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和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86778发布日期:2022-09-21 02:05阅读:91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和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的实施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以及包括该折叠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柔性屏技术的发展,基于柔性屏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已经成为现今行业的技术热点。例如,折叠屏手机作为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常规的折叠屏手机包括折叠装置以及固定于折叠装置上的柔性屏。折叠装置总体上包括转动机构以及固定于转动机构两侧的壳体。柔性屏的两侧部分分别固定于相应的壳体上,柔性屏的中间部分位于与转动机构对应的位置处。转动机构能够发生变形,以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绕转动机构转动,从而使得柔性屏能够在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常规的转动机构结构复杂,通常采用多级传动来实现两个壳体的转动,这样的转动机构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和折叠装置,旨在解决常规转动机构存在的上述问题以及其他潜在的问题。
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转动机构。所述柔性显示屏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折弯部、折弯部以及第二非折弯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分别连接至所述转动机构。所述第一非折弯部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非折弯部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主轴;第一转动门板和第二转动门板,所述第一转动门板和所述第二转动门板上分别设置有门板摆臂,所述门板摆臂包括第一转动部,所述主轴包括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门板和所述第二转动门板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支撑所述折弯部,所述第一转动门板和所述第二转动门板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下彼此间隔开并且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折弯部的容屏空间;以及第一壳体连杆和第二壳体连杆,所述第一壳体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门板上的门板摆臂,并且所述第二壳体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门板上的门板摆臂。
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门板和第二转动门板分别通过门板摆臂直接连接主轴,因而能够直接相对于主轴转动,这样的单级传动提升了转动门板的运动精度。而且,由于转动门板的运动精度高,因而在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下第一转动门板和第二转动门板的夹角偏差小,从而能够提供稳定的容屏空间。此外,由于转动门板通过门板摆臂直接转动连接主轴,因而在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第一转动门板和第二转动门板能够对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提供稳固的支撑,提升了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在受到按压时的可靠性。此外,由于转动门板通过门板摆臂直接转动连接主轴,因而在电子设备意外跌落时转动门板的窜动小,从而能够对柔性显示屏提供稳定保护,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同步阻尼件,包括与所述主轴转动连接的第一齿轮连杆、第二齿轮连杆和齿轮组,所述第一齿轮连杆和所述第二齿轮连杆中的每个齿轮连杆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所述第一齿轮连杆和所述第二齿轮连杆的转动端与所述齿轮组啮合,所述第一齿轮连杆的滑动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连杆,并且所述第二齿轮连杆的滑动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壳体连杆。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中,第一齿轮连杆和第二齿轮连杆能够控制第一壳体连杆和第二壳体连杆相对于主轴的转动角度一致,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转动动作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以此方式,电子设备的折叠动作和展开动作对称性较佳,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由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通过壳体连杆以及齿轮连杆与主轴两级传动连接,因此与常规的壳体采用多级传动连接至主轴的转动机构相比,较少的传动能够提升转动机构的可靠性。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弧形凹部,并且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弧形凸部,所述弧形凹部转动连接所述弧形凸部。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弧形凹部与弧形凸部的配合,转动门板能够可靠稳定地直接连接至主轴,从而确保转动门板相对于主轴具有高运动精度。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弧形凸部,并且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弧形凹部,所述弧形凹部转动连接所述弧形凸部。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弧形凸部与弧形凹部的配合,转动门板能够可靠稳定地直接连接至主轴,从而确保转动门板相对于主轴具有高运动精度。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第一转轴通孔,并且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穿过所述第一转轴通孔的第一转轴。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转轴与通孔的配合,同样能够将转动门板能够可靠稳定地直接连接至主轴,实现门板的高运动精度。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门板的靠近所述第一转动部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缺口,所述第二转动门板的靠近所述第一转动部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缺口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缺口,每个第一缺口与相应的第二缺口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围成空洞,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所述至少一个同步阻尼件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转动门板和所述第二转动门板的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空洞至少部分重叠;以及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至少一个同步阻尼件对应设置的至少一个升降板,所述至少一个同步阻尼件位于相应的升降板与所述主轴之间,所述至少一个升降板连接至所述主轴并且能够沿远离或靠近所述主轴的方向相对于所述主轴运动,所述至少一个升降板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至少部分设置在相应的空洞中,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升降板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下与所述第一转动门板以及所述第二转动门板一起围成所述容屏空间,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升降板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下比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更靠近所述主轴。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至少一个升降板能够与第一转动门板以及第二转动门板相互拼接。也就是说,至少一个升降板能够至少部分地封闭由第一转动门板和第二转动门板围成的空洞,并且与第一转动门板以及第二转动门板基本上齐平。以此方式,升降板和转动门板能够对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提供稳定支撑,提升了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在受到按压时的可靠性。此外,在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下,至少一个升降板能够与第一转动门板以及第二转动门板一起围成容屏空间,将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在容屏空间中约
束成水滴形状。由于至少一个升降板在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下比在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更靠近主轴,因而增大了容屏空间,能够为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提供充足的容屏空间。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升降板的面向所述主轴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主轴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套筒穿过的第一通孔和供所述第二套筒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周向凸缘,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周向凸缘,所述第一通孔中设置有套设在所述第一套筒上并且由所述第一周向凸缘支撑的第一升降弹簧,所述第二通孔中设置有套设在所述第二套筒上并且由所述第二周向凸缘支撑的第二升降弹簧,所述第一套筒的端部设置有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升降弹簧被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一周向凸缘压缩,所述第二套筒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升降弹簧被所述第二紧固件和所述第二周向凸缘压缩。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升降弹簧和第二升降弹簧分别被相应的紧固件和周向凸缘压缩;在升降板受到沿着远离主轴的方向的推动力时,第一升降弹簧和第二升降弹簧能够被进一步压缩,使得升降板沿着远离主轴的方向运动;在升降板未受到沿着远离主轴的方向的推动力时,第一升降弹簧和第二升降弹簧能够复位,使得升降板沿着靠近主轴的方向运动。利用这样的布置,可以实现升降板沿着远离或靠近主轴的方向相对于主轴运动,从而使得升降板在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下比在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更靠近主轴。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连杆通过第一销轴转动连接所述主轴并且能够随所述第一销轴一起转动,所述第二齿轮连杆通过第二销轴转动连接所述主轴并且能够随所述第二销轴一起转动,所述第一销轴和所述第二销轴上分别设置有能够随所述第一销轴和所述第二销轴一起转动的至少一个抵挡件,所述至少一个抵挡件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按压相应的升降板的面向所述主轴的一侧并且将相应的升降板保持在相应的空洞中,所述至少一个抵挡件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下不按压相应的升降板,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升降板在相应的升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抵挡件能够向升降板施加沿着远离主轴的方向的推动力,而在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下,抵挡件不向升降板施加这样的推动力。因此,可以利用抵挡件来可靠地控制升降板的运动,使得升降板在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下比在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更靠近主轴。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销轴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抵挡件,所述第二销轴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抵挡件。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从折叠状态转换到展平状态的过程中,利用设置在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两端的抵挡件能够向升降板均匀地施加推动力,从而确保了升降板相对于主轴的运动稳定性。此外,利用这样的布置,能够确保升降板与第一转动门板以及第二转动门板在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基本上齐平。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连杆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杆上分别设置有第二转轴通孔,所述第一壳体连杆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杆分别通过穿过所述第二转轴通孔的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门板和所述第二转动门板上的所述门板摆臂,所述第一壳体连杆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杆上的所述第二转轴通孔的径向尺寸分别大于相应的所述第二转轴的径向尺寸;以及所述门板摆臂包括弹簧腔,所述弹簧腔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推力弹簧,所述至少一个推力弹簧的一端抵靠所述门板摆臂,所述至少一个推力弹簧的另一端抵靠相应的壳体连杆,并且将相应的壳体连杆沿着远离相应的门板摆臂的方向推动。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推力弹簧能够将相应的壳体连杆沿着远离门板摆臂的方向推动,
使得第一壳体连杆与第二壳体连杆很大程度地彼此远离,继而使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很大程度地彼此远离,以将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尽可能地展平。以此方式,能够改善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的平整度,从而提升柔性显示屏的光影效果。此外,在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下,推力弹簧也能够将相应的壳体连杆沿着远离门板摆臂的方向推动,从而进一步增大容屏空间。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连杆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杆上分别设置导向槽,所述第一齿轮连杆和所述第二齿轮连杆上分别设置有导向凸缘,所述导向凸缘位于相应的导向槽中并且在所述电子设备在展平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能够沿着相应的导向槽滑动。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导向槽与导向凸缘之间的配合,能够很好地控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转动动作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16.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折叠装置,应用于具有柔性显示屏的电子设备,所述柔性显示屏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折弯部、折弯部以及第二非折弯部,所述折叠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转动机构。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分别连接至所述转动机构。所述第一壳体适于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非折弯部,所述第二壳体适于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非折弯部。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主轴;第一转动门板和第二转动门板,所述第一转动门板和所述第二转动门板上分别设置有门板摆臂,所述门板摆臂包括第一转动部,所述主轴包括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门板和所述第二转动门板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支撑所述折弯部,所述第一转动门板和所述第二转动门板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下彼此间隔开并且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折弯部的容屏空间;以及第一壳体连杆和第二壳体连杆,所述第一壳体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门板上的门板摆臂,并且所述第二壳体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门板上的门板摆臂。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同步阻尼件,包括与所述主轴转动连接的第一齿轮连杆、第二齿轮连杆和齿轮组,所述第一齿轮连杆和所述第二齿轮连杆中的每个齿轮连杆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所述第一齿轮连杆和所述第二齿轮连杆的转动端与所述齿轮组啮合,所述第一齿轮连杆的滑动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连杆,并且所述第二齿轮连杆的滑动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壳体连杆。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弧形凹部,并且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弧形凸部,所述弧形凹部转动连接所述弧形凸部。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弧形凸部,并且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弧形凹部,所述弧形凹部转动连接所述弧形凸部。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第一转轴通孔,并且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穿过所述第一转轴通孔的第一转轴。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门板的靠近所述第一转动部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缺口,所述第二转动门板的靠近所述第一转动部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缺口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缺口,每个第一缺口与相应的第二缺口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围成空洞,所述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所述至少一个同步阻尼件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转动门板和所述第二转动门板的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空洞至少部分重叠;以及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至少一个同步阻尼件对应设置的至少一个升降板,所述至少一个同步阻尼件
位于相应的升降板与所述主轴之间,所述至少一个升降板连接至所述主轴并且能够沿远离或靠近所述主轴的方向相对于所述主轴运动,所述至少一个升降板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至少部分设置在相应的空洞中,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升降板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下与所述第一转动门板以及所述第二转动门板一起围成所述容屏空间,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升降板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下比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更靠近所述主轴。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升降板的面向所述主轴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主轴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套筒穿过的第一通孔和供所述第二套筒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周向凸缘,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周向凸缘,所述第一通孔中设置有套设在所述第一套筒上并且由所述第一周向凸缘支撑的第一升降弹簧,所述第二通孔中设置有套设在所述第二套筒上并且由所述第二周向凸缘支撑的第二升降弹簧,所述第一套筒的端部设置有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升降弹簧被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一周向凸缘压缩,所述第二套筒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升降弹簧被所述第二紧固件和所述第二周向凸缘压缩。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连杆通过第一销轴转动连接所述主轴并且能够随所述第一销轴一起转动,所述第二齿轮连杆通过第二销轴转动连接所述主轴并且能够随所述第二销轴一起转动,所述第一销轴和所述第二销轴上分别设置有能够随所述第一销轴和所述第二销轴一起转动的至少一个抵挡件,所述至少一个抵挡件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展平状态下按压相应的升降板的面向所述主轴的一侧并且将相应的升降板保持在相应的空洞中,所述至少一个抵挡件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下不按压相应的升降板,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升降板在相应的升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销轴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抵挡件,所述第二销轴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抵挡件。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连杆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杆上分别设置有第二转轴通孔,所述第一壳体连杆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杆分别通过穿过所述第二转轴通孔的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门板和所述第二转动门板上的所述门板摆臂,所述第一壳体连杆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杆上的所述第二转轴通孔的径向尺寸分别大于相应的所述第二转轴的径向尺寸;以及所述门板摆臂包括弹簧腔,所述弹簧腔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推力弹簧,所述至少一个推力弹簧的一端抵靠所述门板摆臂,所述至少一个推力弹簧的另一端抵靠相应的壳体连杆,并且将相应的壳体连杆沿着远离相应的门板摆臂的方向推动。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连杆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杆上分别设置导向槽,所述第一齿轮连杆和所述第二齿轮连杆上分别设置有导向凸缘,所述导向凸缘位于相应的导向槽中并且在所述电子设备在展平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能够沿着相应的导向槽滑动。
27.提供发明内容部分是为了简化的形式来介绍对概念的选择,它们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将被进一步描述。发明内容部分无意标识本技术内容的关键特征或主要特征,也无意限制本技术内容的范围。
附图说明
28.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
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
29.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图6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中间状态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5.图7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8是图7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7.图9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动机构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0是图9所示的转动机构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沿与图9的视角相反的另一视角查看时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1是图9所示的转动机构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0.图12是图11所示的转动机构中的主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1.图13是图12所示的主轴中的主内轴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4是图13所示的主内轴的底视图;
43.图15是图14所示的主内轴沿图14所示的a1-a1剖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44.图16是图13所示的主内轴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5.图17和图18是图11中所示的转动机构中的门板摆臂沿不同视角查看时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9是图17和图18所示的门板摆臂与图16所示的主内轴的配合关系图;
47.图20是图9所示的转动机构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8.图21是图9所示的转动机构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49.图22和图23是图21所示的转动机构中的第一壳体连杆沿不同视角查看时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4是图22所示的第一壳体连杆沿图22所示的a4-a4剖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51.图25是图21所示的转动机构中的门板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52.图26是图21所示的转动机构中的同步阻尼件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53.图27是图26所示的同步阻尼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54.图28是图27所示的同步阻尼件中的第一连体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55.图29是图20所示的转动机构在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56.图30是图11所示的转动机构中的第一转动门板、第二转动门板和升降板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57.图31是图11所示的转动机构中的升降板以及相关安装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58.图32是主轴、升降板以及同步阻尼件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底视图;
59.图33是图32所示的主轴、升降板以及同步阻尼件沿图32所示的a2-a2剖线的局部
剖面结构示意图;
60.图34是图9所示的转动机构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61.图35是转动机构的主内轴和升降板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底视图;
62.图36是图35所示的主内轴和升降板沿图35所示的a3-a3剖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63.图37是图9所示的转动机构在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64.图38是图37所示的转动机构在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65.图39是转动机构的主内轴和升降板在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底视图;
66.图40是图39所示的主内轴和升降板沿图39所示的a5-a5剖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67.图41是转动机构和柔性显示屏在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68.图42是图9所示的转动机构在电子设备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69.图43是图42所示的转动机构在电子设备处于中间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70.在各个附图中,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7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72.其中,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73.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74.此外,本技术中,“中心”、“前”、“后”、“内”、“外”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放置的方位或位置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器件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75.还需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7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折叠装置及固定于折叠装置的柔性显示屏。折叠装置可以展开至展平状态(也称展开状态),也可以折叠至闭合状态(也称折叠状态),也可以处于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在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存在连续的多个中间状态。柔性显示屏随折叠装置展开和折叠。
77.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8,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00的折叠装置800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电
子设备100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100的折叠装置800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100处于中间状态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的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产品。本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0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78.电子设备100包括折叠装置800和柔性显示屏200。折叠装置8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壳体10、转动机构20以及第二壳体30。第一壳体10可以包括中框和后盖,第二壳体30可以包括中框和后盖。转动机构20能够发生变形,以使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绕转动机构20转动,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中间状态或闭合状态。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能够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以使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示例性地,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展平状态时,两者夹角可以大致呈180
°
(也允许存在少许偏差,例如166
°
、178
°
或者184
°
)。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能够相对转动(展开或折叠)至中间状态,以使电子设备100处于中间状态。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能够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以使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其中,图4至图6所示的中间状态,可以为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任意状态。故而,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转动机构20的变形,在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相互切换。
79.柔性显示屏200固定于折叠装置800上,从而能够随折叠装置800展开或折叠。示例性地,柔性显示屏200可以通过胶层粘接于折叠装置800。柔性显示屏200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折弯部2002以及第二非折弯部2003。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固定于第一壳体10,第二非折弯部2003固定于第二壳体30,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折弯部2002发生变形。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展平状态时,转动机构20与第一壳体10以及第二壳体30基本上齐平。此时,折弯部2002由转动机构20支撑,柔性显示屏200处于展平形态,能够全屏进行显示,使得电子设备100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以提高用户的观看体验。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中间状态时,折弯部2002发生弯曲,柔性显示屏200处于展平形态与闭合形态之间的中间形态。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处于闭合形态,此时大致呈水滴形状的折弯部2002将被容纳在由转动机构20围成的容屏空间900中。对于容屏空间900的具体形成方式,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说明。
80.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200用于显示图像。示例性地,柔性显示屏20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
81.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多个模组(图中未示出),多个模组可以收纳于折叠装置800内部,例如收纳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内部。电子设备100的多个模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板、处理器、存储器、电池、摄像头模组、听筒模组、扬声器模组、麦克风模组、天线模组、传感器模组等,本技术实施例不对电子设备100的模组数量、类型、位
置等进行具体限定。
82.可以理解的是,用户手持电子设备100时,电子设备100的听筒模组所在位置可以定义为电子设备100的上边,电子设备100的麦克风模组所在位置可以定义为电子设备100的下边,电子设备100的被用户的左右手握持的两侧可以定义为电子设备100的左右两边。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能够实现上下对折。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能够实现左右对折。
83.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转动机构20的示例性结构。
84.首先参阅图9至图11,图9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动机构20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的转动机构20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沿与图9的视角相反的另一视角查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9所示的转动机构20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8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转动机构20包括主轴1、第一壳体连杆24和第二壳体连杆25。转动机构20整体的转动轴线与主轴1的轴向方向相平行,主轴1沿其轴向方向延伸。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壳体连杆24和第二壳体连杆25分别位于主轴1的相对两侧。第一壳体连杆24和第二壳体连杆25相对于主轴1具有对称结构。按照图9中所示的视角,可以将第一壳体连杆24视为位于主轴1的右侧,可以将第二壳体连杆25视为位于主轴1的左侧,可以将主轴1的背对柔性显示屏200的一侧(图9中可见)视为主轴1的顶侧,可以将主轴1的面向柔性显示屏200的一侧(图9中不可见)视为主轴1的底侧。在此对于右侧、左侧、顶侧和底侧的定义纯粹是为了便于描述转动机构20的结构,而不意在对于转动机构20施加任何严格限制。
86.第一壳体连杆24用于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连杆25用于固定连接第二壳体30。第一壳体连杆24和第二壳体连杆25可以分别通过紧固件连接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其中,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螺栓、铆钉、销钉等。通过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分别连接至第一壳体连杆24和第二壳体连杆25,即可得到如图2所示的折叠装置800。由于第一壳体连杆24与第一壳体10相互固定,因此第一壳体10与第一壳体连杆24同步运动,转动机构20通过控制第一壳体连杆24的运动轨迹即可控制第一壳体10的运动轨迹。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连杆24与第一壳体10之间也可以形成其他连接结构,本技术对此不做严格限定。类似地,由于第二壳体连杆25与第二壳体30相互固定,因此第二壳体30与第二壳体连杆25同步运动,转动机构20通过控制第二壳体连杆25的运动轨迹即可控制第二壳体30的运动轨迹。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连杆25与第二壳体30之间也可以形成其他连接结构,本技术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8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转动机构20还包括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设置在主轴1的底侧(即主轴的面向柔性显示屏200的一侧)。第一转动门板21包括背对主轴1的第一支撑面211,第二转动门板22包括背对主轴1的第二支撑面221。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面211与第二支撑面221基本上彼此齐平,能够共同支撑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如图11所示,第一转动门板21还包括与第一支撑面211相背的第一安装面212,第二转动门板22还包括与第二支撑面221相背的第二安装面222。第一安装面212和第二安装面222上分别设置有门板摆臂23。门板摆臂23包括第一转动部231,第一转动部231用于与主轴1转动连接,以使第一转动门板21
和第二转动门板22能够相对于主轴1转动。门板摆臂23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其中,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螺栓、铆钉、销钉等。门板摆臂23也可以通过胶层粘接于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门板摆臂23也可以与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一体成型。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门板摆臂23与第一转动门板21以及第二转动门板22的具体布置方式不做严格限定。
88.在图11中,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中的每个转动门板上仅示出了一个门板摆臂23,其靠近转动门板的一端设置。应当理解,这样的布置仅仅用作示例,而不意在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中的每个转动门板上可以设置有多个门板摆臂23。例如,靠近每个转动门板的两个端部可以分别设置一个门板摆臂23。利用多个门板摆臂23将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中的每个转动门板连接至主轴1,可以提升转动门板与主轴1之间的转动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替代靠近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的端部设置,门板摆臂23可以设置在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上其他位置处,例如设置在靠近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中部的位置处。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中的每个转动门板上门板摆臂23的数目以及设置位置不做严格限定。
8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转动机构20还包括至少一个同步阻尼件7。关于同步阻尼件7的具体结构以及与转动机构20中的其他组件的相对布置,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说明。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转动机构20还包括至少一个升降板26。关于升降板26的具体结构以及与转动机构20中的其他组件的相对布置,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说明。
90.接下来,将参阅图12至图16来描述主轴的示例性结构。图12是图11所示的转动机构20中的主轴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主轴1中的主内轴12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主内轴12的底视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主内轴12沿图14所示的a1-a1剖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3所示的主内轴1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9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主轴1包括顶盖11和主内轴12。顶盖11可以覆盖主内轴12,以用于对主内轴12进行保护并且为主轴1提供整洁的外观。顶盖11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主内轴12。其中,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螺栓、铆钉、销钉等。主内轴12是主轴1的功能部分,其用于连接转动机构20的多个连接组件,例如上文中所描述的门板摆臂23以及将在下文中描述的一些其他组件。应当理解的是,包括顶盖11和主内轴12仅仅是主轴1的一种示例性实现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主轴1还可以被形成为其他形式,只要主轴1能够提供所需的连接功能即可。
92.如图13至图16所示,主内轴12上设置有第二转动部131。第二转动部131用于与如图11所示的门板摆臂23的第一转动部231转动连接,从而将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连接至主轴1。利用这样的布置,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能够通过门板摆臂23直接相对于主轴1转动,这样的单级传动提升了转动门板的运动精度。而且,由于转动门板的运动精度高,因而在电子设备100的折叠状态下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的夹角偏差小,从而能够提供稳定的容屏空间900。此外,由于转动门板通过门板摆臂23直接转动连接主轴1,因而在电子设备100的展平状态下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能够对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提供稳固的支撑,提升了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在受
到按压时的可靠性。此外,由于转动门板通过门板摆臂23直接转动连接主轴1,因而在电子设备意100外跌落时转动门板的窜动小,从而能够对柔性显示屏200提供稳定保护,提升了电子设备100的可靠性。
93.接下来,将在图12至图16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图17至图19来描述门板摆臂23与主轴1之间的配合关系。图17和图18是图11中所示的转动机构20中的门板摆臂23沿不同视角查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9是图17和图18所示的门板摆臂23与图16所示的主内轴12的配合关系图。
9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和图18所示,门板摆臂23的第一转动部231包括设置在门板摆臂23两侧的成对弧形凹部2311。相应地,如图16所示,主内轴12的第二转动部131包括与成对弧形凹部2311适配的成对弧形凸部1311。如图19所示,每个弧形凹部2311套设在相应的弧形凸部1311上并且能够相对于弧形凸部1311转动。通过弧形凹部2311与弧形凸部1311的配合,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能够可靠稳定地直接连接至主轴1,从而确保转动门板相对于主轴1具有高运动精度。
95.在一些实施例中,与图16至图19中所示的实现方式相反,门板摆臂23的第一转动部231可以包括设置在门板摆臂23两侧的成对弧形凸部;相应地,主轴1的第二转动部131可以包括与成对弧形凸部适配的成对弧形凹部。同样,每个弧形凹部套设在相应的弧形凸部上并且能够相对于弧形凸部转动。利用这样的布置,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也能够通过门板摆臂23可靠稳定地直接连接至主轴1。
96.在一些实施例中,门板摆臂23的第一转动部231可以包括设置在门板摆臂23一侧的弧形凸部以及设置在门板摆臂23另一侧的弧形凹部;相应地,主轴1的第二转动部131可以包括与门板摆臂23上的弧形凸部适配的弧形凹部以及与门板摆臂23上的弧形凹部适配的弧形凸部。同样,每个弧形凹部套设在相应的弧形凸部上并且能够相对于弧形凸部转动。利用这样的布置,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也能够通过门板摆臂23可靠稳定地直接连接至主轴1。
97.在一些实施例中,门板摆臂23可以通过实体转轴与主轴1转动连接。例如,门板摆臂23的第一转动部231可以包括第一转轴通孔,主轴1的第二转动部131可以包括穿过第一转轴通孔的第一转轴。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转轴通孔的配合,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也能够可靠稳定地直接连接至主轴1。
98.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门板摆臂23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主轴1直接转动连接,本技术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99.接下来,将在图9至图11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图20至图27来描述第一壳体连杆和第二壳体连杆的结构以及这两个壳体连杆与转动机构中的其他组件之间的相对布置。图20是图9所示的转动机构20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1是图9所示的转动机构20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2和图23是图21所示的转动机构20中的第一壳体连杆24沿不同视角查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4是图22所示的第一壳体连杆24沿图22所示的a4-a4剖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5是图21所示的转动机构20中的门板摆臂23的结构示意图,图26是图21所示的转动机构20中的同步阻尼件7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7是图26所示的同步阻尼件7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在图20中,为了更清楚地展示第一壳体连杆24和第二壳体连杆25与转动机构20中
的其他组件之间的相对布置,省略了对于主轴1的显示。在图21中,仅将第一壳体连杆24和第二壳体连杆25与转动机构20的其他组件脱离,以便更清楚地展示这两个壳体连杆相对于转动机构20中的其他组件如何布置。
10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至图24所示,第一壳体连杆24和第二壳体连杆25上分别设置有第四转动部243,第四转动部243具有第二转轴通孔240。第一壳体连杆24上的第二转轴通孔240用于将第一壳体连杆24转动连接至第一转动门板21上的门板摆臂23。第二壳体连杆25上的第二转轴通孔240用于将第二壳体连杆25转动连接至第二转动门板22上的门板摆臂23。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上的门板摆臂23分别设置有第二转轴232。如图25所示,门板摆臂23上设置有第三转轴通孔235,第二转轴232穿过第三转轴通孔235。第一转动门板21上的门板摆臂23的第二转轴232也穿过第一壳体连杆24上的第二转轴通孔240。第二转动门板22上的门板摆臂23的第二转轴232也穿过第二壳体连杆25上的第二转轴通孔240。利用这样的布置,第一壳体连杆24和第二壳体连杆25能够围绕相应的第二转轴232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壳体连杆24转动连至接第一转动门板21上的门板摆臂23,并且第二壳体连杆25转动连接第二转动门板22上的门板摆臂23。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轴232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并且其径向尺寸可以基本上等于第三转轴通孔235和第二转轴通孔240的径向尺寸。利用这样的布置,第一壳体连杆24和第二壳体连杆25能够可靠稳定地转动连接至门板摆臂23。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转轴232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其他形状,并且其径向尺寸与第三转轴通孔235以及第二转轴通孔240的径向尺寸可以具有其他大小关系,例如,第二转轴232的径向尺寸可以基本上等于第三转轴通孔235的径向尺寸并且小于第二转轴通孔240的径向尺寸。
10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图20、图21、图26和图27所示,转动机构20还可以包括同步阻尼件7。同步阻尼件7可以转动连接至如图13至图15所示的主内轴12的第三转动部132。同步阻尼件7包括第一齿轮连杆71、第二齿轮连杆72和齿轮组73。第一齿轮连杆71包括滑动端711和转动端712。第一齿轮连杆71的转动端712转动连接主内轴12的第三转动部132,第一齿轮连杆71的滑动端711滑动连接第一壳体连杆24,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第一齿轮连杆71的滑动端711相对第一壳体连杆24滑动。类似地,第二齿轮连杆72也包括滑动端711和转动端712。第二齿轮连杆72的转动端712转动连接主内轴12的第三转动部132,第二齿轮连杆72的滑动端711滑动连接第二壳体连杆25,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第二齿轮连杆72的滑动端711相对第二壳体连杆25滑动。第一齿轮连杆71的转动端712以及第二齿轮连杆72的转动端712与齿轮组73啮合。应当理解的是,虽然在图11、图20和图21中仅示出了一个同步阻尼件7,但是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0可以包括多个同步阻尼件7。
10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至图23所示,第一壳体连杆24具有导向槽241,导向槽241的侧壁可以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如图26和图27所示,第一齿轮连杆71的滑动端711包括位于周侧的导向凸缘701,导向凸缘701安装于导向槽241的导向空间,使第一齿轮连杆71的滑动端711与第一壳体连杆24的导向槽241滑动连接,从而实现第一齿轮连杆71与第一壳体连杆24的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导向槽241的导向空间与第一齿轮连杆71的导向凸缘701的配合,能够引导第一齿轮连杆71的滑动端711相对于导向槽241的滑动方向,使得第一齿轮连杆71与第一壳体连杆24之间的相对滑动动作更容易实现、控制精度更高。
104.类似地,如图21所示,第二壳体连杆25具有导向槽241,导向槽241的侧壁可以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如图26和图27所示,第二齿轮连杆72的滑动端711包括位于周侧的导向凸缘701,导向凸缘701安装于导向槽241的导向空间,使第二齿轮连杆72的滑动端711与第二壳体连杆25的导向槽241滑动连接,从而实现第二齿轮连杆72与第二壳体连杆25的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导向槽241的导向空间与第二齿轮连杆72的导向凸缘701的配合,能够引导第二齿轮连杆72的滑动端711相对于导向槽241的滑动方向,使得第二齿轮连杆72与第二壳体连杆25之间的相对滑动动作更容易实现、控制精度更高。
105.由于第一齿轮连杆71的转动端712与第二齿轮连杆72的转动端712通过齿轮组73互相啮合,因此第一齿轮连杆71、第二齿轮连杆72和齿轮组73组成的同步组件70的结构简单、运动过程易控制、准确度高。
106.示例性地,第二齿轮连杆7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齿轮连杆71的结构大致相同,以简化转动机构20的物料种类,降低转动机构20的设计难度和成本。
107.在折叠装置800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第一齿轮连杆71的转动端712通过齿轮组73啮合第二齿轮连杆72的转动端712,第一齿轮连杆71的转动端712和第二齿轮连杆72的转动端712均转动连接主轴1,第一齿轮连杆71的滑动端711滑动连接第一壳体连杆24,第二齿轮连杆72的滑动端711滑动连接第二壳体连杆25。因此,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中,第一齿轮连杆71和第二齿轮连杆72能够控制第一壳体连杆24和第二壳体连杆25相对主轴1的转动角度一致,使得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的转动动作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折叠装置800的折叠动作和展开动作对称性较佳,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由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分别通过壳体连杆以及齿轮连杆与主轴1两级传动连接,因此与常规的壳体采用多级传动连接至主轴的转动机构相比,较少的传动能够提升转动机构20的可靠性。
10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和图27所示,转动机构20的同步阻尼件7还包括第一连体凸轮74、第二连体凸轮75、弹性件76、卡环77、卡簧78、第一销轴81、第二销轴82、以及多个第三销轴83。第一销轴81穿过将第一齿轮连杆71的转动端712,以用于将第一齿轮连杆71转动连接至如图13至图15所示的主内轴12的第三转动部132。第二销轴82穿过将第二齿轮连杆72的转动端712,以用于将第二齿轮连杆72转动连接至如图13至图15所示的主内轴12的第三转动部132。多个第三销轴83用于将齿轮组73转动连接至如图13至图15所示的主内轴12的第三转动部132。第一销轴81、第二销轴82和第三销轴83基本上彼此平行布置。
109.卡环77、弹性件76、第一连体凸轮74、同步组件70、第二连体凸轮75以及卡簧78依次套设在第一销轴81、第二销轴82以及多个第三销轴83上。每个第三销轴83上设置有止位块832。卡环77的端部抵靠第三销轴83的止位块832。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各自包括第一限位凹槽811,每个第三销轴83包括第二限位凹槽831,卡簧78包括多个凹槽781。卡簧78的多个凹槽781一一对应地卡接第一限位凹槽811以及第二限位凹槽831。示例性地,弹性件76可以包括多个弹簧761,弹性件76可以处于压缩状态,提供预压力。
110.图28是图27所示的同步阻尼件7中的第一连体凸轮74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6至图28所示,第一连体凸轮74具有朝向同步组件70的第一端面741,第一端面74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凹面741a和第一凸面741b。第二连体凸轮75的结构可以与第一连体凸轮74的结构类似,本实施例不再对其具体结构进行赘述。第一齿轮连杆71、第二齿轮连杆72以及齿轮
组73的与第一连体凸轮74和第二连体凸轮75相配合的两面都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二凹面和第二凸面。通过设置的几个凸面、凹面之间的配合可以提供阻碍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相对转动的扭矩,从而提高电子设备100折叠过程中的手感。
111.在一些实施中,如图20至图24所示,第一壳体连杆24和第二壳体连杆25上的第二转轴通孔240的径向尺寸分别大于穿过其中的第二转轴232的径向尺寸。示例性地,第二转轴232的截面可以大致呈圆形,第二转轴通孔240可以大致为椭圆形通孔。当第二转轴232穿过第二转轴通孔240时,第二转轴232可以相对于第二转轴通孔240沿径向方向移动。应当理解的是,第二转轴232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其他形状,第二转轴通孔240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通孔,只要第二转轴232能够相对于第二转轴通孔240沿径向方向移动即可,本技术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11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和图25所示,门板摆臂23包括弹簧腔233,弹簧腔233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推力弹簧234。每个推力弹簧234的一端(图中未示出的内端)抵靠门板摆臂23的弹簧腔233的内壁,每个推力弹簧234的另一端(图中示出的外端)抵靠相应的壳体连杆。利用这样的布置,每个推力弹簧234可以在门板摆臂23与相应的壳体连杆之间处于压缩状态,从而能够将相应的壳体连杆沿着远离相应的门板摆臂23的方向推动。
113.如图20所示,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推力弹簧234能够将相应的壳体连杆沿着远离门板摆臂23的方向推动。例如,设置在第一转动门板21的门板摆臂23中的推力弹簧234可以将第一壳体连杆24沿着远离门板摆臂23的方向向外推动,设置在第二转动门板22的门板摆臂23中的推力弹簧234可以将第二壳体连杆25沿着远离门板摆臂23的方向向外推动。以此方式,能够使得第一壳体连杆24与第二壳体连杆25很大程度地彼此远离,继而使得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很大程度地彼此远离,以将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尽可能地展平。以此方式,能够改善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的平整度,从而提升柔性显示屏200的光影效果。图29是图20所示的转动机构200在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29所示,在电子设备100的折叠状态下,推力弹簧234也能够将相应的壳体连杆沿着远离门板摆臂23的方向向下推动。以此方式,第一壳体连杆24的第四转动部243能够在第一转动门板21的边缘成为第一转动门板21的补充延伸,第二壳体连杆25的第四转动部243能够在第二转动门板22的边缘成为第二转动门板22的补充延伸,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大容屏空间900,更好地保护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
11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转动门板21的靠近其上设置的门板摆臂23的第一转动部23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缺口210,第二转动门板22的靠近其上设置的门板摆臂23的第一转动部231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缺口210对应的第二缺口220。第一缺口210与相应的第二缺口220在电子设备100的展平状态下围成空洞230。如图20所示,在电子设备100的展平状态下,同步阻尼件7沿垂直于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的方向的投影与空洞230至少部分重叠。也即,在电子设备100的展平状态下,同步阻尼件7与第一缺口210以及第二缺口220沿着平行于主轴1的方向处于彼此对应的位置处。通过在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上设置第一缺口210和第二缺口220,在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相对于主轴1转动时能够避免与同步阻尼件7发生干涉。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示出了两个空洞230,以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原理。然而,应当理解的是,可以在第一转动门板21和第二转动门板22上设置更多或更少的第一缺口210和第二缺口220,以便形成更多或更少的空
洞230,本技术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11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和图20所示,转动机构20还包括与同步阻尼件7对应设置的升降板26。同步阻尼件7位于相应的升降板26与主轴1之间。图30是图11所示的转动机构20中的第一转动门板21、第二转动门板22和升降板26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0所示,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升降板26至少部分地位于相应的空洞230中,以便至少部分地封闭相应的空洞230。利用这样的布置,升降板26可以与第一转动门板21以及第二转动门板22一起支撑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如图29所示,升降板26在电子设备100的折叠状态下与第一转动门板21以及第二转动门板22一起围成容屏空间900。
116.接下来,将在图10至图16以及图20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图31至图33来描述升降板26与主轴1之间的配合关系。图31是图11所示的转动机构20中的升降板26以及相关安装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2是主轴1、升降板26以及同步阻尼件7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的底视图,图33是图32所示的主轴1、升降板26以及同步阻尼件7沿图32所示的a2-a2剖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为了更清楚地展示主轴1、升降板26以及同步阻尼件7之间的配合关系,在图32和图33中省略了对于同步阻尼件7的一些组件的显示。
11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图31和图33所示,每个升降板26的面向主轴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套筒261和第二套筒262,第一套筒261和第二套筒262用以连接至主轴1。如图12至图16以及图33所示,主轴1上设置有供第一套筒261穿过的第一通孔161和供第二套筒262穿过的第二通孔162,第一通孔16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周向凸缘1611,第二通孔162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周向凸缘1621。如图33所示,第一套筒261从主轴1的底侧插入到第一通孔161中,第二套筒262从主轴1的底侧插入到第二通孔162中。
118.如图11、图31和图33所示,第一通孔161中设置有套设在第一套筒261上(即围绕第一套筒261)并且由第一周向凸缘1611支撑的第一升降弹簧2611。第一升降弹簧2611的底端接触第一周向凸缘1611并且由第一周向凸缘1611支撑。第二通孔162中设置有套设在第二套筒262上(即围绕第二套筒262)并且由第二周向凸缘1621支撑的第二升降弹簧2621。第二升降弹簧2621的底端接触第二周向凸缘1621并且由第二周向凸缘1621支撑。第一套筒26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紧固件2612,第一升降弹簧2611的顶端接触第一紧固件2612,使得第一升降弹簧2611被第一紧固件2612和第一周向凸缘1611压缩。第二套筒262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紧固件2622,第二升降弹簧2621的顶端接触第二紧固件2622,使得第二升降弹簧2621被第二紧固件2622和第二周向凸缘1621压缩。其中,第一紧固件2612和第二紧固件2622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螺栓、铆钉、销钉等。利用这种布置,可以将升降板26连接至主轴1并且升降板26能够沿远离或靠近主轴1的方向相对于主轴1运动。如图33所示,在升降板26受到向下推动力(即沿着远离主轴1的顶盖11的方向的推动力)的情况下,升降板26能够克服第一升降弹簧2611和第二升降弹簧2621的弹力而沿远离主轴1的方向相对于主轴1运动。在施加到升降板26上的向下推动力消失之后,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一升降弹簧2611和第二升降弹簧2621将会向上推动第一紧固件2612和第二紧固件2622,从而带动升降板26向上运动而复位。
119.下面将在图26和图27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图34至图43来描述使升降板26相对于主轴1运动的示例性方式。
12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和图27所示,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中的每个销轴包括第一连接部812。相应地,第一齿轮连杆71的转动端712和第二齿轮连杆72的转动端712各自包括第一连接孔713。第一连接孔713与第一连接部812具有基本相同的截面形状。第一连接孔713与第一连接部812的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扁形、多边形、非规则形状等。第一齿轮连杆71的转动端712的第一连接孔713套设在第一销轴81的第一连接部812上。第二齿轮连杆72的转动端712的第一连接孔713套设在第二销轴82的第一连接部812上。以此方式,第一齿轮连杆71能够随第一销轴81一起转动,第二齿轮连杆72能够随第二销轴82一起转动。
12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和图27所示,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中的每个销轴还包括设置在销轴一端的第二连接部813。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的第二连接部813上各自套设有抵挡件80。抵挡件80包括安装部801和相对于安装部801凸出的按压部803。安装部801中设置有第二连接孔802。第二连接孔802与第二连接部813具有基本相同的截面形状。第二连接孔802与第二连接部813的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扁形、多边形、非规则形状等。第二连接部813的截面形状可以与第一连接部812的截面形状基本相同或不同。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的第二连接部813分别穿过相应的抵挡件80的第二连接孔802。以此方式,各个抵挡件80能够分别随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中的相应销轴一起转动。
12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和图27所示,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中的每个销轴还包括设置在销轴另一端的第三连接部814。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的第三连接部814上也各自套设有抵挡件80。同样,抵挡件80也包括安装部801和相对于安装部801凸出的按压部803。安装部801中设置有第二连接孔802。第二连接孔802与第三连接部814具有基本相同的截面形状。第二连接孔802与第三连接部814的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扁形、多边形、非规则形状等。第三连接部814的截面形状可以与第一连接部812以及第二连接部813的截面形状基本相同或不同。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的第三连接部814分别穿过相应的抵挡件80的第二连接孔802。以此方式,各个抵挡件80能够分别随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中的相应销轴一起转动。
123.图34是图9所示的转动机构20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26、图27、图30和图34所示,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上的抵挡件80的按压部803分别向下按压升降板26的相对两侧,使得升降板26位于相应的空洞230中,此时升降板26可以与第一转动门板21以及第二转动门板22一起支撑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
124.图35是转动机构20的主内轴12和升降板26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的底视图,图36是图35所示的主内轴12和升降板26沿图35所示的a3-a3剖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4至图36所示,由于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上的抵挡件80分别按压升降板26的相对两侧,因而抵挡件80能够克服第一升降弹簧2611和第二升降弹簧2621的弹力而将升降板26保持在远离主轴1的的位置处。此时,如图36所示,升降板26与主内轴12的底侧之间具有距离d1。
125.图37是图9所示的转动机构20在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8是图37所示的转动机构20在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26、图27、图37和图38所示,在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上的抵挡件80不再按压升降板26,并且第一转动门板21与第二转动门板22间隔开。此时,第一转动门板
21、第二转动门板22与升降板26一起形成容屏空间900。
126.图39是转动机构20的主内轴12和升降板26在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底视图,图40是图39所示的主内轴12和升降板26沿图39所示的a5-a5剖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7至图40所示,由于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上的抵挡件80不再按压升降板26,因此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一升降弹簧2611和第二升降弹簧2621将会向上推动第一紧固件2612和第二紧固件2622,从而带动升降板26向上运动而复位。此时,如图40所示,升降板26比在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更靠近主内轴12的底侧。因此,第一转动门板21、第二转动门板22与升降板26一起形成更大的容屏空间900。
127.图41是转动机构20和柔性显示屏200在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1所示,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被容纳在由第一转动门板21、第二转动门板22与升降板26一起形成的容屏空间900中。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在容屏空间900中被约束成水滴形状。由于升降板在电子设备100的折叠状态下比在电子设备100的展平状态下更靠近主轴1,因而增大了容屏空间900,能够为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提供充足的容屏空间900。
128.图42是图9所示的转动机构20在电子设备100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3是图42所示的转动机构20在电子设备100处于中间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2和图43所示的中间状态可以是在电子设备100从展平状态转变到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的中间状态,也可以是在电子设备100从折叠状态转变到展平状态的过程中的中间状态。
129.如图26、图27、图42和图43所示,在电子设备100从展平状态转变到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上的抵挡件80的按压部803将逐渐与升降板26脱离,此时,升降板26将会在第一升降弹簧2611和第二升降弹簧2621作用下朝向主轴1运动。相反,在电子设备100从折叠状态转变到展平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上的抵挡件80的按压部803将逐渐与升降板26接触并开始按压升降板26,此时,抵挡件80能够克服第一升降弹簧2611和第二升降弹簧2621的弹力而将升降板26沿远离主轴1的方向推动。
13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上可以设置有更多或更少的抵挡件80,并且抵挡件82可以设置在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上的其他位置处,本技术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131.以上已经描述了本技术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