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器的缓冲结构及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33740发布日期:2022-07-13 03:47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减振器的缓冲结构及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减振器的缓冲结构。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减振器。


背景技术:

2.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悬架运动会使得减振器活塞杆和工作缸相对运动,带动油液通过复原阀总成及压缩阀总成在工作缸上下腔及油缸腔来回流动,产生阻尼力,吸收汽车运动产生的振动能量,保证了驾驶舒适性。
3.由于减振器在车辆中的功能,使得活塞杆相对于工作缸一直做往复直线运动。当车辆相对于车身跳动至上下极限位置时,须由减振器实现对车轮上下跳动极限进行缓冲约束,这两个极限位置需要减振器在很短的运动距离内提供很大的阻尼力,这是已有的复原阀总成和压缩阀总成所不能做到的,所以需要在减振器内增加额外的缓冲机构,来抑制车轮极限位置的上下跳动,确保汽车行驶的舒适性。
4.常见的减振器结构很少带压缩液压缓冲结构,当汽车掉入大坑将要出坑时受到的冲击较大,同时可能伴随有异响,不能为乘客带来优质的驾乘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减振器的缓冲结构,以利于改善减振器的减振缓冲性能。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减振器的缓冲结构,设于所述减振器的缸体总成上;所述缸体总成内的缸室被所述活塞杆上的活塞分隔为第一缸室和第二缸室;所述缓冲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缸室端部的缓冲单元,所述缓冲单元中设有缓冲腔、以及连通所述缓冲腔和所述第一缸室的节流通道;所述活塞杆带动所述活塞向着所述第一缸室端部运动时,所述活塞杆能够形成对所述缓冲腔的挤压,并可减小所述节流通道的流通截面。
8.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单元包括将所述缓冲腔和所述第一缸室分隔开来的软垫,所述节流通道设于所述软垫上;所述活塞杆可同时挤压所述缓冲腔以及所述软垫,而减小所述节流通道的流通截面。
9.进一步的,所述缓冲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缸体总成底部的压缩阀总成;所述压缩阀总成具有设于所述缸体总成上的压缩阀座、以及设于所述压缩阀座上的缓冲缸套,所述缓冲腔形成于所述缓冲缸套内;由所述活塞杆向着所述压缩阀座的方向,所述缓冲腔内依次设置有相互抵接的缓冲活塞弹性件、压盖、所述软垫以及垫板,所述垫板固设于所述缓冲缸套上;
10.所述活塞杆的底端顶推于所述缓冲活塞上,以同时挤压所述缓冲腔和所述软垫;所述垫板、所述压盖、以及所述压缩阀座和所述垫板之间的所述缓冲缸套上均设有通道,以使所述节流通道可连通所述缓冲腔和所述第一缸室。
11.进一步的,所述缓冲缸套的顶部设有用于将所述缓冲活塞挡置于所述缓冲腔内的挡圈,且所述挡圈中设有冲头;所述活塞杆通过所述冲头形成对所述缓冲活塞的顶推。
12.进一步的,所述冲头和所述缓冲活塞之间设有上缓冲软垫。
13.进一步的,所述压盖的中部设有第一通孔,对应所述第一通孔,所述软垫的上表面中部设有上凹槽;所述垫板的中部设有第二通孔,对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软垫的下表面中部设有下凹槽;所述软垫的周面与所述缓冲腔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节流通道包括设于所述软垫上表面的流通槽、以及设于所述软垫下表面的节流槽;所述流通槽连通于所述上凹槽和所述间隙之间,所述节流槽连通于所述下凹槽和所述间隙之间。
14.进一步的,所述软垫的周面上设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缓冲腔的内壁抵接。
15.进一步的,所述缓冲腔包括位于所述压缩阀座和所述垫板之间的连通腔;所述垫板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节流通道和所述连通腔的第二通孔,所述缓冲缸套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连通腔和所述第一缸室的第三通孔。
16.进一步的,所述缸体总成包括工作缸、以及套设于所述工作缸外部的贮油缸;所述缸室形成于所述工作缸内,所述连通腔与所述贮油缸和所述工作缸之间的储油腔连通。
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当活塞杆向下运动压缩缓冲单元时,一部分油液从第一缸室流向第二缸室为活塞杆提供阻尼力,还有一部分油液是从缓冲腔经节流通道流进第一缸室后,再流向第二缸室,同时,由于活塞杆对缓冲腔挤压过程中节流通道的流通截面减小,因此能产生更大的液压缓冲力,以利于改善减振器的减振缓冲性能。
19.另外,上缓冲软垫处于冲头和缓冲活塞之间,在液压缓冲工作过程中,上缓冲软垫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同时上缓冲软垫能够保证缓冲活塞复位时的位置,避免缓冲活塞碰撞挡圈,从而减少因冲击碰撞产生的异响。
20.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减振器,所述减振器中设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
2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振器,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能够为车辆提供较大的缓冲,对车轮上下跳动极限进行缓冲约束,有助于提升整车性能,更好的适应复杂地形条件下对整车的冲击,提高整车安全性和舒适性。
附图说明
22.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a-a视角的剖视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缓冲缸套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压盖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的剖视图的局部图;
29.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软垫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软垫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缸体总成;11、贮油缸;111、储油腔;12、工作缸;121、第一缸室;122、第二缸室;
33.20、压缩阀座;200、第三通孔;201、过渡部;202、连通腔;21、缓冲缸套;210、挡圈;211、垫板;212、第二通孔;22、缓冲活塞;220、上缓冲软垫;23、缓冲单元;231、弹性件;232、压盖;2320、第一通孔;233、缓冲腔;24、软垫;242、流通槽;243、节流槽;244、定位凸起;245、上凹槽;246、下凹槽;
34.3、活塞杆;30、油封总成;32、冲头;33、止动圈。
具体实施方式
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7.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9.实施例一
40.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减振器的缓冲结构,整体结构上,其设于减振器的缸体总成1上。具体的,缸体总成1内的缸室被活塞杆3上的活塞分隔为第一缸室121和第二缸室122。缓冲结构包括第一缸室121端部的缓冲单元23,缓冲单元23中设有缓冲腔233、以及连通缓冲腔233和第一缸室121的节流通道。活塞杆3带动活塞向着第一缸室121端部运动时,活塞杆3能够形成对缓冲腔233的挤压,并可减小节流通道的流通截面。
41.需要说明的是,油液存在于缸体总成1中,位于第一缸室121内的缓冲单元23也存在部分油液,经活塞杆3对缓冲单元23挤压后,缓冲腔233的油液经过节流通道流到第一缸室121,再流向第二缸室122,从而为活塞杆3运动提供一定的阻尼力。
42.如上结构,当活塞杆3向下运动压缩缓冲单元23时,缸室内的一部分油液从第一缸室121流向第二缸室122为活塞杆3提供阻尼力,还有一部分油液则是从缓冲腔233经节流通道流入第一缸室121后,在流向第二缸室122,同时,因为活塞杆3对缓冲腔233挤压过程中节流通道的流通截面减小,因此能产生更大的液压缓冲力,以利于改善减振器的减振缓冲性能。
43.基于上述整体设计,本实施例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至图3
所示,缸体总成1包括工作缸12、以及套设于工作缸12外部的贮油缸11,缸室形成于工作缸12内。工作缸12顶部设有油封总成30以与贮油缸11形成密封,油封总成30的构成、以及其与工作缸12的连接可参照现有技术,在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描述。另外,活塞杆3的中部位置设有限制活塞杆3拉伸最大位置的止动圈33。
44.本实施例中,前述的缓冲单元23包括将缓冲腔233和第一缸室121分隔开来的软垫24,节流通道设于软垫24上。
45.其中,软垫24置于缓冲腔233内,活塞杆3可同时挤压缓冲腔233以及软垫24,而减小节流通道的流通截面。本实施例中,软垫24为橡胶材质,由于节流通道设于软垫24上,当活塞杆3挤压油液时,油液只能从软垫24上的节流通道流出,进而可使由缓冲腔233流向第一缸室121的油液的流速降低,从而产生一定的液压缓冲力,提高减振器的缓冲性能。
46.结合图3和图4所示的,缓冲结构包括设于缸体总成1底部的压缩阀总成,压缩阀总成具有设于缸体总成1上的压缩阀座20、以及设于压缩阀座20上的缓冲缸套21,缓冲腔233形成于缓冲缸套21内。
47.需要说明的是,缓冲腔233靠近压缩阀座20的一段形成有连通腔202,垫板211分隔于连通腔202和缓冲腔233之间。垫板211位于缓冲缸套21中下部,并将缓冲缸套21的内腔分隔为位于缓冲缸套21上部的缓冲腔233,以及位于缓冲缸套21下部的连通腔202,缓冲腔233与连通腔202二者连通,且连通腔202与贮油缸11和工作缸12之间的储油腔111连通。其中,垫板211与缓冲缸套21之间可采用焊接固定。
48.另外,缓冲腔233的顶部设有缓冲活塞22,缓冲单元23还包括设于缓冲活塞22和垫板211之间的弹性件231和压盖232。弹性件231采用缓冲弹簧,弹性件231的一端抵接于缓冲活塞22上,另一端抵接于压盖232上。具体的,参照图5和图6所示,压盖232为具有两个不同直径的阶梯状圆环。缓冲活塞22为圆柱状,其一端具有小于自身直径的圆柱形凸起。此外,缓冲活塞22最大外圆处有包胶,以提高缓冲活塞22与缓冲缸套21之间的密封性。
49.为保证弹性件231的压缩和复位过程,弹性件231上端内孔与缓冲活塞22圆柱形凸起的外圆与弹性件231内孔过盈装配,下端内孔与压盖232过盈装配。
50.此外,参照图6所示,为便于缓冲缸套21内其余零件的安装预紧,缓冲缸套21的顶部设有用于将缓冲活塞22挡置于缓冲腔233内的挡圈210。具体而言,挡圈210的外圆具有一圈凹槽,其用于与缓冲缸套21铆接。
51.回看图4,可以理解的,由于挡圈210需要与缓冲缸套21固定,优选的,缓冲缸套21顶端的内壁上布置有可与挡圈210上凹槽245铆接的卡块,卡块设置有多个且间隔布置在缓冲缸套21的内壁上。挡圈210在此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缓冲缸套21内部的软垫24、压盖232、弹性件231、缓冲活塞22等零件脱出,同时为软垫24、弹性件231等零件提供一定的预紧。
52.为便于缓冲缸套21在工作缸12上的安装,缓冲缸套21的底部径向尺寸渐大设置,且端部向外形成有翻边,翻边用于将缓冲缸套21固定在压缩阀座20和工作缸12之间,径向尺寸渐大的一段位于缓冲缸套21的垫板211的下方部分,形成过渡部201;同时,在过渡部201上开设有用于连通连通腔202和第一缸室121的第三通孔200。
53.而且,由于缓冲缸套21的变径设计,使其中上部的外壁与工作缸12内壁之间留有间隙,以便从第三通孔200流出的油液经此间隙流到第一缸室121中。垫板211上设有用于连
通节流通道和连通腔202的第二通孔212,过渡部201至缓冲缸套21的翻边的一段,也即垫板211和压缩阀座20之间部分的缓冲腔233则作为连通腔202使用,油液从第二通孔212流出后进入连通腔202,在流经第三通孔200流向第一缸室121。
54.由于活塞杆3运动时其端部会与缓冲活塞22直接接触,为保护缓冲活塞22,挡圈210中设有冲头32。进一步的,冲头32和缓冲活塞22之间设有上缓冲软垫220。冲头32为圆柱形,且其中部凹陷,凹陷的部分可与活塞杆3端部螺纹连接。当活塞杆3向下运动时,冲头32下压上缓冲软垫220,进而向下运动压缩缓冲单元23。活塞杆3前端抵推冲头32,进而抵推上缓冲软垫220,因活塞杆3前端一般为尖状,优选的将上缓冲软垫220中部设置有缓冲孔,能够更好的缓冲冲头32的受力,因而可以对冲头32起到保护作用。
55.值得一提的是,软垫24被夹持于压盖232和垫板211之间,活塞杆3的底端能够顶推于缓冲活塞22上,且垫板211、压缩阀座20以及压盖232上均设有通道,以使节流通道可连通缓冲腔233和第一缸室121。
56.具体而言,结合图4、图5、图7和图8所示,压盖232的中部设有第一通孔2320,对应第一通孔2320,软垫24的上表面中部设有上凹槽245。垫板211的中部设有第二通孔212,对应第二通孔212,软垫24的下表面中部设有下凹槽246。软垫24的周面与缓冲腔233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节流通道包括设于软垫24上表面的流通槽242、以及设于软垫24下表面的节流槽243,流通槽242连通于上凹槽245和间隙之间,节流槽243连通于下凹槽246和间隙之间。
57.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软垫24的周面上设有定位凸起244,定位凸起244与缓冲腔233的内壁抵接。软垫24与定位凸起244一体成型,且软垫24的材质为橡胶,多个定位凸起244间隔布置在软垫24的周向外壁上,定位凸起244一方面能够用于软垫24在缓冲缸套21内孔定心,另一方面则是为油液提供流通通道。
58.当活塞杆3下压推动冲头32,冲头32进而推动上缓冲软垫220和缓冲活塞22并压缩弹性件231,此时油液被推动向着压盖232流动,并通过第一通孔2320流向软垫24,由于流通槽242和节流槽243的存在,并且软垫24的周面与缓冲腔233的内壁之间还留有间隙,因此油液的流向为从上凹槽245流经流通槽242,从间隙通过并流经节流槽243从下凹槽246流出,最终从垫板211上的第二通孔212流出。
59.为提高液压缓冲力,本实施例中,若干流通槽242和节流槽243分别均布在软垫24的上下表面,并且,流通槽242的宽度大于节流槽243的宽度,当油液从流通槽242流向节流槽243时,由于节流槽243的宽度较小,故而缓冲缸套21内的油液不易流出,从而形成液压缓冲作用。随着活塞杆3继续向下运动,弹性件231继续被压缩,缓冲缸套21的缓冲腔233内油压继续升高,因此节流槽243流通面积会进一步变小,从而可产生更大的液压缓冲力。
60.本实施例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工作过程为,活塞杆3向下运动,下压推动冲头32,冲头32进而推动上缓冲软垫220和缓冲活塞22并压缩弹性件231,此时油液被推动向着压盖232流动,并通过第一通孔2320流向软垫24,从上凹槽245流经流通槽242,从间隙通过并流经节流槽243从下凹槽246流出,最终从垫板211上的第二通孔212流出后流经第三通孔200流向第一缸室121。而活塞杆3到底后向上运动时,弹性件231开始复原,并推动缓冲活塞22和上缓冲软垫220向上运动直到复位。
61.本实施例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利用活塞杆3推动缓冲活塞22并压缩弹性件231,使缓冲腔233内的油压升高,油液从软垫24上的流通槽242流经节流槽243并最终从第三通
孔200进入到第一缸室121,能产生更大的液压缓冲力,为活塞杆3提供更大的阻尼力,进而能够提高减振器的减振缓冲性能。
62.实施例二
63.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减振器,该减振器采用有如实施例一所述的减振器的缓冲结构,能够为车辆提供较大的缓冲,对车轮上下跳动极限进行缓冲约束,有助于提高整车性能,从而提供更舒适的驾乘体验。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