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56613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管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通过压缩空气等流体而输送粒体、粉体等固态物时,或者输送包含粒体、粉体的流质物时等被使用的由软管、管等构成的管体。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这种管体有具有磨损检测功能的输送用软管,该输送用软管具备:外侧层,实施了黄色系着色并具有透光性;及合成树脂制软管壁,实施了不同于该外侧层的颜色的蓝色系或红色系着色并具有透光性的内侧层层叠而成,在所述软管壁的外侧层的外周面,在软管轴向上隔开间隔螺旋卷绕将软管径向的内侧一半部朝向软管中心设为锥状的增强芯,并根据伴随与固态物或流质物的接触而引起的内侧层的磨损程度,所述软管壁的颜色从绿色向黄色或者从橙色向黄色逐渐变化(例如,参考专利文献I)。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公开2010-1598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然而,在这种现有的管体中,虽然外侧层及内侧层具有透光性(光透射的性质),但由于外侧层及内侧层整体被着色,因此透射它们本身的光被扩散而导致透射率降低。因此,从软管的外部通过目视无法清楚地确认在软管内部通过的固态物或流质物等的流动状况,存在容易产生堵塞事故等问题。
[0008]本发明以解决这种问题作为课题,其目的在于以简单的结构同时目视确认管体内表面的磨损状况和管体内的流动状况。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为了实现这种目的,本发明为一种管体,其具有磨损检测功能,所述管体的特征在于,具备:管主体,由透明材料构成;及磨损检测部,在所述管主体的内部遍及所述管主体的总长度而被设置且由着色材料构成,所述磨损检测部形成为局部覆盖所述管主体的周向的一部分的线状或带状,并在所述管主体中比厚度方向中间位置靠内侧进行埋设。
[0011]发明的效果
[0012]具有所述特征的本发明,在透明的管主体内部遍及其总长度,将局部覆盖管主体的周向的一部分的线状或带状的被着色的磨损检测部在管主体中比厚度方向中间位置靠内侧进行埋设。由此,根据管主体的内表面的磨损程度,磨损检测部被切削,透过在管主体中配置于磨损检测部的外侧的第一透明部位,可以从管主体的外部透视磨损检测部的切削状况。与此同时,透过在管主体中未配置有线状或带状的磨损检测部的第二透明部位,可以从管主体的外部透视管主体的内部。
[0013]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同时目视确认管主体的内表面的磨损状况和在管主体内流动的输送物质的流动状况。
[0014]其结果,与外侧层及内侧层具有透光性但外侧层及内侧层整体被着色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识别通过输送固态物或流质物等引起的管主体的内表面的磨损寿命,并可以推测管体的更换时期,因此不仅可以防止通过磨损而引起的破裂,而且能够事先防止管主体内的输送物质的堵塞事故等,从而安全性提高。
[0015]另外,准备分别埋设有不同颜色的磨损检测部的多种管主体,并根据用途、功能等改变磨损检测部的颜色,从而磨损检测部的颜色成为标记而能够简单地且以低成本区别管体。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体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图1(a)是纵剖面主视图,图1(b)是立体图。
[0017]图2是表示管体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2(a)是纵剖面主视图,图2(b)是立体图。
[0018]图3是表示管体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3(a)是纵剖面主视图,图3(b)是立体图。
[0019]图4是表示管体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4(a)是纵剖面侧视图,图4(b)是立体图。
[0020]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管体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图5(a)是表示图1的变形例的纵剖面主视图,图5(b)是表示图2的变形例的纵剖面主视图。
[0021]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管体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图6(a)是表示图1的变形例的纵剖面主视图,图6(b)是表示图2的变形例的纵剖面主视图,图6(c)是表示图3的变形例的纵剖面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23]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体A由为了通过压缩空气等流体而输送粒体、粉体等固态物,或者为了输送包含粒体、粉体的流质物等时被使用的软管、管等构成,并具有磨损检测功能。
[0024]若详细说明,则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管体A具备如下主要构成元件:管主体I,由透明材料构成;及磨损检测部2,在管主体I的内部遍及管主体I的总长度而被设置且由着色材料构成。
[0025]在此,透明材料并不限定于无色透明的材料,只要从管主体I的外部能够目视确认设置于管主体I的内部的着色材料的磨损检测部2,则也包括透明度比透明低的半透明或有色透明的材料。
[0026]管主体I例如由氯乙烯树脂等软质合成树脂、硅橡胶及其它橡胶等透明、半透明或有色透明的软质材料形成为具有挠性的管状,在其内表面Ia的附近,以远离外表面Ib的方式埋设有后述的磨损检测部2。
[0027]管主体I的结构可以是如图1及图2所示的将多个层向径向层叠的结构,也可以是如图3及图4所示的单层结构。
[0028]另外,根据需要,优选构成为在管主体I中局部设置增强机构而可以透视包括所述增强机构的管主体I的整体,或者可以透视在管主体I中除了所述增强机构之外的大部分。
[0029]在该增强机构中,例如有由聚酯、尼龙(注册商标)等透明的合成树脂形成的单丝(monofilament:单纤维)、复丝(multifilament)等构成的增强线材3、由多根或一根编织丝构成的增强丝(未图示)等。另外,在增强线材3中也包含与管主体I为同质类的氯乙烯等不透明或透明的硬质合成树脂构成的增强线材,也包括由不锈钢等金属线等构成的增强线材。
[0030]作为增强线材3的形状,可以使用剖面呈圆形、剖面呈椭圆形、剖面大致呈矩形、径向外侧的前端的剖面呈圆弧状的剖面呈半圆柱形或剖面大致呈梯形等的各种形状。
[0031]作为管主体I的具体例,在图1(a)、图1(b)所示的情况下,在构成管主体I的内层Ic与外层Id之间,以螺旋状埋设由透明材料(透明树脂)构成的剖面呈圆形的增强线材3,从而以外层Id的一部分呈螺旋状突出的方式被一体化。
[0032]在图2(a)、图2(b)所示的情况下,在内层Ic与外层Id之间,以螺旋状埋设由透明树脂构成的剖面呈圆形的增强线材3,从而以外层Id成为平滑面的方式被一体化。
[0033]在图3(a)、图3(b)所示的情况下,在形成为单层结构或层叠结构的管主体I的外表面lb,以螺旋状突出设置由透明树脂构成的径向外侧的前端的剖面呈圆弧状的剖面呈半圆柱形或剖面大致呈梯形的增强线材3的方式被一体化。
[0034]作为制造图1(a)、图1(b)?图3(a)、图3(b)所示例子的管主体I的方法,能够利用如日本专利公告昭50-31198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如下制造方法,S卩,将从挤出机连续挤出的熔融或半熔融状态的由软质合成树脂构成的带状体和硬质合成树脂线条体,以螺旋状卷绕于以悬臂状态被支承的螺旋轴的外表面的同时,将所述带状体的相邻的面彼此粘结。
[0035]图4(a)、图4(b)的情况下,示出在单层结构或层叠结构的管主体I中未设置有增强线材3的例子。
[0036]并且,虽然作为另一例而未图示,但是可以进行如下变更,将管主体I替换为三层以上的结构,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