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链条上油炉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84251发布日期:2022-09-21 01:30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链条上油炉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新型涉及链条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链条上油炉工装。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链条上油炉在使用时,不方便对不同种类的链条进行上油,这会影响到链条的加工效率,另外,悬挂在上油炉内的链条不方便调节角度,导致链条的上油不均匀,因此,有必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新型提供了一种链条上油炉工装,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链条上油炉工装,包括上油炉本体,所述的上油炉本体内设有用以悬挂链条的u型架,所述的u型架上设有若干可拆卸固定组件以及转动调节组件,所述的转动调节组件用以调节链条的水平角度,且转动调节组件的顶端与可拆卸固定组件的底端连接,所述的可拆卸固定组件与u型架的底部横杆卡接。
6.优选的,所述的横杆的侧截面为方形,所述的可拆卸固定组件包括侧截面为c形结构的第一固定块,所述的c形结构侧扣在横杆上,在c形结构的顶端设有垂直向下贯通的滑孔,与滑孔相对的横杆顶端设有固定槽,所述的滑孔内滑动贯穿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的第一固定杆的顶端设有第一把手,所述的固定槽内设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的第一复位弹簧套设在第一固定杆外,且第一复位弹簧的底端与第一固定杆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复位弹簧的顶端与滑孔的下端口外缘固定连接,在第一复位弹簧的弹力下,第一固定块与横杆卡接;当拉动第一固定杆时,第一复位弹簧收缩,第一固定杆的底端能够与固定槽脱离,并将第一固定块从横杆上取下。
7.优选的,所述的转动调节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块底端的第二固定块,所述的第二固定块内开设有转动槽,所述的转动槽内设有圆板,所述的圆板的侧壁外表面绕轴线均匀分布有若干定位槽,所述的转动槽的侧壁设有贯通第二固定块外表面的通孔,所述的通孔的中部通过扩径形成圆形槽,所述的圆形槽内设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的第二复位弹簧内贯穿有第二固定杆,所述的第二复位弹簧的内侧端与第二固定杆的外壁固定连接,外侧端与圆形槽远离转动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固定杆的一端延伸出第二固定块外,并固定连接有第二把手,另一端在第二复位弹簧的推力下与定位槽配合使用;所述的转动槽的底部同轴设有贯通第二固定块下表面的连接孔,待上油的链条悬挂在挂钩上,所述的挂钩的顶端贯穿连接孔,并与圆板的底部中心处固定连接。
8.优选的,所述的上油炉本体包括油箱、操作箱、双向油泵和真空泵;所述的油箱的顶部与操作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的操作箱的侧壁底部与油箱之间通过双向油泵连接,所述的真空泵与操作箱的侧壁顶部连接;所述的操作箱的顶部设有密封盖,所述的密封盖的下表面设有若干组u型架。
9.优选的,所述的操作箱的侧壁还连接有溢流管,所述的溢流管的上端口的下缘高于或者齐平于待上油的链条的顶端,所述的溢流管下端与油箱连接,所述的溢流管上设有阀门,在操作箱的侧壁上设有用以观察油面的透明观察窗。
10.优选的,所述的油箱的内侧壁底部设置有加热管,所述的油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泄压阀,所述的加热管、真空泵、双向油泵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源电连。
11.本新型一种链条上油炉工装的有益效果为:
12.1、本新型在上油前,可将不同规格的链条悬挂在挂钩上,然后分批挂入操作箱进行上油,通过第一固定块与横杆卡接,方便悬挂与拆卸,且在更换链条的过程中,施工人员直接用手与固定块接触,避免了接触带油的链条,保护了链条上油质量,避免造成油污染,同时通过第一固定块与横杆之间的卡接设计,可提高更换链条的效率。
13.2、本新型可有针对性的调节链条的角度,防止链条之间互相干涉,提高链条的装入量,从而提高上油效率;
14.3、本新型通过抽真空、控制油温及循环上油的方式可使链条表面上油充分,充分保证上油质量。
附图说明
15.图1、本新型的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本新型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3、本新型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4、本新型的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5、本新型第一固定块与横杆的配合结构侧剖图;
20.1、油箱;2、操作箱;3、双向油泵;4、真空泵;5、加热管、6、泄压阀、7、抽油管;8、溢流管;9、密封盖;10、u型架;11、第一固定块;12、圆板;13挂钩、14、固定槽;15、第一固定杆;16、第一复位弹簧;17、定位槽;18、第二固定杆;19、第二复位弹簧;20、圆形槽;21、第二固定块;22、转动槽。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一种链条上油炉工装,如图1-5所示,包括上油炉本体,所述的上油炉本体内设有用以悬挂链条的u型架10,所述的u型架10上设有若干可拆卸固定组件以及转动调节组件,所述的转动调节组件用以调节链条的水平角度,且转动调节组件的顶端与可拆卸固定组件的底端连接,所述的可拆卸固定组件与u型架10的底部横杆卡接。
23.如图5所示,所述的横杆的侧截面为方形,所述的可拆卸固定组件包括侧截面为c形结构的第一固定块11,所述的c形结构侧扣在横杆上,如图1、2、3、5所示,在c形结构的顶端设有垂直向下贯通的滑孔(图中未标示),与滑孔相对的横杆顶端设有固定槽14,所述的滑孔内滑动贯穿有第一固定杆15,所述的第一固定杆15的顶端设有第一把手,所述的固定槽14内设有第一复位弹簧16,所述的第一复位弹簧套设在第一固定杆外,且第一复位弹簧
的底端与第一固定杆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复位弹簧的顶端与滑孔的下端口外缘固定连接,在第一复位弹簧16的弹力下,第一固定块与横杆卡接;当拉动第一固定杆15时,第一复位弹簧收缩,第一固定杆15的底端能够与固定槽脱离,并将第一固定块11从横杆上取下。
24.如图1、2、4所示,所述的转动调节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块11底端的第二固定块21,所述的第二固定块21内开设有转动槽22,所述的转动槽内设有圆板12,所述的圆板12的侧壁外表面绕轴线均匀分布有若干定位槽17,所述的转动槽22的侧壁设有贯通第二固定块外表面的通孔,所述的通孔的中部通过扩径形成圆形槽20,所述的圆形槽20内设有第二复位弹簧19,所述的第二复位弹簧内贯穿有第二固定杆18,所述的第二复位弹簧的内侧端与第二固定杆的外壁固定连接,外侧端与圆形槽远离转动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固定杆的一端延伸出第二固定块21外,并固定连接有第二把手,另一端在第二复位弹簧19的推力下与定位槽17配合使用;所述的转动槽22的底部同轴设有贯通第二固定块21下表面的连接孔,待上油的链条悬挂在挂钩上,所述的挂钩13的顶端贯穿连接孔,并与圆板12的底部中心处固定连接。
25.如图1所示,所述的上油炉本体包括油箱1、操作箱2、双向油泵3和真空泵4;油箱1的顶部与操作箱2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的操作箱2的侧壁底部与油箱1之间通过双向油泵3连接,所述的真空泵4与操作箱2的侧壁顶部连接;所述的操作箱2的顶部设有密封盖9,所述的密封盖9的下表面设有若干组u型架10。
26.如图1所示,所述的操作箱2的侧壁还连接有溢流管8,所述的溢流管8的上端口的下缘高于或者齐平于待上油的链条的顶端,所述的溢流管8下端与油箱1连接,所述的溢流管8上设有阀门(图中未画出),在操作箱2的侧壁上设有用以观察油面的透明观察窗(图中未画出)。
27.所述的油箱1的内侧壁底部设置有加热管5,油箱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泄压阀6,所述的加热管5、真空泵、双向油泵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源电连。
28.本新型的使用原理:
29.1、第一固定块的拆卸与安装:通过第一固定块、固定槽、第一固定杆和第一复位弹簧的配合使用,当需要对不同尺寸的链条进行上油操作时,需要更换不同尺寸的第一固定块,这时通过向上拉动第一固定杆使得第一固定杆的端部抽离固定槽,这时即可对第一固定块进行拆卸,当需要对第一固定块进行安装时,通过向上拉动第一固定杆然后使第一固定块侧扣在横杆上,这时便可松开第一固定杆,第一固定杆将会在第一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进入固定槽内,便完成了对第一固定块的安装。
30.2、链条上油角度的调节:通过圆板、挂钩、定位槽、第二固定杆和第二复位弹簧的配合使用,在对不同尺寸的链条进行上油操作时,由于链条的尺寸不同,为了避免相邻的链条相互干涉,需要对链条的放置角度进行调节,这时通过向外拉动第二固定杆,使得第二固定杆的端部抽离定位槽,这时便可转动挂钩带动圆板转动,当转动到需要角度时,松开第二固定杆使其在第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重新进入对应的定位槽内,此时便完成了对链条放置的角度调节。
31.3、关于上油操作:首先关闭阀门,启动真空泵4使得真空泵4吸走操作箱2内的空气,使操作箱2内产生负压,方便油进入链条的每个零件的各个部位,然后启动加热管5,使得加热管5对油箱1内的油进行加热,当链条油通过加热管5加热温度上升到要求温度时,双
向油泵3将油箱1的热油泵入操作箱2,通过观察窗发现液面高度升到上油区溢流管8的高度时,打开阀门,多余的油流回油箱1内,通过温控仪和热电偶控制检测(此为现有技术,图中未画出,这里就不再做过的赘述)保持油箱内的油温恒定,双向油泵持续启动,油在油箱与操作箱之间循环流动。上油结束后,当进行沥干操作时,通过双向油泵将油都抽入油箱1内,如果油箱1内油温低于链条上油温度,加热管5开启给油加热,为下批链条上油做油温储备。这样在沥油的同时进行加热,可节省下一批链条上油的工作时间,可有效提高链条上油的效率。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