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装置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78924发布日期:2022-09-21 00:15阅读:55来源:国知局
行动装置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置物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经翻折展开后能够呈现多种直立状态,以便用户放置行动装置而使行动装置立起的支撑架。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行动通讯技术的进步,各种如:移动电话、平板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等行动装置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常用物品。然而,该些行动装置经常被使用来作为观赏影片或是查询数据或社群网站经营等,其使用时多半需透过手持的方式来观看或操控,进而衍生出许多不便。
3.一般而言,当单手拿持行动装置时,用户仅能用另一只手来操控与使用行动装置,特别像是如:平板计算机等体积较大的行动装置,这种使用方式相当不方便,且同时使用者的双手亦因此而受限。因此,若是能够在用户在室内使用行动装置时,利用如:桌子等平面来平放放置该行动装置,则可让用户空出双手来使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该种行动装置也仅能平放于桌面,导致用户不易观看到屏幕内容,或是以不方便操作的角度来对屏幕进行操作控制,其使用上仍有诸多不便之处而必须改善。
4.有鉴于此,本技术人系累积从事多年相关行业之丰富经验,构思并提出一种翻折式行动装置支撑结构,以解决现有使用方式的缺失。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揭露一种行动装置支撑结构,其包含复数个非可挠曲部,该复数个非可挠曲部的至少两个包含磁性;复数个可挠曲部,连接该复数个非可挠曲部并使该复数个非可挠曲部可相对于彼此而弯折;以及一基板,该基板的一面设置有耦合部以与一物品以非永久固定方式或永久固定方式耦合。
6.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行动装置支撑结构通过该复数个可挠曲部而弯折并使两个相邻的该复数个非可挠曲部可相互对折并完全贴合,每一该复数个非可挠曲部至多与另外两个该复数个非可挠曲部相邻。
7.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复数个非可挠曲部包含一第一非可挠曲部、一第二非可挠曲部、以及一第三非可挠曲部,该第一非可挠曲部可与该第二非可挠曲部或该第三非可挠曲部相贴合,该第二非可挠曲部可与该第一非可挠曲部或该第三非可挠曲部相贴合。
8.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的一端以及该第三非可挠曲部的一端分别通过该复数个可挠曲部与该基板连接。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的一端通过该复数个可挠曲部的其中之一与一固定区相连,该固定区与该基板耦合,该第三非可挠曲部的一端通过该复数个可挠曲部的其中之一与该基板连接。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与该第二非可挠曲部相互贴合时,该行动装置支撑结构形成一三角支撑结构。
9.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一非可挠曲部的面积大于该第二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三非可挠曲部。该第二非可挠曲部的面积小于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三非可挠曲部。
10.在某些实施例中,当该第三非可挠曲部与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以及该第二非可挠曲部贴合时,该行动装置支撑结构呈现收纳状态。
11.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基板还包含一收纳空间。该基板还包含一止挡部,使该行动装置可抵靠于该第一非可挠曲部以及该止挡部。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前视图。
13.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后视图。
14.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弯折后之后立体图。
15.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支撑状态之立体图。
16.图5,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弯折后之后立体图。
17.图6,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之支撑状态之立体图。
18.图7,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使用状态图(一)。
19.图8,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使用状态图(二)。
20.图9,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使用状态图(三)。
21.图10,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使用状态图(四)。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行动装置支撑结构;10非可挠曲部;11第一非可挠曲部; 12第二非可挠曲部;13第三非可挠曲部;20可挠曲部;30基板; 32耦合部;35收纳空间;36止挡部;40固定区。
具体实施方式
24.本技术中所述之非永久固定方式是指通过如:磁性、魔鬼毡、可拆卸式卡合机制、或可重复黏贴胶等方式将两件物体相互固定、连接、接合、或相连,并可随时解除两件物体的相互固定、连接、接合、或相连。本技术中所述之永久固定方式是指通过如:非重复黏贴胶、缝纫、或钉合等方式使两件物体相互固定、连接、接合、或相连。
25.本技术中所述之耦合是指透过上述非永久固定方式或永久固定方式使两物体相互固定、连接、接合、或相连。本技术中所述之磁性,包含永久磁性、非永久磁性、或具铁磁性的特性。
26.尽管「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在本文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组件、部件、区域、或部分,但是这些组件、部件、区域、及/或部分不应受该等术语的限制。该等术语仅用于将一个组件、部件、区域、或部分与另一个组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因此,以下所述之「第一

」、可以被解释为「第二

」或「第三

」而不脱离本文之教示。
27.请参照图1~图3,本技术所揭露的行动装置支撑结构1,包含:复数个非可挠曲部10,以及复数个可挠曲部20。该复数个非可挠曲部10的至少两个包含磁性。该复数个可挠曲部20连接该复数个非可挠曲部10并使该复数个非可挠曲部10可相对于彼此而弯折(如图 3所示)。本技术所揭露的行动装置支撑结构1还包含一基板30,该基板30的一面设置有耦合部32以与一物品以非永久固定方式或永久固定方式耦合,使行动装置支撑结构1固定于一物品,如行动装置的一面上。本技术的特色在于该行动装置支撑结构1可通过弯折而呈现收纳状态或支撑状态,其在收纳状态时呈现一长条形。如图4 所示,由于每一该复数个非可挠
曲部10至多与另外两个该复数个非可挠曲部10相邻,且相邻的该复数个非可挠曲部10之间设有该可挠曲部20,因此通过该复数个可挠曲部20弯折而使两个相邻的该复数个非可挠曲部10可相互对折并完全贴合。
28.接下来将以具有三个非可挠曲部10的实施例作为说明,在本实施例中,该复数个非可挠曲部10包含一第一非可挠曲部11、一第二非可挠曲部12、以及一第三非可挠曲部13。在收纳状态中及支撑状态中,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1可分别与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2或该第三非可挠曲部13相贴合,如图1~图4所示。在收纳状态中及支撑状态中,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2可分别与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1或该第三非可挠曲部13相贴合。在某些实施例中,可通过设置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1的面积大于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2以及该第三非可挠曲部 13,以及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2的面积小于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1以及该第三非可挠曲部13,来达成使两个相邻的该复数个非可挠曲部 10可相互对折并完全贴合。但本技术不被限制于此实施例。
29.请参照图3,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1的一端以及该第三非可挠曲部13的一端分别通过该复数个可挠曲部20与该基板30连接,而形成一循环状。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1的一端并非直接与该基板30连接,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1的一端通过该复数个可挠曲部20的其中之一与一固定区40相连,该固定区40与该基板30 耦合,该第三非可挠曲部13的一端通过该复数个可挠曲部20的其中之一与该基板连接30。在一实施例中,该固定区40与该基板30 通过永久性固定方式或非永久性固定方式耦合。
30.请参照图4,如先前所述,经弯折后,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1与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2相互贴合,从侧视图来看,该行动装置支撑结构1形成一三角支撑结构的支撑状态。而当该第三非可挠曲部13与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1以及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2贴合时,该行动装置支撑结构1呈现收纳状态(如图1及图2)。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1以及该第二非可挠曲部12的贴合可通过磁性产生的磁力而固定。
31.请参照图5及6,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基板30除了用于固定于一物品表面外,该基板30的面积可大幅增加以设置一收纳空间35。用户可将卡片状的物品收纳在该收纳空间35之中。该基板30上也可包含止挡部36,请参照图7,行动装置可抵靠在该第一非可挠曲部11以及该止挡部36。
32.如图8~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的行动装置支撑结构 1可运用在手机;或者使用者可在笔记本电脑的两个角落设置行动装置支撑结构1。
33.综上所述,本技术之行动装置支撑结构1可在翻折展开后定位固定以形成供放置如:该行动装置等物品的立体架体状态,让使用者可简易且便利地使用,藉此物品即可依据使用者所需的角度或方向予以放置以观看或操作,大幅提升使用者的生活便利性。进一步地,本技术可在非使用时对合折叠收纳,方便使用及收纳携带。
34.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实施之范围;故在不脱离本技术之精神与范围下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涵盖于本技术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