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动垫片及防松紧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19075发布日期:2022-08-05 19:48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止动垫片及防松紧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紧固件链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止动垫片。


背景技术:

2.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包括建筑领域以及工业领域越来越多的事故,都出自于紧固件的松动,而造成了太多的灾难。
3.而传统的紧固件包括止动垫片,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局限满足一定时间内的不松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设备的老化,以及各种振动的发生,还会造成紧固件的松动。
4.而设备的老化本身就导致设备的强度降低,而紧固件的松动,就会成为造成设备损坏的最后一根稻草,致使灾难和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止动垫片,使其通过设置倾斜方向相反的两组止动斜刺从而实现与两侧连接结构的可靠紧固,以防止该止动垫片因设备老化而出现松动。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止动垫片,包括上层垫片、下层垫片和连接所述上层垫片和下层垫片的连接环,且所述上层垫片和下层垫片之间形成一环状腔体;所述下层垫片的上表面设有若干沿周向分布的上部止动斜刺,下表面设有若干沿周向分布的下部止动斜刺,且上部止动斜刺和下部止动斜刺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上层垫片上与上部止动斜刺对应的位置设有上部止动斜刺透出孔,上部止动斜刺能够在该止动垫片受到设定压力时由该上部止动斜刺透出孔伸出。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8.前述的止动垫片,所述连接环两端分别与上层垫片和下层垫片的外圈连接。
9.前述的止动垫片,所述上层垫片、下层垫片和连接环一体成型。
10.前述的止动垫片,所述上部止动斜刺的分布密度和分布数量均小于下部止动斜刺。
11.前述的止动垫片,所述上部止动斜刺的高度大于下部止动斜刺的高度。
12.前述的止动垫片,所述上部止动斜刺的倾斜角度大于下部止动斜刺的倾斜角度。
13.前述的止动垫片,所述上部止动斜刺的高度大于连接环的高度,且小于连接环和上层垫片的高度和。
1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松紧固结构,其包括压紧螺母、下部零件和止动垫片,所述止动垫片为上述的止动垫片,且该止动垫片的上层垫片与压紧螺母接触,下层垫片与下部零件接触;所述上部止动斜刺的倾斜方向与压紧螺母的螺纹方向一致。
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
实用新型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16.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上部止动斜刺实现与压紧螺母的顶紧,下部止动斜刺与下部零件的卡紧,从而消除可以松动的环节,实现防松目的。
17.且本实用新型上层垫片的设置还能够使得压紧螺母在达到设定的压力前能够无卡滞地旋转,仅在到达设定压力时才与上部止动斜刺顶紧,实现防松。不仅实现了防松目的,而且可有效减少上部止动斜刺对压紧螺母的磨损。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止动垫片的剖视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止动垫片的俯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止动垫片未装配围成时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止动垫片的装配后使用时的示意图。
22.【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3.1:上层垫片
24.11:上部止动斜刺透出孔
25.2:下层垫片
26.21:上部止动斜刺
27.22:下部止动斜刺
28.3:连接环
29.4:压紧螺母
30.5:下部零件
31.6: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止动垫片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33.请参阅图1-4,其为本实用新型止动垫片的各部分结构示意图,该止动垫片包括上层垫片1、下层垫片2以及连接环3,其中所述上层垫片1和下层垫片2均为环形结构,且外圈分别与连接环3两端连接,使得该上层垫片1和下层垫片2之间形成一环状腔体。所述下层垫片2的上表面设有若干沿周向分布的上部止动斜刺21,该上部止动斜刺位于环状腔体内;下表面设有若干沿周向分布的下部止动斜刺22。且所述上层垫片1上与上部止动斜刺21对应的上部止动斜刺透出孔11,使得当上层垫片1达到设定压力时,上部止动斜刺21上端能够由该上部止动斜刺透出孔11伸出顶紧压在上层垫片1表面的压紧螺母4。
34.本实用新型上层垫片1的设置使得压紧螺母4在旋紧过程中不会与上部止动斜刺21接触,只有在压紧螺母4旋紧到设定压力时,上部止动斜刺 21才会由上层垫片1上伸出,顶紧压紧螺母4,可有效防止在旋紧过程中因上部止动斜刺21的存在而对压紧螺母4造成损伤,影响压紧螺母4的使用寿命。
35.所述上部止动斜刺21的倾斜方向与压在上层垫片1表面的压紧螺母4 的螺纹方向一致,下部止动斜刺22的倾斜方向与上部止动斜刺21相反,即上部止动斜刺21整体的倾斜方向与压紧螺母4一致,在本实用新型中沿逆时针方向,下部止动斜刺22整体的倾斜方向则沿顺时针方向。由此使得,当压紧螺母4在旋紧时,使得下部止动斜刺22刺入下部零件5,当压紧螺母4受到振动有松动趋势时,该止动垫片上的上部止动斜和下部止动斜刺均能够为压紧螺母提供防止其松动的作用力。
3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上层垫片、下层垫片和连接环一体成型,即该止动垫片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3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上部止动斜刺21的分布密度和分布数量均小于下部止动斜刺22。较佳的,所述上部止动斜刺21的高度大于下部止动斜刺22,上部止动斜刺21的倾斜角度也大于下部止动斜刺22。
38.较佳的,所述上部止动斜刺21仅有沿周向分布的一圈,所述下部止动斜刺22具有沿周向分布的两圈或两圈以上,但并不限定于此。
3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上部止动斜刺21的高度大于连接环3,且小于连接环3和上层垫片1的高度和。
40.本实用新型止动垫片在使用时,放置在压紧螺母4和下部零件5之间,且上层垫片1与压紧螺母4接触,下层垫片2与下部零件5接触,当压紧螺母4旋紧时,该止动垫片的下部止动斜刺22稳妥的抓在下部零件5上,且在初始紧固阶段,上部止动斜刺未透出上部止动斜刺透出孔11,使得压紧螺母4能够无卡涩地在该止动垫片上滑动。
41.当压紧螺母4的压力达到设定压力时,下部止动斜刺22被压入下部零件5中,在压力的作用下,上层垫片1向下变形,使得上部止动斜刺21透出上层垫片1上的上部止动斜刺透出孔11,并顶紧压紧螺母。由此使得该止动垫片上部卡紧压紧螺母,下部卡紧下部零件,所有可以松动的环节全部被消除,使得使用该止动垫片加固的紧固件,不会松动。
4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