。为此,环7有利地包括管状形状的后部件71,其沿着主体4的后部件42滑动。连接器元件1有利地包括密封件11,密封
件11被径向地插入在主体4与环7之间,特别是在后部件42与后部件71之间。这里,密封件11被布置在设置于后部件42中的外周凹槽中。密封件11例如是o型环。密封件11进入与周向面72滑动外部径向接触,周向面72在此由属于后部件71且与轴线x4同轴的圆柱形内壁构成。因此,由于密封件11,在面72与主体4的后部件42之间确保了环形流体密封性。换言之,环7借助于周向面72而与主体4紧密接触。密封件11与环7之间的接触接口形成与轴线x4同轴的圆,其具有直径d11,称为“密封直径”。更一般地,与是否提供密封件11无关,有利的设置是,在具有密封直径(这里是直径d11)的圆形接口处,在主体4与环7的周向面72之间接合密封性。
62.环7在其前端处具有径向向内延伸的内凸缘73。凸缘73形成面向方向x42的轴向肩部和面向方向x41的轴向肩部。在本示例中,如图1中所示,当垫处于径向停止位置时,凸缘73界定了一开口,其直径大于垫6的径向体积。在未联接配置中,凸缘73有利地沿着轴线x4定位在垫6的高度处。然后,凸缘73围绕垫6,同时在垫6与凸缘73之间布置径向游隙。
63.弹簧9是压缩弹簧,其被轴向地插入在环7与主体4、特别是后部件42之间。弹簧9与轴线x4同轴。这里,弹簧9在环7的内侧围绕弹簧8、主体4和衬套5延伸。例如,弹簧9是以轴线x4为中心的螺旋弹簧。有利的设置是,弹簧9被插入在凸缘73与属于主体4(这里是属于后部件42)的外颈部49之间。外颈部49相对于密封件11沿着方向x41布置,并且优选地与接收所述密封件11的凹槽毗邻。外颈部49相对于凸缘73沿着方向x42布置。弹簧9构成弹性恢复构件,其在支承于主体4上的环7上施加弹性恢复力f9,该力f9沿着向前方向x41定向。换言之,提供弹性恢复构件,其使环7在向前方向x41上平移。
64.环7被配置成使得当环7相对于主体4在方向x42上运动时,环7驱动衬套5的运动。环7的这种运动可以由用户完成,因为环7位于连接器元件1的外侧。为此,衬套5有利地具有径向外凸缘53,凸缘73在方向x42上承抵径向外凸缘53。然而,环7在方向x41上的运动不会强加衬套5的任何运动。
65.环7在其前端处具有前面74。前面74垂直于轴线x4。有利的设置是,连接器元件1包括密封件12,密封件在此由面74承载。密封件12以轴线x4为中心。密封件12优选地是o型环。密封件12优选地被接收在布置于前面74中的前槽中,其轴向底部在此由凸缘73的前轴向肩部形成。
66.如图1中所示,面74在未联接配置中是自由的。如图2中所示,面74借助于密封件12在方向x41上轴向地承抵端子3的远侧面35。远侧面35在接口33的外周处延伸。换言之,通道31从远侧面35开口。力f9维持环7轴向承抵端子3,并且因此借助于密封件12维持环7与端子3之间的密封性。以这种方式,环7构成“支承环”。密封件12与端子3之间的接触接口与轴线x4形成同轴圆,其具有直径d12,称为“密封直径”。更一般地,与是否提供密封件12无关,有利的设置是,在具有密封直径(这里是直径d12)的圆形接口处,在端子3与环7的前面74之间接合密封性。
67.如图1中所示,在未联接配置中,环7相对于主体4处于空闲位置,同时通过力f9而被保持在方向x41上轴向地承抵主体4。该支承例如通过在环7的后端处承载的内柄部79的方向x41上承抵由主体4的后部件42形成的外颈部81而获得。颈部81优选地相对于密封件11在方向x42上。颈部81和颈部49有利地在两者之间界定接收密封件11的凹槽。
68.在联接配置中,由于前述密封件,主体4、环7和端子3一起界定了能够与内部通道
43交换流体的内部容积75。内部容积75呈管状形状。内部容积75由环7、密封件12(如果提供的话)和接口33径向向外地界定。内部容积75由主体4、特别是将内部容积75与通道43径向地分开的前部件41和后部件42径向向内地界定。内部容积75与通道43同轴。朝向后,内部容积由主体4的后部件42和密封件11界定。朝向前,内部容积75由端子3、特别是远侧面35和接口33,且由前部件41界定,端子3和前部件41部分地被衬套5和垫6阻挡。弹簧8和弹簧9布置在内部容积75以及衬套5的后端中。主体4的前部件41有利地包括径向开口76,径向开口76一直穿过前部件41,优选地从锥形部分45开口,以将通道43与内部容积75连接,并由此允许流体在通道43与内部容积75之间交换。流体也可以经由设置在前部件41与接口33之间的环形间隙在通道31与内部容积75之间交换,该环形间隙未被衬套5和垫6严密封闭。内部容积75仍然通过在环7与端子3之间以及在环7与主体4之间提供的密封性而相对于连接器的外侧是流体密封的。
69.提供该内部容积75使得当流体在处于联接配置的连接器内循环时可以进一步提高端子3与连接器元件1的联接的可靠性。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容积75被来自通道43和/或通道31的流体充满,其被加压并维持联接。为了获得这种维持,有利的设置是,密封直径d12小于密封直径d11,如图2中所示,使得被接收在容积75中的流体的压力产生在方向x41上相对于主体4对环7施加的力。至少,可能的设置是,密封件12的直径小于密封件11的直径。
70.为了将连接器元件1从未联接配置转变为联接配置,即,为了联接连接器,端子3和连接器元件1的主体4被布置成使得轴线x3和x4对齐,同时端子3的远端面向连接器元件1的前端。然后,使元件1的主体4和端子3彼此更靠近。在端子3和元件1接触之前,元件1处于图1中所示的未联接配置中。
71.在接近的第一阶段,支承环7的前面74与端子3的远侧面35紧密接触,这里经由密封件12。在继续接近时,垫6与通道31的远侧边缘接触,即,这里在通道31的开口与远侧面35之间的结合处。然后,该接近导致垫6克服力f8驱动衬套5与垫6一起在端子3的作用下相对于主体4在方向x42上运动。由此在方向x42上运动,垫6沿着锥形部分45滑动并径向向内运动。垫6的这种运动在接近的过程中继续,直到垫6到达径向夹持位置并且衬套5到达轴向夹持位置。在该径向夹持位置,垫6占据的体积等于或略小于接口33的体积,使得垫6停止相对于主体4运动,被力f8轴向地保持,并在覆盖接口33的同时穿透通道31。
72.当支承环7的内凸缘73轴向地承抵衬套5的凸缘53时,端子3和主体4的接近结束。然后,达到图2中所示的联接配置。在这种情况下,试图使端子3沿着轴线x4远离主体4运动会导致在弹簧8的作用下,垫6对端子3的接口33施加径向维持力会保持连接器元件1紧固到端子3。
73.为了不联接,即,为了将连接器元件1从联接配置转变为未联接配置,连接器元件1的主体4首先被沿着轴线x4朝向端子3推回,以减小由垫6施加在接口33上的径向力,并由此消除它们的粘接。同时地或相继地,环7克服力f9在方向x42上相对于主体4朝向解锁位置运动。然后,前面74处的密封性被破坏。另外,环7相对于主体4在方向x42上驱动衬套5,并因此驱动垫6。
74.在该运动中,通过与锥形部分45的机械配合,垫6被允许相对于衬套5径向向内地,即,沿着向心方向运动到称为“径向收回位置”的位置。换言之,衬套5在方向x42上运动,垫6
定位在锥形部分45的轴向水平处,在该处,锥形部分45被径向向内地收回更多,由此允许垫向心地运动。在该径向收回位置,垫6不再受锥形部分45限制以对接口33施加力,或者垫6径向地远离接口33。在该径向收回位置,垫106布置在虚拟圆柱体的内侧,虚拟圆柱体的直径小于端子3的接口33的直径。径向收回位置取决于端子3的接口33的几何结构,并且因此可以使一端子异于另一端子。对于给定的端子,径向夹持位置是垫6的径向停止位置与径向收回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当垫6处于径向收回位置时,衬套5处于轴向收回位置,相对于轴向夹持位置向后。
75.更一般地,在连接器元件1处于联接配置时,使环7朝向其解锁位置,即,朝后运动,导致释放端子3,由此导致连接器元件1进入未联接配置。因此,环7可以被描述为“操纵环”。这里,环7因此执行支承环功能和操纵环功能。
76.一旦垫到达径向收回位置,连接器元件1和端子3从彼此释放,不再被垫6保持。然后,可以使连接器元件1和端子3沿着轴线x4远离彼此运动,直到连接器元件1和端子3完全分离,然后释放环7。释放环7允许弹簧8在力f8的作用下使衬套5相对于主体4在方向x41上回位,直到垫6到达其径向停止位置,在该位置,垫的相应的跟部61径向向外地抵接衬套5。然后,获得图1中所示的未联接配置。当垫6处于径向停止位置时,允许环7沿着方向x41回位到图1中所示的其空闲位置,这是因为凸缘73界定了一开口,该开口的直径大于垫6的径向体积。
77.对于该实施方式,环7未被设置用以将垫6保持在径向收回位置。
78.图6和图7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元件101。该连接器元件101包括与连接器元件1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增加100来表示。前面描述的连接器元件1的特征适用于连接器元件101,除下文描述的区别之外。下文中,对于元件1与元件101之间相同的或基于相同原理的一些特征不再赘述,请参见元件1的描述。
79.在图6中,元件101被示出为处于未联接配置。在图7中,元件101被示出为处于联接配置。元件101设计用于与上述端子3快速连接联接,图7中可见。
80.连接器元件101包括主体104、衬套105、夹持垫106、环107、弹簧108、弹簧109和环113。
81.主体104为大致管状形状。元件101被设计成通过主体104的后端与流体管2紧固。主体104限定了连接器元件101的装配轴线x104。在联接配置中,轴线x3和x104是同轴的。主体104还限定了彼此相反且平行于轴线x104的向前方向x141和后向x142。
82.主体104具有以轴线x104为中心的大致管状形状,界定了用于流体的内部通道143,内部通道又以轴线x104为中心,沿着轴线x104延伸并在方向x141和x142上开口。主体104包括固定地紧固地组装的前部件141和后部件142。前部件141和后部件142界定的内部通道143相继地穿过前部件141和后部件142。
83.主体104的后部件142被设计成借助于通道143的后端来与管2紧固,以便将管2和主体104流体地连接。
84.前部件141包括管状内部件182,管状内部件182界定了通道143的前端并且具有围绕通道143的前端构成锥形部分145的外表面。锥形部分145以轴线x4为中心并面向外侧。锥形部分145沿着向前方向x141渐扩。
85.前部件141还包括外周部件183,外周部件183紧固到内部件182,并且在方向x141
上形成围绕内部件182延伸且以轴线x104为中心的裙部。
86.衬套105为以轴线x104为中心的环形形状。衬套105围绕锥形部分145布置,以便能够相对于主体104沿着锥形部分145平行于轴线x104平移。
87.衬套105包含围绕轴线x104分布的外壳151。每个外壳151由径向地穿过衬套105的开口构成。
88.每个夹持垫106被接收在外壳151之一内,以便在该外壳151中被引导着径向平移。因此,根据关于连接器元件1相同的原理,垫106和衬套105沿着轴线x4相对于主体104平移固定。每个垫106具有跟部161,以便即使在未联接配置中也保持被衬套105捕获。垫106相对于衬套105的离心平移以垫106的称为“径向停止位置”的外部径向位置为界,在该位置,垫106在离心方向上抵接衬套105。
89.弹簧108是压缩弹簧,其被轴向地插入在衬套105与主体104、特别是外周部件183之间。弹簧8与轴线x4同轴。弹簧108构成弹性恢复构件,其在支承于主体104上的衬套105上施加弹性恢复力,该力沿着向前方向x141定向,以便使衬套105在方向x141上回位。
90.每个垫106有利地具有与锥形部分145互补的锥形表面162,垫106借助于锥形表面162沿着锥形部分145滑动。通过垫106与锥形部分145之间的机械配合,衬套的轴向位置105和垫106的相对于主体4的径向位置取决于彼此。在弹簧8的作用下,垫6与锥形部分145保持接触。
91.与表面162相对,每个垫106有利地具有圆柱形表面163,以在联接配置中与端子3的接口33机械配合。如图7中所示,在联接配置中,垫106相对于衬套105处于称为“径向夹持位置”的外部径向位置,以由此与接口33配合。由于锥形部分145的角度回程,该径向夹持位置对应于衬套105的相对于主体104沿着轴线x104的向前位置,称为“轴向夹持位置”。
92.环113具有以轴线x104为中心的整体管状形状。环113有利地围绕主体104、特别是围绕外周部件183的后端布置,以便能够被用户致动。环113可沿着轴线x104相对于主体104在图6中所示的称为“解锁位置”的后轴向位置与图7中所示的称为“初始位置”的前向位置之间平移。
93.连接器元件101还包括拉杆185,其平行于轴线x104延伸。拉杆185围绕轴线x104均匀分布。拉杆185径向地延伸到环113的内侧。每个拉杆185可相对于主体104沿着轴线x104平移。每个拉杆185在该平移中由属于主体104的相应的导管188引导。优选地,对于每个拉杆185,密封件被径向地插置在导管188与所述拉杆185之间,用于通过拉杆185紧密封闭导管188。对于每个拉杆185,连接器元件101还包括相应的球187,借助于球187,相关的拉杆185和环113相对于主体104沿着轴线x104平移固定。此外,衬套105和拉杆185沿着轴线x104平移固定。为此,优选地,每个拉杆185在其前端具有相应的头部186,该头部186被接收在衬套105的后凹槽189中。
94.环113、球187、拉杆185和衬套105构成组件,该组件可沿着轴线x104相对于主体104紧固地平移。环113的轴向运动引起衬套105的运动,使得环113可以被描述为“操纵环”。
95.环107具有以轴线x104为中心的整体管状形状。环107围绕内部件182、垫106和衬套105布置,同时被接收在外周部件183的内侧。环107可沿着轴线x104相对于主体104在图6中所示的称为“轴向收回位置”的后轴向位置与图7中所示的称为“轴向夹持位置”的向前位置之间平移。环107的平移引导有利地通过环107在外周部件183中的滑动来获得。
96.在未联接配置中,如图6中所示,环107处于称为“空闲位置”的向前轴向位置,同时沿着方向x141轴向地抵接拉杆185的头部186,而环113处于解锁位置,其为后轴向位置。更一般地,环107在方向x141上的运动受限于操纵环113的轴向位置。换言之,通过在方向x142上运动,操纵环113可以相对于主体104在方向x142上驱动环107。
97.弹簧109是压缩弹簧,其被轴向地插入在环107与主体104之间。弹簧109构成弹性恢复构件,以相对于主体104在方向x141上对环107施加弹性恢复力,使环107在向前方向上回位。优选地,弹簧109被插入在环107的后内凸缘184与主体104的外周部件183的前轴向肩部之间。优选地,环107还借助于凸缘184在方向x141上抵接头部186。
98.环107包括周向面172,借助于该周向面172,环107与主体104的外周部件183的内壁紧密接触。紧密接触是借助于被接收在所述面172的外周凹槽中的密封件111来实现的。这里,周向面172是外面,与元件1不同,其中面72是内面。这里,环107支承密封件111,与元件1不同,其中主体4支承密封件11。密封件111与主体104之间的接触接口与轴线x104形成同轴圆,其具有密封直径d111。
99.环107还包括前面174,前面174被设计成在联接配置中在弹簧109的作用下与端子3的远侧面35紧密接触。这样,环107构成“支承环”。前面174优选地形成在环107的内凸缘173上,形成在其前端。紧密接触是借助于被接收在前面174的前槽中的密封件112实现的。密封件112与端子3之间的接触接口与轴x104形成同轴圆,其具有密封直径d112,该密封直径d112小于由密封件111形成的密封直径d111。优选地,密封件112的直径小于密封件111的直径。
100.在联接配置中,环107处于后位置,称为“支承位置”,如图7所示。
101.在如图6中所示的未联接配置中,在环107处于空闲位置时,垫106径向地承抵凸缘173。在这种情况下,环107将垫106保持在内部径向位置,其构成“径向收回位置”。换言之,尽管有弹簧8的作用,环107抵抗衬套105在方向x141上的运动,衬套105和垫106相对于主体104被保持在后轴向位置,称为“轴向收回位置”。在径向收回位置,垫106布置在虚拟圆柱体的内侧,虚拟圆柱体的直径小于端子3的接口33的直径。换言之,在未联接配置中,垫处于径向位置,在该径向位置,如果接口33要环绕垫,那么垫将与接口33径向地保持距离。这种通过环107将垫106维持在径向收回位置是相对于连接器元件1的明显区别,在连接器元件1中,在未联接配置中,垫处于径向停止位置,而不是径向收回位置,环7不提供垫6的径向维持。另一区别是环107不与衬套105接触,特别是使得当环107本身轴向地运动时,环107不强加衬套105的轴向运动。
102.在联接配置中,由于针对前面174和周向面172得到的密封性,主体104、环107和端子3一起界定了能够经由穿过部件182布置的径向开口176与内部通道143交换流体的内部容积175。流体也能够经由布置在前部件141与接口33之间的环形间隙而在通道31与内部容积175之间交换。
103.内部容积175呈管状形状,与通道143同轴。内部容积175由外周部件183、环107、密封件112、密封件111和接口33径向向外地界定。内部容积75由部件182径向向内地界定,部件182使内部容积175与通道143径向地分开。朝向后,通过由拉杆185紧密封闭导管188,内部容积175由部件183界定。朝向前,内部容积175由端子3、特别是远侧面35和接口33,且由部件182界定,端子3和部件182部分地被衬套105和垫106阻挡。弹簧108和弹簧109被布置在
内部容积175中。内部容积175仍然通过在环107与端子3之间以及在环107与主体104之间提供的密封性而相对于连接器的外侧是流体密封的。
104.类似于为连接器元件1提供的内部容积75,提供该内部容积175使得当流体在连接器内在联接配置中循环时,可以进一步提高端子3与连接器元件101的联接的可靠性。
105.为了联接连接器,通过使轴线x3和x104对齐来布置端子3和主体104,同时端子3的远端面向连接器元件101的前端。然后,使主体104和端子3彼此更靠近。在端子3和元件101接触之前,元件101处于图6中所示的未联接配置中。
106.如图6中所示,垫106通过环107而保持在径向收回位置。在接近的第一阶段,垫106在通道31中直接穿透,不与接口33摩擦或摩擦很少。继续接近,支承环107的前面174与端子3的远侧面35紧密接触,这里经由密封件112。接近继续,环107通过端子3克服由弹簧109产生的力而相对于主体104在方向x142上运动。当环107到达支承位置与空闲位置之间的中间的轴向位置时,环107允许垫106在相对于主体104沿着向前方向x141轴向地驱动衬套105的弹簧8的作用下通过垫106与锥形部分145的配合而朝向径向夹持位置运动。衬套105和环113被固定成相对于主体104轴向平移,环113从其后位置与衬套105紧固地在方向x141上运动。
107.包括衬套105、垫106和环113的组件的这种轴向向前运动进行,直到垫106到达图7中所示的径向夹持位置。在那时,连接器元件101处于联接配置,衬套105和环113处于向前轴向位置,即,在衬套105的轴向夹持位置和在环113的初始位置。在衬套105和环113的该轴向位置,垫106处于径向夹持位置。
108.为了解除连接器元件101的联接,主体104被沿着轴线x4朝向端子3推回,以减小由垫106施加在接口33上的径向力,并且由此消除它们的粘接。同时地或相继地,环113克服弹簧109的力相对于主体104在方向x142上运动到解锁位置。该运动可靠地导致衬套105相对于主体104在方向x142上的运动,并且因此导致垫106通过与锥形部分145配合而朝向径向收回位置的运动。因此,环113的动作使得可以从垫106释放端子3,为此环113可以适于作为操纵环。当端子3被移除时,弹簧109使环107在方向x141上轴向地运动到其空闲位置,在该位置,环107借助于颈部173将垫106捕获并保持在其径向收回位置。然后,到达图6的未联接配置。在这种配置中,衬套105处于轴向收回位置,与处于解锁位置的环113紧固。
109.图8和图9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元件201。该连接器元件201包括与连接器元件1和与连接器元件101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用关于连接器元件1的附图标记的相同的附图标记增加200来标识。前面针对连接器元件1和101描述的特征适用于连接器元件201,除了以下描述的差异之外。下文中,对于元件1、101和元件201之间的相同的或基于相同原理的一些特征不再赘述,请参见前文的描述。
110.在图8中,元件201示出为处于未联接配置。在图9中,元件201示出为处于联接配置。元件201被设计用于与不同于上述端子3的端子203快速连接联接,如图9中可见。
111.端子203是管状的且以轴线x203为中心,并且布置了用于流体的内部通道231。端子203具有接口233,接口233形成在端子203的远端处。与接口33不同,接口233形成在端子203的外侧,而不是内部通道中。优选地,接口233是螺纹的。端子203还在其远端处包括远侧面235,通道231从该远侧面235开口,并且接口233从该远侧面235朝向端子203的近端延伸。
112.连接器元件201包括主体204、衬套205、夹持垫206、环207、弹簧208、弹簧209和环
213。
113.管状体204沿着装配轴线x204延伸,并限定了向前方向x241和后向x242。元件201被设计成通过主体204的后端而与流体管紧固。
114.在联接配置中,轴x203和x204是同轴的。
115.主体204包括前部件241和后部件242,前部件241和后部件242固定地牢固地组装。主体204的内部通道243相继地穿过部件241和242,它们为流体的循环进行界定。
116.前部件241具有构成锥形部分245的内表面,锥形部分245界定通道243的前端。与锥形部分45不同,锥形部分245以轴线x204为中心且面向内侧。锥形部分245沿着向前方向x241渐缩,即,其在该方向上缩窄。
117.衬套205为以轴线x204为中心的管状形状。衬套205在通道243中布置在锥形部分245内侧,以便能够沿着锥形部分245相对于主体204平行于轴线x204平移。衬套可在图8中所示的称为“轴向停止位置”的向前位置、图9中所示的称为“轴向夹持位置”的中间位置、和称为“轴向收回位置”的后位置之间运动。
118.衬套205包含围绕轴线x204分布的外壳251。这里,例如提供16个外壳251。每个夹持垫206被接收在外壳251之一内,以便在该外壳251中被引导径向平移。因此,垫206和衬套205沿着轴线x204相对于主体204平移固定。每个垫206具有跟部261,其被径向地插入在锥形部分245与衬套205之间,以即使在未联接配置中也保持被衬套205捕获。与跟部61不同,跟部261径向地布置在衬套205的外侧。垫206相对于衬套205的向心平移被限制在垫206的内部径向位置,称为“径向停止位置”,在该位置,垫206在向心方向上抵接衬套205。在未联接配置中,如图8中所示,垫206处于径向停止位置。
119.弹簧208是压缩弹簧,其被轴向地插入在衬套205与主体204、特别是后部件242之间。弹簧208与轴线x204同轴并且构成弹性恢复构件,其在支承于主体204上的衬套205上施加弹性恢复力,该力沿着向前方向x241定向,以便使衬套205在方向x241上回位。更特别地,这里的弹簧208被插入在布置于衬套205的后端处的后轴向肩部与由主体204的后部件242形成的前轴向肩部之间。因此,弹簧208定位在衬套205的后面。
120.每个垫206有利地具有与锥形部分245互补的锥形表面262,借助于该锥形表面262,垫206与锥形部分245机械配合,沿着锥形部分245滑动。与锥形表面62不同,表面262沿着轴线x204面向外侧。通过锥形表面262与锥形部分245之间的机械配合,衬套205的轴向位置对应于垫206相对于主体204的径向位置。在弹簧208的作用下,垫206经由锥形表面262保持与锥形部分245接触。因此,垫206的径向停止位置对应于衬套205的轴向停止位置。
121.与表面262相对,每个垫206有利地具有圆柱形表面263,以在联接配置中与端子203的接口233机械配合。与表面63不同,表面263径向地面向内。
122.如图9中所示,在联接配置中,垫206相对于衬套205处于内部径向位置,称为“径向夹持位置”,以由此与接口233配合。由于锥形部分245的角度回程,该径向夹持位置对应于衬套205的轴向夹持位置。
123.环207具有以轴线x204为中心的整体管状形状。与环7和环107不同,环207设置在通道243的内侧。环207可沿着轴线x204相对于主体204在图8中所示的称为“空闲位置”的向前位置与称为“解锁位置”的后位置之间平移。环207还采用图9中所示的称为“支承位置”的中间位置。环207的平移引导有利地通过环207在通道243内侧在后部件242中的滑动来获
得。
124.可选地,环207不是由单件构成,而是包括外部件290和内部件291。外部件290是管状的且以轴线x204为中心。环207经由外部件290而相对于主体204滑动。应当理解,由于部件290处于向前位置,环207处于空闲位置,由于部件290处于中间位置,环207处于支承位置,并且由于部件290处于后位置,环207处于解锁位置。
125.内部件291是管状的且与外部件290同轴,并且安装为在外部件290内侧沿着轴线x204滑动。在联接配置中,在被轴向地插入在内部件291与主体的后部件242之间的为轴向压缩弹簧的弹簧214的作用下,内部件291保持在方向x241上抵接外部件290。因此,弹簧214构成弹性恢复构件,其相对于主体204在方向x241上对内部件291施加弹性恢复力。在未联接配置中,内部件291通过弹簧214保持抵接主体204,以便当连接器元件201处于未联接配置中时闭合内部通道243,并且由此中断流体通过通道243的循环。为此,内部件291构成连接器元件201的“阀”。例如,为了闭合通道243,内部件291在其后端处支承密封件215,该密封件215承抵由主体204的后部件242形成的内凸缘292。然后,内部件291借助于被径向地插入在内部件291与凸缘292之间的密封件215封闭通道243的由内凸缘292界定的区段。然而,在联接配置中,内部件291被外部件290沿着轴线x204相对于主体204保持在中间位置,使得内部件291不封闭通道243的由凸缘292界定的区段,由此允许流体的循环。
126.弹簧209是压缩弹簧,其被轴向地插入在环207与主体204之间。弹簧209构成弹性恢复构件,以相对于主体204在方向x241上对环207施加弹性恢复力,使环207在向前方向上回位。优选地,弹簧209被插入在环207的外部件290与主体204的凸缘292之间。实际上,因此,弹簧209使部件290回向空闲位置。
127.环213具有以轴线x204为中心的整体管状形状。环213有利地围绕主体204、特别是围绕前部件241布置,以便能够由用户致动。环213可相对于主体204沿着轴线x204在图8中所示的称为“初始位置”的向前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平移。环213也采用图9中所示的中间位置。
128.环213和环207相对于主体204沿着轴线x204平移固定。为此,例如,环213通过至少一个拉杆285连接到环207。实际上,部件290和环213平移固定,拉杆285将部件290连接到环213。与拉杆185不同,拉杆285是径向的,并且例如采用螺钉的形式。为了连接环213和环207,拉杆285有利地穿过主体204的前部件241的孔293和衬套205的孔294。孔293和孔294是沿着轴线x204充分伸长的,以允许在环213和环207相对于主体204和/或衬套205的联合轴向运动期间穿过孔293和孔294的拉杆285的轴向运动。
129.在未联接配置中,如图8中所示,环207和环213在弹簧209的作用下牢固地维持在前向位置,即,在环207的空闲位置和在环213的初始位置。这种维持是例如通过将环207轴向抵接主体204的后部件242。这里,环207的部件290在其后端处支承外环,该外环在方向x241上抵接由部件242形成的内后轴向肩部。
130.环207包括周向面272,这里由部件290的外周向面形成,环207借助于周向面272与主体204的内壁、这里是界定通道243的部件241的内壁紧密接触。紧密接触是借助于被接收在布置于部件242中的凹槽中的密封件211来实现的。这里,环207支承密封件211,这与元件1不同,其中主体4支承密封件11。密封件211与周向面272之间的接触接口与轴线x204形成同轴圆,其具有密封直径d211。
131.环207还在其前端处包括前面274,这里由部件290形成。面274被设计成在联接配置中在弹簧209的作用下与端子203的远侧面235紧密接触。这样,环207构成“支承环”。紧密接触是借助于被接收在前面274的前槽中的密封件212来实现。密封件212与端子203之间的接触接口与轴线x204形成同轴圆,其具有密封直径d212,该密封直径d212小于由密封件211形成的密封直径d211。优选地,密封件212的直径小于密封件211的直径。在联接配置中,密封直径d212小于密封直径d211,被接收在通道243中的流体的压力导致在方向x241上相对于主体204施加在环207上的力。该力加强了环207与端子203之间的密封性。在联接配置中,通过经由密封件212使前面274承抵远侧面235,端子203克服由弹簧209和弹簧214提供的力,将环213和环207相对于主体204牢固地维持在中间位置。在该中间位置,环207处于支承位置,环213处于中间位置。
132.如图8中所示,在未联接配置中,在环207处于空闲位置时,垫206与环207径向地分离,并且因此垫206不被环207径向地维持。相反,垫206定位在径向停止位置。
133.为了联接连接器,通过对齐轴线x203和x204来布置端子203和主体204,同时端子203的远端面向连接器元件201的前端。然后,使主体204和端子203更靠近彼此。在端子203和元件201接触之前,元件201处于图8中所示的未联接配置中。
134.如图8中所示,垫206处于径向停止位置,而不是被维持在径向收回位置。在接近的第一阶段,支承环207的前面274与端子203的远侧面235紧密接触,这里经由密封件212。继续接近,垫206与通道231的远侧边缘接触,这导致垫206相对于主体204在方向x242上轴向运动。垫206克服弹簧208驱动衬套205与垫206一起进行相同的轴向运动。垫206和衬套205轴向地运动到轴向夹持位置,并且垫206通过与锥形部分245配合而径向地运动到如图9中所示的径向夹持位置。在该径向夹持位置,垫206在其间径向地释放一通道,该通道的尺寸等于或略大于接口233,使得垫206和衬套205在夹持位置停止,被由弹簧208产生的力轴向地保持。接口233在垫206之间径向地穿过。到达图9中所示的联接配置。
135.为了解除连接器元件201的联接,主体204被沿着轴线x204朝向端子203推回,以减小由垫206施加在接口233上的径向力,并且由此消除它们的干扰。同时地或相继地,环213以及因此环207克服弹簧209的力朝向解锁位置运动。在环207在方向x242上的轴向运动期间,环207相对于主体204在方向x242上驱动衬套205。为此,例如,部件290具有凸缘273,该凸缘273在径向外部件,并且在方向x242上抵接衬套205的前轴向肩部。优选地,凸缘273也形成前面274。当环207和环213到达解锁位置时,衬套205处于轴向收回位置,其已将垫206置于径向收回位置,释放了端子203。因此,环213可以被描述为“操纵环”。事实上,由环207和环203构成的组件可以确保支承环和操纵环起作用。
136.一旦连接器元件201和端子203已从彼此释放,就可以释放由环207和环213构成的组件,环207和环213回到向前位置,在该处,在弹簧209的作用下,环207处于空闲位置,且环213处于初始位置。释放环207允许弹簧208使衬套205回到轴向停止位置。由于凸缘273足够小以能够当垫206处于径向停止位置时在垫206之间径向穿过,允许环207回到空闲位置。
137.图10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元件301。该连接器元件301包括与连接器元件1、101和201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用关于连接器元件1的附图标记的相同的附图标记增加300来标识。前面针对连接器元件1、101和201描述的特征适用于连接器元件301,除了在下文中描述的差异之外。下文中,元件1、101和201与元件301之间的相同的或基于相同原理
的特征不再赘述,请参见前面的描述。
138.在图10中,元件301示出为处于联接配置中。元件301被设计用于与端子203快速连接联接,图10中可见。
139.连接器元件301包括主体304、衬套305、夹持垫306、环307、弹簧308、弹簧309、密封件311、密封件312、环313和密封件315,它们与主体204、衬套205、夹持垫206、环207、弹簧208、弹簧209、密封件211、密封件212、环213和密封件215以相同的方式操作且与其具有相同的功能,除了下文概述的差异之外。
140.特别地,主体304包括带锥形部分345的前部件341以及后部件342,分别对应于前部件241、锥形部分245和后部件242。主体304限定了内部通道343,其对应于通道243。连接器元件301的轴线x304、方向x341和方向x342分别对应于轴线x204、方向x241和方向x242。主体304包括对应于凸缘292的后轴向肩部392。垫306包括表面362和363和跟部361,对应于表面262和263和根部261。衬套305包括外壳351,对应于外壳251。环313和环307经由对应于拉杆285的拉杆385轴向平移固定。环307具有对应于前面274的前面374和对应于周向面272的周向面372。
141.弹簧308与弹簧208的区别在于,弹簧308被插入在布置于衬套305的前端处的后轴向肩部与由主体304的前部件341形成的前轴向肩部之间。因此,弹簧308位于衬套305的前面,而弹簧208在衬套205的后面。这允许径向体积减小到相对于元件201损害元件301的轴向体积的程度。
142.弹簧309与弹簧209的区别在于,弹簧309被插入在环313与主体304之间,而弹簧209被插入在环207与主体304之间。特别地,弹簧309被插入在环313与后部件342之间。
143.环307与环207的区别在于,环307由单个固定部件形成,而环207包括相对于彼此滑动的两个部件290和291。环307可在空闲位置、支承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与环313紧固,环313可在相应的初始位置、中间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元件301不带弹簧214,环307仅借助于环313受到弹簧309的作用。环307包括周向面372,环307借助于周向面372与主体304的内壁、这里为部件342的内壁紧密接触。紧密接触是借助于被接收在布置于部件342中的凹槽中的密封件311来实现的。密封件311与周向面372之间的接触接口与轴线x304形成同轴圆,其具有密封直径d311。
144.环307还在其前端处包括前面374。面374被设计成在联接配置中在弹簧309的作用下与端子203的远侧面235紧密接触。这样,环307构成“支承环”。紧密接触是借助于被接收在前面374的前槽中的密封件312来实现的。密封件312与端子203之间的接触接口与轴线x304形成同轴圆,其具有密封直径d312,密封直径d312小于由密封件311形成的密封直径d311。优选地,密封件312的直径小于密封件311的直径。在联接配置中,密封直径d312小于密封直径d311,接收在通道343中的流体的压力导致在方向x341上相对于主体304施加在环307上的力。该力加强了环307与端子203之间的密封性。环307同时支承密封件311、312和315,以确保部件290提供的支承环功能和部件291提供的阀功能。
145.连接器元件301的联接和未联接以与连接器元件201相同的方式进行。
146.图11和图12示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元件401。该连接器元件401包括与连接器元件1、101、201和301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用关于连接器元件1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增加400来标识。前面针对连接器元件1、101、201和301描述的特征适用于连接器元
件401,除了下文描述的区别之外。下文中,元件1、101、201和301与元件401之间的相同的或基于相同原理的一些特征不再赘述,请参见前面的描述。
147.在图11中,元件401示出为处于未联接配置。在图12中,元件401示出为处于与端子203的联接配置。
148.连接器元件401包括主体404、衬套405、夹持垫406、环407、弹簧408、弹簧409、密封件411、密封件412、环413、弹簧414和密封件415,它们与主体204、衬套205、夹持垫206、环207、弹簧208、弹簧209、密封件211、密封件212、环213、弹簧214和密封件215以相同的方式操作且与其具有相同的功能,除了下文描述的区别之外。
149.特别地,主体404包括带锥形部分445的前部件441以及后部件442,对应于前部件241、锥形部分245和后部件242。主体404限定了内部通道443,对应于通道243。连接器元件401的轴线x404、方向x441和方向x442分别对应于轴线x204、方向x241和方向x242。主体404包括对应于凸缘292的凸缘492。垫406包括表面462和463以及跟部461,对应于表面262和263以及根部261。衬套405包括对应于外壳451的外壳451。环407具有部件490、部件491、前面474和周向面472,其分别对应于部件290、部件291、面274和面272。弹簧408、409和414像弹簧208、209和214一样布置。
150.元件401与元件301的区别在于,环413与衬套405轴向平移固定,而不与环407平移固定,而环213与环207轴向平移固定,而不与衬套205固定。为了与环413和衬套405在轴向平移中获得整体性,例如提供至少一个拉杆485。与拉杆285一样,拉杆485是径向的,并且例如采用螺钉的形式。为了连接环413和衬套405,拉杆485有利地穿过主体404的前部件441的孔493。孔493是沿着轴线x404充分伸长的,以允许在环413和衬套405相对于主体404的联合轴向运动期间穿过孔493的拉杆485的轴向运动。
151.环413和衬套405通过弹簧408共同带入方向x441,而弹簧409不作用在环413上。
152.在未联接配置中,通过平移的整体性,当环413处于如图11中所示的初始位置,即,向前位置时,衬套405处于轴向停止位置,并且因此垫406处于径向停止位置。当环413处于中间位置时,衬套405处于轴向夹持位置,并且垫处于径向夹持位置,如图12中所示。当环413处于解锁位置,即,后位置时,衬套405处于轴向收回位置并且垫406处于径向收回位置。
153.环407包括周向面472,这里由部件490的外周向面形成,环407借助于该周向面472与主体404的内壁、这里是部件442的内壁紧密接触。紧密接触是借助于被接收在布置于部件442中的凹槽中的密封件411来实现的。密封件411与周向面472之间的接触接口与轴线x404形成同轴圆,其具有密封直径d411。
154.环407还在其前端处包括前面474,这里由部件490形成。面474被设计成在联接配置中在弹簧409的作用下与端子203的远侧面235紧密接触。这样,环407构成“支承环”。紧密接触是借助于被接收在前面474的前槽中的密封件412来实现的。密封件412与端子203之间的接触接口与轴线x404形成同轴圆,其具有密封直径d412,密封直径d412小于由密封件411形成的密封直径d411。优选地,密封件412的直径小于密封件411的直径。在联接配置中,密封直径412小于密封直径d411。被接收在通道443中的流体的压力导致在方向x441上相对于主体404施加在环407上的力。该力加强了环407与端子403之间的密封性。
155.连接器元件401的联接以与连接器元件201相同的方式进行。
156.为了解除连接器元件401的联接,主体404被沿着轴线x404朝向端子203推回,以减
小由垫406施加在接口233上的径向力,并且由此消除它们的粘接。同时地或相继地,环413相对于主体在方向x442上运动到解锁位置。通过与锥形部分445配合,该运动共同导致衬套405运动到轴向收回位置,并因此导致垫运动到径向收回位置。因此,环413的动作可以使端子203从垫406释放,为此,环413可以适于作为操纵环。当端子203被移除时,弹簧409在方向x441上使环407轴向运动到其空闲位置。在环407的空闲位置,垫406与处于径向停止位置的环407径向地保持距离布置。
157.在一变型中,为了获得垫406的径向支承位置,垫406设置成径向向内地抵接支承环407的对应于凸缘273的凸缘473。然后,跟部461的设置不是必须的。同样在一变型中,甚至可以使凸缘473具有能够将垫406保持在其径向收回位置的体积。然后,获得的连接器元件的操作对应于连接器元件101的操作,其中夹持垫在联接开始时不与端子的远端摩擦。
158.图13和图14示出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元件501。该连接器元件501包括与连接器元件1、101、201、301和401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用关于连接器元件1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增加500来标识。除了在下文中描述的区别之外,前面针对连接器元件1、101、201、301和401的描述适用于连接器元件501。下文中,元件1、101、201、301和401与元件501之间相同的或基于相同原理的一些特征不再赘述,请参见前面的描述。
159.在图13中,元件501示出为处于未联接配置。在图14中,元件501示出为处于与端子203的联接配置。
160.连接器元件501包括主体504、衬套505、夹持垫506、环507、弹簧508、弹簧509、密封件511、密封件512、环513、弹簧514和密封件515,它们以与主体404、衬套405、夹持垫406、环407、弹簧408、弹簧409、密封件411、密封件412、环413、弹簧414和密封件415以相同的方式操作并且具有与其相同的功能,除了下文描述的区别之外。
161.特别地,主体504包括带锥形部分545的前部件541以及后部件542,分别对应于前部件441、锥形部分445和后部件442。主体504限定了内部通道543,其对应于通道443。连接器元件501的轴线x504、方向x541和方向x542分别对应于轴线x404、方向x441和方向x442。主体504包括对应于凸缘492的凸缘592。垫506包括表面562和563以及跟部561,对应于表面462和463以及根部461。衬套505包括对应于外壳451的外壳551。环507具有部件590、部件591、前面574、凸缘573和周向面572,其分别对应于部件490、部件491、面474、凸缘473和面472。弹簧508、509和514的布置与弹簧408、409和414类似。
162.元件501与元件401的区别在于,环513和衬套505形成为单件,以沿着轴线x504平移固定,而不是通过拉杆485连接。因此为了形成为单件,环形部分595将环513径向地连接到衬套505,优选地通过穿过主体504的前端。拉杆485和/或孔493有利地对于元件501不是必需的。
163.与实施方式无关,可能的设置是,连接器元件被配置为与具有平滑接口(即,特别是没有螺纹)的端子联接。
164.属于上述一种实施方式或变型的任何特征都可以在前面描述的其他实施方式和变型中实施,只要在技术上是可实现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