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路连接组件、车辆管路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60320发布日期:2022-09-27 22:57阅读:49来源:国知局
管路连接组件、车辆管路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路连接组件、车辆管路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的更新换代,汽车内部系统越来越复杂,不同的系统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管路,包括冷却管路、油路、空调管路等。同一管路通常由不同的管道通过接头连接得到,管道的接头便于管道的连接及拆卸。
3.在对汽车内部系统进行维修或检修时,需要将系统中的管路拆卸开,通过管道接头处会导致气体或液体会泄漏,泄漏的气体或液体会对汽车的其他部件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管路连接组件。所述管路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
5.所述第一接头包括第一管体和位于所述第一管体内的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设有第一对接口,另一端设有第一管路接口;所述第一移动部包括第一封堵部、及与所述第一封堵部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一封堵部朝向所述第一对接口一侧的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管体的内表面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封堵部朝向所述第一对接口一侧的第一限位部;
6.所述第二接头包括第二管体和位于所述第二管体内的第二移动部;所述第二管体的一端设有第二对接口,另一端设有第二管路接口;所述第二移动部包括第二封堵部、及与所述第二封堵部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二封堵部朝向所述第二对接口一侧的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管体的内表面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封堵部朝向所述第二对接口一侧的第二限位部;
7.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未对接时,所述第一封堵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抵,将所述第一通道封堵;所述第二封堵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抵,将所述第二通道封堵;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对接时,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抵接,所述第二移动部推动所述第一移动部朝向所述第一管路接口移动,所述第一封堵部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移动部推动所述第二移动部朝向所述第二管路接口移动,所述第二封堵部远离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管路接口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及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管路接口连通。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头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管体内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封堵部背离所述第一对接口的一侧;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与所述第一移动部相抵,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表面相抵;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对接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使所述第一弹性件压缩;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分离时,所述第一弹性件伸张,带动所述第一封堵部朝向所述第一对接口的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一封堵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
9.和/或,所述第二接头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管体内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二移动部背离所述第二对接口的一侧;所述第二弹性件一端与所述第二移动部相抵,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表面相抵;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对接时,所述第二移动部使所述第二弹性件压缩;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分离时,所述第二弹性件伸张,带动所述第二封堵部朝向所述第二对接口的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二封堵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部还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第一过流孔;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一封堵部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封堵部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一过流孔连通;
11.和/或,所述第二移动部还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第二过流孔;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二封堵部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二封堵部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二过流孔连通。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封堵部相连的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封堵部背离所述第一对接口的一侧,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对接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表面相抵;
13.所述第二移动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封堵部相连的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封堵部背离所述第二对接口的一侧,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第一接头对接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表面相抵。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移动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的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表面接触;
15.和/或,所述第二配合部的外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移动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的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表面接触。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封堵部的外表面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封堵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凹槽内的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一封堵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抵时,所述第三密封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接触;
17.和/或,所述第二封堵部的外表面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封堵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四凹槽内的第四密封件;所述第二封堵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抵时,所述第四密封件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接触。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路连接组件还包括卡扣结构,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对接后,所述卡扣结构将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固定连接。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包括第一管段及由所述第一管段延伸形成的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管段的内径,所述第二管段朝向所述第一管段的端面形成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所述第一台阶面;
20.和/或,所述第二管体包括第三管段及由所述第三管段延伸形成的第四管段,所述第三管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第四管段的内径,所述第四管段朝向所述第三管段的端面形成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所述第二台阶面。
21.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管路系统,所述车辆管路系统包括上述
的管路连接组件。
22.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管路系统。
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路连接组件、车辆管路系统及车辆,在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未对接时,第一接头内的第一封堵部将第一通道封堵,所述第二接头内的第二封堵部将第二通道封堵,因此气体或液体无法通过第一接头及第二接头流出,可避免气体或液体通过第一接头或第二接头流出而对其他部件造成影响。在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对接后,所述第一管路接口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管路接口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且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抵使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则第一管路接口依次通过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与第二管路接口连通,通过第一管路接口流入所述管路连接组件的气体或液体可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流向第二管路接口,或者通过第二管路接口流入所述管路连接组件的气体或液体可以可依次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及所述第一通道流向所述第一管路接口。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路连接组件在对接后,可以实现气体或液体在管路中的流通;管路连接组件在未对接时,管路内的气体或液体无法流出,可以防止管路内的气体或液体泄露对其他部件造成影响,同时还可以避免气体或液体的浪费。
2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5.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2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未对接时的管路连接组件的剖视图。
27.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对接后的管路连接组件的剖视图。
28.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管路连接组件的第一连接段或第二连接段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管路连接组件的第一连接段或第二连接段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管路连接组件的第一连接段或第二连接段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未对接时的管路连接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对接后的管路连接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管路连接组件的卡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4.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管路连接组件的装配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管路连接组件的装配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管路连接组件的第一移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管路连接组件的第一移动部的剖视图。
38.图1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管路连接组件的第二移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管路连接组件的第二移动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41.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42.应当理解,本技术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4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管路连接组件、曲轴箱通风管路及车辆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4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路连接组件,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管路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接头100和第二接头200。
45.所述第一接头100包括第一管体10和位于所述第一管体10内的第一移动部11。所述第一管体10的一端设有第一对接口101,另一端设有第一管路接口102。所述第一移动部11包括第一封堵部12、及与所述第一封堵部12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一封堵部12朝向所述第一对接口101一侧的第一配合部13,所述第一配合部13设有第一通道131。所述第一管体10的内表面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封堵部12朝向所述第一对接口101一侧的第一限位部14。
46.所述第二接头200包括第二管体20和位于所述第二管体20内的第二移动部21。所述第二管体20的一端设有第二对接口201,另一端设有第二管路接口202。所述第二移动部21包括第二封堵部22、及与所述第二封堵部22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二封堵部22朝向所述第二对接口201一侧的第二配合部23,所述第二配合部23设有第二通道231。所述第二管体20的内表面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封堵部22朝向所述第二对接口201一侧的第二限位部24。
47.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接头100与所述第二接头200未对接时,所述第一封堵部12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4相抵,将所述第一通道131封堵;所述第二封堵部2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4相抵,将所述第二通道231封堵。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接头100与所述第二接头200对接时,所述第一配合部13与所述第二配合部23抵接,所述第二移动部21推动所述第一移动部11朝向所述第一管路接口102移动,所述第一封堵部12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部14,所述第一移动部11推动所述第二移动部21朝向所述第二管路接口202移动,所述第二封堵部22远离所述第
二限位部24,所述第一管路接口102通过所述第一通道131及所述第二通道231与所述第二管路接口202连通。
4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路连接组件,在第一接头100与第二接头200未对接时,第一接头100内的第一封堵部12将第一通道131封堵,所述第二接头200内的第二封堵部22将第二通道231封堵,因此气体或液体无法通过第一接头100及第二接头200流出,可避免气体或液体通过第一接头100或第二接头200流出而对其他部件造成影响。在所述第一接头100与所述第二接头200对接后,所述第一管路接口102与所述第一通道131连通,所述第二管路接口202与所述第二通道231连通,且所述第一配合部13与所述第二配合部23相抵使所述第一通道131与所述第二通道231连通,则第一管路接口102依次通过第一通道131及第二通道231与第二管路接口202连通,通过第一管路接口102流入所述管路连接组件的气体或液体可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通道131和所述第二通道231流向第二管路接口202,或者通过第二管路接口202流入所述管路连接组件的气体或液体可以可依次通过所述第二通道231及所述第一通道131流向所述第一管路接口102。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路连接组件在对接后,可以实现气体或液体在管路中的流通;管路连接组件在未对接时,管路内的气体或液体无法流出,可以防止管路内的气体或液体泄露对其他部件造成影响,同时还可以避免气体或液体的浪费。
4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10包括第一管段103及由所述第一管段103延伸形成的第二管段104,所述第一配合部13位于第二管段104。第一接头100与所述第二接头200未对接时,第一封堵部12将第二管段104的腔体朝向第一管段103一侧的端口封堵,而第一配合部13位于第二管段104内,则第一封堵部12也将第一配合部13的第一通道131朝向第一管段103的端口封堵,气体或液体无法通过第一管段103流入到第一通道131内。
5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体20包括第三管段203及由所述第三管段203延伸形成的第四管段204,所述第二配合部23位于第四管段204。第一接头100与所述第二接头200未对接时,第二封堵部22将第四管段204的腔体朝向第三管段203一侧的端口封堵,而第二配合部23位于第四管段204内,则第二封堵部22也将第二配合部23的第二通道231朝向第三管段203的端口封堵,气体或液体无法通过第三管段203流入到第二通道231内。
51.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管体10的所述第一对接口101与所述第一管路接口102可以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管体20的所述第二对接口201与所述第二管路接口202可以相对设置;如此可以使气体或液体在所述第一管体10与所述第二管体20对接后在管路中的流动更加通畅。
5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10背离第一对接口的端部设有第一连接段105,所述第一连接段105用于与管路相连。第一连接段105的结构可如图3、图4及图5所示。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105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图4所示的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105的内表面设有内螺纹。图5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105的外表面设有凸起结构。如此设置,可以方便所述第一管体10与管路的连接操作。
5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体20背离第二对接口201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段205,所述第二连接段205用于与管路相连。第二连接段的结构可如图3、图4及图5所示。如此设置,可以方便所述第二管体20与管路的连接操作。
54.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配合部13至少部分露出第一管体10。如此
在第一接头100与第二接头200对接时第一配合部13与第二配合部23可实现相抵,并施加相互作用力。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部23至少部分露出第二管体20。如此在第一接头100与第二接头200对接时第一配合部13与第二配合部23可实现相抵,并施加相互作用力。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部13至少部分露出第一管体10,且所述第二配合部23至少部分露出第二管体20。
55.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7所示,所述管路连接组件还包括卡扣结构30,所述第一接头100与所述第二接头200对接后,所述卡扣结构30将所述第一管体10与所述第二管体20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卡扣结构30,可以防止所述第一接头100与第二接头200对接后受到其他作用力的影响发生分离,有利于使所述管路连接组件保持连通。
56.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图7及图8所示,所述卡扣结构30可以是卡箍。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10朝向第一对接口101的一端的外表面设有卡槽,所述第二管体20朝向所述第二对接口201的一端的壁开设通槽,所述第一接头100与所述第二接头200对接时,所述第一接头100插入至所述第二对接口201内,所述卡箍穿过所述第二管体20上的通槽卡设在所述第一管体10上的卡槽内。如此设置,可以防止所述第一接头100与所述第二接头200产生相对运动从而发生分离,同时将所述卡箍从所述卡槽内抽出后,即可将所述第一接头100从所述第二对接口201内取出,操作简单方便。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来实现第一接头100与第二接头200的固定连接,例如,可以采用螺栓与通孔的配合来实现第一接头100与第二接头200的固定连接。
57.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管体10背离第一管路接口102的端部外表面设有第五凹槽106,所述管路连接结构还包括卡设在第五凹槽106内的第五密封件107。所述第一接头100插入所述第二接头200内后,所述第五密封件107与所述第二对接口201的内表面相抵。如此设置,第五密封件107可使得第一管体10与第二管体20接触的位置密封性较好,可以防止气体或液体通过所述第一对接口101与所述第二对接口201之间的间隙流出。
58.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管段103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管段104的内径,所述第二管段104朝向所述第一管段103的端面形成第一台阶面141,所述第一限位部14包括所述第一台阶面14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4为第一台阶面141。如此设置,可以简化所述第一限位部14的结构,同时形成第一限位部14的工艺比较简单,且相对于在第一管体10的内表面增设其他结构来形成第一限位部14的方案,可简化第一接头的结构,减轻管路连接组件的重量。
5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管段203的内径大于所述第四管段204的内径,所述第四管段204朝向所述第三管段203的端面形成第二台阶面241,所述第二限位部24包括所述第二台阶面24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24为第二台阶面241。如此设置,可以简化所述第二限位部24的结构,同时形成第二限位部24的工艺比较简单,且相对于在第二管体20的内表面增设其他结构来形成第二限位部24的方案,可简化第二接头的结构,可减轻管路连接组件的重量。
6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接头10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管体10内的第一弹性件15,所述第一弹性件15位于所述第一封堵部12背离所述第一对接口101的一侧。所述第一弹性件15一端与所述第一移动部11相抵,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体10的内表面相抵。所述第一对接口101与所述第二对接口201对接时,所述第一移动部11使所述第一
弹性件15压缩。所述第一对接口101与第二对接口201分离时,所述第一弹性件15伸张,带动所述第一封堵部12朝向所述第一对接口101的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一封堵部12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4抵接。在处于对接状态第一接头100与第二接头200分离后,第一弹性件15对第一移动部11的弹力使第一移动部11向朝向第一对接口10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一封堵部12移动至与第一限位部14抵接。第一弹性件15的设置可提供使第一移动部11移动的作用力,确保第一接头100和第二接头200分离后第一封堵部12将第一通道131封堵。第一弹性件15可以是弹簧。
6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头20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管体20内的第二弹性件25,所述第二弹性件25位于所述第二移动部21背离所述第二对接口201的一侧。所述第二弹性件25一端与所述第二移动部21相抵,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体20的内表面相抵。所述第一对接口101与所述第二对接口201对接时,所述第二移动部21使所述第二弹性件25压缩。所述第一对接口101与第二对接口201分离时,所述第二弹性件25伸张,带动所述第二封堵部22朝向所述第二对接口201的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二封堵部2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4抵接。在处于对接状态第一接头100与第二接头200分离后,第二弹性件25对第二移动部21的弹力使第二移动部21向朝向第二对接口20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二封堵部22移动至与第二限位部24抵接。第二弹性件25的设置可提供使第二移动部21移动的作用力,确保第一接头100和第二接头200分离后第二封堵部22将第二通道231封堵。第二弹性件25可以是弹簧。
6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头10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管体10内的第一弹性件15,且所述第二接头20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管体20内的第二弹性件25,如图9所示,在将所述第一接头100与所述第二接头200对接时,操作人员对第一管体10和第二管体20施加作用力,使所述第一配合部13背离所述第一封堵部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配合部23背离所述第二封堵部22的一端相抵。如图10所示,操作人员继续对第一管体10和第二管体20施加作用力,第一配合部13及第二配合部23分别对对方施加作用力。在第二配合部23施加的作用力下,所述第一移动部11朝向所述第一管路接口102移动,使所述第一弹性件15压缩,所述第一封堵部12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4分离,所述第一通道131与所述第一管路接口102连通。在第一配合部13施加的作用力下,所述第二移动部21朝向所述第二管路接口202移动,使所述第二弹性件25压缩,所述第二封堵部2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4分离,所述第二通道231与所述第二管路接口202连通,如图2所示。
63.在所述第一接头100与所述第二接头200分离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13与所述第二配合部23之间的作用力逐渐减小,此时所述第一弹性件15对所述第一移动部11的弹性力大于所述第二配合部23对第一移动部11的作用力,所述第一弹性件15推动所述第一移动部11朝向所述第一对接口101的方向移动,当所述第一封堵部12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4相抵后,所述第一移动部11停止移动,所述第一通道131被封堵;所述第一配合部13与所述第二配合部23之间的作用力逐渐减小,此时所述第二弹性件25对所述第二移动部21的弹性力大于所述第一配合部13对第二移动部21的作用力,所述第二弹性件25推动所述第二移动部21朝向所述第二对接口201的方向移动,当所述第二封堵部2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4相抵后,所述第二移动部21停止移动,所述第二通道231被封堵。
64.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所述第一移动部11还包括第一连接部16,所述第一连接部16设有第一过流孔161。所述第一限位部14与所述第一配合部13通过所述第
一连接部16相连。所述第一封堵部12与所述第一管体10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封堵部12与所述第一管体1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一过流孔161连通。如此设置,可在第一接头100与第二接头200对接时,实现第一管路接口102与第一通道131的连通;并且可在第一接头100与第二接头200未对接时,实现第一封堵部12将第一通道131封堵。
65.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及图14所示,所述第二移动部21还包括第二连接部26,所述第二连接部26设有第二过流孔261;所述第二限位部24与所述第二配合部23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26相连。所述第二封堵部22与所述第二管体20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二封堵部22与所述第二管体2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二过流孔261连通。如此设置,可在第一接头100与第二接头200对接时,实现第二管路接口202与第二通道231的连通;并且可在第一接头100与第二接头200未对接时,实现第二封堵部22将第二通道231封堵。
66.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头100与所述第二接头200对接后,由所述第一管路接口102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封堵部12与第一管体10内表面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一过流孔161、所述第一通道131、第二通道231、第二过流孔261、第二封堵部22与第二管体20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与第二管路接口202连通。
67.所述第一接头100与所述第二接头200分离后,所述第一封堵部12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4相抵,所述第一封堵部12与所述第一管体1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一管路接口102不连通,由所述第一管路接口102流入所述第一接头100的气体或液体无法进入所述第一过流孔161并通过所述第一通道131流出;所述第二封堵部2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4相抵,所述第二封堵部22与所述第二管体2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二管路接口202不连通,由所述第二管路接口202流入所述第二接头200的气体或液体无法进入所述第二过流孔261并通过所述第二通道231流出。
6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部11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封堵部12相连的第一限位结构17,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7位于所述第一封堵部12背离所述第一对接口101的一侧,所述第一接头100与所述第二接头200对接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7与所述第一管体10的内表面相抵。所述第二移动部21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封堵部22相连的第二限位结构27,所述第二限位结构27位于所述第二封堵部22背离所述第二对接口201的一侧,所述第二接头200与所述第一接头100对接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27与所述第二管体20的内表面相抵。
69.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头100与所述第二接头200对接时,所述第一移动部11朝向所述第一管路接口102移动,当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7与所述第一管体10的内表面相抵时,所述第一移动部11停止移动;所述第二移动部21朝向所述第二管路接口202移动,当所述第二限位结构27与所述第二管体20的内表面相抵时,所述第二移动部21停止移动。则第一接头100与第二接头200对接完成后,第一移动部11在第一管体10内无法移动,第二移动部21在第二管体20内无法移动,可以避免在气体或液体的冲击下或者管路连接组件发生剧烈晃动时,使所述第一移动部11或第二移动部21发生相对移动,导致第一配合部13与第二配合部23之间出现间隙,进而气液或液体从第一配合部13和第二配合部23之间的间隙泄漏出去;并且也可防止第一封堵部12将第一通道131封堵,或者第二封堵部22将第二通道231封堵,进而出现第一管体10与第二管体20内的气体或液体流通不畅的情况。
7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7为环形结构,第一限位结构17的壁上设有第一通孔171,第一管路接口通过第一通孔171和第一封堵部12与第一管
体1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连通。第一接头100与所述第二接头200对接时,第一管路接口102依次通过第一通孔171、第一封堵部12与第一管体1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第一过流孔161与第一通道131连通。
7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结构27为环形结构,第二限位结构27的壁上设有第二通孔271,第二管路接口通过第二通孔271和第二封堵部22与第二管体2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连通。第一接头100与所述第二接头200对接时,第二管路接口202依次通过第二通孔271、第二封堵部22与第二管体2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第二过流孔261与第二通道231连通。
72.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弹性件15套设在第一限位结构17上,且一端与第一封堵部12相抵。
7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件25套设在第二限位结构27上,且一端与第二封堵部22相抵。
74.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12所示,所述第一配合部13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凹槽132,所述第一移动部11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32内的第一密封件133,所述第一密封件133与所述第一管体10的内表面接触。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133,可提升第一管体10的内表面与第一配合部13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气体或液体通过第一管体10的内表面与第一配合部13之间的间隙泄漏。
75.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14所示,所述第二配合部23的外表面设有第二凹槽232,所述第二移动部21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凹槽232内的第二密封件233,所述第二密封件233与所述第二管体20的内表面接触。通过设置第二密封件233,可提升第二管体20的内表面与第二配合部23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气体或液体通过第二管体20的内表面与第二配合部23之间的间隙泄漏。
76.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12所示,所述第一封堵部12的外表面设有第三凹槽121,所述第一封堵部12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凹槽121内的第三密封件122;所述第一封堵部12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4相抵时,所述第三密封件122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4接触。通过设置第三密封件122,在所述第一封堵部12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4相抵时,可以进一步提升所述第一接头100的密封性,避免气体或液体通过第一封堵部12与第一限位部14之间泄漏。
77.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14所示,所述第二封堵部22的外表面设有第四凹槽221,所述第二封堵部22还包括位于所述第四凹槽221内的第四密封件222;所述第二封堵部2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4相抵时,所述第四密封件22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4接触。通过设置第四密封件222,所述第二封堵部2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4相抵时,可以进一步提升所述第二接头200的密封性,避免气体或液体通过第二封堵部22与第二限位部24之间泄漏。
7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管路系统,所述车辆管路包括上述的管路连接组件。所述车辆管路系统还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一接头的第一管路接口相连,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二接头的第二管路接口相连。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对接后,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通过所述管路连接组件实现相连。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分离后,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分离。
7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辆管路系统可以是冷却管路系统、发动机管路系统等。
8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车辆管路系统。
8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发动机及冷却系统,所述发动机为所述车辆提供动力,所述冷却系统用于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以防止发动机过热。
82.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83.本专利文件披露的内容包含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该版权为版权所有人所有。版权所有人不反对任何人复制专利与商标局的官方记录和档案中所存在的该专利文件或者该专利披露。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