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型,八一角度式,机械动力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521217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接力型,八一角度式,机械动力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说明】接力型,八一角度式,机械动力装置
[0001] 接力型,八一角度式,机械动力装置(属机械动力类)
[0002] 该发明通过多个固于杠杆动力臂和底座之上的八一角度板的相互作用,创造性的 提高了组合杠杆的终极作功距离,创造了机械能内循环的机械运动新模式。
[0003] 该发明的基本结构是:
[0004] 第一杠杆系统
[0005] ①底座之上固定②轴承底盘,②上固有③立杆,④第一杠杆前端固于③的顶部。④ 的尾端固有⑤立体电动柜架,⑤下固有⑥轴承,⑥轴承置于⑦斜面侧滑作功台之上。
[0006] ④杠杆动力臂前部固有⑧侧推杆,⑧前装有⑨轴承(见附图1)。
[0007] 第二杠杆系统
[0008] ⑩轴承底盘位于②轴承底盘的纵向侧后,并固于①底座之上。◎立杆固于⑩之上, ?第二杠杆前端固于?立杆之上,?的中部偏后位置上固有◎立杆,Θ下部固有?轴承, Θ置于①之上(使第二杠杆保持平衡)。
[0009] ◎动力臂尾端固有?八一角度板,第一杠杆的⑧侧推杆上的⑨轴承紧贴于? 八一角度板的外侧(见附图1)。◎ AL型作功杆固于?顶部,〇 A前端固有〇 B轴承。
[0010] 第三杠杆系统
[0011] @轴承固于◎杠杆前部,Θ双L型第三杠杆的A,B段结合部固于@之上,?轴承 固于?A段端点八一角度板固于?B段尾端。?贴于?八一角度板之后。位于@之 后。
[0012] 第四杠杆系统
[0013] @立柱位于?前方,并固于①底座之上。?轴承固于@顶部。@第四杠杆中部之 后,固于?之上。?侧推杆固于@前端面向? B段一侧,@轴承固于?前端,并贴于?之 后。@八一角度板固于@前端面向ΘΑ-侧,?B轴承贴于@之后。@平衡块固于@尾 端。
[0014] 第五杠杆系统
[0015] ?立柱位于?-侧,并固于①之上。?轴承固于?顶部,?第五杠杆中部一侧固 于?之上。@一端固有?平衡块,另一端,面向?轴承的一面固有?八一角度板。?动力 臂中部靠前,面向?的一侧,固有?侧推杆,?前固有@轴承。
[0016] 第六杠杆系统
[0017] ?立杆位于?立杆前一侧,并固于①底座之上。@轴承固于?立杆上部,? V字 型第六杆杆固于轴承上。? A段上部固有横固后翻式@八一角度板,?轴承贴于@八一 角度板上部(见附图1)。?B段端点连于?摆杆,@连于?发电机之上。由此,形成一有 机的动力系统。
[0018] 以上是该发明的核心结构,若增加装配八一角度板的杠杆,力矩可有效放大。
[0019] 该发明的基本原理是:
[0020] 实验结果证明,第一杠杆的侧推杆推动第二杠杆作功至终点时,⑧侧推杆端点轴 承在第二杠杆动力臂尾端八字角度板上的位置(A点),至第二杠杆尾端内侧(B点)的直线 距离,就是第一杠杆的阻力臂的增加的作功距离。
[0021] 在机械能的外循环中,组合杠杆作功时,阻力臂的作功距离,均因力矩倍增而同步 倍减;而此实验证明,增加了八一角度板的组合杠杆的阻力臂的作功距离并未随力矩倍增 同步倍减,这既证明机械能的内循环实验已获得成功。
[0022] 说明书附图1是该发明的主体俯视全图。
[0023] 说明书附图2是该发明的局部剖面图。
[0024] 说明书附图3、4、5均为八一角度板增距的基本原理图。
【主权项】
1.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杠杆呈纵向组合排列,第五和第六V字杠杆的力矩变化 呈上下组合排列D 该发明通过_之间的相连,将整个机械动力装 置,连为一有机的整体。 A. 杠杆均通过八一角度板和轴承相互连接。 B. 每一根杠杆均通过组合连为一个整体。 C. Θ固于◎之上(形成双层架构),有效增加作功距离。
【专利摘要】接力型,八一角度式,机械动力装置属机械动力类,该发明的基本原理是:实验结果证明,第一杠杆的侧推杆推动第二杠杆作功至终点时,⑧侧推杆端点轴承在第二杠杆动力臂尾端八字角度板上的位置(A点),至第二杠杆尾端内侧(B点)的直线距离,就是第一杠杆的阻力臂的增加的作功距离。在机械能的外循环中,组合杠杆作功时,阻力臂的作功距离,均因力矩倍增而同步倍减;而此实验证明,增加了八一角度板的组合杠杆的阻力臂的作功距离并未随力矩倍增同步倍减,这既证明机械能的内循环实验已获得成功。
【IPC分类】F16H21/00
【公开号】CN105276111
【申请号】CN201410272542
【发明人】翁南翔
【申请人】翁南翔
【公开日】2016年1月27日
【申请日】2014年6月1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